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不应成为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票房绝不是衡量电影优劣的标准过去不是将来也不会是」

时间:2022-12-22 04:37:55阅读:1827
看过很多次德云社的相声,每次老郭都会在开场陈词之后一抬手,紧接着一个看得见头顶的恭恭敬敬的大鞠躬,最后发自肺腑地来一句:向我的衣食父母致敬!到了这个时候必定是掌声雷动,门票的高昂对于大部分听众来说就不…

看过很多次德云社的相声,每次老郭都会在开场陈词之后一抬手,紧接着一个看得见头顶的恭恭敬敬的大鞠躬,最后发自肺腑地来一句:向我的衣食父母致敬!到了这个时候必定是掌声雷动,门票的高昂对于大部分听众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因为至少心里是舒服的!

老郭和胖子

老郭在自己的相声里也谈到过这个手段,他把艺术拆分为“艺”和“术”。“艺”是才艺,是说相声的专业技能,“术”是让“艺”变成钱的方法。这个说法没毛病,再大的名角和大腕都是要吃喝拉撒的,把手艺变成现钱是不丢人的!不好意思这么干最后饿死的那才是丢人的!

所以,老郭传统相声的经营逻辑很简单:相声好笑、观众掏钱看相声、赚钱、养活自己!在这样的逻辑下,德云社的演员讨好观众是必须的,拿自己开涮也是无可避免的:于谦和他的家人在相声的舞台上就是一堆引发笑料的道具罢了!我们甚至可以下这么一个定论:老郭演出的成功并不在于有多少艺术上的认可(老郭自己从来不会忌讳这个话题),而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卖了多少票!

一点毛病没有

说了半天闲篇,我想是时候给出我今天的话题了:电影好坏的标准,难道也是该由卖出多少张票来决定吗?

去年贾玲拍了一部电影,票房有54亿,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字有多厉害:素来有“国师”之称的大导演张艺谋,历年票房总和也就50亿出头,也就是说贾玲只凭借自己的处女作就击败了“国师”,然而即使手握如此骄人的票房成绩,在去年中国的奥斯卡:金鸡百花奖的颁奖礼上,贾玲和她的电影却只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导演处女作三项提名,而最重量级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均无缘竞选。

贾玲去年算是风光了一把

记得去年金鸡百花奖获奖名单颁布之后,网络上一片骂声,最多的一种声音就是:票房都50多亿了,难道不比其他电影好吗?这种骂声是不是很熟悉?因为就在贾玲略有失意的两年前,吴京的《战狼2》斩获了高达56亿的票房,但是在最后的颁奖礼上,吴京除了最佳男主角一样一无所获!而那年的大赢家则是制作更为精致和燃情的《红海行动》!一部比《战狼2》少了20亿票房的却可以归为一类的电影!那是什么让《红海行动》压了《战狼2》一筹?我们不妨翻翻这两年国内的重头戏《长津湖》的演职员表,林超贤是导演之一,而吴京只能是男主角之一,一切尽在不言中!

自己看看吧

但是没人在乎这些!在大部分中国人眼里,电影只是娱乐的一部分,至于艺术、思想、品味或者其他这个那个的,都不如票房那么直接可以用来比较!毕竟去柏林去威尼斯去戛纳拿个奖回来的电影,一样有人不喜欢看,一样会给出低分,一样要被骂迎合西方评委的口味。与其落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圈子里无所适从,用票房的数字衡量一切看上去似乎也合情合理。其实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想法,因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已经完全数字化了:我们的收入大多数时间就是手机里的数字,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完成一些数据,我们的消费习惯被大数据采集然后反馈……当我们习惯用数字分辨成功与失败,高低与上下,那我们用数字来评价电影,也是理所应当的!

数字化的时代

但很多人不懂的是,电影不是数学公式,不是数字可以简单剖析的东西,电影和许多艺术形式都不太一样!比如前面我们说到的相声:剧场相声的目的就是赚钱,所以演员从骨子里就是向观众妥协和谄媚的,而电影是完全不需要的。电影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接收方式和反馈方式。大部分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是不会去考虑票房的,准确地说那是制片人的事情。事实上,就算导演刻意去讨好观众,也未必会有像样的票房。打个比方,现在几乎每个平台都会有自制的网络大电影,这其实就是电影中的相声,这些大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在刻意迎合观众,但是谁又会真的指望这样的电影换来票房呢?

看了,挺吓人的

此时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我们看的那些黑白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红日》……这些电影从来没有迎合任何人,却让我们乐于反复观看,在那个资讯匮乏的年代里,这些电影创造了我们对于战争的幻想,我想这才是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就是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同时也必须符合时代对于电影的需要!

