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小成本电影要投资多少钱,拍一部电影到底要多少钱

时间:2022-10-01 17:27:24阅读:2819
很多人感觉拍电影很简单的样子,那你也太天真了,事实上一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可能远超你的想象,虽然,有那么个别案例,成本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地步,但就算再低,那成本也不便宜,那么,拍一部电影到底有多么贵呢?今…

很多人感觉拍电影很简单的样子,那你也太天真了,事实上一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可能远超你的想象,虽然,有那么个别案例,成本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地步,但就算再低,那成本也不便宜,那么,拍一部电影到底有多么贵呢?今天,我们就好好说说拍电影大概需要多少的成本。

首先,你要了解一下拍摄电影需要什么,以上是我列举的大概需要准备的东西,拍摄器材方面,摄影机和录音用的话筒,这些是跑不了的,剧组人员方面,导演、编剧、后期制作,这些都是要人来的,更别提场控、灯光以及各种人员,我就暂且不提了,而演员方面,主演和配角是少不了的,我们先挨个来算一下成本。

演员的片酬绝对是一部电影制作成本的大头,大牌明星基本是不可能请得起的了,不过,也有一个途径,就是让演员变成友情出演,比如前段时间的《爱情公寓5》的陈赫,不就是一个特别出演吗?当然,这个前提就是你跟这个演员特别熟,而且人家也愿意给你友情出演,当然,还有一个方法让这些演员友情出演。

怎么做呢?就是你的剧本特别牛逼,因为一些大牌明星,对于他们来说,钱真的不是第一考虑要素了,有一些演员特别喜欢看剧本好不好,如果你的剧本特别好的话,你表示自己的片酬给不了多少,恐怕对于这类演员来说,基本上是无所谓的,甚至有可能倒贴钱让你拍电影,但这概率很低。

演员成本降低了,剧本方面就要开始想了,毕竟,一个好的剧本,对于电影来说,是加分项啊,可好编剧有那么容易找吗?我们可以去大学里面找啊,比如那部高口碑的电影《狗十三》的剧本不就是一个大学生写的吗?所以,因此,我们可以去大学里面淘一个好一点的编剧。

那么,最后就是导演了,讲真话,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核心,所以,导演的人选绝对不能差,可问题是好导演怎么找啊?我们还得搬出来大学,我们去一些导演系蹲一下,看看能找到一个潜力十足的“冯小刚”。

最后就是后期制作了,后期制作这方面,你可以亲自来,吃一点PR和其他的一些特效软件就行了,当然,这不是大头,真正的大头是做后期的设备,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搞后期的话,那么, 一台万八千的机子是跑不了的,而且这还只是能运行后期软件,大特效的话,五六万的机子跑不了。

这些叠加在了一起,我算了一下,大概的话,也得要上百万的花费啊,所以,看得出来了吧,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制作的成本都要那么上百万了,你想想拍电影有多贵了,绝对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承担得起的,我们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去看电影就行了。

拍小成本电影要投资多少钱,拍一部电影到底要多少钱

这年头拍一部战争电影,究竟有多难?

大约二十年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看了部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纪录片,决定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


打动他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年美国以弱敌强的故事很有趣复杂,二是飞行员驾驶俯冲式轰炸机在最低点投弹的搏命时刻——他一直想再现这种英勇场面。



但对任何电影来说,从想拍到开拍都有很长一段距离。当时艾默里奇跟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对这个计划一拍即合,但由于预算很高,对方必须请示母公司索尼。


“能否斥巨资拍摄这样一部关于日本战败的电影呢?索尼让我们先等等,过了一段时间的答复是‘不’。用了各种各样的表达,但总之的意思就是不行。”艾默里奇如此回忆。


没多久后《珍珠港》上映,题材撞车的《决战中途岛》就只好先等等了。结果这一等就是二十年。



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拍战争片,或者任何电影,都挺不容易,往往会面临很多阻力和压力。


