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皇后(宋哲宗的真实历史)

时间:2022-08-13 23:35:52阅读:3768
《大宋宫词》中,宋真宗的第一位皇后是郭清漪,她的父亲郭贤是太师,郭清漪31岁去世,去世前希望刘娥为下一任皇后,刘娥为了聚拢权势,认郭贤为义父,把郭家笼络到自己麾下,郭贤的儿子郭崇信是位将军,似乎真宗去世…
  • 大连电台交通广播主持人徐浩哲

大宋宫词》中,宋真宗的第一位皇后是郭清漪,她的父亲郭贤是太师,郭清漪31岁去世,去世前希望刘娥为下一任皇后,刘娥为了聚拢权势,认郭贤为义父,把郭家笼络到自己麾下,郭贤的儿子郭崇信是位将军,似乎真宗去世后,武将中职位最高的就是他了。

郭崇信的女儿叫郭清悟,这名字和她姑姑郭清漪排成了一样的辈分,让人觉得很怪。刘娥为了继续控制朝政,在郭清悟还在幼儿园的年龄时就认定为赵祯未来的媳妇,这样的安排,到底是为自己考虑还是为小皇帝考虑呢?

小皇帝赵祯自小就不喜欢快言快语的郭清悟,倒是喜欢上了郭清悟的表妹曹汝,曹汝是太傅曹鉴的孙女,朝中重臣曹利用的女儿。曹汝温和绵软,和小赵祯互相喜欢。

赵祯到了青春叛逆期,古时候也到了结婚的年龄,刘娥执意立郭清悟为皇后,赵祯离宫出走,带着曹汝私奔到了苏州苏洵家中(其实大家都知道三苏是四川眉山人)。

按照剧情发展,赵祯就快废郭皇后马上迎娶曹汝为皇后了。

同为宋朝历史剧,不少观众对《清平乐》中的曹皇后记忆犹新,她叫曹丹姝,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她前期英姿飒爽,颇具将门女子风采,后期受尽仁宗冷落,但一直隐忍端庄。

同样的历史人物仁宗曹皇后,在两部剧中不仅名字不同,性格不同,连出身都不同,相信不少观众很想知道北宋历史上真正的曹皇后,也想了解北宋历史上的两位郭皇后。

先说说宋真宗的三位皇后,重点说本文有关的郭皇后。

宋真宗赵恒,原来叫赵德昌,后来他爹赵光义先后给他改名赵元休、赵元侃,每一次也都封王,他先后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在做韩王时,太宗为他聘潘美的孙女为妻,她是赵恒的结发妻子,二人同岁,都生于968年,这位寿王妃在端拱二年(989)就死去了,虚岁22岁,并无子嗣。

史书中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大宋宫词》中她叫潘玉姝,但她所有的事迹全是杜撰。赵恒当皇帝后追封这位潘氏为皇后,因此她可算是宋真宗的第一位皇后,即使生前不是皇后,最起码她是宋真宗的原配夫人。

赵恒的第二位夫人郭氏是淳化四年(993)娶进襄王府的,她就是《大宋宫词》中的郭清漪,只是史书中也没有名字,这个名也是编剧给起的,咱们暂且就叫她郭清漪吧。

郭清漪生于976年,比宋真宗赵恒小8岁,潘玉姝去世那年,郭清漪只有13岁,这俩人应该从未有过交集。潘玉姝死后4年,赵恒才又娶了郭清漪。赵恒当皇帝后,立郭清漪为皇后,1007年,郭皇后病逝,享年31周岁,之前生的儿子早已夭折。

赵恒的第三位皇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娥了,她与宋真宗、潘玉姝同年,都生于968年,所以宋真宗的三个皇后中,郭皇后郭清漪是最嫩的一位,这一点《大宋宫词》完全没有反映出来。

历史上,宋真宗郭皇后的父亲叫郭守文,他的的确确有个儿子叫郭崇信,那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他的长子叫郭崇德,还有两个儿子郭崇俨、郭崇仁。

《大宋宫词》中郭皇后死后,他的父亲郭太师夫妻像是孤寡老人,刘娥趁机认他们为义父义母,之后再出来郭崇信时令人有些错愕,原来老郭还有个儿子呢!原来他还有孙女呢!事实上人家有四个儿子,也都在朝为官,只不过官职也并不是太大,不至于需要刘娥通过联姻来巩固小皇帝赵祯的帝位。

