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夺冠》「电影夺冠其实一般仿佛在看比赛录像陈可辛还是胆小了点」

时间:2022-12-24 20:14:50阅读:1868
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彭昱畅等主演的中国女排电影《夺冠》上映首日,我便寻了影院观赏。拍的一般,姑且也算还行!但并没有网络上吹得那么好,什么看到泪流不止,什么超强演技,什么巩俐太像郎平……其实,也都还…
  • 夺冠
  • 巩俐 黄渤 吴刚 彭昱畅 白浪 陈展 罗慧 李冬徐

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彭昱畅 等主演的中国女排电影《夺冠》上映首日,我便寻了影院观赏。

拍的一般,姑且也算还行!

但并没有网络上吹得那么好,什么看到泪流不止,什么超强演技,什么巩俐太像郎平……其实,也都还好。泪流不止是不可能的,至于巩俐的霸气和郎平的霸气,我觉得,不是一个维度上的。

最大感触:陈可辛,胆子还是小了点。

缘何这么说?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2013年,郎平(巩俐 饰)以中国女排总教练的身份,坐在中国女排研讨会的会议桌上。

一旁的排球专家和体育教头们眉头紧锁,“我们需要承认,中国女排现在就是世界二三流的水平。”他们不容置疑地说到。进一步,他们坚定地认为,新一届的女排要从“作风”问题抓起,再实行“魔鬼化”的封闭训练。当年80年代的“五连冠”就是这么得来的!

郎平并没有吭声,等他们一一讲完,才开始“开炮”,

“80年代?1986年五连冠?距现在都已经二三十年了!”,她提出:

① 实行国际上流行的“大国家队”制度,大面积选拔人才参加国家队训练,而不只是固定十几个人的国家队阵容;

② 聘请外国优秀助教,在体能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

③ 让队员们知道,排球是她们的工作,她们需要热爱,但排球并不是全部。

当我在电影院看到这一情节的时候,我的内心觉得:“可以啊!有想法的!”

陈可辛导演还是很有想法的。我花了几十元的电影票,并不是简单地来电影院看几场比赛的“录像回放”的。

为什么这么说?

郎平作为当年在袁伟民(吴刚 饰)“魔鬼训练”下练出来的“铁榔头”,多年后再次回到中国。

当她说到自己“脖子以下没有一块完整的骨头”的时候,其实是有反思和质疑的。这样完全拼了命练的“女排精神”在当下这批90后的姑娘身上是否还合适?甚至,当年她们用命拼下的荣誉,在时过境迁之后想来,在自己做了十几次手术、拿着残疾证之后想来,也是否多有残酷?

此时的郎平,面对着这批专家,仿佛就是房龙《序言》中的“先驱者”对着一众“老朽”说,不是这样的,你们看看外面世界的变化吧,不要再沉迷于自己的那老一套了。时代变了,这些90后的排球姑娘也已经不再是七八十年代的人了。

电影中,郎平让新一届的女排姑娘们“去谈恋爱吧!”

因为郎平就是“魔鬼训练”体制中出来的佼佼者,所以当她在电影中反思和质疑魔鬼训练“中的”“女排精神”的时候,其实是特别有力量的。

可惜,这样的反思只是一闪而过。而后,影片中呈现的又再是慷慨激昂的“女排精神”引领着大家再次取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冠军,荧幕上仿佛精致化的比赛录像回放。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次冠军多有郎平大刀阔斧改革的功劳,和掺杂一些运气的成分。

陈可辛的电影《夺冠》就这样,在一闪而过的思考之后,又变成了一部纪录片一样的电影,似乎并没有更多新的东西。

当然,陈可辛导演的保守也还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部商业电影,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票房。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基本都还在一线,拍摄这样的作品其实是需要胆量的。而作为国庆节前夕上映的作品,还是更迎合观众们千声一掷的呐喊和宣泄才是更重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谓的思考和质疑并不代表着反对,更多是对于“女排精神”在当下被全新诠释和解读的一种想法。这其实也应该是,电影中的郎平、现实中的郎平,所一直思考的东西吧。郎平在后期,其实已经有改变了,对于当年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想法。

可惜,电影中只是一闪而过,胆小了点,并未敢对此展开更多。

对于这部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彭昱畅、吴刚等主演的电影《夺冠》,你会打几分呢?

