小说奈何天「原创散文奈何天」

时间:2022-08-18 22:49:50阅读:514
飘动的纸鸢飞奔的少年都渐行渐远遮月的云烟孤独的背影都悄悄出现躲过了夏暑躲不过秋寒桀骜的眼也变得温和一波未消散一波紧相连倔强的心也变得柔软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痛到极点,怎会有泪可弹不服命运又奈何天如一生潦…

飘动的纸鸢

飞奔的少年

都渐行渐远

遮月的云烟

孤独的背影

都悄悄出现

躲过了夏暑

躲不过秋寒

桀骜的眼也变得温和

一波未消散

一波紧相连

倔强的心也变得柔软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痛到极点,

怎会有泪可弹

不服命运又奈何天

如一生潦倒

我不再心存埋怨

如一世凄怆

我也不奢望改变

一次生离死别

已让我饱尝思念

请让下一次生离死别

来的晚一点,再晚一点

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补天"该如何理解?

一,《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应为“情天”)、“补天"的出处。

1、《红楼梦》“补天"出现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2、《红楼梦》“高天”、“奈何天”、“情天”,都出现在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

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走进第一层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孽海情天”。两旁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宝玉心里想:“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进入第二层门内,警幻仙子允许他观看“薄命司”的册子。——此即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判词。

宝玉看了判词,警幻仙子知道他天分高明,怕泄了天机,带他到了“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宫墙上有一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宝玉吃了“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茶酒,警幻仙子又命十二名舞女上来演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宝玉观看其歌词,〖红楼梦引子〗:“……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二,《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情天)、“补天"该如何理解。

1、关于“补天”。

女娲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脂砚斋在“高十二丈”侧点评“总应十二钗”,脂砚斋在 “见方二十四丈”侧点评“照应副十二钗”,那么明显这里是指“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女子。

“补天”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多余的一块,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加以记录城故事,然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被携带到红尘中去了以后,就构成所谓《石头记》,亦即《红楼梦》。

可见,这是《红楼梦》全书的缘起。

2、关于高天、青天(情天)。

“孽海情天”的横匾额下面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的对联。

孽海情天总括全体,厚地高天和痴男怨女是互文。在孽海情天的笼罩下,厚地高天里的痴男怨女,叹不尽偿还不完的风月情债。

整部《红楼梦》都是以宝玉等痴男和金陵十二钗等怨女,在偿还风月情债。宝玉想着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之时,“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可见红楼梦全文与此紧密相关。

很明显,这是《红楼梦》全书总纲。

3、关于“奈何天”。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都是“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的大背景,点出了《红楼梦》怀金悼玉的意义和结果。

“怀金悼玉”的“金”和“玉”,可以实指宝钗、黛玉,也可以泛指大观园的金陵十二钗。这些人最后都是宝玉的伤怀和哀悼的对象。《红楼梦》就是一部怀金悼玉的悲剧,就是整个贾府,乃至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剧。

无疑,我们也能看出这是《红楼梦》全书的总纲。

三,联系全书进一步理解《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应为“情天”)、“补天"的意义。

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宝玉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不离不弃黄金锁;黛玉流干了眼泪,宝钗花尽了心思,结局不过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许多人认为是宝玉婚姻的最佳人选,史湘云是湘江水逝楚云飞,不知所终;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挣扎后,千里东风一梦遥;争强斗狠,泼辣能干的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心比天高的晴雯被王夫人生生逼死;枉自温柔和顺的袭人,被指婚给一个优伶;迎春更是一载赴黄梁;惜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随着元春的薨逝:

贾府情天成了孽海,幽微灵秀地成了无可奈何天,女娲补天补了天下苍天,贾府的厚地高天还是塌了。贾宝玉的确无才可去补苍天,贾府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灯将近,覆灭的结局早已注定。

结论:《红楼梦》“高天"、“奈何天"、“青天"(应为“情天”)、“补天",应理解为是全书总纲,暗示了《红楼梦》全书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人物结局,揭示了贾府及四大家族覆亡的必然命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