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克思与孔子交谈读后感
800字小作文
——《如果马克思与孔子交谈》读后感
如果有如果,马克思和老子、韩非子也能挺有“共同语言”。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大部分人是听的多,了解的少,要是说“一无所知”到不至于,但也就是“略知皮毛”而已。话说回来了我们对“外国主义”知道的少,对“本国思想”就知道的多吗?(前者情有可原,后者也“情有可原”吗?)
事实就是:因为知道的少,所以疑问才多!昨天看了ChatGPT的相关科普文章知道,ChatGPT解决问题能力已经超过80%的人,如果按知识储备来说超过人类100%,因为AI储备了“人类大数据”所以你问它啥,它没有“疑问”,但是AI有局限性,它无法凭空创造之前不存在的源头知识,也无法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人类就胜在创造性和“小心思”上。
马克思要探求的世界是万人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所谓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与儒家要创造的“大同社会”契合度很高。但作为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都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成教义、教条或者公式去剪裁各种历史事实,而是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即“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所以说奔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同样需要老子的“为政以德”和韩非子的“法治”保障!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
开放的理论体系就要同事物和时代共同发展。就好像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其精髓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运转起来后该黑的时候黑,该白的时候白。凝结着人类思想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同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中华文明基因,两者结合不是冷冰冰的、单向度的,而是不断在互动中成就彼此,在融合中走入大众心里。
1922年,陈独秀就这样写道。“我们固然要知道历史先生已经指教我们一条可走之路,但同时要知道历史先生仅仅指教我们一条可走之路,并未曾造好一条现成的路给我们去走。”就好比:有个“铁饭碗 ” 挺重要,但更重要是有没有饭,其次是饭好不好吃,更核心的是会不会“造米做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