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也是看世界更要看自己吗「看电影也是看世界更要看自己」

时间:2023-05-13 05:21:56阅读:1085
关于看电影我大概看了一千五百多部电影,对不同主题、背景、形式的电影有一定的了解。电影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开启想象力大门的通道,通过广泛的、无主题限定的方式博览群影,把没有见过的、没有看过的、没有想过的电…

关于看电影

我大概看了一千五百多部电影,对不同主题、背景、形式的电影有一定的了解。电影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开启想象力大门的通道,通过广泛的、无主题限定的方式博览群影,把没有见过的、没有看过的、没有想过的电影都看一遍,极大的满足了我丰富想象力的需求。

当我看到1400部电影的时候,突然让我感受到了“博览群影”看电影的弊端:很多电影变得不再新鲜,一眼望穿的剧情安排,套路叠套路的演绎技巧,重复加重复的主题渲染,是电影让我没有了想象力的新鲜感,还是我需要更好的去理解电影呢?我想,二者可能是皆有,看过一定量的电影之后,对于演员、剧情和表演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在乎电影的知名度和大咖主演,更看重电影中的主题和演绎与自身认知的契合程度。电影是否增加我的想象力,或者打败我的想象力,或者触动我去思考、感受和理解电影带给我去思考的事情来作为理解和评价电影的新方式。

电影和原著的斗争

看多了电影之后,我就发现了一个异常,绝大部分改编自小说的电影都没有小说好看。我理解的原因包括:电影中表达的是片段不是完整的小说,其次是电影拍摄角度方式与我完整看完小说构建起来的想象力存在差异,再次是个别演员或剧情对原著做来改变导致对我阅读小说之后构建的小说想象空间存在较大对偏离。

当然,也有很多电影超出小说理解之外,重新为我读完小说构建的想象空间添砖加瓦。比如,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人和事情,不单纯是一个村镇的变迁和时代的跃迁;电影就拍成了一个情感大尺度电影,基本完全偏离了原著的主旨,连书中1/10的原汁原味都没有达到。与此同时,那些情感大尺度的镜头和演绎为我看完小说构建起来的想象力增加了更多鲜活的画面。

在山田宗树写的虚构人物传记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是一个向上的、积极的人,在电影中则显得平淡无奇的样子,完全脱离了原著中应该有的积极和随遇而安的样子。与此同时,电影中表达的松子的堕落表现,与我读完小说后在脑海中构建的松子的堕落有非常大的完善和拓展,比如松子一段又一段的感情的偏离中电影中更深刻、更彻底。

梁永安在《梁永安的电影课》中说,导演和编剧选择把原著变成电影的时候,要做非常多二次创造,包括改动原著的某些情节来适应电影节奏、商业诉求和观众的认知水平等。我其实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首先不赞成二次创造,二次创造这个词本身不严谨,其次是"凭什么"你要用你的思维改造为脑海中早已构建的原著想象空间?其次是不赞成这样的原著改编电影,把原著改编成电影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单纯为了适应电影节奏、商业诉求和观众的认知水平,不一定非要让电影成为原著的一个新版本才行,也可能大众心中要的就是自己构建的原著的想象空间。

当然,电影的商业诉求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电影不为了商业而变化,那就很难有电影的发展了。对同时喜欢看书和看电影的我而言,我会优先看完原著再看电影,避免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和印象破坏了可能的想象力故事构建。在看我过的1400多部电影中,不到1%的电影是超过原著给我印象深刻的。

记得王晶在某次访谈中说,电影是一种商业活动,他的首要目的赚钱,好片乱片大家可以激烈的讨论,只要他赚钱,再怎么讨论都不过分。我最开始还觉得不可理解,后来也慢慢开始接纳他的观点,即电影是商业的产物。基于此,电影需要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让观众为电影买单,工业级电影就开始按照买单的目的逐步设计电影的买单消费路径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电影工业。

当然,电影的导演和演绎要为来艺术创造深刻的、流传长久的电影,则需要更多的考虑原著和故事的细腻程度与电影表达的契合。这个过程中会去平衡商业与艺术、原著与改编之间的各种关系,是一种理性的商业选择,还是用艺术性的表达去呈现,完全在于电影的目的以及观众对电影的接受程度。

通常情况下,原著为电影打下了扎实的观众基础,也为电影带来了原创的剧本素材,是值得导演花大价钱购买版权来改编的。电影并不是为了丰富或扩展原著的影响力和文学价值,而是为了商业的成功。基于此,电影和原著的斗争只发生在同时阅读原著和观看电影的观众/读者之中,且只能影响他们自己构建的想象空间。

