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烽火线送同胞回家环球时报全景记录中国公民撤离乌克兰大行动
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不放弃每一个同胞的大使,看到了在口岸驻守8天8夜的外交官,看到了不惧艰险护送孩子们离境的华侨,看到了挺身而出照顾他人的学生党员,看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爱心接力……这场大行动中的一个个身影,共同拼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实力”,也描绘出一幅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感人画卷。
创下“五个之最”,方案如何出炉?
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2月24日开始。当天清晨,基辅上空响起爆炸声后一个小时,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迅速发布第一个安全提醒,并立即启动应急方案。与此同时,为方便群众,大使馆火速把平时1部领保协助电话增至3部,24小时不间断接听在乌留学生和其他中国公民的电话,为他们提供安全指导。
我大使馆研究过多种撤离方案,比如包机撤离。按照中国的实力,包机当然没问题,但激烈的战事已让安全飞行的条件不再具备。万一飞机空中遇险,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从海上撤离,这意味着接下来还需要中转,而且需要把分布在乌克兰各地的同胞统一集中到敖德萨,这意味着风险平白多了几分。而且,要找到合适的船只也需要很长时间,越等越不安全。如果从陆路撤离,那要打通几条通道?什么交通工具最安全?没有申根签证的中国公民能否顺利进入邻国?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多次协调、反复确认。
除了“稳”,“快”也是摆在中国驻乌外交官面前的重要挑战。他们表示,乌克兰形势瞬息万变,比如一些道路,今天还是通的,明天就因为交火而不通了,甚至上午还通,下午就不通了,“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变化,找到安全通道,也是一个很让我们头疼的问题”。
经过仔细研判,我驻乌克兰使领馆最终决定采取如下撤离计划:用大巴和火车把待撤离人员从基辅、哈尔科夫、苏梅等城市运出,通过邻近乌边境的利沃夫和敖德萨两大通道进行分流,把大家疏散至波兰、摩尔多瓦、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周边国家,再安排临时航班回国。
2月28日,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在使领馆的组织下从基辅向西撤离。
打开撤离通道,大使竟一路找到乌克兰副总理
由于地处乌克兰东北部并和俄罗斯接壤,在战争开始的第二天,苏梅就成了俄乌军队争夺的地方。董浩回忆说,由于战事瞬息万变,苏梅地区1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撤离计划也经历了重重波折。
学生们最初的想法是撤离到距离苏梅最近的俄罗斯边境城市,那里距离苏梅只有70公里,但大使馆很快否定了这一计划,因为在战争中撤往其中一个当事国实在不妥,安全是个很大的问题。后来,大家又商议了很多方案,但都无法百分之百保证安全,也都没有成行。
没想到在使领馆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峰回路转。俄乌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同意在3月8日开启苏梅地区人道主义通道。“在大使馆的安排下,我们当天一早就第一批撤离。幸亏如此,因为下午第二批人员就因战火重燃而无法撤离。”董浩说。
外交官们在口岸驻守8天8夜
在我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安排下,协调组、口岸组、信息组、机场组、后勤保障组,一个个工作小组迅速建立起来,在统一的指挥下协调运转;我驻罗马尼亚大使姜瑜更亲自上阵,第一时间联系到罗外交部、内务部、警察局、边防、民航等一个又一个部门,得到了罗方在撤离人员出入境、航班审批、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给刚刚离开战火、还惊魂未定的人们吃下“定心丸”。
2月的罗马尼亚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然而,为快速打通撤离通道,我大使馆工作人员连夜顶风冒雪,兵分两路奔赴距离首都布加勒斯特数百公里的加拉茨口岸和斯库莱尼口岸驻守,只为确保抵罗的同胞们入关后第一时间就能够看到大使馆人员,能放下一路以来焦急、惶恐的心。
3月1日,518名中国同胞通过两个口岸入境罗马尼亚,并乘坐使馆安排的大巴顺利抵达布加勒斯特,这标志着我自乌转移人员抵罗通道顺利打开,安全顺畅运转。从那一天开始,到3月20日,约3500名中国公民从乌克兰直接或经摩尔多瓦入境罗马尼亚,其中仅3月1日至3日入境人员就超过2400人。
