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上映第一波口碑,网友对夺冠这部电影的评价

时间:2023-01-02 03:55:08阅读:2080
新片《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正式上映后,第一波口碑已经出来了。皮哥翻看了几家主流平台的口碑,发现网友关于影片的评论很有趣,皮哥将最新点赞排名前几位的做了个截取,如下:某瓣电影网站,有两条网友大雯s…
  • 夺冠
  • 巩俐 黄渤 吴刚 彭昱畅 白浪 陈展 罗慧 李冬徐

新片《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正式上映后,第一波口碑已经出来了。

皮哥翻看了几家主流平台的口碑,发现网友关于影片的评论很有趣,皮哥将最新点赞排名前几位的做了个截取,如下:

某瓣电影网站,有两条

网友大雯sister这样说:

女排姑娘美发店那场戏太有味道了,全片最佳!

网友sample:

当你在影院正被热血和辛酸感动,吴刚 就会蹦出一句“别哭”制止你。

知名电影购票网站的最新排名靠前的评论,是这样的:

听了吴刚的台词,我都想再去做几份模拟卷了。

还有女观众直接喊话导演陈可辛要求报销纸巾!

翻阅了很多这样的评论后,《夺冠》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它的真实质量又到底如何呢?

这引起了皮哥极大的探知欲,抱着真看真听真感受的客观态度,皮哥也前往影院观看了完整影片。

看完我极其冷静地写下了以下内容,文章分为三部分,供大家观影前参考。

01、真实感

整个观影过程中,皮哥最大的体会,就是强烈的“真实感”,这也是影厅观众聊的最多的。

影片以一种“半纪录式”的手法,捕捉着中国女排三十多年来的点滴,对女排队员们赛场内外的训练与生活,做了逼真的还原。

赛场上的女排

在片中重大赛事叙述上,导演使用的是“真实观众影像”与“比赛电影镜头”相结合的方式,在赛事震撼还原上下了功夫。

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那场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影片完全按照当时的比赛实况进行还原,连当时的对手巴西女排,都被片方特意请来参演。

14-13,决胜局的第二个赛点,巴西球迷山呼海啸的加油声连绵不断,气氛紧张到令人窒息。

随着朱婷 的一记重扣,巴西女排接发失误,中国女排终于拿下赛点,那一刻,女排姑娘们激动相拥。

球员面部表情的特写,扣球那一刻的慢镜头处理,在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前,即便我们早已知晓比赛的结局,但仍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比赛的紧张氛围中。

每一次跃起救球,每一次大力扣杀,在多角度镜头运用、现场真实音效和凌厉的剪辑这套“组合拳”中得到数倍放大,坐在影厅中你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速度和力量感完全破幕而出,透过感官直达心脏。

尤其是48帧的高帧率拍摄,更真实地捕捉着赛场上的瞬息万变,观影时也仿佛置身现实竞技赛场,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发生在眼前,皮哥注意到即使是身旁的小孩子也都看得目不转睛。

赛场下的女排

福建漳州的排球训练基地,是中国女排凤凰涅槃的开始,见证了女排姑娘艰难而又漫长的蜕变。

斑驳的墙壁上,是女排队员们训练时留下的无数球印;训练馆的每一块地板上,都洒满了她们的汗水和泪水。

特别是看到女排姑娘们膝盖上、手掌上的伤口往外渗着血,但还在坚持高强度训练时,皮哥真的为她们感到心疼。

影片除了包含对女排姑娘们赛场与训练场上的热血描写外,还拍出了她们私下生活中“女孩”的有趣一面。

正是花季年华的她们也有爱美的一面,在出征1981年世界杯之前,她们也和其他女孩一样,到美发店做个头发,看着对方美美的样子,露出平日里看不到的畅怀大笑。

她们也会在郎平的一句“去谈恋爱吧”后,开心得一哄而散,仿佛重新蓄满了能量,影厅的观众也跟着乐出了声。

这样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处理一下子拉近了观众和角色的距离,也让这群花季女孩的形象更加鲜活。

影片并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在主观视角与客观记录的结合下,让我们逐渐走进中国女排这个集体,去了解、熟悉关于她们的一切。

02、演员百花齐放,女排姑娘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角色,巩俐 饰演的郎平教练无疑是全片最受瞩目的人物。

巩俐演技水平和影坛地位自然无需赘言,任何类型的角色到了巩俐手里,都能驾驭得游刃有余。

但《夺冠》有些特殊,因为巩俐要演的是一个真实人物,一个对全国观众来说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排坛巨星,这对她而言无疑是演艺生涯全新挑战。

但看过正片后,皮哥只想说一句话:巩皇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稳!

