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春片存在的问题「国产青春片的困境在狗血与小清新间疲于奔命」

时间:2022-12-22 06:15:20阅读:1671
青春片,在狗血与小清新之间奔命◎韩思琪到目前为止,今年院线上映的国产青春片都如同西西弗斯,在做一个永恒的滚石上山的徒劳动作,重复着:不断上映,一次次带来失望,继续上映……这样一个循环。最新上映的漫改电…

青春片,在狗血与小清新之间奔命

◎韩思琪

到目前为止,今年院线上映的国产青春片都如同西西弗斯,在做一个永恒的滚石上山的徒劳动作,重复着:不断上映,一次次带来失望,继续上映……这样一个循环。

最新上映的漫改电影《一周的朋友》,尽管达到了半年来青春片赛道里的最高分:豆瓣评分4.8分,但仍未能打破这个烂片循环——没能摸到及格线。早两周上映的《暗恋·橘生淮南》,尽管有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IP的加持,也只拿到了4.6分。倘将时间线再往前推,还会发现有4.5分的《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和2.8分的《十年一品温如言》……

国产青春片的市场:巨大不确定中的“一点确定性”

在其他类型电影大多选择撤档延后时,青春片仍然如期上映的选择甚至让人品出了一丝“孤勇者”的意味。

首先,这种排片与上映的选择与疫情的影响不无关系。从成本角度看,青春爱情片的体量小而观众群体集中,这让青春片、爱情片在不敢确认定档、反复修改档期的电影市场中握住了更多的一点“确定性”:青春爱情故事永远有观众。对此,《一周的朋友》的导演林孝谦有着独到又精准的观察:

“青春片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题材,它的针对性特别强,主要聚焦在16-18岁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票房占比大概就在6%-10%左右。内地的青春片通常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春片’,大部分是用青春做个开头,后面主要部分还是在讲角色成年后的失落、遗憾、重逢,只是在悼念青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青春片。”

这一模板正是被上述国产青春片所共享的两段或三段式结构:将剧情相对工整地切分为学生时代(中学、大学)与工作后。其中,校园时空为想要怀旧的观众提供青春的想象,纯粹、炽热、美好;社会时空则接入“现实”的故事脚本。

对于已经厌倦了《致青春》式狗血、疼痛青春套路的国产剧观众来说,“青春”的开头、青春片的类型意味着一种许诺:在这里爱情故事的脚本更纯粹、更热情、更饱满,浓度也更高。其对话和比较的脚本是,以成年人身份相遇的爱情故事,观众正是为看到年少心动的“许诺”而为青春片买单、购票。

那么,这两种爱情脚本的区别是什么呢?

在爱情神话越来越难以讲述的今天,人们不再相信为爱而奋不顾身的故事。不仅是因为时代气质悄然变化,为情与义而不惜身的逻辑,会被精确对冲风险、平衡收益的当代人所厌弃:沉溺于感情是“恋爱脑”,而新的“价值观正确”是“爱自己”和“搞钱”。年轻人情场、事业两手抓的新法则是:用“恋爱脑”对待工作,用“事业脑”对待爱情——潜台词就是,对待爱情不再需要走心。

一如哲学家韩炳哲对爱欲之情的描述——“不再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是在他者中、为他者失去了自我”,是时代给“恋爱脑”的判词。与此同时,现实的另一面是精神世界与容错空间都不断被劳累所挤压,努力生活又筋疲力尽的每个普通人面前那个“风花雪月”的选项,感性、用情至深,且代价之高如同一件奢侈品。

当现实的逻辑里情与义被极大地压抑与驱逐,青春片、爱情片的选择就成为一种成本极低的代偿:不需要去承担心碎的后果,不需要削减一个人无挂碍的快乐,更不需要在足够疲惫的工作生活的缝隙间去应对一段感情里必须存在的争吵与磨合。观众不必在现实生活里对爱情的残酷条约“签字画押”,只要通过不超过两小时的故事,便可体验或缅怀一场年少时浓度最高的心动——不是衡量利弊后的慎重选择,即使在决定去喜欢的瞬间什么也看不清,但就是电光火石的心动,就是喜欢就足够。

