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门制片人周劲翔当湘军遇见湘军新长征路上的闪婚

时间:2022-10-05 20:58:57阅读:1085
编者按2016年1月27日,容丞和悦(北京)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六周年庆。与此同时,中广天择与容丞和悦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也在当天举行。2009年,湘籍青年编剧周劲翔剃了光头、创立了公司,著名编剧邹静之先生庄重题匾“容…

编者按

2016年1月27日,容丞和悦(北京)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六周年庆。与此同时,中广天择与容丞和悦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也在当天举行。

2009年,湘籍青年编剧周劲翔剃了光头、创立了公司,著名编剧邹静之先生庄重题匾“容丞和悦”,徐浩峰先生贡献了一个电视剧项目《镖门》,容丞和悦耗费五年时间将这部剧作制作呈现;2014年底,这部为清末镖行树碑立传的作品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后一部四星联播剧。一经播出,《镖门》在业内外赢得良好口碑,在豆瓣评分上一直保持8.6分高位,还一举夺得2015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年度中国电视剧品质大奖”,并通过二轮、三轮播出的持续发酵,被观众誉为“以镖行谈规矩,用品质赢人心”。

在品质作品的背后,是时间的沉淀和一个影视公司的耐心修行,五年光阴对一个人和一家公司都不算短,然而,时间最是大浪淘沙,粗制滥造的快消品只会朝生暮死,一块经过雕琢的璞玉胜过一切废铜烂铁,只有真正心血淬炼的作品才能历久弥新,并且在泥沙俱下的影视江湖中赢得一席之地,也正是因为这五年下足了苦功,容丞和悦才得以遇见越来越多志同道合之人,尤其中广天择的出现,更是为这种知遇添加了最为华彩的一笔。

中广天择是湖南长沙广电国有控股的视频内容制作与营销公司,它不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广电,而是辐射全国的、雄心抱负与实干精神并存的电视湘军中不容小觑的一支。为十多家卫视提供过《星动亚洲》、《超级女兵》、《士兵突击》、《怒放霸王花》等众多综艺节目内容,建立并运营着一张覆盖面庞大的地面网络,并在2016年与云南卫视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此次容丞和悦与中广天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意味着容丞和悦将与这艘新型影视传媒航母共同乘风破浪,开始了他们新的“长征”。

借此契机,独舌专访容丞和悦掌门人周劲翔先生,请他畅谈创业六年来的心得体会和对目前影视行业的观察。

周劲翔

1全产业链的核心是用硬拳头拆墙

独舌:首先要恭喜容丞和悦与中广天择正式结为战略合作关系,你们这次牵手可以算是2016年影视业态的一次“开门红”,您如何看待这次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周劲翔:任何好的合作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我是湖南人,客居京华20年,与老家的影视湘军合作一直是心中的情结之一。我们与中广天择在2015年年底接触,但很快就对彼此产生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从“会师”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用时很短,朋友们评价我们是“闪婚”,我更愿意将这种快速合作视为我们价值观和当下需求的高度一致。容丞和悦成立六年,到了谋求更大空间发展的时候,并且也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在地方广电里,能做到中广天择这样规模的相当少见,他们在节目研发、内容制作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充分证明了其综合能力和核心价值,他们对未来的产业布局、拓展构想都非常清晰。为了在影视剧方面进行合理布局,他们考察了很多家影视公司,最终与我们一拍即合。当然,这次选择首先体现了中广天择对我们团队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为了迎接这样的信任,我们也有一些大剧的储备。我们之间既有互相借力的空间,也有互补共赢的默契,我们的合作将是很深度的,既有股权层面,也包含了不同具体项目的投资层面。

独舌:能否透露一下,您所说的“已有大剧储备”中有什么即将投入制作的项目?

周劲翔:比如根据金牌畅销书作家寒川子的作品《第一商会》改编的一部电视剧,已经酝酿了好几年,预计今年上半年开机。这是一部视角独特、共鸣感很强的剧作,与当下中国有许多呼应的地方,譬如政商关系、金融内幕、年轻人到上海滩打拼创业等等……很多时候历史都在重复;在大格局之外,剧本还加强了小说中原有的情感线,试图做出极致的情感、极致的人生、极致的矛盾与冲突,并试图对清末上海滩做出新的解读,做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独舌:有刻意影射现实的意图么?

周劲翔:没有,我觉得好的故事从来不是刻意去影射什么,一旦让人看出来这是在影射现实,那就是蹩脚的寓言。好内容浑然天成有一种能量,让人在里面找到跟自己、跟现实相对应的东西。这跟看剧本一样,一口气看完停不下来的,这剧本基本已经成了;如果一边看还得一边分析,说明有问题。

独舌:为什么特别去增强它的情感戏,是为了迎合市场吗?

