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徐夤(梦断徐夤)
徐夤,字昭梦,生卒年不详,莆田城郊延寿村人。唐代乾宁元年(894)进士。唐朝灭亡后,一度应聘为梁闽王王审知的掌书记,后归隐延寿溪。他长于辞赋,善于律诗,闻名遐迩。《四库全书》中,《徐正字诗赋》收录其诗、赋各一卷,诗作三百多首。《梦断》是其中一首。全诗如下:
梦断纱窗半夜雷,别君花落又花开。
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
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
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
这是一首表达思妇情感的诗歌。在我国封建社会恋人或者夫妇离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戍守边地,出征沙场,还是游学求官,商旅往来,都会造成妻离子散、有情人两地相思的情形。因此,描写恋人或夫妇念远怀人孤寂之心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蔚为大观。徐夤的《梦断》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这首七言律诗起句紧扣题旨。“梦断纱窗半夜雷”,言简意赅,仅仅七字,以少总多:夜半光景,淫雨霏霏,雷声阵阵,闺房之中,一女子从梦中惊醒。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中国古代诗歌尚象崇简,诗性智慧和具象思维给读者在文本间留下了空白,供读者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构建和幻化出自己的艺术天地。这首诗开篇七个字勾勒出一幅雨夜相思的图画。闺阁之中,纱窗绣帘之内,一位女子正在安睡,时而嘴角抿着一丝微笑,时而眉间绕着半卷苦楚——她沉浸在梦境中。绣楼之外,雨珠纷纷,滴答有声,似乎在为女子唱着夜曲。然而,电闪过后,雷鸣不解风情,将女子从梦中惊醒。她梦见了谁?梦见了什么?“别君花落又花开”这一句告诉我们,令她魂牵梦绕的是她的丈夫。梦中的情景是月上柳梢鸟眠虫寂时相会的缠绵悱恻,还是长亭外古道边送别时的依依不舍?无论是哪一种,无情的雷鸣打断了梦境。“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白居易《梦裴相公》)梦境越是真切,醒来越是苦楚,辗转反侧,再不成眠。女子合衣走到窗前,被雨水打落的花瓣攫住了她迷离的目光,钳住了她凄婉的心绪。花落花开,梦中之人数载未归。在此,花落是实写,花开是虚写。花落花开,虚虚实实,不知不觉,光阴荏苒,春秋几度。睹象起兴,触物起情,女子是否也痛感自己美人迟暮?
那么,夫妻为何不能团圆呢?诗意层层递进,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联。“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渔阳最早是秦代郡名,辖区相当于今北京市及以东各县。秦二世元年,曾征发贫苦人民驻守渔阳,最终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此后“渔阳”便成为征戍之地的代名词。由此可知,女子的丈夫正在驻守边地,路途遥远,音信难通。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云:“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因此,女子只好将自己的一腔思念、满腹愁情寄托明月了。“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然而,山高月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美好愿望已是妄想,更何况今晚是雨夜呢?“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女子的心绪一落千丈。她不禁想到燕子春来秋往,尚且给人希望,定时守信,从不爽约,而远行的丈夫却至今未归,“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在此,诗人以忠实的候鸟立象设意,对比征夫的无信无息,以燕子“穿绣户”,巢于梁间,反衬女子的孤寂虚空。