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言的语法》「了解电影不如先认识电影一本书学会听懂镜头语言的言外之意」
如果要说有哪一本书再版多次并且一直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增补的话,我想除了各科教材,就要数这本《认识电影》了。
《认识电影》其实是一本老书了,国内出版的最早版本还是在1997年,距离现在的第14版,已经有24个年头了,在世界范围内更是长销了40年。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一本很“新”的书,因为它一直在变化着,根据近年来新的电影,不断地进行着增补修订。
以第14版的《认识电影》为例,在原有的内容上又新增了对CGI、动作捕捉、类型电影、商业大片、电影明星 等影视产业前沿话题的探讨,以及增补替换了近百部2000年后的新电影案例,增补修订的内容约有100余页。
我们常常将“观影”视为一种很私人的事情,个人体验自然不尽相同。其实电影人在创作电影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视为一种对主观感受和想法的表达,而电影也是他们将这些想法和情绪传递给观影者的一个工具。
电影是一种非常多元化的艺术融合结果,画面、声音、剧本、服化……各个方面都会成为影响一部电影的重要因素,如果按照“流水线”产品一般地打造一部电影,那么哪怕斥巨资营造大场面,也不一定会收获高票房、好口碑。相反,一部真正“有内容”的电影,就算是一部小制作,也一样会展示出不一样的美感,可以走进观影者的心里。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经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来美来。”
对于一部电影,不该单纯以“好”或“不好”来评价,它所涉及的内容其实远不止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观众看到的只是最后呈现在大荧幕上的效果,完成一部电影的台前幕后的工作都有什么?镜头技巧都包括什么?又该如何展现?这些关于电影的方方面面和专业知识,一本《认识电影》就讲得清清楚楚了。
本文为了描述方便,这里暂且将我们在观影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镜头、光影、声音、表演等内容归到这里,与传统意义上的台前工作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不同的取景方式,会最终电影银幕的呈现上表现出不同的效果,而电影镜头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正是视景框内能容纳多少素材而定,同一个镜头,是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还是特写,所表现的情绪和内容很可能截然不同。
每种镜头都有最适合它的场景和题材,当然,这种划分也并不绝对,就像上文所说,很多时候场景的截取方式与导演的主观意愿还是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如何选取景框,就涉及到电影拍摄当中场面调度的问题,在《认识电影》当中,作者这样形容场面调度:“舞台上的演员与布景陈设、走位,均以三维空间观念设计,而不论舞台导演强调舞台与观众是多么不同的世界,舞台与观众实际上是处于同一空间。”
景框范围的选取,会给整个镜头、甚至整部影片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正如作者所言:景框内的世界,即是电影的世界。
以尼克·诺提、杰拉德·达蒙主演,尼尔·乔丹导演的电影《义贼鲍伯》中的一个镜头为例,未裁切的镜头将左侧教堂中模糊的人像截取到镜头的一边,一种阴谋的气息油然而生;紧接着,仅仅截取两位主演的镜头景框与上图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虽然人物更加突出,但阴谋的气氛却大大弱化。
除了景框的选取,光和影也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电影意义和氛围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色彩、形状、质感,都会营造出不同的电影氛围。对于灯光方向、强度等方面的调整,也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挑战,因为只要摄影机或被摄物稍有变动,灯光就得跟着改变,一部电影拍下来,灯光需要一直去调试,才能得到满意效果。
通过灯光所制造出来的色彩,往往讲述着不同的镜头语言,《双重赔偿》中阴暗的街道、昏暗的酒吧、缭绕的烟雾,以黑色调表达出一种宿命、偏执和悲观的调性;《星球大战6》中具有高反差的灯光运用,极大地刺激着视觉感受,突出镜头张力;《疯狂夜》中的红色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种暴力和危险的气息,仿佛隐隐约约飘散出血腥的味道……
“看不见”的幕后说幕后工作是“看不见”的,指的是它并不是以直接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而已,但是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却对“台前”效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电影的拍摄花絮,摄影师架着摄像机在轨道上滑行、旋转,不断调整着距离和角度,其实这正是对于镜头运动感觉的一种需求。不同的电影取材需要不同的镜头来表达,在《认识电影》给出这样一个简单而通用的划分方式:动作多、场面大的史诗电影好用较远的镜头,而强调心理效果的电影较倾向选用近景拍摄。
譬如电影《我们来跳舞》中的一个镜头,一张办公桌将镜头中这位42岁的小会计“分”成了两段,办公桌上,他依然是那个一丝不苟的会计师;办公桌下却在悄悄练习着社交舞步,这个镜头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暗示:他想要打破古板的生活,却又不愿意让别人发现他的这种“古怪”行为,巨大的反差感扑面而来,同时也让人深刻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压抑的情绪。
法国著名导演阿贝尔.冈斯有一句名言说:“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正是这些镜头语言的存在,让电影画面有了灵魂。
当这些镜头拍摄完成,就需要后期剪辑来让它们“完整”。剪辑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认识电影》中主要介绍了连续性、古典剪辑、蒙太奇、形式主义传统、现实主义传统等几种较为常见的剪辑方式,并且分别列举了每种剪辑方式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以我们常说的“蒙太奇”为例,关于这种剪辑方式的争论其实也一直存在,普多夫金认为“每个镜头应有新的意义。这种意义应在多个‘并列’镜头中生成,而非在单个镜头中”,他将电影当作镜头与镜头间构筑并列的艺术。
爱森斯坦则认为,“电影作为‘动’的艺术,不但该包括绘画的视觉冲突、舞蹈的动感冲突、音乐的乐感冲突、对白的语言冲突,也该有小说和戏剧的角色、事物冲突”,而这些冲突则应该重点体现在剪辑的艺术上面。
然而还有些评论者却认为这种操纵式的剪辑方法是在过度地引导观众,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去接受银幕上呈现的东西……
关于艺术表现方式的争论总是众说纷纭的,其实无论怎样的电影形式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正如法国作家布封所言——“风格即人”。但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争论存在,才得以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合和策划,电影拍摄的背后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和艺术形式,《认识电影》让我知道,原来一直以来我对电影的“了解”不过是“一知半解”,而这本教材级别电影入门书,无疑为我叩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在新的增补版本中,超500幅逐张精修的全彩珍贵剧照在全书四色印刷工艺下,呈现出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理论知识与经典案例完美结合,非常一目了然、通俗易懂,都说书是“常读常新”,而《认识电影》则是真正做到了实际意义上的“常新”。
正如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所说:“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电影的世界展现的不仅仅是电影人们的想法和态度,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是映照现实的镜子,是照亮梦想的天窗,想要懂得电影,不如先通过这本书来《认识电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