周劲翔:影视作品的核心是与观众的情理共鸣,尤其电视剧,更要充分照顾大多数观众的喜好,倒不是说迎合,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尊重。过去一些正剧不是特别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姿态太端,高高在上,充满说教,而观众无感。

独舌:您刚才说容丞和悦与中广天择的合作是很深度的,这个深度是指什么?

周劲翔:除了股权和资本层面的合作,我们还会侧重全产业链的布局与开发。容丞和悦从今年开始,会着重考虑在电视剧、超级网剧、电影、舞台剧、游戏、衍生品等环节上如何形成互动、如何实现跨媒介开发。不能像以前那么单一地各做各的了。近两年,影视业态的全产业链开发已经成为某种趋势,当然其中有玩好的也有玩折的,也有不少局部打通的成功案例,比如说大家都没想到,“开心麻花”的舞台剧能够跨界成为一部“爆款”电影《夏洛特烦恼》,而且从数据上也不难看出,目前电影市场有一个很好的现象,是“黑马”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前两三年出一匹“黑马”,现在一年出几匹“黑马”。容丞和悦以前做过院线电影,它是有电影基因的公司,现在也有比较好的储备项目。

独舌:您个人如何理解影视业的全产业链开发和“黑马”之间的关系?

周劲翔:当下影视产品丰富性更强、更加多元化,也吸引着更多人才涌入,虽然也有虚火很旺的成分,很多人拿炒股票那一套来玩电影,但整体而言挤掉水分后,这个市场的成长性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核心产品和产能,现在大多数观众都能解释“跨界”行为,这基本已经成为某种意义的主流行为,但“跨界”凭的是什么?还是过硬的作品,就像我们的拳头如果够硬,就能去拆除那些所谓的界限和“隔墙”,墙拆完了,“跨界”就会成为“无界”,并最终形成每个环节都能互通共融的全产业链形态。

独舌:如此以来,在未来项目储备更丰富的同时,会趋向类型化吗?会不会因此削弱了剧作的厚重性和深刻性?

周劲翔:其实国外很多类型化的大片或美剧,背后的创作团队都是很有专业钻研精神的,会搭配很好的顾问团队,科幻片会吸纳最前沿科学成果再加以艺术想象、医疗剧经得起专业人士审视,从破题到细节都非常专业,这就是品质——品质与是否类型化并不冲突,它只是一个基本的生产态度问题,其中,团队的创作、生产习惯很重要,如果总是急功近利追求快消,形成习惯,真有机会了也很难去实现品质。在这方面,我们是不会浮躁放松的,容丞和悦和中广天择能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发现彼此都很能沉住气、都很能下笨功夫修炼内功。

2世界上最大的买卖是“信”

独舌:您以前是知名编剧,是在一个什么节点上决定创立容丞和悦的?是为了您个人的人生转型吗?

周劲翔:当初创建公司之初,是因为隐隐感到有一股文化产业的浪潮来袭,希望自己能更加直接全面的参与其中,同时又发现,这个行业里有许多比我更有才华的人,他们需要被呵护。有一次我偶然在北大哲学系听到写《正见》的那位上师的讲座,他讲了一个譬喻对我触动很大,大意是人渴了要喝水,有人用瓷杯喝,有人用纸杯喝,有人用手捧着喝,其实都只是喝水而已,可很多人执着于用什么样的杯子。我想不管我这辈子是做编剧、做公司、哪怕做厨师,都只是不同的杯子/手段,在究竟意义上都是为了接近那种能持续喜悦的、既有限又无限的东西,这个很难言表,但是很重要的开解。

独舌:这个譬喻里喝水是为了解渴,其中是否也有个人名利的渴望?

周劲翔: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说这是修了一座小庙,希望能有一方清净,发心做一些对这个行业、这个社会有正向影响的东西。志同道合来常住的、有缘路过挂单几天的,我们都欢迎。可能有人说这样做公司商业化程度不高,但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买卖是“信”,有了“信”,才会有后面一系列有商业价值的东西。当然我也一直在学习商业上的方法,方法很重要。看过很多商业书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伟大经商者的才情禀赋并不亚于做艺术的,只是他们选择一生去做那件事了,通过那种方式去做。

至于个人名利,我对这方面的诉求真没那么高。比如说创业时其实有一些成熟模式摆在我面前可以去复制,像有些编剧是先努力打造个人品牌,再带动起一个公司和产业链,但我开公司不是走这个模式。我试图打造一个品牌公司,当然,我低估了打造一个公司品牌的艰难与代价。

独舌:但你们公司制作的电视剧《镖门》在业内外口碑都很好,这应该算不上是低估的代价吧?现在回头看这个项目,它的价值意义是什么?其中有什么得失?

