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阿富汗战争电影(好莱坞拍摄的阿富汗战争叫什么)

时间:2022-08-14 16:58:07阅读:3887
《前哨》中美军士兵盘问阿富汗平民好莱坞不会错过的题材2001年,美国和英国联手发动阿富汗战争,虽然2014年底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但当地美军一直无法脱身。作为美式价值观的输出端和民主党的潜在…

前哨》中美军士兵盘问阿富汗平民

好莱坞不会错过的题材

2001年,美国和英国联手发动阿富汗战争,虽然2014年底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但当地美军一直无法脱身。作为美式价值观的输出端和民主党的潜在支持者,好莱坞自然不会错过阿富汗题材,多年来制作了一些基于阿富汗历史、文化和阿富汗战争的影片,既向美国选民传递美国挑起阿富汗战争的“必要性”,也适时为美国政府从阿富汗撤军铺垫足够理由。

好莱坞一直有拍摄“反战电影”的传统,尤其是对于越南战争的反思,诞生了诸如《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等银幕经典。然而对于阿富汗战争,好莱坞的佳作相对较少,尚未出现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从类型上,这些影片大体可以分为战场、政治和文化三种视角,总体来说都是基于美国人立场,阿富汗当地人的想法则大多经过“挑选”,这自然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式思维”。

最近的一部阿富汗战争影片是2020年的《前哨》,根据亲历者回忆录改编,讲述一个美军连队被部署在阿富汗的前哨阵地,每日在心惊胆战中度过,既要防范塔利班随时随地的偷袭,也要安抚阿富汗当地居民,直属上尉不是被调走就是车祸丧命,普通士兵盼着早点收到撤离令。影片最后部分展现了逼真的哨所围攻战,导演意图歌颂士兵的英勇和战友情,一定程度上揭露和讽刺了白宫和五角大楼愚蠢的战略部署和用士兵生命做政治筹码的行为。

另一种“反战宣传”

基于此类基层美军战斗部队的好莱坞影片,还有2019年的《杀戮部队》、2018年的《12勇士》、2013年的《孤独的幸存者》和2009年的《兄弟》,这些影片试图营造战场的真实感,同时把美军士兵塑造成具有人道主义、不滥杀无辜平民的正面形象。

至于当地阿富汗人对美军的微妙态度,《孤独的幸存者》等片也有涉及:—好心放走牧羊人的突击队员反遭塔利班包围、受伤落单的美军士兵被善良的阿富汗村民搭救……这其实符合美国舆论对于阿富汗战争的解读:“塔利班是坏的,阿富汗人民是好的。”

以“救世主”自居

至于阿富汗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不少西方人还是从2007年的《追风筝的人》中获得,影片在新疆喀什取景拍摄,通过儿童视角博得广泛同情,而一些美国人也曾以“救世主”自居。

除了好莱坞,十多年来加拿大和欧洲其他国家也拍摄过不少基于阿富汗战争的影片。例如丹麦的《一场战争》、英国的《卡贾基》、法国的《特种部队》、西班牙的《敌对区域》以及加拿大拍摄的《鬣狗之路》等,其中大多是从执行突击任务、解救人质等具体行动入手,讲述西方部队与塔利班武装周旋,在付出牺牲后脱离险境,最终与家人团聚的故事。

倒是2010年波兰人拍摄的影片《必要的杀戮》,别出心裁地采用阿富汗“恐怖分子”的视角,展现主角杀死美军士兵后逃脱,在雪地丛林里杀戮求生的过程,凭借演员逼真的表演和导演渲染的濒死氛围,该片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评委团大奖。

如果当初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是不是就会少一些不必要的杀戮?你怎么看?

谢邀,我理解题主说的没必要的杀戮是指靖难之役,和即位后屠戮朱允炆的支持者黄子澄等人,还诛了方孝儒十族,这些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不解决,杀戮的种子就会一种埋下去,不一定何时爆发——那就是削藩!

立朱棣为太子是否合理?“上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对,因大哭而罢。”

《明太祖实录》记录,意思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伤心欲绝,曾经想要立四子朱棣为太子,但是被大臣以不是长子为由劝阻了。

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这段话是朱棣上位后篡改的,真真假假我们不去分析,跟咱们也没半毛钱关系。但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一个观点,就算想立朱棣为太子也是存在很大阻力的,因为朱棣排行第四,前面还有两个哥哥,自古立长不立幼。

想跳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也是存在风险的。在当时的藩王势力中,实力最强的便是秦、晋、燕三王,其中秦王是马皇后所生,朱标死后朱樉即为长子,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人选。如果跳过这两个人,保不准也会有一番动乱。

另外秦王受封陕西,晋王受封山西,燕王受封北京,远近虽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舍近求远尤不可取。

朱棣继位会不会削藩?

先排除合理性,就算朱棣顺利继位,那么朱棣能够顺利解决藩王问题吗?

其实藩王问题绝对是朱大老板异想天开了,认为都是亲宗,一定可以一心一意辅佐正统。但是他低估了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贪婪,藩王都是老朱的儿子,自然都乖乖的听话,就算再传一代,以朱标的贤明,也镇得住众兄弟,可是再往后呢?只要朱标这一支权威稍弱,就会出现主弱臣强的境遇,而且这种情况是可预见但不可以避免的。

所以当年朱允炆执意削藩,他认为不削藩早晚出问题,但是他不知道削藩立马就会出问题,这是个时机选择的问题。

那么朱棣通过正统继位的话,他会削藩吗?答案是肯定的,他在夺位之后也进行了削藩,并且十分成功。

朱棣的削藩与朱允炆有什么不同?

既然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朱允炆就被拱下了台,朱棣却没有呢?这就是老姜和小辣椒的区别,说以前道一万,还是太嫩了。朱允炆实在是信不过这些叔叔,并且他身边也没有老成持重的贤臣,一个年轻的君主,领着一帮激进的大臣,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去就给老虎一巴掌。沉睡的老虎虽然有潜在危险,但是醒着的老虎当场就可以取你性命啊!

于是朱允炆堵上了自己的性命为自己的四叔上演了一次失败的实例,朱棣自然就不会冒进。所以朱棣的削藩是温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瓦解藩王势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削藩大计。

但这并不代表,如果朱棣直接继位,他就能削藩成功。

屠戮的焦点依旧是削藩!

所以无论是谁继位,都逃不脱“削藩”这一难题,藩是一定要削的。但是会不会激发动乱,就要看这些继位者的手腕和藩王们的胆量了。

朱允炆会削,朱棣也会削,就算朱樉继位也一定会削藩。无论谁动手,都难免有一个人和一伙人会反对,一个处理不当,就会爆发生灵涂炭的战争,到那时屠戮依旧再所难免。

你说朱樉和朱棣比朱允炆成熟,那是因为有朱允炆的例子在先,如果他二人直接继位,谁能保证他们不激进?你们说朱棣是个军事天才,除了他别人反不成,那是被逼的,朱棣本身也是九死一生,起兵时差点就被灭了,况且朱樉和朱也是颇有军功,谁说他俩就不行呢?朱允炆削藩是他俩没反,是没被逼急眼而已。

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只能臆想。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朱棣即位,有更大的可能不会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主要矛盾还是需要解决的,谁也没法保证,朱棣一开始就能平稳的完成削藩。削藩就是一枚定时炸弹,无论是谁,处理不好都会生灵涂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