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桥ken「叹息桥这世界上没几个正常人」
Yours Truly黃靖 - Yours Truly
钟家俊(Kevin)躺在学校的草坪上,对着阳光,享受悠闲的时光。一个女同学焦急的向他寻求帮助,希望他能帮忙把草坪上的另一只鞋扔给自己。
女同学只穿着一只鞋,另一只鞋被同学恶作剧放在草坪上。家俊问她,怎么自己不过来取鞋子。她说,学校规定,践踏草坪是会记大过的。
“快上课了,麻烦你帮忙把鞋给我。”
“对呀,你快点自己来拿呀”。
上课铃声响起,女同学无望,拐着脚,小跳着往教学楼方向去。鞋子她不打算要了。
家俊说,整个学校没一个是正常的。
在第6集中,女同学和家俊一起坐在食堂吃饭。
“那你怎么拿到鞋子的。?”看了看女同学的脚下。
“不是啊,这是我新买的。”
《叹息桥》中罗生门式的叙事方式并不少见,少见的是,这样的“罗生门”穿插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将其构造成一幅再平常不过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每一个人都希望被救赎,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自己。而每一个都在自己的的圈子里打转,困在牢中,无法出去。
李子勇(Thomas)——怀疑
在李子勇的眼里,小薇的意粉是最好吃的。他依靠在栏杆上,看着食客们来来去去,总是能发现大家时常夸赞小薇的厨艺精湛。
就连作为专业美食评论家的何乐儿都对此赞不绝口:“这里的每样东西都很好吃呀,我怕我以后把自己吃穷。” “怎么会,半价呀。”
从回忆部分的剧情可以看出,李子勇一直对小薇关怀备至,为了帮她还债,前往比利时,甚至被扣押,不得不以团伙抢劫的办法挣钱。他心中对于香港最大的惦念就是小薇,为了小薇开餐厅、为了小薇把家人介绍给她,让她住到自己身边、每晚帮她盖被子···不少人评价,李子勇和小薇的爱情之所以没有结局,开不了口,是因为李子勇对小薇爱得不够深。
而在我的眼里,正是因为李子勇太爱小薇,这份爱沉重到一说出口就会被语言模糊,甚至变质,变得没有那么深情,爱的份量大打折扣,所以他才迟迟开不了口。即使最后开口,也只是轻描淡写,几句带过,几滴泪而已。
在比利时时,李子勇接到电话,小薇和杨泽希成了男女朋友。他生气的不知如何发泄,他怀疑小薇不喜欢自己,或者根本没把自己当作爱人。
怀疑一直在李子勇的身体里。听到小薇抱怨,餐厅的橄榄油用得太快,李子勇便去查监控,果不其然,最后开除了订货员;觉得小薇每天拿走餐厅的甜食,又不肯告诉自己实情,于是亲自回到父亲住所,打电话给物业,才发现父亲想要卖房,而家里又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
何乐儿作为自己的女朋友,为什么在情人节和别人看过电影而没有告诉自己?为什么有人打电话,她二话不说就马上接了,而且态度惹人怀疑:最后,找到何乐儿的住所,试探性的按门铃,开门的是个男的。事实已经很明显了,他就是胡启源。
“一直以为我们之间有了第三者,原来我才是第三者”。
不断怀疑,不断去印证。李子勇把自己都消耗在这样循环往复的事件里,如果只是单纯的寻找答案,他怎么会忽略事情的真相?而是在不断怀疑,不断印证的过程中,把真实的自己遗落了,或者说胆怯了。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我怎么办?如果小薇真的不喜欢我,而是喜欢黎明南,那我该如何是好?
他害怕了。
胡启源(Ken)——逃离
官方给胡启源的title是妥协,我觉得用妥协来形容他还是太弱了。
从小被母亲控制,对于女性,他是既离不开,又千方百计想要离开的状态。这种矛盾在他心中不断扩展,最后在男女关系上变得极其自私。弹幕上无数的网友用渣男来形容他。但是,就像金澄宇说的,一个男人的某个行为,怎么可能简单的归结于“渣”呢?这是把人看得有多简单?