电影《夺冠》你打几分? 单选 0人 0% 10分!满分! 0人 0% 8-9分,优秀~ 0人 0% 6-7分,一般…… 0人 0% 6分以下,不及格…… 0人 0% 额,还没看,慢点会去看…… 0人 0% 还没看,也没打算去看…… 投票

陈可辛《夺冠》「电影夺冠其实一般仿佛在看比赛录像陈可辛还是胆小了点」

《夺冠》这部电影的剧情怎么样?主要是讲述什么故事的?

电影整体的剧情并没有很突出,主要是讲述的故事,本来就是众人皆知的。电影本身过于注重情怀,导致其失去了体育的振奋和竞技精神。电影主要讲从1981年开始到2019年拿下第十个世界冠军,三代教练、几代女排人,历经艰辛为了冠军拼搏的故事。电影整体还算可以,加上有不少女排运动员上场,让电影更有看点。

1、电影剧情

我对电影剧情还是有些失望的,陈可辛现在过于注重情怀,导致电影失去了体育本身的精神。巩俐饰演的郎平戏份太多,反倒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像是讲郎平的故事。虽然近代女排是以郎平为主的,但是女排的故事才是电影本身所要讲述的。整体看下来过于冗长,没有给人振奋人心的感觉。要是真从体育精神上来说,我觉得看女排比赛的视频,更有感觉。电影毕竟不是比赛,少了很多激情和振奋。

2、电影故事

电影是中宣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的,陈可辛导演,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以及女排队主演。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开始,到2019年拿下的十个世界冠军的历史。其中吴刚、黄渤、巩俐饰演三代导演,从最初的五连冠到雅典奥运会逆转局势,再到朱婷 接过郎平的接力棒,重现了中国女排的发展史。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要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摄,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3、少了些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充满了刺激和激情,无论是什么运动,看了都能振奋人心。个人感觉《夺冠》,就少了这一种精神。而且在剧情被大家熟知的情况下,陈可辛没有进行节奏的调整,反倒把情怀放在了第一位,这样不是很好。这也就注定了这部电影,评分不可能太高。

陈可辛《夺冠》「电影夺冠其实一般仿佛在看比赛录像陈可辛还是胆小了点」

陈可辛在拍《夺冠》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首先,就是在演员的选择上,陈可辛就碰壁了。如今《夺冠》拍摄完成,对于郎平的扮演者巩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是在陈可辛邀请巩俐出演的时候,却屡屡碰壁。巩俐不止一次地拒绝了陈可辛导演的邀请。不单单是巩俐,从主角到配角,几乎没有什么人答应陈可辛导演的邀请,真的是万事开头难啊,连演员都难以确定。陈可辛导演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劝说这些演员参演。包括一些参加这部电影的球员,我是体育局花了好大的功夫才请到的。

第二,时间紧迫。因为这部是纪实性的体育电影,而且很多参演的球员没有空,后面是邀请了许多的现役球员来参加,因为是现役球员,她们的时间非常紧迫,几乎是打完比赛,就来参加了这部电影的拍摄。陈可辛导演更是坦言,每一天要拍摄二十个小时。这对于电影的拍摄强度来说,是非常大的。

第三,选择的演员很多是非专业的演员,而拍摄的电影又需要排球专业人士。像巩俐,黄渤一开始不敢接这个电影,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很难去将一个已经存在在大众内心的人物在电影上塑造得更好。加上巩俐和黄渤其实都算排球专业外的人士,拍摄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而这部电影也有许多排球运动员参加,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对于很多地方的演绎其实拿捏不准。陈可辛选择这样的演员,确实挑战很大。

《夺冠》可以说是从一开始都不容易,但是从首映的反馈来说,还是不错的,也希望大家上映之后,能够去看看啊!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