其实,这个前提根本就不存在,因为赵祯的郭皇后根本就不是郭崇信的女儿,也就不是宋真宗郭皇后郭清漪的侄女。

宋仁宗赵祯的郭皇后(郭清悟),爷爷叫郭崇,郭崇生于908年,死于965年。《大宋宫词》中郭贤的原型郭守文生于935年,死于989年,比他女儿宋真宗的郭皇后(郭清漪)早去世18年。

为了对应,咱们就沿用《大宋宫词》中的名字,叫宋仁宗的郭皇后叫郭清悟吧。郭清悟的爷爷叫郭崇,父亲叫郭守璘,哥哥叫郭允恭。

郭清悟天圣二年(1024)被立为皇后,赵祯生于1010年,也就是在他14岁那年就大婚了。大婚后,郭皇后不得仁宗欢心,那时候宋仁宗专宠张美人,时时想废后将张美人立为皇后,都被皇太后刘娥阻止。

小皇帝赵祯还宠幸尚美人、杨美人等,而且这两位美人还不把皇后放在眼里,颇有炫耀之意,这让哪个正牌妻子能受得了?直脾气憨性情的郭皇后也年轻气盛啊,上去撕打尚美人,仁宗上去护尚美人,被郭皇后抓伤了脖子,仁宗正好有借口废皇后。

这一幕,倒是被《清平乐》如实还原,郭皇后也是个很不幸的女人了。郭皇后被废后先是被贬为静妃,之后她心灰意冷,整日吃斋念佛,仁宗准许她宫内出家,还尊称她为仙师,赐名清悟,这下知道了吧?郭清悟就是个法号,类似对尼姑道姑的称呼而已。

如果说《大宋宫词》中这位郭皇后一出场就叫郭清悟是据此而来,最起码给宋真宗的郭皇后起个别的名字啊,郭清悟、郭清漪,咋听也像姊妹啊。

郭清悟并没有太大的过错就被废,范仲淹等大臣都为她鸣不平,宋仁宗虽对原配妻子没有感情,但他也心有不忍,对于清修的郭清悟,他还赐过金庭教主、冲静元帅的尊号,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一个女人,最想得到的无非是丈夫的爱,你丝毫不爱她,废了她的正妻之位,再封这些封号就很讽刺了,所以仁宗之“仁”也需多个角度来看了。

宋仁宗的仁慈也表现在做了绝情事后心有愧疚,对于郭皇后也有心软的地方,他派人去问候,送去一班乐府班子,郭清悟也有回应,相当凄婉悲怆。

《宋史》中有很有趣的记载,大概宋仁宗念及结发情缘,密召郭清悟过来,这本来是个翻盘的机会,但郭清悟也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说:“若要召见我,需要百官立班受册方可。”

也就是说她要皇上当众恢复她的皇后之位,但人家早就有新皇后了,怎么可能呢?之后,郭清悟得了小病,宋仁宗命太医去看诊,几天后,太医说郭清悟暴薨。

很多人都怀疑是这位太医做了手脚,但没有证据。郭清悟死后,宋仁宗深深悼念她,又追封她为皇后,只是没有谥号,《宋史》中就称其仁宗郭皇后。

宋仁宗赵祯在14岁时娶的这位郭清悟,在史书中并没有太多其他记载,她叫啥?她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都没有清晰记录,但她短暂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位不被丈夫喜爱的怨妇形象,这也是个倔强的可怜人。

最后再说一下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曹皇后,她是《清平乐》中的曹丹姝,是《大宋宫词》中的曹汝,真正的历史上,她叫什么?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仁宗曹皇后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1033),刘娥一死,宋仁宗就废了郭皇后,迎娶了曹皇后,《清平乐》改编自小说,但很多部分很好地再现了历史,曹丹姝仁慈节俭,喜欢研究稼穑,写得一手飞白书,她处事临危不乱,颇有将门虎女之风,她抚育英宗,也是大宋第二位临朝听政的太后,为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政局稳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曹谏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也绝不像《大宋宫词》中的曹太傅曹鉴那样作死,一会鼓动冀王造反,一会挑拨刘娥仁宗母子不和,他决没有那么大能力。

