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天人和谐的思想「从渴望到人世间好人哲学是中国家庭文化的特点」
《人世间》无疑是2022年开年最火的剧集之一。CSM数据显示,《人世间》总观众规模达到3.71亿人,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3.38%,创下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近8年新高。它的热播带动了一家三代人集体观剧热潮,将分化的观众拉回到同一块屏幕前沉浸式追剧。在舆论场上,《人世间》形成了活跃的讨论空间,不同代际的观众观点交锋,为剧中人物的选择和命运争论不休。
现实主义高于一切
第一财经:国产剧历史上,家族题材的、反映生活现实的电视剧曾经一度是主流,比如《大宅门》《激情燃烧的岁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等,口碑、收视表现都很好,背后有哪些原因?
杨俊蕾:一方面,这些电视剧创作于电视黄金一代,电视是人们观看剧集的唯一入口,观众占有率很高。另一方面,家庭、伦理和现实主义,它往往和另外一种高概念的幻想题材构成对位关系。有一群人喜欢看《权力的游戏》《哈利·波特》《指环王》等世界观架空的故事。但是,一旦出现真正接地气的、和现实主义血脉相通的作品,现实主义往往会以高品质、对当下的真切关照而获得胜利。
第一财经:今天的观剧环境较为复杂,分众化、分屏化,《人世间》的热播让不同代际的观众重新回到客厅沙发式的集体观看,哪些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杨俊蕾:看到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以时间性的延展和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流动构成镜像的对话关系。看到他们经历上山下乡、有儿有女的矛盾,一方面,我会去理解他们,另一方面,他们的应对方式给我带来思考。这是一种反复的、意义增长的方式,在观看过程中会寻唤出自己的记忆、情感和温度,又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保持审美的距离。这种“度”,它把握得非常适宜。
可以看到,作家、编剧对生活是真正的热爱。过去一些都市剧看起来架空,距离现实很远。《人世间》的呈现并不靠那些花里胡哨的外观,不用采购方所认为的“网感”、热点去吸引观众,而是有一种创作上的自信,坚持自己的审美判断。作品当中有智性的含量。
演员方面,这些演员是把演戏当作自己平生的志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近几年有很多关于演员的综艺节目,最常出现的声音是中国不缺好演员,但是他们需要被看到。这些演员通过在《人世间》的表演让观众看见,自身又完成了新阶段的提升。
对于目前陷入疲软状态的电视媒体,《人世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播出时间、分屏的多样选择等各种原因,电视观众是大量流失的。《人世间》产生了集合效应,将大家又拉回电视面前。另一方面,这样一种正剧形式,包括对现实主义的重新张扬,还有故事本身对我们自身历史的关照和关怀,对当前观众的审美取向,在我看来有特别好的帮助。
第一财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北变迁和工人阶层群像,在过往电视剧中比较少反映,这是否也是一种对缺失的弥补?
杨俊蕾:对。电视剧中反映的比较少,电影当中是有的,比如《钢的琴》《八月》《少年巴比伦》等。这个题材本身很重要,大家都很关心。这是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本土发生的大历史事件,工厂改制、经济转型,牵动了千家万户的变化。从电视剧的角度来看也是有的,但是没有像《人世间》的力度这么大,问题如此集中。
中国“家”文化与好人哲学
第一财经:世界范围内也有许多以家庭为戏剧核心的剧集,比如《我们这一天》《摩登家庭》《唐顿庄园》等,中国“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杨俊蕾:家国同构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特点,家庭是社会的因子、一个时代的晴雨表。国家的变化会波及家庭,在家庭中有反映。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主导的克己复礼,非常的自我抑制、自我牺牲,玉成他人。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价值,是一种美德。因此,在表现中国家庭文化时,好人作为中心人物,对美德的表现具有重要性,也是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别之处。当年万人空巷的《渴望》其实也表现的是一种好人哲学。
第一财经:也有观众对剧中“好人受难”的情节提出质疑。周秉昆和郑娟是全剧最好的人,但受到的苦难和波折也是最多的。有评论认为这种叙事是“苦情”而非“悲剧”。如何看待国产剧中这样一种人物形象?