也因此,青春爱情故事永远有观众。

国产青春片的困境:在狗血与小清新间疲于奔命

先说《暗恋·橘生淮南》,作为八月长安同名小说的第三次影视改编,并没有给出超出前两版剧版的惊喜。

《暗恋·橘生淮南》的故事脚本,正工整地踩在前文所说的“模板”里。青春里的“暗恋”,或许并不疼痛或兵荒马乱,其影响却可绵延至成年期:we never outgrow highschool。这个“不离开”指的是,一些遗憾可能在许多次的“无疾而终”里化为执念,沉入我们的潜意识,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与偏好。

“暗恋”是该片故事最为打动人的一点,也是其与工业糖精、甜宠校园故事拉开距离的所在。女主角洛枳的暗恋,带有一丝偏执、倔强,如同她一个人的战斗史诗,盛大、绵长又无声。洛枳对盛淮南的靠近是青春期里“一个人的较劲”:模仿他、在成绩上赶超他、费尽心机地“偶遇”他,所有努力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被他看见。在这个过程中,洛枳的“自我”也被塑造出来。

而让青春期喜欢的人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是青春浪漫的最高级修辞之一。

少女“一个人”的青春史诗,如此故事,理解和观看的成本都很高——过于诗意,而故事情节过于扁平,这也是三版改编都难如人意的原因所在。电影选择青春的美好滤镜挥洒完毕后,将男女主角家仇的冲突挑起来,作为推动后半部分剧情的主线:洛枳的父亲因工伤去世,而盛淮南正是仇人之子,而洛枳母亲多年申诉又成为搞垮盛家的肇因。后面的剧情急转直下:坐牢、替考、被开除……

在清新又纯情的讲述里,嫁接了一部狗血的堪称“厂长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让《暗恋·橘生淮南》的故事逻辑呈现得极为分裂,又难以被理解。尤其,前半部分的讲述被清新的镜头语言加持,更会给人以货不对板的别扭之感,只余一句:too much, too drama for me。

而刚上映的《一周的朋友》,同样在两种气场里拉扯,而呈现为一次失败的改编落地。

叶月抹茶的原版动画是要借一个虚构的疾病,讨论“朋友”的含义。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平凡的高中少女香织,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记忆只能维持一周的时间。曾经感情要好的朋友、让人快乐的事情,只要一周的时间一到,就会统统忘记,背负着这样的痛苦,香织压抑了自己的感情,带上了冷酷的假面,过着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香织诡异的性格让开朗乐观的男孩佑树感到十分好奇,他主动接近香织,提出了要成为朋友的请求。得知了香织的病情,佑树并没有退却,周复一周,他凭借着自己的善意,一次又一次地和香织成为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坚实的羁绊在两个年轻善良的孩子间产生了。

这种小切口、小设定、小清新的二次元故事,观众在意的不是记忆为何每周都会准时归零,而是在这样的设定展开下的温馨日常。尽管有一个失忆的设定为噱头,但这样的剧情设计,同样不适于被改编为大开大合、极致冲突的狗血套路。但电影版的《一周的朋友》恰恰选择了一条无限靠近于“实”的三次元逻辑,将“失忆梗”作为悬念不断翻面,翻出的B面打捞出的故事版本是:少女闺蜜的意外溺亡,校园暴力的痛苦无助,最终苦心孤诣的“为你好”逻辑。

如此多狗血的“原创”情节,与为虐而虐的误会苦情逻辑,在林孝谦导演执导《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时也许在市场一侧是成立的。然而,在一部观众预期为小清新与治愈风的校园纯情故事里,是不会被买单的,原因同样是因为电影定位的模糊与漂移:在小清新与狗血虐之间疲于奔命,而故事基调是不能“既要又要”的。

这种割裂或者说不兼容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这半年里未达及格线的其他青春爱情片里。爱情 元素的公式,在元素中填充上:暗恋、失恋、异地恋,或是失忆梗,尽管可以生产流水线式的新青春爱情故事,配上抒情OST向市场输送金句“放下了是人生,放不下是青春”“表白不是蠢,是问心无愧”。但“为口号而恋爱”却缺乏合理逻辑的故事,终究无法触达人心。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国产青春片存在的问题「国产青春片的困境在狗血与小清新间疲于奔命」

