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昆虫「我看到了昆虫末日一词」
我看到了“昆虫末日”一词
——读《气候变化导致“昆虫末日” 人类也无法独善其身2022年10月30日 08:13 新京报》
冯建海
我今天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稍微读,我就明白了,只是我不知道说“昆虫末日”罢了。
很巧,昨天我就想到了昆虫的生存环境。
是这样的:
最近城区改造,小区安装两个地下管道,一个是污水,一个是收集雨水。
这个工程不小,要把原来地面全刨掉,再挖掘,埋上管子。原来有的小区刚弄的地面,很好的,也要刨掉,因为没统一走这两根管子。
这也没啥说的,往好处做呗。
埋好管子,整平地面,铺上水泥地,这还没完,还要铺沥青。
当我看到铺沥青之前,还要预先在地面喷上一层黑黑的粘合剂时,我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问题:这样子折腾,虫子不全死了?比如蚯蚓,比如蛐蛐,更别说爬叉了。
我当时也很无奈,还要收集雨水,怎么保护这些低微的蝼蚁呢?二者不可得兼呀。
想就想了,也就是一个念头而已,我做不了啥。
谁知,今天就看到了这篇文章,这篇关于昆虫的文章,这篇很惊心的“昆虫末日”的文章。
复制一些:
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如密集农业、气候变化(人类行为导致的气候变暖占了重要比例)、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城市化、生物栖息地丧失、疾病和入侵物种的引入等。澳大利亚科学家劳伦斯在警告中则特别强调了气候变化。
“昆虫末日”并非危言耸听,但也是一个比喻说法。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就曾说,假如人类突然消失,地球将再度恢复到一万年前物种丰富的平衡状态,但假如昆虫消失,地球生态将陷入混乱。因此,“昆虫末日”实际上是地球生态末日。
众多的昆虫在生态中也担负着不可或缺的多种角色,包括供应者(供给多种生物以食粮,如鸟类)、分解者(如蜣螂)、害虫防治者(如蜘蛛和蜻蜓)、传粉者(如蜜蜂)、土壤工程师(如蚂蚁和弹尾虫)等。昆虫的这些功能既可维持人类的生存,也能保障生态链的平衡。
例如,萤火虫的减少会让人们鲜有机会欣赏到萤火虫发出的多种颜色的荧光,也很难再沉浸于诸如“蜘蛛寻月度,萤火傍人飞”的意境中。
保护昆虫刻不容缓。这首先需要人类以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其次,也是更重要和立竿见影的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大量研究表明,烟碱类、阿维菌素等农药对蜜蜂具有非常高的毒性。从2006年开始,全球都出现了蜂群崩溃综合征,有30%的蜜蜂死亡,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烟碱类、阿维菌素农药。也因此,世界多国都明确禁止使用此类化学农药,或者在蜜蜂授粉期间禁用。
保护昆虫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责任,采取积极的行动,给它们留出足够的栖息地,这对于保护地球生态至关重要。人类与昆虫良好共生,才能既让人的物质生活富足,也让人诗意地活着。
我想到了我写过的文章,有关于杀虫剂的:《这爱恨交加的除草剂2014-6-10》;有关于萤火虫的:《不见萤火虫2014年初秋》;有关于爬叉的,《爬叉2021年8月4日》;有关于蜜蜂的:《养蜂的朋友,我不好意思
给您转发了2019/12/21》;等等。
这样看,我早就关注昆虫的生存环境了,只是人微言轻罢了。
有句禅语我也想起来: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照灯。这也是保护昆虫的一个写照。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必须的!
2022年10月31日星期一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