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电影的青春期是多少岁「谢晋电影的青春期」
1979年的谢晋已经56岁,他要用《啊!摇篮》表达对明天的渴望。用孩子来象征着‘明天’的小演员们,既有曾在《丫丫》中担任角色的西藏女娃,也有不满五岁的西安男童,还有从上海市少年宫及各区幼儿园选拔而来,形态各异的小天使陪着谢晋走遍了黄土高原。整个摄制组意气风发,热情高涨,与烈日和风沙作顽强的斗争,为了增产节约,谢晋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近八百个外景,他要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利用充分,迎接自己即将到来的创作高峰。
——题记
谢晋电影的“青春期”是从`八十年代伊始的那十年
进入八十年代的第一部作品《天云山传奇》,也成为中国第一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奖,同时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等几乎全国所有的电影重要奖项。谢晋在1980年9月号的《电影故事》中《对的理解和导演这部影片的设想》一文中阐述道:“《天云山传奇》剧本基础好,打破框框,颇具特色,因而读来十分感人。作者写了三个女性的不同性格和风貌……,从样式来讲,这是部带有悲剧色彩的抒情正剧。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家看,喜剧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家看(大意)。我考虑,把剧中的政治事件适当的推后些,力求把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活动表达得深一些。”而如何在银幕上表达三条线索以及复杂的人物内心独白,
谢晋思考的最多,他希望自己的电影是深刻并美好的。
八十年代,谢晋积蓄了大半生的能量集中爆发。《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这十年,谢晋为中国观众送上了七部电影,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力作,他开足马力,以几乎每年一部的速度将自己也将中国电影推向了高峰。可以这么说,每一部“谢晋制造”都是当年金鸡、百花奖的得奖大户,每一个和他合作的演员都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这里面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属《芙蓉镇》,《电影故事》在1988年第9期中,描述影片在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放映时的场景,写道:“1800个座位的大剧场,座无虚席,映毕,暴风雨般的掌声席卷了剧场,久久回荡……,民主德国的一位女导演,暗暗擦泪,说:‘感谢中国代表团带来非常出色的影片。’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位女士,当她五十年代还是个姑娘时,就给中国代表团当过翻译,这下,哭得特别厉害,接连好几天,一提起《芙蓉镇》,眼圈就发红。按电影节规定,参赛片只能放映一场,而《芙蓉镇》应观众和记者的强烈要求,破例加映了两场。参赛前,中国代表团的同志担心:《芙蓉镇》反映的是中国一段特定的历史,外国人能理解吗?没想到,这儿的反响如此强烈!”一部《芙蓉镇》何以在国外激起热浪?东欧的朋友,曾对谢晋说:“我们的经历和你们相同。”正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苏联,小说《芙蓉镇》俄文版,第一版一次售罄。一位著名苏联作家看完影片后说:“这段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人类在进步。人类需要真实反映自身进步历程的艺术作品。《芙蓉镇》获得了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大奖——水晶球奖。影片发行了54个国家。一位捷克记者在谢晋的照片边上写道——我把我的心献给你。然而《芙蓉镇》刚拍成的时候,国内有人要批判它。谢晋有个坚定的信念:“《芙蓉镇》原著,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人民欢迎的东西,你要批,怎么可能?”《芙蓉镇》终于在国内面世,观众突破一亿大关。老百姓评“百花奖”,《芙蓉镇》的票数遥遥领先。为此,谢晋特别高兴,他说:“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得奖更高兴。一部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巴金说过,作品最后的审判者是人民。坚信这一点,就能勇往直前!中国艺术家的命运,一直比较坎坷。在这种情况下,给影片《芙蓉镇》的支持,我终生不会忘记……这不是对我个人的支持,而是整个民族的觉醒。”——谢晋的这段话,讲的是民族的思想解放。谁说文人弱,手可以无缚鸡之力,思想却可以力拔山兮,一部电影的命运分外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