宋仁宗的曹皇后根本不是曹利用的女儿,也不是曹谏的孙女,而是曹彬的孙女。曹谏是曹彬的弟弟,曹利用是曹彬的侄子,仁宗曹皇后是曹彬的亲孙女,当然不是曹利用的女儿,《大宋宫词》张冠李戴的地方简直罄竹难书。

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历史上,宋仁宗赵祯是没有儿子的,那么他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他的皇后曹氏和女儿的呢,曹皇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很多人都只知道北宋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人是赵祯之嫡母刘娥,却不知曹皇后就是第二个临朝称制之人。曹皇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其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故事也不比刘娥少。

赵祯悲催的婚姻,一点自主权都没有,两任皇后都是别人帮他选的。

赵祯出生于1010年,其母李氏是刘娥的一个侍女。刘娥当初为了争夺皇后之位,于是宋真宗赵恒临幸李氏,李氏后来果然产下一子,但被刘娥据为已有。

由于刘娥一直封锁消息,所以赵祯一直都认为刘娥就是自己的生母,直到刘娥去世之后才真相大白。

1022年,13岁的赵祯继位为帝,刘娥则封为皇太后,开始临朝称制。

1025年,刘娥开始给赵祯选择皇后。

赵祯原本看上了有倾国倾城之姿的蜀女王氏,但刘娥觉得王氏太过美丽,便以“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为由棒打鸳鸯,并将王氏许配给哥哥刘美之子刘从德为妻。

刘美不是别人,正是刘娥入宫前的丈夫龚美,刘娥得势之后提拔他入朝为官,作为外戚势力在朝中支持自己。

刘娥的这一举动极大伤害了赵祯,但这还没完。

后来,刘娥又找了两位美女供赵祯选择,一个是已故中书令郭崇之女郭氏,一个是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

这时候赵祯已经有反抗情绪了,但没办法,刘娥之命不可违背,所以他就选择了自己更加喜欢的张氏,准备立她为皇后。

但刘娥又不同意,她认为郭氏更好,还在没有跟赵祯商议的情况下,下诏立郭氏为皇后,立张氏为美人,这再一次深深伤害了赵祯。

更为可气的是,因为有刘娥作为靠山,郭皇后骄横自恣,竟然学习刘娥的做法,将后宫给垄断了,一直到刘娥去世之后还依然如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郭皇后自己无法生子,还对后宫的垄断,这是造成赵祯子孙稀少的原因之一。所以当刘娥去世之后,赵祯就开始宠幸张美人和尚美人等妃子,完全将郭皇后冷落起来,这让她醋意大发。

有一次,嫉妒心极强的郭皇后竟然当着赵祯的面殴打尚美人,赵祯上前维护尚美人,结果被郭皇后误打了一巴掌。

赵祯原本脾气是很好的,但挨了这一巴掌之后,他最终选择不再沉默,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以“皇后无子”为由废黜了郭皇后。

因为后位空虚,朝廷便开始为赵祯挑选皇后,赵祯看上的是寿州茶商之女陈氏,但大臣们却推荐了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

这两个女子都不错,但大臣们却坚持说,陈氏出身低微且毫无见识,曹氏出身名门且贤良淑德,所以更加优秀,还逼着赵祯立曹氏为皇后,赵祯最后无言以对,只得同意。

可怜赵祯作为皇帝,竟然连自己选择皇后的权利都没有,先后两任皇后都是被人替自己选择的,所以他都不满意。

曹皇后的自我救赎之路,终获宋仁宗赵祯的宠爱。

曹氏出身很好,祖上在晋朝时期就是大将,祖父曹彬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父亲曹玘是当朝太师,家族十分显赫。

曹氏长得还不错,而且温婉可人,品行端正,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可以说是当皇后的绝佳人选了。

讲道理来说,这样一个人,赵祯应该是会喜欢的,但因为曹氏不是他自己选的,所以有些排斥心理。

事实上,曹氏之前曾短暂嫁过人,但这在宋朝并不是啥大事,刘娥就是如此,而且宋朝皇帝似乎都好这一口,赵祯自然也没当回事了。

1034年,18岁的曹氏和24岁的赵祯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曹氏自此成为赵祯第二任皇后。