巩俐堪称是《夺冠》的“定海神针”,从外形动作到神态语气,她把关于郎平的每一处还原都抓得十分到位,即使是“细枝末节”也不放过,用网友的话说真是“魂穿郎平”。

当郎平的眼睛里噙着泪水,发自肺腑地告诉女排队员们“好好享受体育的本身”时,仿佛能让人看到“铁榔头”此刻百感交集的内心。

在决定执教中国女排后,她对多年的好友说“我郎平从来不装,我都是玩真格的”,这句台词铿锵有力,让人看到她带领女排重回辉煌的笃定和决心。

特别是片中郎平从后台走向赛场时,略微含胸、走路端着肩膀、步伐有些僵硬的画面,让皮哥不禁想起了郎指导在运动员时期腿部和肩部留下的老伤。

连这种细节都还原得如此到位,皮哥想象不到除了巩俐,还有谁能演好郎平这个角色。

黄渤 饰演的教练也充满惊喜,一口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亲切感。

片中,他把新一代的女排姑娘们召集到老训练场,绘声绘色地和她们讲述当年在这里陪老一代女排队员打球训练的点点滴滴,令人颇为触动。

老戏骨吴刚同样也用稳定的演技输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训练场上的他从不懈怠,严格贯彻着他近乎严苛的标准,将80年代这群不经世事的小姑娘训练成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女战士。

最令皮哥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女排姑娘们说的这句话:下意识怎么来?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而是千百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

这句话不长却充满力量,用摄人心魄来形容毫不过分,皮哥观影时下意识地全身颤抖,吴刚超强的台词功力也一览无遗。而他语气里的刚硬、坚定,也感召着每一位女排队员紧紧凝聚在一起,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片训练场上。

他不是不心疼这群姑娘,但他更懂得,所有的鲜花和光荣,都必须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努力。

我们也看到,当他看着队员们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露出欣慰的微笑,我们分明感受到这个“不近人情”教练深藏心中的温柔。

而片中朱婷、丁霞惠若琪 等10位女排姑娘的表现,着实也让皮哥惊艳了一把。

比赛时的全情投入,赛场外的真情流露,对于女排姑娘们来说,她们不需要“演”,因为这就是她们真正的自我表达。

在里约奥运会中巴决战的前夜,女排姑娘们围坐在一起,相互吐露着自己的真实想法,姑娘们哽咽的声音、眼中的泪水,都是源自她们过往的真实情感。

尤其是朱婷看着手机上郎平发来的鼓励短信、在墙角独自哭泣的那场戏,特别具有感染力,因为这就是她的真实经历,是不需要酝酿的真情实感的迸发。

在皮哥看来,这些女排姑娘的“真人”参演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赋予了《夺冠》灵魂,她们的出场也直接会让观众体会到那股从心底喷薄而出的力量。

此外,彭昱畅 饰演角色的可爱认真、白浪 饰演的青年郎平坚韧刻苦,以及李现饰演的80年代科教干事在目睹女排刻苦训练后的神色动容,这些青年演员都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赋予他们的使命。

用网友的话说,《夺冠》就是一场大型表演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完全就是一场火花四溅的演技交锋。

03、中国女排的正面与背后

《夺冠》显然不想被定位成一场照猫画虎般的大型“模仿秀”,它更注重的是通过赛场内外各种细节的刻画,和观众达成共情,完成“女排精神”的主题传达。

赛场上,女排姑娘们从不放弃每一分,她们的每一次救球,每一次搏杀,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无比强大的凝聚力。

就像片中吴刚饰演的教练对队员们说的,“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我们”,正是是女排精神的核心奥义。

1981年世界杯决赛,客场作战的中国女排在决胜局一开局就陷入被动,胜利一度变得渺茫。

但女排姑娘们并没有缴械认输,不管是0-4,还是最后14-15面临赛点,她们都没有放弃拼搏,硬是把分数一分一分拿了回来,把胜利重新攥回手中。

还有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的狭路相逢,即便中国女排一直处于落后,但却紧紧咬着比分毫不放松。

虽然最后中国女排遗憾失利,但她们拼到了最后一分,把永不言弃的精神贯彻到最后一刻。

看着女排队员们把手叠在一起,齐声呐喊“中国女排,加油”的口号,看着中国女排功勋教练斩钉截铁地说出“中国人,行的”,我们能深切体会到这个团体中具有的强大能量。

什么是女排精神?