梁永安的电影课

原本我很少看电影的评论,非常不希望在年少的时候被所谓的"经典"影评人左右或打破我的想象力。大部分影评可能都有一定的商业色彩,需要积极评价或消极评价,也需要各种眼花缭乱方式让你相信影评的真实性;所以为通过大量观看电影来自己构建自己的观影标准和兴趣选择。读《梁永安的电影课》这本书是以“阅读”的方式看一看影评的合集,但读完之后让我大为震惊,梁老师的知识面和真诚让我明白专业影评的魅力所在。梁老师对电影的评价拓宽了我对电影影评的认知,帮我理解了这样热爱和善于从电影中启发思考的评论是极其有价值的,我对专业影评的想象力进一步得到完善。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还在奇怪,为什么十部电影还要专门来写一本书呢?当我看完《苔丝》之后,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只能写十部电影了,因为梁永安老师的评论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太圆满了,满足了我对专业影评人的全部想象力。《苔丝》是我没有看过的电影,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去看了《苔丝》这部看起来很古老的电影,我发现我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的思路完全被梁永安老师写作的内容所左右,刻意去观察了《苔丝》中的细节和背景,梁老师对电影的观察和影评的写作真的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梁永安老师讲述电影的内容,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基础知识背景对强大;我最开始以为只是对故事的历史背景熟悉就可以熟悉电影的基本逻辑,后来发现熟悉基础知识背景还远远不够。电影故事的基础知识背景只是一个方面,梁老师讲解电影的时候对社会背景、哲学脉络、人文情怀、典故特色、文学艺术的串联讲解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再加上名人、名著之间的相互佐证,使得电影故事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有了相当扎实的认知基础。基于梁老师的综合讲解基础,我再去看电影的时候,发现电影里面所有的故事情节、人物表达、剧情演绎、情感爆发、故事结局都有了合情合理的由来,故事场景、历史意义、人物价值、电影价值就丰富起来了,脑海的想象空间也不断中丰富和拓展。

梁永安老师讲述十部电影的方式方法是大同小异,但每一部电影的讲解都十分精彩。梁老师会从演员、原著、电影特色和技巧等方式开始讲述,逐步深化到电影的历史背景、人文发展、社会关系和哲学思想体系,慢慢的让电影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变得合理,让不合理的地方自己冒出来。在电影看完之后,你总是能把很多激发大脑思考、刺激我们反思的地方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要讲述电影的多个方面,需要熟悉电影故事中的文学艺术联系、历史背景联系、哲学思想联系和时代社会特色。文学联系是指原著作者的情况、写作意图、思想和主旨,还要看编剧的编辑逻辑和主旨思想,这样一整个循环构建出了电影的台词主体,基于此补充历史背景联系、哲学脉络深思和时代社会特色,共同丰富了电影的方方面面。最后,你看到的电影不单纯是讲述电影,而是在讲述文学课、社会学课、哲学课和爱情课。

看完《梁永安的电影课》,我又下单去买了一本《梁永安的爱情课》。在《梁永安的电影课》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共同主题是爱情。每一部电影中的爱情都不一样,由于社会关系、人物状态、哲学思维、理想信念的不同,相爱对两个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起或分开,他们为了在一起付出了各种努力,他们被迫分开又经历了各种心酸与憔悴。不管电影主题中人物特色、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是怎样的,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让梁永安老师讲述的比原著更精彩、更值得花钱买下专注讲述爱情的《梁永安的爱情课》。

对我的启发

《梁永安的电影课》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原来读书和看电影可以更加深刻和丰富。看到梁老师在书中写出来的文字,我在想我是否有可以变得像他那样深刻而丰富?答案是肯定的,整本书中讲述的十部电影的文字是课堂讲义,是梁老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理解电影、如何"看"到不一样的电影的教学讲义,这十部电影是梁永安老师的案例教学,剩下的需要我自己按照讲义去练习、思考和学习。

整本书中给我最大的帮助是看到了梁老师文学素养深厚、社会历史知识丰富、哲学思想清晰、深邃,是一个丰富而专业的人。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学习:

深厚的文学素养。我们看到在十部电影中,梁永安老师总是能把原著讲述的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原著和电影的不同的地方,梁永安老师会用原著的思维和电影的思考两个角度给读者剖析作者与编剧之间的精彩角力,并给出他自己的第三种思考方式,这就极大的脱离了电影而举一反三,帮助读者去构建这样的思考方法了。

丰富的历史知识。梁永安老师在讲述电影的时候,会多次讲述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把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通过不同的方式澄清出来,你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原著中的主人翁的选择和电影中男女主角的表达是否合理。也可以据此判断,电影的编剧是什么水平,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否会脱离你的选择。

深邃的哲学思想。不管是文学知识还是历史知识,背后的发展主线是哲学思想。梁永安老师在讲解电影的时候多次深入到哲学的层面,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原来电影可以进入到哲学探讨的空间、原来电影可以把哲学思考演绎的如此精彩。不得不说,梁永安老师讲述《千与千寻》的时候,大部分哲学思想我都没有深入思考过,而这部电影我看过两遍。

电影是一个短期内的思维集中表达,不仅仅是电影的表达,也是文学的表达,也是历史的表达,更是哲学思想的表达。看完《梁永安的电影》之后,我也准备把这十部电影再看一遍,虽然看过其中的七部,但梁永安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我没有看懂电影,也没有看懂原著。

看电影,看的是世界,看的其实是自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