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死亡人多)
出 品:科普中国
作 者:岳江锋
策 划:宋雅娟
监 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巷战,一向被认为是最难打的战争,交战双方经常被圈定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短兵相接,对战没有章法可循,以近距离夺取对方生命为第一目标,因此极端惨烈凶狠,死亡率极高,可以说是“绞肉机”式的战争。二战中最著名的巷战,当属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据统计,此役双方投入总兵力达350多万人,总伤亡超过200多万人。苏联统帅部的报告称:苏军一名士兵的生存不会超过一天,团长不会超过五天!即便如此,苏军还是将入侵的150万德军全部歼灭,最后迫使德国法西斯停止了战略进攻并开始走向崩溃。
命运多舛的“兵家必争之地”
斯大林格勒,如今常被称为“伏尔加格勒”,是一座位于东欧伏尔加河畔的城市,始建于1589年,最初名为“察里津”。受伏尔加河的滋润,伏尔加格勒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历来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然而正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历史上曾燃起了太多的战火。
1918-1919年,苏俄内战时期,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具有重大意义,此后这座城市被命名为“斯大林格勒”(“格勒”在俄语中是城市的意思)。自斯大林执政至卫国战争前,城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成了苏联重要的重工业中心,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和铁道、伏尔加河运输集散中心;北高加索的粮食、巴库的石油、中亚的棉花,都通过这一工业铁路枢纽和伏尔加河的港口提供给苏联的中心地区。
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是苏军重要的战略据点和大型工业区,伏尔加河也是连接苏联中央地区和高加索以及主要石油开采区的交通线。如果斯大林格勒地区被敌人占领,那么将会对苏军构成极大的威胁,因为这里是苏联运输巴库石油的主要路线,而巴库石油是前线和国家经济必不可少的。如果斯大林格勒沦陷,敌人就会突破至伏尔加河,进而对连接苏联欧洲部分中央地区和高加索的大型枢纽和交通造成极大损失,还会破坏通往中亚和乌拉尔山的交通干线。因此德国纳粹军队采取了各种手段,妄图占领这座城市,以便为日后增强战略主动权创造条件。
天时、地利、意志、实力的“混合战”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仆从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1941年夏秋季,苏联红军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当年12月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逆转,首次战胜德军。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并且由于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导致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其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到1942年初,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遭到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
1942年7月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当时,苏德双方力量对比为,人员1:1.2,坦克1:2,飞机1:3.6,火炮和迫击炮大致相等,德军实力占优。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起初,苏军被德军的进攻势头压制,作战节节败退。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1942年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严惩,并严厉要求苏联红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
在顽强的抵抗下,苏军于1942年11月开始对德军发动反攻合围。德国军队的补给捉襟见肘,依靠德国空军有限的运输能力,难以实现有效的空中补给,进入战力吃紧的状态,然而德军的斗志依然顽强。双方的交战从城外拉到城内,展开了人间炼狱般的巷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堪称二战最惨烈的巷战
1942年9月14日,德军从斯大林格勒城北突入市区,与苏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均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据悉,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很多重要据点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第一火车站的争夺战达一周之久。德军推进的速度不是用千米,而是用米来衡量。
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名为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根据描述,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942年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其也因此成为日后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超过200万人。现在俄国女性占全国人口的53%,也和苏德战争有很大的关系。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二战苏德为什么死磕斯大林格勒?
为什么苏德要在这个斯大林格勒死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斯大林格勒会战有多惨烈,死磕是什么概念?那就是只要磕不死,就往死里嗑!
斯大林格勒会战号称二战历史上最惨烈的大会战,直接导致法西斯德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二战苏德东线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整个战役历时半年之久,苏联和德国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从1942年7月17日到1943年2月2日,在近200日的时间里,战斗在不分昼夜的进行,苏联军队伤亡113万人,法西斯轴心国伤亡84万人,城市平民伤亡约75万人,轴心国最后还有11万人被俘虏,最后只活下来5000人,双方总共伤亡在280万人左右。由于战争太过惨烈,很多伤亡无法统计,实际数据可能还要更多。
280万人是什么概念?
按照我国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标准,城区人口达到100万-5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想象一下,平均每天有1.4万人死伤,连续200天,相当于我国一个特大城市城区的人口全部死亡或者重伤,没有一个健康的人,真可算作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著名的马马耶夫岗高地争夺,是斯大林格勒最惨烈城市巷战的最好的缩影上图为现在矗立在马马耶夫岗上的"祖国母亲在召唤"大型雕像,右手执利剑,左手指向柏林。雕塑的底座写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牺牲的苏联官兵的名字,现在成了苏联卫国精神的象征。
1942年9月12日,已经失去信心的苏军62集团军司令洛帕京被新上任的崔可夫接替,这位新上任的指挥官在面对惨烈而又岌岌可危的战局时表示,“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就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而作为防守斯大林格勒的关键,马马耶夫岗位置十分重要,虽然只有102米高,但却是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制高点,谁占据了马马耶夫岗,谁就能控制附近很大一片重要区域,包括被称为斯大林格勒生命线的伏尔加河运输线。
1942年9月15日,崔可夫命令近卫13师开始争夺马马耶夫岗高地,到了19日,在反复而惨烈的争夺中,13师人员从1万人锐减到2700人。
而德军作为占优势的一方,也在短短的3天里面死亡2000多人。
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苏德双方都没有完全占领马马耶夫岗。
任何一方被击溃后,另一方随即组织兵力去反攻,然后又马上就开始顽强的防守。成千上万吨的炮弹、炸药,时刻不停地落在高地上,把整个高地的地面都翻了一遍,随便抓一把泥土,都能从里面发现弹片。
而在高地上的刺刀白刃战,也无时不刻的在进行。
死在这片土地的军人和平民至今无法准确统计。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能不小心挖到当时战死的士兵的残骸。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西岸地区,是横贯欧亚两洲的咽喉要道,更是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制造中心和粮食中心。
1941 年,乌克兰被德军占领之后,这里就成为了苏联核心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和高加索油田的的惟一通道,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夕,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进展不顺利,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希特勒认为德国要想取胜,必须占领斯大林格勒,只有如此,才能尽快击败苏联,夺取苏联巨大的战略资源,从而实现德国独霸全球的梦想。
而只要是德国需要的,就一定是苏联要反对的,苏联也有足够的理由必须守住它,这是一个死结,必须用战斗来决定胜利的归属,别无他法。
斯大林格勒残酷的会战再次告诉我们人类,毁灭我们的,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希望我们放下所有的成见,远离战争,永享和平!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