周劲翔:《镖门》正式播出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打开一扇窄门》,基本把这部剧的前前后后都说过了。现在回想,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拍的有些仓促,七十多天拍完的,如果更充裕会更好。《镖门》相当于容丞和悦目前产品水平的一个样本,代表了容丞和悦在剧本选择、原创开发和制作方面的水准与审美,正是因为有这个样本的存在,所以面对这两年来势汹汹的IP热,我们也可以做到手上不乱、心里不慌。当然,如果有真正好的IP我们也不拒绝,但我绝不去花不值当的钱盲目追捧,因为我们有原创能力。而且现在也有不少合作方找我们,他们手上有很多IP想交到我们手上来开发,因为他们认为以容丞和悦的制作水准,一定能够把它们做好。

独舌:《镖门》这个项目从无到有用了五年时间,现在与中广天择实施战略合作后,公司的节奏会不会有所变化?

周劲翔:前两天公司核心团队开会,大家给公司和我提意见,有的意见就是节奏应该加快、项目储备应该更丰富。当然,项目运作的节奏一定要把握好,把握好的意思不是一味求快,我一直坚持,在数量和质量之间肯定要先保质量,在保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拓展数量。有些公司说一年要拍二十部剧,这在我看来简直是疯狂,中国每年出的真正好剧总数也不会超过十部。有人说电视剧就是速朽的快消产品,可我还是试图让我们的东西能多活一些时间。我们跟中广天择达成合作后,项目的数量和丰富性都会有所拓展,但拓展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稳住自己的节奏,我目前的想法是每年一到两部电视剧、一部新媒体剧、一部电影。

独舌:说到核心团队,听说容丞和悦公司内还有一个叫“容丞社”的组织?

周劲翔:对,“容丞社”成立不到两年,签了一些演员、编剧、导演、音乐制作人等。之所以我们没把它取名“经纪公司”而称之为“社”,多少有点乌托邦色彩,希望这个组织为公司聚一股气。同时,我们也把它视为一个内部研究所,大家经常一起交流碰撞、互相激发,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和交流平台。他们之中未来很可能会出现非常有成就、有价值的人才,但我们对“容丞社”的定位是公司的战略性机构,盈利不是最主要目的,对社内成员的经纪佣金比例可以说是全行业最低的。公司也会全力为他们制定发展规划、创造机会实现潜能,比如前几天刚开机的电影《寻找莫妮卡·贝鲁奇》,某种意义上是为容丞社的演员党浩予量身定制的,邀请了获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提名”的意大利天才导演AurelianoAmadei来执导。

3世纪末写诗的“巴顿·芬克

独舌:作为容丞和悦的掌门人,您的气质很大程度决定了公司的风格,您是什么时候踏入影视行业的?是不是骨子里自带“乌托邦”情结?

周劲翔:我进入行业算是挺早的,1997年左右,那时我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当时电影学院是精英主义的教育氛围,探讨的都是艺术大师,谈到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都是不屑的态度,同学们津津乐道的是某个女性导演带着片子来学校放映,在互动环节,被同学们犀利的提问搞哭了。那会儿我们也不看重市场化的维度。大二时有一个机会,一位执导过成龙电影的港台导演来学校找青年学生陪他聊剧本,其实就是他们开头脑风暴会,需要你去出点子。班上同学看不上这差事,作为一个湘西南的小镇青年,那时初来乍到帝都,对各种东西都有如饥似渴的学习欲,什么活动都想参加,既疯狂看学院推崇的那些经典作品,也愿意去陪港台导演聊天,而且是聊喜剧创作。

但正是那个看上去并不大起眼的事情,对我而言,却是是打开了面对市场的维度。其实当时在中国内地,大学象牙塔之外,市场化浪潮已经起来了,各个领域都有震荡,影视行业也是如此,大的国营制片厂开始衰落,民营公司开始兴起。97之后,刚好香港电影市场有下滑之势,有些香港电影人来内地,他们尊重市场,愿意换位思考观众会怎么看。我意外发现,其实人家平时看的电影和阅读书单也是大师级的,谈黑泽明、伯格曼一样谈得很好,但他们面对市场是另一种姿态,职业和个人兴趣分得很开。“乌托邦”情结与商业市场,在本质上并没有绝然的对立,他们都可以兼而得之的,只是你自己需要梳理清楚他们的比重和关系。所以后来我正式开始做职业编剧,并没有觉得特别痛苦,因为有了相对充分的心理准备。