影片其实并未明确给出回答,但在《夺冠》这些丰沛而真实的细节里,我相信所有人都能和皮哥一样找到答案——

你会理解为何中国女排能在三十多年里铸就一座又一座世界冠军丰碑,会理解为何她们一上场总会有底气展现出舍我其谁的霸气,更会理解为何女排精神会成为这个时代无可比拟的最强音。

随着中国女排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鼓舞无数国人的女排精神也征服了很多外国观众。

比如中国女排的铁杆球迷“波兰老爷爷”,几乎每一场国际大赛他都会到现场支持,可见女排精神超越国别的强大力量。

从上映后的观众口碑来看,《夺冠》已具备爆款特质,尤其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夺冠》必将重燃国人深厚的“女排情结”,激励刚刚共渡难关的你我在女排精神的感召下,重整山河。

皮哥也相信,《夺冠》会在国庆档如片名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创造冠军辉煌。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夺冠》上映第一波口碑,网友对夺冠这部电影的评价

我和我的家乡》第一波口碑出炉,质量到底如何,这个回答有水平

《我和我的家乡》上映后,第一波口碑已经出来了。

某知名社媒平台上有两条:

网友“奥黛尔的美丽花房”评价: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又笑又哭,开始我是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后面就一直在哭了。

网友“如意如意lucky”评价:

有笑有泪有感动,范伟老师那段给我哭惨了,建议去看的带好纸巾。

某瓣电影,排名靠前的评论是这样的:

“天眼酸汤鱼,地道外星味”,陈思诚搞喜剧确实有一套。

黄渤那句贵州普通话“滚蛋”把我笑劈了,我记得他是山东人,学得太像了。

某知名购票平台,则有10岁儿子喊话父亲再带着看一遍。

翻看了这么多这样的评论后,《我和我的家乡》质量究竟如何呢?

抱着看过才有发言权的原则,皮哥也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

观影完,我客观地写下了以下内容,文章分为三部分,以供大家观影参考。

一、影片的故事布局

相比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大格局,这部《我和我的家乡》则着眼于 个人各不相同却又共通的家乡情怀 。

五个单元,故事与风格各不相同,却都兼具 “令人笑着流泪” 的力量。

第一单元: 《北京好人》 是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北京你好》单元的续作,主角还是那个热心的张北京,甚至戴的帽子都和前作一样。

这个单元里,葛优carry全场,他清唱《智取威虎山》是电影名场面之一,无悬念引发一波集体大爆笑。

第二单元:陈思诚的 《天上掉下个UFO》 ,一部十足土味科幻喜剧。

故事中王宝强和刘昊然“唐探2.9”小队和黄渤饰演的“最无用发明家”狭路相逢,碰撞出了层出不穷的笑料。

这个故事看似脑洞大开,却展现了新农村建设中一条发展 旅游 业的新道路,对现实启迪很大。

第三单元: 《最后一课》 中,徐峥则上演无敌温情杀。

一群人为了帮助生病的老师唤回记忆,重新复制20年前的课堂,也令我们跟着参与了一次时光的穿越。

而结尾范伟的出场,现在与过去时空交替处理,也将电影的情绪点拉向了一个高潮,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农村教师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整体看《最后一课》也是影片中最好哭的一个单元。

第四单元: 《回乡之路》 这一路惊喜又反转。短短20多分钟,邓超身份经历了被质疑被接受再质疑再反转。

最有趣的一段是他与吴京扮演的“店服务员”对手戏,两人你来我往喜剧的节奏拿捏精准,金句频出,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后半段,邓超“土豪”外表下的真实身份在校庆典礼上“曝光”时,皮哥流泪了。