钱、时机,以及各种“不可抗因素”。导演这行当本来就如同统帅:每天指挥成百上千人,支配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资金,统筹复杂的工序,部署周密的计划,遵守严格的时间表……


说真的,拍电影就是一场战役。

罗兰·艾默里奇在《决战中途岛》片场


在如今的好莱坞,像《决战中途岛》这种全景呈现大型战役始末的传统战争片,或者说“战争史诗片”,真的一点都不热门。


首先,二战这个人类史上最壮观惨烈的时期,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几乎没有哪场重要战役没上过银幕。就算视觉效果可以翻新,但二战片的精神内核总离不开人性、勇气、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观众会厌倦,何况新生代未必吃这套呢。


传统二战电影的辉煌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70年代末期就逐渐衰退了——1976年的老版《中途岛》和 1977 年的《遥远的桥》可谓最后之辉煌,但后者的票房并不及预期,稍早些年的《虎!虎!虎!》更是非常惨淡。


然后《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纷纷涌现,以后就是反思越战电影的天下了。

《猎鹿人》


动作片也恰恰在战争片的颓势中崛起。甭管邦德、兰博还是伊桑·亨特,英雄独闯龙潭式的“特种作战”取代了正规军大场面。而从特效革命以来,从《侏罗纪公园》、《独立日》到《变形金刚》乃至《复联》,在许多好莱坞“科幻大片”里,总少不了片末前来清场的军队,或作为英雄和反派的“退伍兵”。


如此说来,战争片只是化整为零,分散到更热门的类型片中去了而已,电影中对于武器、战斗场面等军事细节的表现,其实是越来越专业化的。

《独立日》


同样投资巨大,动作片更好卖,还方便拍续集,你说好莱坞选哪个?


什么?用全明星的阵容、一线片的预算和战争片的路子,拍部让自己登堂入室的艺术电影,还成功地把老板和票房这两头都给忽悠了?纵观影史,似乎只有《细红线》做到过,但谁又能学得了泰伦斯·马立克?



别忘了拍战争片还有一定的政治风险,特别是这年头人人都敏感,随时犯忌讳。拍之前最好扪心自问:这电影是谁和谁打,你站哪头?你的 101 空降师里有黑人兄弟吗?如果有人问你“凭什么鹦鹉螺号潜艇里没女兵”,你该抽自己几个嘴巴?


要不咱们还是打外星人吧!

《复仇者联盟3》中的战争场面


先声明,一战往前通常都算“古装史诗”范畴,目前在好莱坞是高危敏感词(因为赔怕了),暂不讨论。


而二战之后的现代战争,比如越战和伊拉克战争呢?这些题材适合反思战争之残酷、人性之扭曲、世界之疯狂,你说你只想表现战斧导弹划破天穹,B-2 隐轰洗礼大地?这跟公众的反战价值观不太匹配欸……


当然,科波拉说过:“任何堪称伟大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不过一般来说,反战片的规模都不会太大,因为你需要个人视角而不是历史宏大,你需要表现普通人的身心磨难而不是什么天穹大地。

拆弹部队


从编剧的角度说,如果你的素材够扎实,能真实展现“普通一兵的日常”,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比如《拆弹部队》的编剧曾是伊拉克战地记者,《野战排》的导演兼编剧奥利弗·斯通自己就参加过越战还负过两次伤。


而《决战中途岛》这种走宏大叙事的传统派就复杂得多。大量史实、多条线索,几十位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全都得塞进一部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还得理清头绪,不能让观众看着乱,不能让专家挑出大毛病,谈何容易?