独舌:但是当时很多从学院出来的学生,都会觉得写电视剧跟自己的理想追求有很大落差。

周劲翔:这种落差可能确实存在,我内心也分裂,当时我是个文艺青年,被关在剧组宾馆写电视剧,写之前总觉得在开始“庸俗之旅”前,一定要先把最纯净的“精神火种”保存下来,如是,会先写首诗。我结识邹静之老师的时候他在《诗刊》当编辑,我带着我的剧本和诗去拜访他,他批评了我的剧本,但给我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组诗。正好他刚写完两部电视剧,当时也有人批评说他堕落了,一个优秀的诗人怎么能去写电视剧,原来有很多创作者心里抱着对纯文学和电影创作的美好理想与愿景,但人却被关在剧组催着写剧本。九十年代有一部得了嘎纳金棕榈奖的美国电影叫《巴顿·芬克》,关于好莱坞编剧被大公司催逼着写东西的荒诞故事,我看了很有同感……但话说回来,这种心态上的分裂是完全可以消弥的,根源还是人的分别心。

尤其那时正处于中国电视剧的一个上升期,密集性地出了一些好作品,《大宅门》、《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等,大陆电视剧叙事档次与表达空间在提升与拓展,加上当时电影市场又极其不景气,很多人才都转向电视剧,一度国产电视剧整体叙事水平比电影还高。当你深入了解了这个行当之后,不难发现,电视剧这种产品形式跟我们的国民性文化趣味是很契合的,中国人喜欢长叙事,从评书到长篇电视剧是一脉相承的,这种长篇叙事提供了足够丰富厚实的空间,历史的、人性的、娱乐的东西都可以纳入进去。

独舌:有些编剧出身转做制片人或自己开公司的人,都是在编剧时期受了很多气、吃了很多苦,您是这样吗?

周劲翔:我算比较幸运,遇到很多愿意帮助我的前辈,亦师亦友,做编剧时其实没有受过太大的委屈,做公司是因为有了创作之外更多的企图心,毕竟做影视剧不像写小说成本那么低,它必然要跟资本发生关系,这中间需要有个平台来运作和嫁接各方资源,找到作品在情怀、政治、市场等方面的平衡点,所以我需要建立一个平台去实现这样的愿景,过程中难免会有折扣,但至少我能保证它不太走样。

4做内容的人是拿作品和时代谈恋爱

独舌:您那时认为的平台,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平台,已经无法同日而语,比如说现在播出平台里的网络平台发展越来越强,容丞和悦与中广天择签约后,未来还将面对这样的趋势,您如何看待?

周劲翔:在这一点上,我们与中广天择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现在影视播出平台正处在剧变过程中,我们做内容、做戏剧性产品的公司必须适应平台的变化。以前大家争“平台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现在优质的内容确实越来越获得它的尊严,用户跟着好内容走,好东西不管放在哪儿都能获得受众,这对我们来说是值得欣慰的。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也能带来产品的多样性,以前如果一部剧火了,全国上千家公司都想做这个题材类型,而网络时代是多样化的,这是个比较积极的信号,每个团队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盲目跟风乱了方寸,保持自己的节奏和方式,都可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要成为一面旗帜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归根结底是要选择跟自己基因相匹配的那种方法,比如中广天择和我们的合作,就是要用适合我们的方法竖起我们的旗帜。

独舌:可是《琅琊榜》能成为爆款,《太子妃升职记》也能成为爆款,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对内容方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综合影响?你们未来的旗帜,最终想竖立在哪?

周劲翔:每个“爆款”剧目的出现都值得分析,有些是天时地利机缘凑巧,有些是可以总结出规律的,它肯定至少是碰到了这个时代的G点,只不过各自手法不一样。我一直认为,做内容的人是拿作品跟这个时代谈恋爱,只是每个人谈恋爱的方式不一样。至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目前戏剧性产品应该有两个方向可走,一个是设计充满槽点,立意颠覆传统,也不追求传统的完整叙事,实际上有点像做游戏脚本,与观众深度互动,在商业上也能很成功;另一个方向是像美剧那样,对用户有压倒性的摄受力,让你看得欲罢不能,如果网站的付费模式成熟了,观众像买票看电影一样付费看剧,他们会买单的。