顺利接到同胞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转移和安置这些一路疲惫的同胞,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在罗马尼亚,面对每天数以万计蜂拥而至的乌克兰难民和各国在乌人员,布加勒斯特安置接待能力接近饱和。面对这一难题,我驻罗大使馆不仅充分动用自身资源,还调动了十多个旅罗侨团,发动中资企业和商会,千方百计抢订青旅、酒店,迅速敲定一批安置点,让首批抵罗侨胞有房住、有饭吃。
登上飞机,唱起国歌
把同胞们安全送上回国航班,是撤侨任务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环节之一。在安置从乌克兰撤离同胞的同时,我驻罗马尼亚和波兰大使馆的部分工作人员就火速转场到机场,协调对接包机流程。
登记摸排、和航空公司沟通、确定核酸检测结果、合理安排乘机顺序、照顾老弱病残孕和留学生....外人很难想象,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是多么艰巨而繁琐的任务,尤其是在国内抗疫工作还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挑战时。
一架架撤侨航班的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与付出:一名留学生罹患脑瘤,急需回国手术,但当地核酸检测结果通常需要一天才能出来,我大使馆紧急联系检测机构做工作,在检测后3小时内拿到了结果,并在当天将患者送上飞机;有的同胞丢失护照,大使馆紧急为其办理旅行证件,使其顺利登机回国;有些撤离人员因为确诊新冠肺炎等原因,情绪焦虑,使馆耐心劝说、安抚,并积极为其提供便利和帮助……
3月9日,中国公民乘坐临时航班抵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临时党支部”冲在前面
在这场庞大而神速的撤离大行动中,令人感动的瞬间数不胜数,汇聚成中华儿女在危机时刻守望相助的宏大画卷。
在敖德萨,留学生小周原本在第一批撤离名单中,但他主动把名额让给了别人,自己继续坚守,每日协助安排大家撤离。小周每天默默地最早去、最晚走,工作到嗓子沙哑、眼带血丝,却从来没有一句抱怨。他和家人一直坚持到安全送走所有撤离人员后,才最后一批离开。
在乌克兰边境城市乌日哥罗德,一位名叫老易的华侨志愿者感动了所有人:面对过境车次运力不足的问题,老易用自己的车,无偿运送一批又一批同胞离开这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前往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短短一个月中,他帮助了不下100人。
在摩尔多瓦口岸,一路护送中国留学生出境的我驻乌大使馆人员回忆说:“当我把学生送上返回车时,发现孩子们悄悄给我留了一些吃的,可能他们发现我饿坏了,其中竟有两个鸡蛋。你们可能不信,鸡蛋平时没什么,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这两个鸡蛋太珍贵了。”
在苏梅,一个“临时党支部”成立的故事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当我们在利沃夫迎接从苏梅撤离的中国公民时,7个党员找到大使馆人员,说他们是一个临时党支部,其中还有人拿出了党徽。他们在带领学生撤出危险地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年轻党员们在危急关头的表现让人惊喜!”一名我驻乌大使馆工作人员说。
他介绍说,截至3月28日,4600多名撤离至乌周边国家的中国公民搭乘20架次中国政府安排的临时航班回到祖国。全体在乌和乌周边国家中国同胞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留学生组织、华侨华人社团多次协助完成撤离工作,发扬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展现出中华儿女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尽管撤离在乌克兰中国公民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但中国外交官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们还在继续帮助自愿留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解决他们的安全关切。
“保护海外同胞的生命安全和正当权益的征程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将继续积极推进领事保护机制建设,持续打造海外平安中国,以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位海外同胞,无论什么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祖国。”汪文斌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