第五单元: 《神笔 马亮 》 里笑点最多,又兼具异域风情。

故事加入了浓浓的“俄罗斯风味”,配乐上借鉴了早期苏联音乐的创作风格,非常洗脑。沈腾和马丽的“夏洛”黄金搭档默契依旧,片中名场面不少。

比如:片中沈腾与老婆马丽,视频通话时假装掉线小技巧;来自这个默契团队大量“夏洛”式的金句台词、爆笑语录,完全有爆梗全民的潜力。

最让皮哥惊喜的是,五个故事之间也用短视频的形式巧妙衔接,还加入了海量网友对于各自家乡描述的真实视频片段,这样的串场设计让观众很有代入感。

二、 演员百花齐放,葛优、范伟最令人印象深刻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员,何况《我和我的家乡》这样演员群星荟萃。这部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该属 葛优和范伟 。

葛优作为首发演员出场,发挥了“定场”作用,一出场,就把影片喜剧和温情的基调给立住了,精湛的演技诠释了什么叫举重若轻,他的表演也是观众观影后谈论最多的。

其中有 三个表演细节 令皮哥叫绝。

第一个细节: 葛大爷在家中接待表舅,在明知对方要借钱和自己要拿钱买车的矛盾下,用两三个纠结的小表情,几个挠头的动作,便把张北京此时内心世界的复杂表现出来了。

第二个细节: 葛优清唱《智取威虎山》的选段,是真把“解放天性”一词演到位了,最原始的“破音”,直接引发影院里的一波高潮。

第三个细节: 故事结尾看似煽情的台词,从葛大爷嘴里说出来却一点都不油腻,非常自然,特别能击中人心。

另一位喜剧大师 范伟 出演的是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这个故事前半段有些“欢闹”,后半段很温情,而范伟是少有能接得住这种“欢闹”,又把欢闹引向温情节奏的演员。

比如:影片从喜剧走入温情节奏时,他走进教室,无意间踢到了一旁的母鸡,这是对前面“欢闹”的一种承接,他开始上课,通过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很自然地将故事从 搞笑 过渡到了走心。等观众的心沉静下来,影片闪回到了1992年,观众跟随范伟的表演完全沉浸至一名乡村教师的最后一课。

最后范伟和李易峰紧紧相拥时,许多观众已经热泪盈眶,范伟的这种引导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动人。

他这段“动人的表演”,也是目前观众观影后共鸣最多的,不管是在散场后的影厅还是网络上。

三、看完后的最大体会:“感同身受”

《我和我的家乡》故事许多取材自生活,影片讲述的人和事皮哥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

比如皮哥去年在北京做了个大手术,住院近两个月,接触了大量北京的医护人员,他们热忱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和《北京好人》里呈现得一模一样。

皮哥当时手术很急,没来得及用社保,自费花了一大笔钱,原以为报销很困难,可是回到杭州后,只跑了一趟服务中心,就搞定了报销的事情。这一点《北京好人》里葛优带表舅看病的故事也进行了呈现。

再比如:整个 社会 对农村支教老师的支持,记得有位朋友毕业后去新疆支教了两年,回来后已经不是应届生,年龄也比别人大,当他单枪匹马闯入一家设计院的最终面试时,面试官了解到他有农村支教的经历,直接录取了他,面试官还说了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赤诚之心。因此看到《最后一课》时,皮哥对范伟饰演的山村支教老师肃然起敬。

另外还有《神笔马亮》,马亮去农村进行扶贫工作,而皮哥的父亲就是一名扶贫干部,这些年父亲做扶贫工作时的艰辛我是亲身经历的。

看《神笔马亮》时,前面我笑得前仰后合,后面却泪光闪闪,因为我看到了父亲的影子,那些基层的扶贫工作者真的值得我们尊敬。

观看《我和我的家乡》的过程中,欢笑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们想到自己熟知的那些人,这些回忆燃起了我们对家乡的那种自豪。

也正是这些小人物一点一滴的努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才使得中国逐步强大起来。

总之《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有笑有泪有内涵的作品,电影正在热映中,皮哥已经准备好带父母去二刷,皮哥也推荐大家带着全家人趁着国庆中秋假期看“全民喜剧”《我和我的家乡》。

最后皮哥想对大家说: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孕育自己的那片土地,无论我们身在何方,离家乡多远,我们永远是家乡的孩子。

有空多回老家看看。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夺冠》上映第一波口碑,网友对夺冠这部电影的评价