杨俊蕾: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批评,我都保持充分的理解。受苦受难和真正的悲剧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异。受难是构成悲剧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必须有受难才会形成悲剧,但仅有苦难还不足以成为悲剧。《人世间》是一种家庭伦理型的现实主义剧作,不是英雄成就式的悲剧,因此,人物本身的超越性、所能够抵达的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并不是《人世间》所需要承载的。这是另外一种书写方式。
第一财经:是否意味着在家庭伦理型的故事中,这样的人物形象是更符合现实逻辑的?
杨俊蕾:这是现实型和理想型的叙述区别。如果是理想型,我们都会希望这个时代有一批先锋,带有革故鼎新的力量。但是对于现实原则的遵循和尊重、如实呈现的纬度也特别重要。作家接受了平民现实主义的生活,认为百姓本身就是价值存在,因此不需要刻意按照悲剧的要求去拔高。此外,苦情叙事是中国的戏曲传统。苦情叙事是作家熟悉的,也是观众熟悉的,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会有某种惯性。
回到《人世间》的剧作。女性人物身上体现的视野上的狭隘,是可以更大胆一点,让她以一种更符合女性希望的方法去表现?还是按照人物的性格逻辑、时代环境,让她做出符合自身的行为反应?我想是后者。
如何评价《中国家庭之新渴望》?值得一看么?
很多人用围城形容婚姻,城外的人羡慕城内之人的其乐融融,而城内的人却渴望城外的人们的无拘无束。2009年三十集家庭连续剧《中国家庭之新渴望》上映以后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部剧作用真实贴合实际的视角,演绎出了中国式婚姻中种种的无奈与现实。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严川与米佳这对走入婚姻的夫妻一路的磕磕绊绊和各种磨难,随着二人逐渐的成长终于彼此坦诚相待,与家人和解的故事。这部电视剧的节奏相对来说十分的紧凑,剧中将很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元素都融入其中,例如网恋,婆媳关系,重男轻女,这种与现代社会矛盾相互呼应的看点,无疑引起了荧幕外观众广泛的兴趣。
杜淳所饰演的严川其出自传统家庭,虽然是豪门的继承人但是身上却肩负着家族事业的兴衰,杜淳通过浑然天成的演技演绎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辛苦,不仅上有老而且下有下,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还要去处理紧张的婆媳的关系,他所面对的问题正是很多成家后的中年男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这部电视剧将真实的生活琐碎搬上了荧幕,谱写了老百姓婚姻中的酸甜苦辣。
姚芊羽所饰演的米佳虽然嫁入了豪门,但是她所面对的问题远远不止婚姻,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如履薄冰的婆媳关系让夫妻二人的关系逐渐的走向了冰点。这部电视剧将很多就有争议性的话题都融入到了电视剧之中,例如二人初期没有孩子面对的舆论压力社会压力,还有面对重男轻女的婆婆,米佳的身心俱疲,种种生活矛盾如看不见的枷锁,将原本美好的婚姻压榨的无法喘气。
连续剧《中国家庭之新渴望》映射了中国当代严峻的婚姻问题,它将现实写实主义与生活相互结合,抨击了中国式家庭一些落后而传统的观念,这部电视剧让不少婚姻中的男女产生了共鸣。其演绎出了家庭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警示,通过剧情可以看出该剧的立意是唤醒人们对于真情亲情的认识与看重,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和贪婪而让原本幸福的生活成为一盘散沙。
这部剧作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对于很多历经婚姻的成年人而言,它不仅通过精彩的剧情教会人们如何爱与被爱,也通过故事的形式诠释了如何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或许婚姻是一门学问,想要上好这门课就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受生活。家庭连续剧《中国家庭之新渴望》是围城内婚姻男女的一部写实作品,与其说苦难是生活的本质,倒不如说生活的本质本来就是苦乐相加,用爱去经营家庭,用爱去感化这个世界,才是活出美好生活的真谛。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