在胡启源的自白里,他总是厌恶的,甚至面无表情的:“我快被这两个女人弄疯了”。
哪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妈妈,一个是他的女朋友。
其实,胡启源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妈宝男,妈妈什么事都为他安排好,但是从不考虑他的感受。而是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长大,不能交不三不四的朋友、不能和上司谈恋爱、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必须考上公务员、不能玩玩具、不能袜子到处乱扔···生活在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身边,胡启源失去了自我,变成一个毫无主见的人。
在他年轻,面试时,面对梁淑媛的提问,他回答,不论怎么都会听上司的话,第一他是上司,第二他总是对的。梁淑媛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是胡启源很对她的胃口,她说,我喜欢听话的。
最开始Ken这个角色是想由林保怡饰演的,所以看剧时一直在想,如果子勇和启源演员互换,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年轻时候的启源,虽然有些懦弱,却还高大阳光。敢和上司发生一夜情,可见并不是天生的“小人”。而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中年时期的启源,身材矮小,甚至有些油腻,大有配不上何乐儿的感觉。
从高大阳光到矮小油腻,胡启源到底经历了什么?
第一次逃离,胡启源和上司梁淑媛发生一夜情。当晚,他说了一句,你要是怀孕的话,我妈饶不了我的。但是,当他回家,立刻和妈妈坦白,表达想要和梁淑媛在一起的意愿。妈妈一顿劈头盖脸,还强制要求他辞职。他一怒之下:“我再也不想受你控制了。”收拾行李,出了门。
出门,便给梁淑媛打电话,问她在哪,想去找她。但彼时的梁淑媛已经有老公,虽然存在矛盾,但也不会随随便便就和胡启源在一起。
一只胀大了的皮球泄了气。胡启源在家门口观望了很久,终于,推门,脱鞋。母亲发出歇斯底里的笑声,并呵斥他,进门要先洗手。
胡启源打开水龙头,先是一直哭,最后乖乖的按照母亲的要求洗手。这也间接说明,他本来想要逃离,却又不得不妥协。
大家会问,那天除了去找梁淑媛,你就没别的地方可去了吗?是呀,我也想问。在最后几集中,作者给出了答案,从小在那样环境中长大的胡启源,是难以逃离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已经习惯了“被控制”,不是被母亲控制,就是被上司控制,总之像漂浮的浮萍,必须要有个依靠,不然活不下去。
他拿什么逃?他逃得出自己给自己的建筑的牢笼吗?
在比利时,彼时还是年轻学生的胡启源,和女同学一起来昌叔的茶餐厅吃饭,他正在犹豫要点些什么。说到一个菜,立马被女同学否定,换另一个菜,依旧是被否定。最后女同学站了出来,点菜,他表示认可。
这样的人,就像没有灵魂的尸体,需要有人来替他做主,不然他就跟不存在一样。卡尔维诺在《不存在的骑士中》那个在骑士身边紧紧跟随的流浪汉不就是胡启源最好的原形吗?他看到谁,就模仿谁,存在但无本质。
于是,有了第二次逃。这次逃,已经没有了逃的意义。
和何乐儿吵架,严重到快要分手。他看到租房信息,买不起房,租一个还不行吗?结果钱不够,中介给介绍的房子简直太low,他咧着嘴:“还是乐儿家好”。
而在搬去何乐儿家之前,他只是为了逃离母亲。
后来快和何乐儿结婚了,在犹豫阶段遇见了久违的梁淑媛,于是主动提着自己的行李前往梁淑媛的住处。何乐儿在婚纱店等着他,他不仅不接电话,反而在梁淑媛家想要上前牵梁淑媛的手。
只是为了逃避结婚。
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自己没有主见,需要一个能控制自己的女人。但时间一久,自己又极其厌恶被控制,进而又想逃走···胡启源的存在感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自以为是的被体现。
还记得他和何乐儿谈恋爱8年,一直迟迟未能开口求婚。而当李子勇前来敲门,胡启源看到李子勇时,立马从床底下将之前扔掉的戒指找出来,向何乐儿求婚。
为什么?
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在等着他,被他需要。她有了选择权,他害怕了。他想要继续被控制,只有娶了她。
何乐儿(Joyce)——选择
爸爸(昌叔):那还不是你选择的吗?
何乐儿:我还有得选吗?
打小被父亲宠爱,在父亲的影响下,何乐儿的人生逐渐变得愈发迷茫。
《叹息桥》的高明之处在于,剧中所有的细节都有所指向,都有明确的出处。如果要为何乐儿拉出一条线,半途而废式的迷茫,再合适不过。
在第一集,李子勇的视角中,李子勇调侃何乐儿:“你说你会弹琴,我以为是钢琴”。抱着吉他,半生不熟的弹着吉他的何乐儿脸有不快:“钢琴我也会呀,吉他、大提琴···都会一点。”
“那你最喜欢哪个?”