不过结婚之后不久,赵祯就将曹皇后扔在了一边,而是专门宠爱张美人等妃子。有一次赵祯差点就废掉曹皇后改立张美人为皇后了,但好在大臣们死谏,赵祯这才作罢。

张美人后来去世,赵祯更是追封她为皇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在表达对曹皇后的不满情绪。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曹皇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宽容大度,对赵祯以诚相待,对赵祯喜欢封妃子也礼遇有加,还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时间一长,赵祯就慢慢发现曹皇后是个品德高尚之人,也知道自己对她带有成见是不公平的,所以开始慢慢尝试改变自己,但毕竟面子上又拉不下去,所以就时常派人人去赏赐东西给曹皇后,夫妻感情因此有了缓和的趋势。

为了得到赵祯的宠爱,曹皇后其实也使用过一些小手段,但十分高明。

就比如说,有一次曹皇后只是生了小病,她便卧倒在床不起来了。赵祯听说此事后,便亲自去看望,还请了很多御医去诊断,但曹皇后都说没有效果。

赵祯就开始着急了,便时常陪伴曹皇后,曹皇后因此有了更多机会与赵祯培养感情。

后来曹皇后对赵祯说只有她家乡的一个民间医生可以治好她,赵祯便派人去请,后来果然治好了曹皇后。

曹皇后用自己生病来引导仁厚的赵祯尝试关心自己,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后来赵祯时常去她那儿过夜,两人的感情也因此开始升温。

但这还没完,曹皇后利用一件事彻底抓住了赵祯的心。

因为赵祯一直无子,所以他在1035年的时候将堂兄赵允让之子赵宗实(即赵曙)接到宫中当皇子抚养。

刚好那时候曹皇后也将自己的亲侄女高滔滔养育在宫中,她便对赵祯说,我看赵宗实和高滔滔经常在一起玩,情投意合,不如我们各自做主,让他们成亲吧。

赵祯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便答应下来。

“天子娶妇,皇后嫁女”,这件事在当时十分轰动,因为这是难得一见的帝后联姻,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自从亲上加亲之后,曹皇后的地位因此得以稳固,也越发受赵祯宠爱,只可惜她也没能生下一男半女,这是她的一大遗憾。

1048年,曹皇后还救了赵祯一命。

这一年上元节,几个作乱的士兵冲向赵祯寝宫,准备发动政变。那时候曹皇后刚好在赵祯寝宫,赵祯见有人叛乱,撒丫子就跑,只留下曹皇后率领一帮太监宫女抵抗。

曹皇后也不惧怕,领着众人跟叛军厮杀,结果大获全胜,展示出了巾帼风度,受到了赵祯的极高评价,还被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事。

至此,曹皇后在赵祯心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了,这与二人当初结婚时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了,曹皇后才貌双全,品学兼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都是她应得的。

曹皇后拥立英宗赵曙,但赵曙作为养子做得并不好。

时间来到1062年,赵祯已经年过五十了,他曾有过十六个孩子,其中三个皇子,但大多都夭折了,最后只剩下四个女儿。

在包拯和欧阳修等人的建议下,赵祯正式认赵宗实为皇帝,并为他改名为赵曙。

要说赵曙这个皇帝养子当得也确实不容易,从小就被接到宫中当备胎,后来因为赵祯有了儿子而几次被送出宫,但最后赵祯的儿子都死了,所以他最终还是回来了。

但长久以来,赵曙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因为他的位置太尴尬了,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造成他时常担惊受怕,因此身体素质不太好。

但好在赵曙娶了曹皇后的侄女高滔滔为妻,而曹皇后对他也很好,不但亲自抚养他,还非常支持他成为皇太子。

1063年,五十三岁的赵祯去世,赵曙在曹皇后的拥立下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赵曙做皇子的时候小心谨慎,对曹皇后也十分孝顺,但他成为皇帝之后,就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情了,竟然将赵祯的三个未出嫁的女儿都赶出宫去,然后将自己的女儿接到宫中居住,俨然是撕破脸的节奏。