我和我的父辈》第一波口碑出炉,质量到底如何,这个回答有水平

《我和我的父辈》已经上映两天,这是“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第三次登陆国庆档,前两部《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跟口碑。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那么《我和我的父辈》能否打破这个魔咒呢?从目前的票房来看,该片上映3天票房超过3亿,以每天1亿的票房在快速增长。
在口碑方面,《我和我的父辈》第一部口碑已经出来了,翻看主流口碑平台,网友的评论也十分有趣。

在某平台上有影片人这样说:“我和我的”系列迈入第三年,很难不让人观影前对其调低预期,但看完后发现,《我和我的父辈》呈现得不比前两部差,甚至在观赏性,流畅性,完整性上高于前两部。
虽然豆瓣还没有给出评分,但是在评论区很多网友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比如有人说《》通篇没有喊任何口号,主人公的牺牲都是源于自己对于科研的投入和热爱,这才是最动人的地方。
也有人说:吴京的章节依旧很燃,复制各种名场面,章子怡最后那首诗已经不错。
看了这么多评论后,《我和我的父辈》质量究竟如何呢?

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二刷了《我和我的父辈》的我,客观地写一下,以下内容,供大家观影参考。
影片故事的布局

《我和我的父辈》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风格,虽然每个单元讲述不同时代的“父子情”,但是当是个故事串起来的时候,整个故事的时间从战争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生活,4个单元的故事与风格各不相同,但是却都有着让人“感动中流泪”的力量。
对于观众而言,对吴京最大的期待,就是《战狼3》的拍摄何时提上日程,不过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吴京的排片已经到了2030年,但是在《父辈》中,吴京执导的《乘风》单元,也被网友称为是为《战狼3》做铺垫。
《乘风》的故事发生在冀中骑兵团,吴京饰演连长马仁兴,吴磊是他的儿子马乘风,在突围途中,他们发现了一群转移的老百姓,为了保护群众撤离,他们说拼死抵抗日军。
《乘风》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但是作为导演的吴京还是展现出来自己最擅长的战争,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对于骑兵的讲述其实不多,印象最深的是《亮剑》中李云龙的骑兵连。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吴京将骑兵搬上了荧幕,尤其在最后的对决,成百上千的骑兵出现,在广阔的平原上,骑兵如洪流一样冲向敌人,他们挥舞着马刀,扛着冀中骑兵团的旗帜,面对枪炮勇往直前,这样的无畏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
当然除了宏大的动作场面之外,吴京刻画 除了 细腻的父子情,作为连长的儿子,马仁兴对马乘风格外严格,但是乘风性格叛逆,总是觉得父亲对自己不好。
尤其是当看到父亲抱着老乡的孩子,哄着他入睡的时候,乘风有一股浓浓的醋意,但是当马仁兴说,即使要死亡,我也要走到你的前头,要不你妈饶不了我。

然而当被保护的群众被敌人团团包围的时候,马仁兴为了大家主动暴露了儿子乘风的位置,结果以乘风四人的伤亡,换来百姓的安稳。
吴京最大的亮点就是对感情的描述,当看到大掌柜(马仁兴最爱的战马,平时不舍得动一下)独自回来,没有乘风的时候,吴京狠狠地打了大掌柜一巴掌,没有泪水,没有过多的感情宣泄,真正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很多观众对吴京这个单元的评价是:有失水准,主要是剧情上太过突兀,比如张爱天还有一个月就要临盆,她还能随意地抱着孩子,灵活地上马。
还有就是骑兵这样的冷兵器与枪炮的对决,让很多人觉得不理解,其实这个在 历史 上是真实存在的,当时发生在大扫荡的时候,冀中骑兵团为了掩护群众,对敌人发起了一场伟大的经过,2000人的骑兵团,最后只剩下400人,知道这段 历史 的就不会觉得不合理,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军队。
如果说《长津湖》是国庆档票房最高的影片,那么章子怡就是国庆档最大的赢家。