一个最好也最常见的办法是,以宏大的战场为背景,把故事聚焦在小人物上,从平凡的“亲历者”或“见证者”角度,来折射整个大事件。


这种手法其实最早见于历史文学创作领域,比如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安布罗斯。他的著作,成为《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的基础,这两部作品也是最典型的“小人物大战争”故事。


《决战中途岛》部分采取了这种叙事方法,同时也着力刻画了多位高层将领和战争英雄,并设法将一些历史“名场面”嵌入电影之中。这或许是因为导演太想强调中途岛一战的“历史转折点”意义。



但观众还是容易发懵,即便你已经花了不少篇幅去铺垫前因后果——这些铺垫反过来又会拖慢节奏。


其实艾默里奇自己很清楚:“拍摄这种电影的时候会有一种责任感,一方面要能够很准确地展示历史的真实,一方面也要知道我是在拍摄一部电影,所以我需要有一定的娱乐属性,所以来回对剧本做了很多次调整。”


拍历史题材最难的就是取舍。又有几个人敢像诺兰那样大刀阔斧?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么重要的历史意义,他只用开头几行字幕就打发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敦刻尔克》片场


还有种故事,就只讲一支小队、一场小规模遭遇战,从作战准备、遇敌、交火到结束,一气呵成。


人物不多但都性格鲜明,能让观众过目不忘那种;演员都跟特种兵同吃同住同训练过,系鞋带都特professional;武器装备军事细节越真实越多越好,让军事迷为找茬把眼看瞎了才好;风格尽量往纪录片上靠,越像真的越好——


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是这方面的教科书,近年的片子中《狂怒》和《猎杀本·拉登》(的一部分)也挺不赖。

《狂怒》中的坦克小分队


不过无论怎么讲故事,战争片毕竟只是电影,“准确”和“真实”都是相对的。你很难百分之百不出错,反正军迷怎么都能挑出瑕疵来。


有时你还得故意对史实做些调整、对历史人物做些勾兑。比如,《决战中途岛》省略掉更关键的前奏战役珊瑚海海战,强化了象征性大于实际意义的“轰炸东京”,这都是平衡篇幅、烘托气氛之需要,恐怕也有面向中国市场之目的。


但另一方面,过于戏剧化的加工需要慎重。像《珍珠港》里日军轰炸医院的情节就遭到日美双方老兵的一致批评,因为二战中日军严禁此类行为,一些幸存者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后来迈克尔·贝承认,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轰炸显得“更野蛮”。



《敦刻尔克》突破了固有模式,把战地的感官与心理体验更切身地带给观众。而在即将上映的一战片《1917》中,萨姆·门德斯将尝试“一镜到底”的极限玩法。他们都在不断拓展战争片的疆界。


在一片反思与哀痛中,偶尔唱唱赞歌也没什么不好。同样是讲反恐战争,彼得·伯格拍了《孤独的幸存者》,称颂在与塔利班的战斗中为国家与大义而牺牲的美军特种兵——改编自真实事件,糙乎乎的英雄情怀,直愣愣的爱国主义,很多直男观众流下了硬邦邦的泪水。


还能更进一步,参考除了装备一无是处的《勇者行动》。

《勇者行动》,军迷的 A 片


从海明威开始,战地就从来不缺浪漫故事。但女朋友的存在是为了秀照片然后领便当还是跟最好的战友玩三角恋呢?最好绕开这坨狗血问题。


战争与喜剧的结合也很出彩,因为军队本来是最讲纪律性的场所,当你破坏规则时,笑料就产生了。况且,成千上万个人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自相残杀,本质上都体现了存在的荒谬性。


推荐范本:《虎口脱险》、《陆军野战医院》和《第22条军规》,逼格按升序排列,可笑程度按降序排列。

《陆军野战医院》


战场还可以成为各种类型片和 B 级片的舞台。


动作片——六七十年代,敢死队电影风靡一时,巅峰之作如《十二金刚》和《血染雪山堡》,后来昆汀的《无耻混蛋》算是集大成者。

《无耻混蛋》中割头皮的布拉德·皮特


恐怖片——你知道电影里,纳粹搞过多少邪恶实验吗?去年的僵尸片《霸主》属于“甭管怎么胡编把锅甩给希特勒就对了”之范例。


邪典片——你知道有多少部片名带“纳粹”或“希特勒”,本质上只是变着法蹂躏大波妹的剥削电影吗?哦对了,想拍“手撕鬼子”的出门右转去横店。


我们故意把战俘营里的故事(不包括蹂躏大波妹那种!)放到最后,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类型,但本身又跟其他战争片有所区别,就不展开说了。


