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和从少年画家到民族电影导演的传奇故事「张春和从少年画家到民族电影导演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3-07-09 23:05:55阅读:2292
从少年画家,到军人,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资深美术师,张春和用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满含热情的叙述方式完成了人生一次次的飞跃。如今,这位极富才华的纳西族艺术家回到属于他的故乡,同时为我们带来了由他担任编剧和导…
  • 张春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5月25日 职业:影视演员

从少年画家,到军人,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资深美术师,张春和用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满含热情的叙述方式完成了人生一次次的飞跃。如今,这位极富才华的纳西族艺术家回到属于他的故乡,同时为我们带来了由他担任编剧和导演的电影《云上石头城》。

电影将在11月8日全国公映。而丽江的朋友可以在10月26日于丽江各大电影院提前观看。

人生道路上开出的绚烂之花,也是由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起来的。在张春和的人生经历中,很多看似偶然的意外,其实都充满了必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从少年画家到民族电影导演的传奇故事。

前 言

对于17岁就当兵、亲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张春和来说,军旅画家的身份是实至名归的。而真正作为电影美术的专业创作人员,实话实说,他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属于一不小心歪打正着了。

只不过,他的“半路出家”近乎传奇。

金沙江畔的少年

在号称“长江第一湾”的雄奇瑰丽的金沙江畔,在一个现在被称为石鼓镇竹园村的小山沟里,诞生了这个纳西族的儿子,孕育了他与生俱来的艺术灵感。那悠远、僻静、与世隔绝的奇山异水,成为幻变万千的生命形象被植入张春和的心灵深处,更有纳西人的部落文明,东巴象形文字的图腾跃动,赋予了童年张春和无时不在的“形象思维”——他觉得到处都有神灵在游走,山神、树神、还有那些直接画在东巴经书上的牛头、马面、飞禽、走兽……

躺在青草地上看蓝天白云,他脑子里也会如同绽开了硕大的画布,能将各种形态的云彩凭想象“画”成各色牛头马面似的动物肖像。由“心”到手,张春和拿起画笔信手涂鸦的爱好,伴随他走过了小学、中学的青葱岁月。

17岁时机缘巧合成为军人

17岁那年,省里要组织全省青少年画展,包括张春和在内的一批有才华的少年画家被集中在丽江招待所里办“学习班”,有老师来辅导创作,张春和如鱼得水,成天埋头苦练画功。

突然有一天,两个军人闯进了张春和的房间,围着张春和亲切地问这问那,浑然不知的张春和只注意到了来人穿的军装都是“四个兜”的,这表明他们是部队的“官”。蓦地,有一人很严肃地问张春和:“多大啦?”“嗯,17岁。”“想当兵吗?”“啊?什么……”

张春和一时摸头不是脑,待明白过来后不禁蹦了起来,大叫:“想,做梦都想!”

这是陆军11军32师的两个招兵的干部,他们在完成普通招兵任务的同时还有一项特殊使命:要为部队招一名能写能画会搞宣传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这鬼使神差的机遇,如同天上掉下一块馅饼,不偏不倚就砸在张春和身上。当张春和背着自制的画夹和一把自制的二胡,在全村乡亲们的簇拥下登上远行的汽车时,他心中高远的理想更加坚定:在部队一定要干出名堂来,才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和乡亲!

炮弹纷飞的军旅生活

部队尤其野战部队里任何人才的成长,都须从基层连队的摸爬滚打开始。从新兵连到炮团战士,从队列训练到投弹射击,张春和一步不拉地走完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名合格军人嬗变的全过程。冬去春来,当他被任命为文书,开始要发挥他的特长大显身手时,一场自卫反击战开始了!

训练、动员、写血书、喝壮行酒……过去只在电影中看到的情景,此刻真实地再现在身边。1979年春节刚过,张春和随部队开拔前线,2月17日——这是张春和生命记忆中一个永恒的日子,从凌晨开始的万炮轰鸣,把南国边境染成一片血红,那一刻,包括张春和的炮团在内究竟打了多少炮弹,他无法统计,那满眼的断壁残垣、横七竖八的死尸、拦腰截断的树木房屋、形同火海仍在燃烧的堑壕地堡以及村庄,如一幅幅惨烈的图画,深深烙进他记忆的年轮……

一个多月里,每天、甚至每分每秒,都在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战争改变了人的一切。这种改变是残酷而彻底的,当人性与兽性、崇高与卑微、勇敢与怯懦在一个时间段以血火交融的瞬间呈现时,它对生命的冲击是永远无法复制的!当部队凯旋重归国门,已经“火线入党”的张春和那一刻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他明白过去那个稚嫩的张春和已经消失,一个浴火重生的张春和将走向新的人生。

从军人到电影人的转变

参战部队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大批战士相继复员转业,而一些表现不错的“苗子”则将或选拔上军校、或就地提干。张春和顺理成章地成为后者——将被选送南京政治学院学习。面对鲜花似锦的政治“前途”,张春和却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说到底,他是不愿放弃心中的艺术梦想。部队领导理解了他,于是将他提了干,被任命为电影(放映)组长,后又为俱乐部主任兼电影队长。这让张春和在军营文化的沃土里专心致志无拘无束地快乐成长起来,营区里到处有他画的宣传画、电影海报、宣传栏,每场电影前有他创作的如连环画般的幻灯片。他的画艺突飞猛进,创作能力大幅提高。不久,他的幻灯片创作在全军获奖,他领导的电影队获全军优秀电影队(组)荣誉,为此,他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领奖,并由会议组织参观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冥冥中,这似乎为他以后的人生命运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大学时期的张春和