作为新人导演的章子怡,完全看不出是新人的样子,不愧是国际章,她用30分钟的时间,向观众阐述了普通人的伟大。
《诗》讲述的是黄轩饰演的父亲为了寻找固体燃料爆炸的原因而献身,而作为母亲的章子怡,为了给让不让孩子知道真相,告诉他们父亲加班回不来,并每天给孩子一首诗,说是爸爸写的,然而谎言总有拆穿的一天,当这天来临的时候,孩子的可怜,母亲的坚韧,让多少观众随着落泪。
《诗》开篇就有浓浓的时代感,尘土飞扬的操场,破破烂烂的房子,跳皮筋,爬单杠,四处鸡叫鸭鸣的声音,一副60年代的生活气息扑满而来,看到这就能感觉到诚意满满。
在镜头的运用上,章子怡也有独到的一面,在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孩子们去工厂寻找父亲,章子怡在将孩子领回家的路上,在经过荒野的时候,一片黑暗中远处的天际黎明初现,风吹乱了她的头发,但是她眉眼中展现的却是一种看破一切的淡漠,又饱含失去丈夫的痛苦与绝望,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那种明明很伤心,但是面对孩子强忍泪水的酸楚感。
当然是用倒叙的拍摄手法,让30分钟的内容不断地反转,比如,先交代孩子打架,后交代是为了父亲打抱不平,先交给哥哥与父亲非常好的感情,后交代原来哥哥是同事的孩子,不断地反转让观众看得欲罢不能。
当然该片最大亮点还是在感情上,尤其是哥哥跟妹妹在荒野放孔明灯的时候,此时已经得知真相的哥哥,在孔明灯升天后,大哭“妈妈不要死”,虽然全片章子怡没有流量的镜头,但是通过两个孩子的感情变化,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徐峥的《鸭先知》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作为药厂销售科长的赵平洋,因为滞销的药酒,妻子要跟他离婚,儿子嫌弃他丢人,为了尽快卖出药酒,赵平洋开始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销售活动。
徐峥的《鸭先知》依旧有着“囧途”的影子,比如徐峥跟韩昊霖在公交车上做局卖酒,在即将成功的时候,被邻居贾冰破坏,这种夸张的广告输出与反转,不正是徐峥的拿手好戏吗?
当然这部剧最大的亮点是韩昊霖,虽然只有12岁,但是已经跟徐峥合作了很多次,用徐峥的话说,跟他讲戏不用把他当作孩子,他就是天才型演员。
在剧中通过作文“我的爸爸”将徐峥描述成精明的成功人士,然而镜头一转,徐峥就成了穷光蛋,为了不让父母离婚,韩昊霖可谓是耗尽心血,一边跟爸爸装陌生人,在公交车上做广告,另一边为了让爸爸有时间在家拍戏,带着妈妈四处逛,排队买绿豆糕,去看不符合年龄的电影,甚至装病。
总体而言,徐峥的《鸭先知》有些平庸,不过最后张艺谋出现的镜头堪称经典,尤其那句,你别蒙我,我可拍过电影!似乎有国师之称的张艺谋,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有些底气不足啊。
《我和我的父辈》中,论 搞笑 ,沈腾的《少年行》绝对可以排第一,它讲述的是,来自未来的机器人邢一浩,在着陆的时候发生意外,核心部件被小男孩小小拿走,为了拿回核心部件,沈腾跟小男孩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故事。
沈腾跟马丽的组合依旧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最 搞笑 的组合,从马丽出场就引发阵阵的笑容,尤其那句,这种力量一点都不神秘,说完拿着拖鞋就开始打小小的屁股,嘴里还说着,是不是有种熟悉的味道,整个影院笑成一片。
不仅如此,马丽广场健身器材上转圈,从后面看有种蛤蟆的既视感,而吊着脖子跟沈腾聊天,不仅突出了两人肥硕的脸颊,而且那就,你这质量,也配不上我啊,一如既往地损,让观众觉得还是熟悉的配方。
当然除了马丽之外,开心麻花几乎所有的演员全力帮助沈腾新作,比如艾伦跟沈腾上演了亲子对决,投篮比赛,推车走,艾伦延续了《西红柿首富》中前一秒得意后一秒吃瘪的习惯,而王成思确实 搞笑 ,人家做仿生鸟,他直接带着活鸽子参赛,还振振有词,在我看来,王成思将会成为黄金配角。
为何说沈腾的作品中规中矩呢?《夏洛特烦恼》已经珠玉在前,而机器人的设定跟周星驰的《百变星君》不谋而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腾的新作并不算成功,虽然在感情上也进行了升华,显然没有贾玲成功,当然了作为新人导演,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算不错了。
《我和我的父辈》四部短剧都给大家做了介绍,其中四位导演有人惊艳,有人平庸,也有人有失水准,不过总体而言,很符合国庆这个氛围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