“都差不多,各有各的好。”
无法选择,是何乐儿的标志。
在比利时,父亲推荐餐馆的食物好吃,乐儿前来,吃到一半,就走了。
住宾馆,钱都付完了,临时起意,又提前离开。
飞机票都买好了,结果和李子勇聊天,忘了时间。“没事,让我爸重新买一张。”
说好了,接管比利时父亲的茶餐厅,还没开始,就已经撑不住了。
···
她就是这样,就连恋爱也是,等了8年,胡启源还不求婚,自己厌倦了等待,分分钟想分手。朋友可琦让她再忍忍。
她哪里忍得住?
在烧酒馆给父亲抱怨胡启源时,父亲说,是叹息还是幸福都是自己选的。何乐儿恍然大悟,一直以为自己没有选择,其实还是有的。
她的选择就是李子勇。
可是在不断的接触中,她觉得李子勇为人非常自我,不关注自己感受。可是如果把这当作理由,胡启源不也照样不关注她的感受吗?一直不求婚也就算了,每天的咖喱“惊喜”、用完刀子不放回原处、看电影看得睡着、家里满是玩具···
可是乐儿不自知。在得知父亲病重,慌乱之下无法自己的乐儿,翻动着电话薄,先是给李子勇打电话,没人接。接着又给胡启源打电话,电话接通了。
原本打算和胡启源分手,又因为一个电话,回心转意,将收拾好的玩具,一个个放回原处。一边抹泪,一边迷茫。
她迷茫,不知道这婚还该不该结?即使发现胡启源还有个儿子,甚至前往了梁淑媛住所,想去照顾他们母子。她不知道如何对付胡启源的妈妈,怎么才能让她满意?也不知道在收到那张骂自己的卡片时,如何面对李子勇?
就像她不知道子琪介绍给她的高跟鞋该不该买,说想想。或许心里在犹豫,但只有有人站出来劝说,她马上跟着别人走。
高跟鞋买了,穿着高跟鞋去和李子勇约会、看电影,结果自己完全不适应高跟鞋,脚磨破了,还责怪是李子勇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不会争取。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得到的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时,那种对自己的怒火就会转向别人。
一开始,她又和胡启源好,又去找李子勇。观众觉得这是个渣女。但仔细一看,在后续的剧情中,明明有交代,在和胡启源吵架,让他从自己家里搬走时,她以为那就是分手了。
可那仅仅是她以为,没有明确的表示,还依旧保持联系。就连分手,她也不会选择,也在迷茫。
在这样的迷茫中,苦笑着和胡启源结婚了。
结果,父亲和胡启源发生了悲剧~
方小薇(Sammy)——依赖
超市里,陈列有序的货物被顾客弄得一团糟,小薇蹲下来,收拾。服务员以为是小薇弄错的,一边抱怨,一边自己收拾。
对方小薇的总结,与其说是依赖,不如说是照顾。以照顾别人的方式,依赖对方,在照顾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和子勇的关系,进而照顾子勇的父亲。而子勇父亲收留了一个孩子,小薇也肩负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
有一段和孩子的对话特别有意思。
孩子:“其实你不用来找我,我知道路的。”
小薇:“调皮的孩子,肯定成绩不好,要不要我帮你补习呀”。
孩子不说话,拿出自己的作业本,全优。
“给钱给我,我想吃冰淇淋···我是给你买的呀。”
方小薇自以为是自己照顾别人,其实是别人反过来照顾她。就像她和李子勇的关系,一个默默付出,帮她还清债、每晚给她盖被子、满足她被需要的安全感,每天提前回家、介绍家人给她认识···
还记得吗?方小薇做菜给黎明南吃,李子勇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游戏机怎么开呀?一个40好几的大男人,不会开游戏机?
方小薇急了,催黎明南快点吃毕。于是火速赶回家,帮助李子勇解决问题。而方小薇和前男友杨泽希的相处模式仍旧是这样,帮助杨泽希,在他的餐馆当厨师、借20多万元给杨泽希帮助他留学···
“你为什么要一直当佣人呀”。黎明南一语道破。
从小离开父母的小薇极度缺乏安全感,只有被需要,才能让她觉得放心。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简单的刷存在感,这是小薇多年来赖以生存的“渠道”。
她和李子勇既然不是男女朋友,瞎操什么心,去查何乐儿有没有男友?怕他被骗、上当,都是借口。事实上是她需要,她必须得到满足。
梁淑媛(Catherine)——失常
这是导演杨承恩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观众会说,梁淑媛这么变态,强迫症 精神分裂,导演喜欢她什么呢?