至于说在哪树旗帜,我觉得现在影视业态还处在混沌期,电视台想借力新媒体,网络也没强大到一统天下的地步。我们做内容的必须考虑跟平台匹配兼容,未来说不定可以只做一头,电视台或网络一头就够了,那么就可以做得更加纯粹精准。

独舌:各影视公司抢购IP成为去年现象级的事件,很多著名IP都是源自网络文学,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周劲翔:现在网络文学的状况我不是了解得很全面,但我有种担忧:早期网络文学还没确立商业模式的时候,作者靠硬功夫写得抓人能吸引人气,主要是靠卖实体书来赚钱;现在有了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打赏加付费模式以及版权开发等,随之而来的是每天必须更新一万字、两万字,受众意见干预到创作,创作的主体性在源头上就被阉割,在IP虚火的感召下,未来这种生产模式下出来的内容水平难免会平庸。我觉得如果有优质IP是有很多的利好,但原创自有原创的味道和快乐。

其实每个IP最初也是原创,IP和原创的区别不是问题,目前我们行业的问题是,即便你囤积了很多超级IP,真正有能力把超级IP转化成超级影视剧的团队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一年能好的产品也就那么多。更何况由于审查、制作成本等因素限制,IP转化总要打折扣的。我们现在即便拥有像《魔戒》《哈利·波特》的IP,也很难做出人家那样成功电影系列。还是应该保持平常心,练好内功,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个数据显示,我们这个行业,能活过三年的创业型公司不到十分之一,既然活下来了, 就得努力活得不那么丢人吧。

【文/掌花案】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

镖门制片人周劲翔当湘军遇见湘军新长征路上的闪婚

镖门的剧集评价

《镖门》口碑好,在于场景设计的好,动作行云流水且唯美。不少观众难忘安顺袖间盈风,独挑八大镖局的场景,刘安顺在雪夜里泼墨般展示一个武者的风骨,雪的柔加上武的硬,令画面唯美生动且不失霸气。武术还原原本的拳脚功夫,场面震撼,没有华丽的服装,历史厚重感更强了(网易评) 。
整部剧的节奏、拍摄手法、武戏、台词、人物刻画、演员表现都很棒,充满了电影质感,与《一代宗师》形成互文。国产电视剧能做到这样的水准很难得(影评人云飞扬2046评) 。”
《镖门》的导演韩晓军认为《镖门》的男主角霍建华非常符合这个人物:“刘安顺和霍建华的经历有点相似,他是一个特别有担当的男人,心里装得住事儿。”《镖门》总监制邹静之对霍建华也是大加赞赏,“对霍建华的表演有点吃惊。”“霍建华的表演功力如沸水顶起壶盖般有爆发力,表演十分震撼,台词把握得也特别好。”
《镖门》的男主角霍建华颜值演技获业内肯定:霍建华气场全开,紧抓“正”字这个魂,把握刘安顺言正、行正、品正的“正三观”。其饰演的刘安顺有理想,肯担当,且忍辱负重,帅气沉稳,他演绎的刘安顺“大镖头养成记”,堪称自己在大陆打拼的缩影,所以拿捏起角色来格外动情,入戏。刘安顺这个外表冷峻内心奔腾的中国汉子,既有英雄惜英雄的胸襟,又有作为大镖头的体面和尊严,看的是江湖规矩,品的是武侠情谊。(新浪娱乐评)
《镖门》是其出品人兼制片人周劲翔与好友历时五年的呕心沥血之作。《镖门》的创作之初心,就是想从镖门这个江湖行业中发掘中国文化里,规矩、信义、道德的美好呈现。而做《镖门》的过程中,制作人周劲翔亦谨守“规矩”二字,他认为做电视剧的规矩就是,原创精神和工匠精神。《镖门》制作团队认为,重在精于制作,坚持实景实拍,因而,其美术、摄影、武术、服装等几乎是大电影水平的配置。《镖门》的拍摄充分体现了对创作的尊重,对电视剧艺术的尊重。

镖门制片人周劲翔当湘军遇见湘军新长征路上的闪婚

(镖门 )1-38全集观看地址哪里有啊?HD完整版_

《镖门》中,霍建华首次剃光头发,抛弃长发飘扬的偶像造型,

变身定规守矩的大镖头刘安顺
。制片人周劲翔回忆说:“当时霍建华看完剧本,第一次与剧组见面的时候,

他还没签约。他戴
着帽子进屋,走到我们面前把帽子一摘,大家都惊了——原来他是剃好光头过来的,

他是想让
我们放心,这部剧他演定了。”霍建华对剃光头一事看得很淡,他表示:

“之前不剃头并非是爱
美,只是荧屏形象需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