无论《大逃亡》、《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还是《桂河大桥》,这些经典片都借拘禁讲自由,借屈辱讲尊严,借文化冲突讨论人性,早已跳出了“囚笼”和“战场”这些设定。

拍小成本电影要投资多少钱,拍一部电影到底要多少钱

孙子从美国来》:一部笑中带泪的小成本电影 ,很多人没勇气看完

2012年,导演曲江涛在陕西拍完了一部《孙子从美国来》,上映后没有排片也没有票房,只在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放过几次,却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很多人一致认为“ 出乎意料的好看 ”。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陕西渭南市一个村庄里,鳏居在家的老杨头过着孤独平静的生活,却被一个来自美国的洋孙子打破了。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爷孙俩在这个破旧的家里上演了一幕幕啼笑皆非的好戏, 从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让人感受到了浓烈的爷孙情 ,和对乡土的热爱,以及留守老人背后的孤独。

这部电影花费不足百万,却比那些动辄花费几亿的大片有意思多了。没有轰轰烈烈的特效,没有肝肠寸断的爱情,也没有惊悚发麻的诡异桥段,只有 一个固执的陕北老汉和一个调皮美国孙子的日常,朴实温馨又不失幽默活泼 ,虽然没有在院线上映,但却不失为一部笑中带泪的好电影。

影片一开头,老杨头躺在躺椅上,昏暗的房间显得特别孤独, 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3年没着家的儿子栋梁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外国媳妇儿,二婚的,外加一个拖油瓶-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洋孙子布鲁克斯,老杨头简称为布斯, 儿子和儿媳为保护藏羚羊在高原地区奔走,只有把洋孙子寄养在家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

老杨头是村里搞皮影的老师傅,地道的陕西人,调皮的洋孙子布斯是纯正的美国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冲突,也带来了一系列笑点, 从一开始的互相嫌弃,到后来的互相接受,温馨的爷孙情让人动容 。

固执的老杨头虽然嘴上嫌弃洋孙子,但却 像中国所有的爷爷奶奶一样,从头到尾都在竭尽全力照顾布斯,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

初来乍到的布斯很不习惯老杨头家里的生活,辣的不吃咸的不吃,宁愿吃垃圾食品方便面,也不愿尝试一下油泼面, 老杨头放下自己的面子,尝试像其他爷爷一样哄布斯吃油泼面,可惜失败;

布斯想吃汉堡包,村里小卖部没有,从小卖部老板那里知道了汉堡包是什么后,老杨头自制了汉堡包,看到布斯喜欢吃,老杨头欣慰地说:原来就是把肉夹馍的面饼子换成面包~

布斯还要喝牛奶,村里还是没有,在小卖部老板的指点下,不爱求人的他,去找了文化站的王站长,弄到了新鲜的牛奶,牛奶被布斯打翻,老杨头只好再硬着头皮再去找王站长。

这时的爷孙俩,虽然爷爷对孙子很关心,但 老杨头脾气硬,孙子又调皮,再加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两人并没有互相接受 。晚上布斯听到了可怕的声音,钻进了老杨头的被窝,老杨头的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情绪,这个洋孙子,好像也没那么讨厌,只是有点调皮。

调皮的布斯用门板压了老杨的核桃,核桃碎了门板倒了,老杨心疼自己的核桃,围着孙子追,却不小心踩坏了孙子的宝贝蜘蛛侠,布斯伤心了,老杨却没办法再生气, 比起心疼自己的核桃,他更心疼孙子的伤心 ,雨声滴滴哒哒的夜晚,老杨挑灯做出了皮影版蜘蛛侠,布斯醒来兴高采烈地玩着皮影版蜘蛛侠,两人终于开始互相接受了。