“我最喜欢的是梁淑媛,因为她放手让她的先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东西,她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这个人物故事,其实想说的是,无论是爱情还是什么事,如果你拉得太紧,两人都可能会受伤,有时候放手反而会比较好。”
梁淑媛放手,一直想要去美国的丈夫如愿以偿。但是,她也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什么东西都想要抓住,“你不能和你爸一样不说一声就走了”
于是,梁淑媛的孩子家俊就成了她痛苦的来源。于是,在梁淑媛的潜意识中,所有关于“恶”的部分都投射在家俊身上。
因为投了牛熊证券亏损巨大,只能去做管理员,而上司又对她“看上看下”,她不配合,上司借机炒了她鱿鱼。
回到家里,家俊看着他,恶狠狠的说:“他只是看上了你的外表而已”。
而去胡启源烧酒馆工作,被何乐儿发现后,胡启源不得不让她离开,回到家里,家俊又说:“那个贱人要和胡启源结婚,是她把自己赶走的。”
“你别乱来”
“放心吧,我每次都这么说,哪一次是有事的”。家俊买了汽油回来,帮助妈妈报复成功,放火烧了烧酒馆。
婚姻不幸福,在夫妻两决定前往美国时,怀上了家俊,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遇见胡启源,只是多了一个满足自己控制欲人的而已。
烧酒馆里,梁淑媛热情的给顾客推荐酒品,非常老练,突然一声:“老板娘”。梁淑媛应声而去。
在她的意识里,她已经把自己当老板娘了。
钟家俊(Kevin)——正常
全剧唯一一个“正常”的角色,也是被观众一致认为是“上帝视角”的角色。
形形色色的人,无一不被自己困在牢中,他们扶着铁窗,伸出手来,祈祷着能被身边的人所拯救,他们呼唤,他们央求,甚至下跪,失去尊严。但是所有人形同陌路般,对自己望了望,像是欣赏风景,看了就走。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不带走。
牢笼在地下,而家俊就像是在地上,他将所有的一切看在眼里,想要施救,却和被害者隔着一堵厚厚的墙,无计可施。
家俊被医生判了死刑,但他觉得自己没问题,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不怕被学校查、不怕学校打电话给妈妈、不怕不上课、不怕踩草坪被罚···
更不怕失望——对着小薇说,原来你喜欢他(李子勇)、对着李子勇说,你说谎。
更不怕承担责任——对着胡启源说,你是不是应该向何乐儿解释清楚?逃避不是办法。
更不怕不知所措——对着在婚纱店久久等待胡启源的何乐儿说,胡启源去我妈妈那里了,他不会来了。他不接你电话,我来转告你。(何乐儿不知道怎么办,还一直给胡启源打电话)。
更不怕直面自己——和美国归来的父亲打篮球,本来以为会很恨他,没想到两人在一起还挺开心。
对于母亲,家俊又是安慰又是陪伴。为了迎合母亲的强迫症,只要母亲在场,他就会把家里的东西摆放在固定位置。看到母亲提着一个红口袋回来,偷偷查看,原来是汽油,只好藏在柜子里。没想到母亲还是找到,并提前去了烧酒馆。
家俊看着身边的所有人,如果按照他“正常”的思维行事,小薇和子勇,有情人终成眷属。胡启源必须勇于承担责任、何乐儿面对自己选择的不完美、母亲也要接受父亲离开的事实···
可是世间没有完美,上帝的视角高高在上,对于在尘世中挣扎的我们,相隔千万里。导演将这一视角放在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孩子身上,可能也有所象征。成年人的世界,太难。因为有太多欲望、太多畏惧、太多纠葛,根本无法做到像孩子般单纯、坦率、勇敢。
这样来说,那些每个角色的象征词,诸如失常、依赖、选择、逃离等就只是一个干瘪的没有血液的符号,符号背后是一个个个鲜活的、复杂的生命体。他们的种种都可以追根溯源,而越是追根溯源越是剪不断理还乱得错综复杂,从出生到长大,无数的影响因素。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
“这世界上,没几个正常人”。
什么叫所谓的正常呢?这个标准又是什么?
胡启源、何乐儿、方小薇···每一个角色都极具代表,这些人不就是身边那些活生生的人吗?这个社会就是“不正常”所组成的。
观众看到胡启源不断的逃避,大骂渣男;看到何乐儿迷惘不前,甚至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不住叹息;看到爱了方小薇半辈子的李子勇因为开不了口,而错失所爱,又忍不住哭泣···
结尾,方小薇和李子勇一家去旅游,方小薇一个人在左,而李子勇们在右。照顾了他们那么久,也爱了那么久,还是难以成为他们的家人。
“不正常”就是不完美,而“正常”,才是非正常。
导演说,希望那些“费力”生活的人,在看了这部剧后能感到好受一些。
遗憾是常态,接受不完美,接受不正常,你会快乐很多。
当然,《叹息桥》中的每个人都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点,我不喜欢。“上帝视角”说得对,别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送给你,也送给我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