1985年,再一次参加了对越“两山(老山、者阴山)”作战、并荣立战功的张春和,在部队领导的支持下,考入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如愿来到北京、一脚踏入向往已久的美术专业科班,如同一块干海绵,被投入一方艺术的海洋,他豁出老劲去拼命吮吸,什么都画,各种流派都有所涉猎。大学数年间的所有假期,他从未回过家,6人住的宿舍里,同学们都走了,他一人正好改成一间独享的画室,点燃一炷香,放上东巴音乐,铺开画纸,于平心静气中或神驰故乡,或咀嚼过往的战争记忆,或翻腾斑斓的军营生活,然后调动画笔跃然纸上。到1987年毕业时,他已累计创作了八十多幅画作,并成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展。

真正走向电影美术创作之路

他为艺术的腾飞准备好了坚实的翅膀,就要扶摇直上万里云天,却不料人生脚步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时值百万大裁军,他所在的部队属裁撤之列,已经没了番号,那他去哪呢?

在画坛展露锋芒、又仍然还是军人身份的他,首先引起了军内一些单位的注意。那时空军正筹建博物馆有意调他过去,张春和兴冲冲地跑到现场一看,原来还只是一块荒草丛生的空地,这等到筹建完成,我的专业恐怕也快“荒”了……冥冥中,几年前初到北京曾经参观过的八一厂突地跳入脑海,且长久挥之不去——我为电影搞过那么多年的宣传,现在有本事了,就不能搞搞电影美术创作?

这是1988年的一天,张春和肩扛一卷自己的画作,连蒙带骗糊弄过哨兵,直闯八一厂故事片部,敲开了当时故事片部副主任倪少华的办公室。倪副主任惊奇地打量这个“披头散发”(不穿军装时的张春和天生一头卷发)自称军人画家的年轻人,耐心听完他用一口云南普通话唾沫横飞地自我介绍,又认真看了他的画作之后,倪少华心中有了底。也是张春和又赶到了“点”上,当时八一厂开拍的史诗巨片《大决战——辽沈战役》正好缺少一个能画画的美术助理,于是,爱才的倪副主任当即给干部处打电话联系协调,三下五除二,张春和就这样先以“借调”的名义进了八一厂。

由“借调”到正式调进,由美术助理到一级美术师,由在厂招待所312房间一住4年,到现在有车有房职称待遇一个都不少的美术“大牌”,24年光阴,张春和从心底感恩八一厂。正是到了八一厂,终于有可能让他自孩提时就萌发的艺术理想得以实现,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跨越事业巅峰。

参加拍摄《大决战——辽沈战役》,张春和以自己过人的才华和一个军人艺术家善于学习勇于拼搏的精神,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迅速成为电影美术的行家里手,拍摄两年过去,张春和升任副美术,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接下来八一厂拍摄的《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太行山上》等一系列战争题材影片中,张春和均任美术,独当一面地为全片的美术负总责,出色完成创作任务,其中《太行山上》还荣获了第25届金鸡奖美术提名奖。

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集结号

有以上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在手,最终选定张春和去参拍冯小刚的《集结号》几乎就是一种必然。尽管张春和已是代表八一厂的资深美术师,对于战争题材影片的美术创作已有丰富的经验,但与冯小刚合作的《集结号》仍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以还原战争原生态为美学追求的影片《集结号》,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张春和必须率队搭建出极端真实、经得起无数特写镜头聚焦的“攻坚战”和“阻击战”两大主要战斗场景,以及6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小场景,而工作时间仅三个月!冯小刚自己就是电影美术出身,对于美术设计的流程和周期心知肚明。连他自己也说:“要在好莱坞,这样的景得搭一年。”但战争影片的美术最终不是从容优雅的设计,而是一场赤膊上阵、餐风露宿的战斗。战壕纵横交错,残垣断壁蒙满战火硝烟。苍茫大地,雪白血红。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惨烈战争如在眼前……最终,《集结号》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许,影片获《金鸡奖》美术提名奖,而张春和也再次完成了电影美术创作的一次质的飞跃!

回望20多年在八一厂的工作和生活,最让张春和心存感激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最大的艺术创作的空间和平台,他可以在完成一个个职务任务以外的所有时间里,不受干扰心无旁骛地潜心创作,并深研他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注定要伴随他一生的东巴文化。

▲壁画《东巴神韵》

一个艺术家最有感受的东西是他最动情的东西,也是最有感觉的东西,也是最能出成果的东西。——这也是张春和的必然,更是艺术规律使然。

而这一次,张春和回到故乡,把这三十多年的艺术沉淀和对家乡的思念,全都融入进了电影《云上石头城》的创作中。我们期待,在未来,张春和能在艺术创作上带来更加优秀的作品!

来源:第十一军

原作者:师伟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