在一段嬉笑怒骂的生活中,布斯和爷爷建立了美好的爷孙情 :布斯学习用筷子,把筷子夹起的第一个小番茄给爷爷吃;他教爷爷唱英文歌,爷爷叫他唱陕西老腔,谁也没教会谁;老杨头骑着自行车,布斯坐横梁,骑行在绿油油的乡间小路上~

布斯走后,他还是会把石头压在井口上,时常蹲在井口旁,期待着传来布斯的呼唤声;他时常想起那些和布斯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这个倔强又固执的老头,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洋孙子 ,他期待着和布斯春节见面,一起吃个团圆饭。

中国是个注重亲情的国度,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就是血缘关系, 面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老杨头依旧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热情 ,爷爷陪伴孩子长大,孩子陪伴爷爷变老,这就是很多人对爷爷奶奶有很深感情的原因,温馨感人的爷孙情,让人动容。

皮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手机电脑的年代,尤其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朴素的民间艺术很受欢迎。

电影前半部分,孙子布斯要喝牛奶,老杨头去找王站长挤牛奶,王站长顺势说了即将开皮影班子,想请本村皮影大师老杨出山的消息,老杨头懒得搭理。布斯把牛奶打翻,老杨头硬着头皮再去挤牛奶,王站长再次提及这事儿,老杨头依然不搭理。

直到放羊的老伙计问他,他才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没兴趣,瞎胡闹,就跟前几回一样, 来了搞点所谓的政绩,官一升,屁股一拍就走了, 现在人连电影都不看了,谁还看这皮影。

作为皮影老艺人,老杨头有自己对行业的坚守和执着,他是热爱皮影的,正是因为这种热爱,他才拒绝王站长。因为他害怕又像前几次那样,热闹的开头,草率的结尾,害怕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却被辜负, 一次次充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后,不再期待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他虽然嘴里说着不想,但梦里都是皮影,这是他一生挚爱,舍不得任何人来破坏它,就算是自己心爱的孙子也不行。本来想在65岁就”金盆洗手“的老杨听见孙子在睡梦中说了一句:我要看皮影。于是决定重新出山。

皮影班开了,谁来学是个问题,看到台下的都是老头老太太,老杨头拎着包就想走,王站长解释说“ 还有几个五十多岁的年轻人” ,可以看到这项传统文化的人才断层到什么程度。

其实除了皮影,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人才上市断层严重,比如粤剧、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南音、藏戏等,都有找不到传承人,传承不下去的危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古老文化融入不到现代人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市场”。现在的我们更喜欢电影电视,演唱会综艺节目等,这些古老的艺术, 我们看不懂,也没耐心欣赏,这些传统文化便离我们远去了 。

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关注民间艺人,关注传统文化,但只有口号,在行动上都是空的。由于没有市场,很多民间艺人不得不放弃祖传手艺,去做一份养得活家人的工作,还有一些说什么也不会让孩子去传承, 因为很难生存下去,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怎么去拯救。

曾经在一个旅游区,看到一个做糖人的手艺人,10块钱一个,花蝴蝶、孙悟空、猪八戒在手艺人的折腾下几秒成型,周围人看得都是目瞪口呆连连叫好,但大家都是看得多买的少,虽然 我们并不希望手艺人放弃手艺,但他们经济上的问题,谁来解决?