“玄燕有情”,征夫寡意吗?非也。“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他或为战事羁留,有家不能归;或早已战死疆场,只能魂归故里。女子无可奈何,只有祈祷,“灵龟无应祝金杯”。占卜的结果是那么渺茫,绝望之情由衷而起:“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萤火虫是一种能发光的昆虫,据现代科学研究,37只萤火虫发的光,相当于一支烛光,但每次发光所含的热量仅是烛火的40万分之一,因此人们叫它“冷光”。中国古人早已观察到了萤火虫发光的这一特点。梁元帝萧绎写过一首名为《咏萤火》的诗:“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该诗说的就是萤火虫发光不发热的特点。萤火虫有生活在草丛中的习性,中国古代有“腐草为荧”的说法,然而因为萤火虫发光不发热的特点,所以“集草讶无烟”,草是不会因为萤火而燃烧的,更谈不上化为灰烬了。因此,“萤火生烟草化灰”一句表现了女子对与丈夫相见重逢的绝望。至此,她的团圆之梦彻底断了。李白在《长干行》中表达夫妻恩爱时有“愿同尘与灰”的诗句,联系本诗末句“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之语,更感凄婉、哀痛与决绝。
纵观全诗,诗人以“梦断”起笔,突出主题;以雷雨交织为衬,营造凄冷萧条之意境;再加之花儿凋零,更显苦楚孤零——为全诗描摹了一场悲剧的氛围。接着点出了女子悲剧的原因:边地遥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玄燕有信,灵龟无应,谋面已成断念。这样全诗由梦断到念断,写相思而不提“思”字,状愁苦而不着“苦”字,鬼斧神工,无知无觉,绝望之情默然突兀,撕心裂肺。
《梦断紫禁城》好看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剧情简介:
清乾隆年间,銮舆卫和坤偶尔在皇上面前展露才华,被提拔重用,又偶然救了书生王杰与青莲。青莲乃詹岱之孙女。詹岱伪造皇上的“罪已诏”,又阴谋行刺皇上。山东巡抚孙士毅然因害怕王杰参与告发自己贪污“河银”,诬陷王杰伪造“罪已诏”,青莲与和坤也受此牵连。詹岱救孙女,反落入圈套。李侍尧为袒护孙士毅,与詹岱做了交易,仍把伪“罪已诏”扣在王杰头上。皇上明察原委,赦免和坤与青莲。鄂桂见王杰博学有才,奏请皇上准许王杰戴枷参加科考,乾隆准奏。王杰不负鄂桂所望,考中首榜。和坤探明詹岱之动机牵涉到多尔衮冤案,奏请皇上为百姓前的睿王冤案昭雪,朝廷上下一片哗然。乾隆顶着压力支持和坤,恢复青莲宗籍。而李侍尧与鄂桂不和,经此矛盾更深。
銮舆过济宁,知州朱珪被上属孙土毅勒索得无钱恭迎,被迫给寡妇拉犁推磨,以换取王寡妇帮着接待。朱珪迎驾迟缓,令皇上不快。孙土毅害怕自己贪墨败露,趁机阴谋陷害朱珪。皇太后知道朱珪因河堤出险忙碌,懿旨不究。在青莲与和坤协且下,朱珪弄到孙士毅的贪墨证据。孙士毅被治罪,李侍尧也连带受罚。但是,李侍尧不甘心,借“石匠吊孝”栽赃陷害一世清正的鄂桂,鄂桂忧愤而死。
浙江巡抚福长安勒索其下属。和坤设下圈套,举荐李侍尧做调查浙江“亏空”的钦差。李侍尧对福长安心存袒护,王杰拿到福长安贪污的证据,李侍尧迫于无奈判定福长安死罪。但和坤却趁机为福长安求情,使福长安得到皇上宽恕。和坤拉拢到福长安,却因此与王杰有了矛盾。与此同时,和坤在苏凌阿与吴省兰的利诱下,开始与他曾经厌恶的贪官为伍,至使清正廉洁的朱珪、王杰与和坤保持距离。李侍尧任云南总督后,贪墨习气未改。皇上命令和坤以考察“养廉银”的名义往云南调查。和坤离间李侍尧与布政使盛怀仁,通过盛怀仁搞到李侍尧贪污的证据。和坤笑纳了李侍尧的贿赂,却把李侍尧送进大牢。
江南发生了严重灾情,皇上委派王杰为赈灾大臣。十七船赈粮被盗。皇上又急派和坤去追查赈粮被盗一案。负有责任的漕运御史和总兵先后遭到暗害,和坤很快查明,原来赈粮被盗根本就是骗局,背后另有阴谋,凶手就是江浙总督恒春,但和坤有把柄在恒春兄弟恒善手里,不敢揭出这个幕后黑手。王杰虽有所察觉,却苦无证据。回京城后,和坤利用“文武补子”整治恒善。接着,王杰与和坤一起查处恒家兄弟隐瞒母亡,王杰知道和坤从中得了贿赂,设下圈套向皇上建议,让和坤把恒家兄弟假扮母亲的乞丐认证“义母”。和坤从此也嫉恨王杰,伺机报复。保定长五争夺财产打死人案,王杰初次调查比较粗心,给和坤提供了报复他的机会。和坤与受害者长二姑合谋,在查案的同时抢占了对方的地产,又强逼与长五有勾结的保定知府把地产也过户给长二姑。