少了狗血,不许堕胎,青春剧靠什么撑起来

放眼望去,青春校园剧层出不穷,“小鲜肉”实力霸屏。堕胎、出国、车祸、离婚、死人,诸如此类的“狗血”剧情曾在去年成为国产青春电影的“标配”,以致不少人吐槽:
我们的青春是不是只有“堕胎”和“车祸”?
到了电视剧市场,情况又如何?
青春校园剧能吸引年轻人吗?
能代表当代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吗?
校园剧能否摆脱“低幼”和“狗血”的俗套?
面对“18岁以下不准谈恋爱”的规定,电视剧片方又该如何应对?
现状:伤痕青春、竞技体育、暗恋故事,今年都有
邂逅、憧憬、误会、摩擦、回心转意、重归于好,一次害羞的低头、不经意间的脸红心跳、费尽心思期待的转角偶遇……似曾相识的情景在荧屏上呈现,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找到共鸣,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观众则希望借此回忆青春。
伤痕青春、竞技体育、暗恋故事、励志友谊……3月份以来,你能想到的青春校园剧类型走马灯似地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上连续播出。
其中,讲“暗恋故事”的有《十五年等待候鸟》,讲述平凡女孩黎璃用15年时间暗恋裴尚轩的故事,小清新画风。网友评价,虽有不免俗的“玛丽苏”剧情,但表演中确实有你我的青春,“演技还行,画面感不错,颜值也不低,重要的是找了年轻演员来演,而不是大叔大妈”。
最好的我们》是部热播网剧,起用了刘昊然、谭松韵这对人气小鲜肉担纲主演。它被人称道的地方也是“演员年龄靠谱”,“校花”“校草”脸上没有褶子,而是满满的胶原蛋白。
4月收官的《旋风十一人》则是“竞技类”励志校园剧,除了“竞技”“升级”等元素外,还加入了漫画风。与其他青春校园剧不同的地方在于,胡歌扮演的教练是男主角,他蓄着胡须、戴着墨镜,桀骜不驯。
追问:青春校园剧,能不能代表“00后”的青春?
90后已步入职场,00后在迅速成长,满屏的青春校园剧,他们爱看么?南都记者就“在拍”和“热播”的几部青春校园剧,随机采访了15位00后代表,他们表示,对主演的喜爱是自己观看青春校园剧最主要原因之一,位列其次的原因是“主角可以给自己带来正能量”。
对于剧中展现的青春,有些00后觉得“浮夸”、“玛丽苏”、“不太真实”,“因为生活中不会有这么帅的师兄”;有些觉得“剧中的校园生活跟自己的比较贴近”;也有粉丝认为,是否贴近生活并不重要,只要剧情好看、自己喜欢就行了。
焦点逐个讲
Q:如何摆脱“低幼”?
A:定位要精准
《十五年等待候鸟》、《旋风少女》第一部及第二部的制片人周丹是制作青春校园剧的行家里手,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她阐述了对于青春校园剧的心得。
一方面,青春校园剧呈井喷之势;另一方面,收视人群的年龄在下滑,不少90后、00后表示,现在的青春校园剧已无法吸引他们了。
青春校园剧应该如何摆脱“低幼”?
周丹对南都记者表示,首先要看剧集瞄准的是什么人群。以《旋风少女》为例,播出时间是在暑假———根据湖南卫视暑期档特性,观众年龄群是4-24岁,“那么就要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设计”。《旋风少女》播出后,片方发现,4-14岁年龄段的观众增长最明显,其中年纪最大的观众群是14-24岁。
而在非假期时段播出的《十五年等待候鸟》,观众定位为14- 24岁,播出情况果然也是这样。
周丹认为,青春校园剧的目标受众人群以90后和00后为主,这跟播出平台和剧的属性都有关系。比如,湖南卫视的“青春进行时”是一个定制的周播栏目,那么,“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就会根据频道和时段定位来做判断,这样受众就会比较精准”。
周丹认为,“低幼”是指剧中人物的行为和情感逻辑与同龄人有差别,但如果这些能被同龄人理解,那就不会被认为“幼稚”。
Q:如何摆脱“老黄瓜刷绿漆”?
A:3个标准,选小鲜肉
青春校园剧历来被人诟病的还有“老黄瓜刷绿漆”,用“大叔”“大婶”来演大学生甚至是高中生,《旋风少女》、《最好的我们》、《十五年等待候鸟》则不约而同地起用了年轻演员。
左耳》原著作者兼编剧饶雪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选择新人来担纲主演是因为“不太贵”。她说:“青春戏不想用那么贵的演员;再者,老演员年纪大,不符合角色,所以我们宁肯选合适的年轻演员。”
周丹说,在挑选演员时有3个标准:
第一,和角色吻合;
第二,具备一定演技,“年轻演员可以有些本色演出”;
第三,兼具颜值和人气。人
气、颜值和演技三选一的话,“首选演技”。
Q:如何摆脱“狗血”?
A:以情动人,以回忆勾人
去年,大银幕青春题材片扎堆时,网上流传一张图:大部分青春电影都有堕胎、出国、车祸、离婚等狗血情节。以至于不少观众开始反感:“我们真实的校园生活不堕胎、不出国、不车祸、不狗血”。
青春校园剧在日常生活和戏剧化中如何找到平衡点?
校园剧一定需要“狗血”元素吗?
不狗血的校园剧如何保障戏剧冲突?
周丹对南都记者说“不排除某些青春片里会有冲突性较 大 的 情节,这被称为‘伤痕青春’,但到了电视剧领域,这个做法并不合适。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电视剧是在免费平台上进行大众传播,我们更希望展现美好的东西,青春题材剧较多地安排在假期播放,面对的是大量青少年,所以有责任正面引导。”
周丹认为,不是只有比较极端的文学才能表现戏剧冲突,“主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生困境,冲突自然就产生了”,所以,有针对爱情、感情,制造冲突的,比如《十五年等待候鸟》;有针对竞技、励志也可以制造冲突的,比如《旋风少女》。
此前,《最好的我们》的原著作者八月长安曾在微博上说:“这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故事,不会有狗血,不会有堕胎,只有淡淡的温暖和每个人关于青春的回忆”。周丹认为,这就是“不通过极致的情节展现冲突”的例子。
Q:不准“早恋”怎么办?
A:一个眼神就够了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审查中对青春校园剧有特殊要求吗?
周丹说:“高中生不允许谈恋爱,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允许谈恋爱,这些都不能在剧中展现。对于堕胎、车祸和离婚等情节,总局没有硬性规定,但也是不鼓励展现的。”
那涉及到“暗恋”和“暧昧”的情节时如何处理?周丹表示,这就涉及到尺度问题,“展现暗恋,有时一个眼神就够了”。
同时,太极端的情绪 不适宜放进 剧 里 ,“成年人有判断力,但孩子们没有这么强的判断力。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告诉他们‘这不用当真’,而要以最低防线去考虑。”

