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什么意思啊(救人一命胜七级浮屠是啥意思)
就拿我们要讲的这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成语,就是属于这一类,大家虽然都很熟悉,但是经常用,却不一定都能知道它其中的真正意思。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意思指救人性命这件事是功德无量的。与其为死去的人去造塔,不如救人一性命的功德更大,才更有意义。
这个成语是出自于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
但这句话是由佛教的佛经中的内容演化而来的,在佛教大正藏经集部《佛说骂意经》中佛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这段话的意思是:建造一百座寺庙不如救一个人的性命。救十方天下无量众生的性命,不如观察自心,守护自意,不使为恶。
简单地说是建佛寺的功德再大,也不如救一个人的功德大。救很多的人的功德虽然大,也不如自己修行好。后来,人们又将这段话精简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成语。
那问题又来了,什么是七级“浮屠”?
“浮屠”来自于梵语的音译,“窣堵坡”,也称“浮图”,是地道的佛教用语,“浮屠”是一种佛教的建筑形式,其实就是“佛塔”的意思。但这个“浮屠”可不是一般的塔,这个佛塔有什么作用的呢?
这事还得从佛经中的记载的故事来说,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涅槃被火化后,形成很多的彩色舍利子。有八个国家知道后要过来争夺佛的舍利子,怎么办?给谁不给谁都不好办,最后,这几个国家差点打起来。
于是为了避免争斗,就有人出来说,由这八个国家把佛舍利子平均分配。这几个国家一听也公平,就同意了,就这样,这几个国家就各自把分到舍利子请回去了。
请回去,还要好好保存,于是都开始建造佛塔用来供奉佛的舍利子。而一些弟子还把装过舍利子的空瓶子也给供奉起来了。可见他们对佛的敬仰。
据说当时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王朝孔雀王朝的国王迟到了,没有分到舍利子,他就只好把佛火化后的骨灰带了回去,也建造佛塔来供奉。
佛教大约在汉朝时就开始传入我国,我国的佛教徒也建造了不少佛塔,主要是用来供奉佛像、经卷,供教徒们瞻仰。魏时建造的永宁寺塔,高达百丈,成为中国第一高塔。
佛教建的这个佛塔,很多都是佛教徒们出资建造的,也是很讲究的,一般是单层,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三十七层等等。
在佛教中,佛教徒把出资建造供奉用的佛塔,看作是自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对自身的修行至关重要。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可以说是从建佛塔积功德这里演化出来的。就是告诉所有的佛家弟子,要做善事,积功德。救人一命就是大善事,大功德,这要比你出资建造一座七层佛塔的功德还要大。
有人说为什么不说九层、十三层“浮屠”呢?层次越多不是功德越大吗?为什么只说七级“浮屠?
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就已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了。从层级的来看,上面还有九层、十三层等,可能七层的佛塔不是最高的,但七层的等级却是佛塔中最高的。
在佛家弟子心里,七层的宝塔就是百公尺高的大佛了,能建造了这么大佛塔来供养,那功德也一定是最大的。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对佛教徒来说,那你所获得的功德要比建七层宝塔的功德大,这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本意。
说到这里,大家会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成语怎么来的,什么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
说到底,这个成语主要是用来劝说人们随时随地都要积德行善。特别是劝说人们在生死关头要出手救助那些面临死亡的人,这样的功德要会比你建一个七层佛塔的功德还要大。
望江女孩跳水,央视“不能以一命换一命”的观点,你能接受吗?
在此不讨论望江警察的下水救人问题,只讨论“不能一命换一命”的观点!
首先,我不能接受这个观点!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一旦主导社会风气,那么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就条件化了。很简单,央视可能讲的是一个技术性的理论观点!至今没看到主流媒体对此事件的评论,说明事情还有原因。总的观点,本质问题在于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才是主要的!因为人在突发事件面前去施救别人大多是一种本能!
几年前,农历腊月二十二清晨四点多,一辆轿车在单位前公路上因大雾落入路边水中。听到门卫呼叫,我和同事赶到现场。车已没入水中,第一时间必须找到车的位置,我本能脱掉外衣跳入水中,找到了车,我高一米八,站在车的底盘上(轿车已倒扣水中),刚好把头露出水面,水深应在四米。我连续三潜入水中用力拽拉车门,无奈水的压力太大,我根本拉不动!岸上的人给我一块石头砸车玻璃,试了几次没能砸碎!恰好一辆大卡车路过,我忙让人喊停!用卡车上的钢丝绳将落水车拖出水面。后来听说车上的一男一女送到医院没能救回,很遗憾!水温还能承受,只是离开水面被风吹到,那种冷无法形容!
现在私家车都很多了,我想提醒的是,司机在遇到车辆落水时,一定不要慌张。第一件事,快速落下车窗玻璃,这是逃生的路!否则进入深水区,水的压力将使车门无法打开!切记!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