王杰察觉和坤在办案中御私,但契据上不是和坤的名字,所以王杰把和坤上告到皇上那里,反而遭到皇上处罚。王杰交不起“议罪银”,被罚到长芦盐场做两个月盐丁。 王杰无意之中卷入“白条子”风波,被押进大牢。王杰被青莲救出后,从长芦盐场逃跑,顺藤摸瓜查出和坤与苏凌阿勾结,利用长芦盐场的税银私开钱庄。王杰在通州拦住御驾回京的皇上,让皇上去看和坤的钱庄。但和坤灵机一动,把事情全扣在苏凌阿身上。皇上命令查封这些钱庄。苏凌阿虽作替罪羊,但应上交内务府的税银没了着落,和坤焦急之中听信新纳妾长二姑的建议,铤而走险让徐长春把帑银盗出放利。朱珪察觉了徐长春一伙偷盗帑银,徐长春挟持了朱珪的养女菊仙(王杰之妻)逃跑。
和坤一看事情败露,就要求福长安把徐长春除掉,杀人灭口,徐长春识破和坤的诡计,挟持菊仙逃往长芦,试图与王杰作交易,保住自己的性命。王杰与青莲赶到与徐长春约定的地点时,徐长春已经遭了福长安的毒手。福长安把菊仙的死归在徐长春头上一怒之下把和坤押入死牢。 由于,调查此事的福长安把盗帑银罪全归在徐长春头上,很快和坤就得到皇上的赦免。
王杰从各方面调查到下面各省亏空严重,皆起因于和坤的“两银”制,向皇上奏明,废除“两银”制。和坤声称王杰之说无凭无据。于是,皇上让王杰与和坤下去调查,和坤每到一地,事先向那些贪官通风报信,结果王杰没有查出亏空。皇上把王杰流放新疆。和坤挤走了王杰,正满心欢喜,长二姑却发现和府管家刘全一真贪污和府金银财宝。和坤动怒,秘密处死刘全。
王杰到了新疆,查出索若木策凌“玉石案”,一案牵扯出一批官员,证明了两银制的危害。王杰又回到宫中来。和坤知道乾隆有意立永琰为太子,但永琰喜欢的是朱珪与王杰这样的大臣。和坤感到岌岌可危,就暗中搞鬼试图使乾隆废除永琰,王杰与朱珪暗中极力维护永琰,使和坤的阴谋无法得逞。和坤就变斥为拉拢,送给永琰玉如意,借以表示忠心。永琰并不买和坤的帐。乾隆传位于永琰,和坤时时用太上皇压制永琰。 乾隆辞世。永琰命令和坤与福长安守灵,不得擅离。王杰与朱珪持皇上密令查抄和坤家,得到证据。王杰确定和坤二十条罪状,皇上下令把和坤凌迟处死。和孝公主哭求皇兄开恩,给和坤留全尸。皇上惦念兄妹情分,令和坤自缢。 朱珪辅助永琰登基成功,病逝。王杰成了首辅。
最后是我的私人观影见解:
和珅的一生,大概也是天下芸芸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一生,十年寒窗苦,一朝入相阁。作为一个穷苦出身的人家,尤其是自命为读书人,书生意气的时候,设身处地,能做到和珅那样实属不易,家境贫寒,父母早亡,能坚持苦读圣贤之书,并持之以恒的能有几个?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没出名的时候不是自负有满腹胸襟,奈何时运不济?哪个不是说官场黑暗,当官的太贪?哪个不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入朝为官,杀尽贪官,保百姓平安?许多许多一生或许都是抑郁而终,潦倒度日,悲乎天不识英才。
和珅与他们一样,不同的是,和珅善于找机会,善于把握机会,敢于放下面子,骄傲,步步向上。而那些不得志的,有几个能像和珅这样,找机会见缝插针?小人得志便猖狂,君子呢?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君子?哪个名垂千古之人背后没有苟且之事?
是人,皆是无情人。清廉之官,过得不只是生活之苦,更是精神内心之苦,你为官清正,心为百姓,可你的家人怎么办?十载寒窗,到最后还要你白发父母,结发妻子,甚至自己的孩子陪你一起吃糠咽菜,衣不蔽体?每日看到这些,自己的内心怕不是日日煎熬。能忍得住,耐得住,熬得住,也是对自己甚至是亲人绝情之人,至情而绝情。
贪,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自己,若是茕茕孑立,我想,和珅,甚至很多学子都会安贫乐道,守得清贫。可人生在世,又岂能只顾自己?顾得自己一世英名,但又怎能忍心让自己的妻子住驴肉胡同,连聘礼都付不起?又怎能忍心让一个自己心爱的人整日陪自己吃糠咽菜喝白水,胭脂水粉买不起,绫罗绸缎穿不起,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哪天忍不住了,哪天就开始贪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得富贵日子,再与曾经清苦日子对比,怕不是心有余悸,怎么也不愿回去。不为别的,只是穷怕了。天下几人能守得住?明明可以过得更好,又不会负责任,是人都会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