所以之前老杨头答应时,王站长提到了底薪和绩效的问题,老杨头的眼神有迟疑,或许他想起一个破布面具30块,还得天天给他买牛奶汉堡包,觉得能给点钱也是挺好的。

在王站长的劝说下,老杨头还是回去教这群老头老太太了,在自己的专业上,老杨头是自信的,上彩、用刀、刻画,他把自己知道的倾囊相授,无所谓老幼,也无所谓挣多少钱,此时此刻, 他只要分享与倾诉就够了, 至于这项传统文化能不能传承下去,老杨头虽心有余念,但这已不是他一人之力能奈何了的事, 传统文化的没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这部电影是在陕西渭南一个村庄拍摄的,从头到尾,除了王站长和那几个趴在墙角的人较年轻外,总共就没看到几个年轻人,看得出来 这是一个落寞的村庄,就像中国千万个正在消失的村庄一样 。年轻人为了生计出门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平日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在这里空守寂寞。

影片的开头,老杨头一个人在家过着自己的晚年生活,没有儿孙环绕,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个常年不回家的儿子, 他是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 。
整部电影里,老杨头儿子的出场次数屈指可数,老杨头给儿子取名“杨栋梁”,大概是希望他成为栋梁之才吧,儿子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职业高尚,可以说是成了栋梁,只是他很少回家,让单身老父亲常年一人鳏居在家, 老杨头对儿子,就像中国千万空巢老人对待子女一样,期待又失望 。

他一定热切地期待着儿子回家,但儿子的工作总是很忙,常年奔波在外,好几年也回不来一次,期待的多了,也就不再期待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说住十几天,却只住了一晚上就走了。儿子给他带来了布斯这个孙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他也一定是愿意接受的,只是他不敢接受,因为他老了,再也经不起像儿子的这般折腾了,就像最开始拒绝开设皮影班一样, 投入了心血和感情,收获的只有失望。

但只要决定了开始,他投入的就是全部,他认真给乡亲们传授皮影技艺,竭尽所能给布斯最好的照顾。但比没有希望更残忍的是,给你一次又一次希望,然后一次又一次夺走希望, 他真的将布斯当成自己的孙子,将自己最柔软的情感交付出去。

所以当儿子说和美国媳妇分手的时候,他心里应该是很绝望的吧,他本可以将那份爱留给自己,供自己度过晚年,可他将爱给了布斯,只留给自己漫长的牵挂,从此以后, 布斯走了, 他又只能独自一人守着孤独了。

老杨头受不了布斯的离开,是因为受不了布斯离开后,自己又是一个人。这是中国千万个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随着独生子女慢慢变成社会的中坚力量, 整个社会的空巢老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 ,但现实是我们并没有面对如此庞大的空巢老人的经验,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都明显不足。

在中国,爷爷奶奶对孙子辈的溺爱总是让人诟病, 但溺爱的背后,其实是老人的孤独和寂寞。 年纪大了的人会更渴望亲情,但儿子女儿不常回来给予不了,只得将所有的关爱都给子孙, 当一个老人将自己剩下的感情全部交付给一个必然离去的孩子的时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勇敢 。

影片的后半部分,老杨头给乡亲们表演皮影,他唱了一首“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这是一个中了秀才的人,因是梨园子弟,不得不放弃仕途学艺唱戏的故事,这段唱词是这位秀才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描述。

片中的老杨头鳏居在家,儿子栋梁走遍天涯,只留下他一人在家回忆以前唱皮影和孙子在一起的乐趣, 这是一首悲凉又豁达的唱词,是对老杨头孤独一生的表达,也是对皮影艺术没落的表达 。

布斯回美国上学去了,老杨头又是一个人,或是躺在昏暗的屋子里,或是一个人蹲在井口边,期待着布斯的声音。那孤寂的背影,是中国千万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无数老人守着那条连接家的路,期待着子女归来,期待着亲情的回归。

影片的最后,儿子栋梁带着复合的美国媳妇回来过年,他们穿着唐装在屋子里别扭地合影,孙子布斯终于实现了吃团圆饭的愿望。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结局太俗套,但看到这孤苦的老人和可爱的孙子,谁不期待他们能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呢,因为 亲情,是我们最重要的牵挂啊 。

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只有简单柔软的平和,沉静又活泼,是一部包裹着温暖和幸福的电影,寒冷的冬日,谁不被这样简单温暖的情感所打动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