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围城里的方鸿渐(围城方鸿渐逻辑)

时间:2022-08-16 12:19:02阅读:76
古有红楼,今有围城,两部大书,小女子才疏学浅,不敢妄评,只能记录些感想罢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初读《围城》以为它是一部讲关于婚姻的言情小说,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

古有红楼,今有围城,两部大书,小女子才疏学浅,不敢妄评,只能记录些感想罢了。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初读《围城》以为它是一部讲关于婚姻的言情小说,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围城》在中国以及世界的文坛地位很高, 被世人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 ”,更是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 。

围城中的人物很多,但几乎没有完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复杂的人性。

特别是钱老笔下的方鸿渐,一个清高,虚伪,优柔寡断,没有才学的伪知识分子,方鸿渐的好友赵辛楣称他为“你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

少年都笑方鸿渐,读懂已是书中人。《围城》无论你在任何年龄阶段翻起,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你我的人物影子。

1.年少,意气风发,谁主沉浮?

看《围城》时,突然想起曾国藩先生说的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青年时期的方鸿渐,风华正茂,一表人才,又顶着留学生的名头,站在归国的邮轮上,内心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期待,很快,他就像一只被倒放的沙漏,一点点丧失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找工作,因为没有真才实学,先是被自己的前岳丈赶出银行,后又因应聘时无法拿出货真价实的真文凭,被三闾大学的校长把他从正教授降为了副教授,而后又解聘,方鸿渐都在一步一步的在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兴留学风潮,方鸿渐也跟风去了。但他在欧洲所谓的留学,不过是 “随便听几门功课 ”, “心得全无 ” ,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大都市流连忘返,临近归国才花40美金买了个假的博士文凭。回国后的他,一来拿着假文凭没有底气,二来没有实学才干,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像极了《都挺好》里面的苏明哲。

而且这个人物身上还有着知识分子身上的“假清高”,他在国外曾写信给父亲,信中痛骂博士头衔得毫无实际,他骄傲的认为学位只是那些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

明明是遮羞布,却要凭着这遮羞布去讨一口饭,方鸿渐就是这样的双面人,你说讽刺不讽刺?

2. 事业滑坡,情感更是一塌糊涂

钱老在书中是这样来描述婚姻的:“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之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人。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略。”

这句话真的一语中的描述了方鸿渐的婚姻。

在书中,方鸿渐一共遭遇了四个女人,在归国轮船上遇鲍小姐可以说是男人本色,逢场作戏,露水之情。遇真才实学的苏文纨是渣男本质,暧昧不清优柔寡断。遇唐晓芙是人间真爱,但却羞于行动。最有一个女人是不丑不美的孙柔嘉,两人半推半就,平平无奇,不喜欢也不讨厌,两人莫名就结婚了,婚后可谓是争吵不断,一地鸡毛,最后两人落得悻悻而离开。

有人说,钱钟书在《围城》中把对初恋的回忆给唐晓芙,把婚后的感受给了孙柔嘉。

关于此说法,我不敢苟同。

因为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曾经也一度被传为佳话。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杨绛觉得钱钟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更是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所吸引,丘比特的金箭暗暗射中两人,从此两人鸿雁往来,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

钱钟书先生也曾写文称赞杨绛先生是:“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由此可以看出,这段婚姻还是十分美满的。

英国作家纪伯伦曾概括最理想的婚姻应是:“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想过离婚,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这段话念给了钱钟书,钱钟立马书回答道:“我和他一样”。

这种一见钟情,相爱一生的爱情,真的是太美好了。

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围城》里,有一个人物,我甚是喜欢,为人敞亮,宽容大度,幽默风趣,气宇轩昂,出手阔绰,仗义疏财,这个人物就是方鸿渐的情敌,赵辛楣,赵辛楣喜欢留学归来的苏文纨,但没想苏大小姐偏偏喜欢优柔寡断,有点渣男体质的方鸿渐。

两人一度是情敌,赵辛楣更是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把方鸿渐支到了偏远的三闾大学去教书,可谁想,苏文纨一片真情被辜负,下嫁给了肥头大耳的曹元郎。

但不得不说,赵的为人在书中,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正面角色,他有责任、有担当、够义气、够朋友,不捧高踩地,不势利凉薄,不狗眼看人低。他人脉颇广,乐于助人,比如对方这种落魄潦倒的情敌,他也能帮一把是一把,他处事大方得体,是个气度不凡的体面绅士,在上层权贵圈和知识界混的风生水起步步高升,却也能识别那些尖酸刻薄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小人,并与之圆滑周璇不失风度(不像方,对小人避之不及视同水火,故屡遭小人暗算)。

这也是方和赵人物性格截然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赵辛楣在重庆混得风生水起,进了国防委员会,而方鸿渐却一度失业,婚姻和失业经营的是一塌糊涂。

方鸿渐的悲,是他自己造成的,该好好成就学业的时候,没能好好用功读书,该好好把握住爱情时,却悲伤放弃。

事业的围城,婚姻的婚姻,都被他困在自我的围城里,走不出去,也进不来。

故事结局看似悲观,实则在讲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既: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清醒而独立,勤奋而努力,修炼专业知识,懂得人情世故,方能在欲望和希望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是我第一次读《围城》的一些体会,分析可能不是很全面和深入。

但不得不说《围城》确实是一部经典的好书,更是一本宝书。

借用一位博主的一句话:“我们要用力读书,更要用力生活。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更要用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来读书”。

以此共勉,愿你我在人间活泼又可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