曹皇后那时候虽然已经是太后了,听说此事很是不快,但是又无可奈何。

不过赵曙继位刚四天,就因为生病而卧床不起了,在韩琦等人的建议下,曹皇后开始临朝称制,时间长达一年多。

这本来就是无奈之举,但宋英宗对此耿耿于怀,病愈之后逼宫夺权,对曹皇后也越发冷落,到最后甚至连请安都免了。

曹皇后找韩琦和欧阳修等人诉苦,没想到他们竟然以赵曙刚刚病愈为由,劝她作为太后要大度一点。这实在是太荒谬了,宋朝以孝治国,韩琦和欧阳修说这话明显是在讨好赵曙。

这还没玩完,赵曙后来又想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上尊号为皇考。但很显然,赵曙已经过继给赵祯为子了,那么皇考只能是赵祯,赵曙的父亲赵允让只能是皇伯,曹皇后等众多大臣都是持此意见的。

但韩琦和欧阳修等人又当起了搅屎棍,竟然力主尊赵曙的父母为皇为后,这极大伤害了曹皇后的感情,她与赵曙的关系也越发冷落。

不过赵曙是个短命鬼,做了仅仅四年皇帝就去世了,曹皇后又拥立其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曹皇后跟神宗赵顼祖孙情深。

与赵曙不同的是,赵顼是个极其孝顺的人,对曹皇后十分优待,还重新安置了爷爷赵祯的几个女儿。

赵顼是个喜欢推陈革新的人,一继位就召王安石入京担任宰相,开始变法。而曹皇后对孙子赵顼的变法十分支持,但又能及时提醒他,哪些东西可以变,哪些东西不能变。

当王安石变法出现了一些副作用的时候,曹皇后又能及时指出,但她并不拿主意,而是让赵顼自己抉择。

因为曹皇后不轻易干政,所以赵顼就越发孝顺她,凡是要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都要亲自去请教曹皇后。

后来王安石被保守派围攻,曹皇后为了保全他,也为了保住赵顼的面子,便做主将王安石贬黜到外地,从而让朝政稳定下来。

跟赵顼一样,曹皇后也是个极其尊重文人的人,苏轼因为在乌台诗案犯了法,眼看就要被严肃处理了,曹皇后即使站出来,说苏轼一门三杰,可不能因为他写了几句诗就将别人给定成死罪。

赵顼听取了曹皇后的建议,苏轼因此获救。

到了曹皇后晚年,眼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赵顼心急如焚,便想各种办法让她开心。

就比如说,赵顼曾让打造了一副用黄金和珠宝装饰的轿子,让人抬着曹皇后四处游玩,曹皇后感到十分欣慰。

曹皇后对孙子赵顼也是十分关心的,有一次她想起赵顼曾说自己喜欢珠子鞍辔,便命人打造了一副送给赵顼,赵顼感动得热泪盈眶,亲自到曹皇后宫中拜谢。

祖孙感情如此和睦,一时间传为美谈。

按道理说,曹皇后在神宗朝如此受优待,她的娘家人应该显贵才对。可实际上,曹皇后严格限制自己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官职,甚至赵顼想要封赏她的家人,也都被她拒绝了。

不仅如此,曹皇后还时常派人去调查曹家人的行为,有时候也会定时派人去监督王公大臣和仆从,他们一旦犯错就要惩罚,一丝一毫也不通融,因此当时满朝上下之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

也正是因为默默对国家做出了这么多贡献,赵顼对她越发尊重,到后来主动请求她辅助自己处理国事,但被她拒绝,只是答应提一些意见。

1079年,63岁的曹皇后去世,赵顼十分悲伤,辍朝七日,还为曹皇后举行了隆重葬礼。

有一次赵顼在宫中看到了曹皇后生前通过的物品,触景伤情,竟然嚎啕大哭起来,一度不省人事,可见他跟曹皇后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总体来说,曹皇后一生也是极为传奇的,也是过得不错的,除了养子宋英宗赵曙不那么孝顺之外,孙子宋神宗赵顼对她还是很好的。

从功绩上来说,曹皇后走的路子跟她婆婆刘娥也是相当不一样的,她更加看重大局而不是个人私利,行为更加检点,品德也更加高尚,做的事都是对国家有利的,足以让后世之人为她歌颂。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