国产青春片存在的问题「国产青春片的困境在狗血与小清新间疲于奔命」

匆匆那年》是被老男人们毁了的青春和青春片吗?

《匆匆那年》是一部挺不让人意外的电影,对于那些没太多绚烂青春的中老年大叔导演们来说,想在他们的影片里去感受一回青春的本真,那真是难于上青天。其实这片子原本应该是可期的,毕竟原著小说挺火的,而且围绕着故事里主人公为主线的爱情故事、80后的青春记忆都挺感人,之后改编的网剧虽说不上经典,但也差强人意。而到了张一白的电影版《匆匆那年》里,虽然故事还是沿着陈寻和方茴的情感线,但却被分解的支离破碎,所表达的青春也是一股子老男人的脏乱差。
  惯常的,影片从当下开始,用成年后的视角追忆往昔。创作者尽管用温暖、暗黄的色调区隔开了过去和现在两个世界,但让彭于晏、魏晨等大龄青年充当高一的孩子,却远不是弄个刘海化个淡妆就可以弥补得了年龄的差距和观众的质疑。所以影片中这些大孩子们的青春戏份,一直很让人出戏,观众不得不努力去缝合明星制下,这些大明星们的现实模样和银幕形象之间的裂缝,别提有多难受了。
  显然,明星策略是当下国产青春片的一个武器,在没有形成什么类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国产青春片只能主打明星牌,但显见的是有号召力的明星们往往并不是鲜嫩的小年轻,他们再回头去扮演十几岁的高中生,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是现代的化妆术也无法弥补的难题。《致青春》、《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其实都存在这个问题,《匆匆那年》因为涉及到的高中情节过多,以及创作者过于MV式的镜头语言而显得最为突出。但这也的确是当下国产青春片的一个困境,用高中生出演的《青春派》尽管影片质量不错,口碑也佳,但还是没有在市场引起什么反响。反观《小时代》这样用尽明星策略的影片,却赚的盆满钵满。因此,《匆匆那年》的卡司选择,实际上并不是最被诟病的地方,问题出在导演没有采取任何的技巧去掩盖这些问题,长时间的特写镜头更是扩大了观众对于角色年龄不适配的印象。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