现在都是旅游项目了

所以票房真的很重要吗?当然重要!票房是电影工业的基石,是让一切运转起来的动力,但是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我们却是可以将之忽略。世界上票房最高的电影是卡梅隆的《阿凡达》,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这部电影让我们真正进入电影的3d时代,但是无论在哪个国家的电影排行榜上这部电影的排名都在50位以外,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是“画面美轮美奂”,也同样有着“故事老套”的问题。而另外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现在几乎在所有的排行榜上都位列前五,是文青的入门级电影,可是这部电影当年的全球票房只有区区2880万美元,而且在奥斯卡也是一无所获。我自己是卡梅隆的忠粉,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是不敢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横向比较的,我更不敢狂妄地拿票房说事——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拍得确实好,天花板作品

票房真的很重要吗?当然重要!在投资方和制片人那里,什么事情都是在票房之后才会考虑的,因为他们的成功与否只在于此。这里我必须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投资方和导演是同一个人,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会拍出什么样的电影?其实这个问题真的不难回答,只要打开中国电影总票房的排行榜,再归纳总结一下,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答案:原来吴京是吴京电影的投资人、贾玲是贾玲电影的投资人、陈思诚是陈思诚电影的投资人、周星驰是周星驰电影的投资人……这张榜单上,只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于是一部众筹产品,算是一朵奇葩;至于《八佰》,制片人叫梁静,是导演管虎的夫人,学的是陈凯歌和陈红的那种模式,这里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来张照片坐实一下

票房重要吗?真不重要!因为即使你去看德云社的相声,你也不会在售票窗口问:劳驾,能告诉我上一场你们卖出去多少张票吗?你真要是这么问了,你不该坐在台下而应该上台了!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票房不应成为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票房绝不是衡量电影优劣的标准过去不是将来也不会是」

票房是检验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吗?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可谓是发展迅猛,截止目前中国票房已经超过了400亿,这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其实我觉得票房可以是检验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但有时候也并不绝对。

比如说现在票房榜首的战狼以及流浪地球,都是非常优秀的国产作品,我相信很少有人会对这两部作品有所质疑,这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说大家不喜欢看的话,也不可能花那么多钱去影院观看。

但是在票房排行榜上,却有一个奇葩的电影,那就是捉妖记,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哪里好看,有人说捉妖记的题材新颖,也有人说捉妖记有流量明星的加入,但我觉得这都是一种客观上的原因。

就算捉妖记好看,但是他也值不上那么高的票房,在我心里捉妖记能够超过1亿票房,就已经算是成功了。所以说捉妖记的票房如此之高,并不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电影。

还有王晶导演的澳门风云系列,现在已经拍摄到第4部了,可以说每一部都是那么的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会去观看,就是因为里面的大牌明星太多。

去年上映的澳门风云已经超过了10亿的票房,其实我对于这部电影只能用吐槽两个字来形容,没有任何一个观看点。这完完全全都是明星支撑起来的票房。所以我还是那一句话,票房好坏,有时候可以证明是一部好的电影,但有的时候里面也有一些水分在里面。

票房不应成为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票房绝不是衡量电影优劣的标准过去不是将来也不会是」

张艺谋说票房不能代表电影好坏,你觉得衡量一部电影的标准该是什么?

其实我之前只喜欢用体育锻炼的方式去放松心情,直到交了一个非常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看电影。今年五一出去玩的人太多了,所以干脆选择在电影院里过五一。在五一期间,我看了呼声比较高的你的婚礼,还有张艺谋的悬崖之上,观看之后两个影片的差距就非常的明显,不知道你是喜欢看张艺谋的悬崖之上,还是喜欢看你的婚礼呢?近日,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票房不能代表电影的好坏,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张艺谋在《从何说起》节目中聊到如何看待电影对自己的意义时说道:“电影是我们的心血,就像养孩子一样的,我们热爱电影,一辈子去拍电影”。坦言电影是自己心头最大的爱,对电影的热爱胜过一切,并表示电影导演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多元化。直言自己在电影行业中从懵懂到现在,电影已经是他永远的情人、爱人。这番对电影的表白未免太令人感动了,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觉。张艺谋导演对电影执着而又浓烈地热爱值得我们敬佩。他直言拍出过被观众喜欢的、留有印象的电影,他都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并表示自己会一直坚持拍电影,与时俱进,直到市场不再需要他了。

你觉得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一.电影的内容

对于我个人来讲,我比较注重电影的内容,因为如果电影内容很糟糕,我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二.大家的反馈

其次就是大家的反馈吧,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这个电影拍的十分不好,肯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吐槽。

三.票房也很重要

我觉得票房也挺重要的,毕竟票房也是对电影好坏,另外一个评判的标准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