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唐山大地震「电影唐山大地震对比原著余震」

时间:2023-01-27 19:34:48阅读:662
2010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在我印象中,这是冯小刚指导的第一步灾难片。我看完以后,完全被徐帆的演技征服与震撼,一种直达心底的震撼。相反,演方登的张静初倒是弱了一点,不如那个张一枫…

2010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

在我印象中,这是冯小刚指导的第一步灾难片。我看完以后,完全被徐帆的演技征服与震撼,一种直达心底的震撼。相反,演方登的张静初倒是弱了一点,不如那个张一枫(方登幼年饰演者)更能打动人心。

最近,因为电影的缘故,我拜读了电影的原著《余震》,作者张翎。把原著和电影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原著与电影差距真的是很大。

我们把汶川地震那一大段刨除,因为,作者成稿的时候,汶川地震还没有发生。

张翎写《余震》的原因是因为在候机大厅读到一本《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这部书深深的吸引力张翎的目光。作为一名文学硕士,她以特有的敏感性抓到了“余震”这条脉络——人们心中的余震,也就是心灵的创伤。于是,作者张翎在阅读众多唐山大地震的相关书籍后,写了这本《余震》。

原著中,张翎笔下的万小登(方登的原型)在遭受母亲抛弃后,产生心理疾病。然后,开始治疗心灵的创伤。张翎就从这个角度开始写万小登的悲怨人生。

所以,张翎在书的开篇就写万小登去医院看病。结尾则是病情治愈,找到母亲和弟弟的大团圆结局,全书70%左右都在写万小登的痛苦。她的痛苦就是哭不出来。而心理医生就要让她哭出来,才能缓解她的头痛——那种在当年唐山大地震时,一锤子砸在她头上石板传来的、挥之不去的声音。

万小登记恨自己的母亲,她对那次“万劫不复”的经历,痛恨终生,以至于这种痛在其幼小的心中就埋下了。她还得了心里疾病。

所以,作者对万小登心中的“余震”着墨更重,也更揪心。整部书其实差不多就是万小登治疗心理疾病的前前后后。

可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编剧苏小卫另辟蹊径,从方登的母亲李元妮的心理追寻另一种“余震”。那就是作为母亲的亏欠。

电影大家都看过了,我不在此赘述。其实,李元妮有几句话令我的心底深深的震撼着,直至现在,我依然会为那句话湿润了眼眶......

而原著中李元妮也被余震伤到了腿。电影中的李元妮完好无损的活下来,比起死伤的家庭成员,好像这不是一种上天赐予的眷顾,更像是一种惩罚,让李元妮有一种负罪感,折磨着已经不能再受打击的心灵。

当方达(原著中万小达)劝说老妈找老伴时,原著与电影中意思虽然一样,但是,意境却不一样了。我觉得,电影改编的更好。

(原著图)

(电影图)

当然,电影之所以更触动人心,是因为对于李元妮丈夫的死,原著与电影不同。原著中丈夫死在了外地。并不是死在唐山,更谈不上救妻子了。

这一段,也是苏小卫有意为之,更能体现李元妮的“负罪感”,而不是单薄的思念。

而万小登的设定就是哭不出来,导致心理疾病缠身。她自己觉得这是由于那次地震后,对母亲的无情放弃产生的怨恨所生出来的病。其实,她不知道,她怨恨的背后,还有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至于,在故事的最后,当她找到妈妈后,她终于留下来泪水......

(原著图片)

与原著不同的是,电影的方登是能哭出来的,她的心理医生就是养父王德清(陈道明饰演),方登对养父说出来几十年来未曾说出的话:

当然,电影中也表现出了方登回家后悔悟而泣的情形。可方登比万小登的心情更复杂,更乱。

她有怨恨母亲的无情到心痛母亲处境的过程。这种转变是骨血中的亲情给了她“启迪”。

而电影中,李元妮与方登的对话,也道出了编剧的最终意图,那就是,李元妮一直用赎罪的方式,对待着自己的后半生......

我觉得,两个作者角度不同,而我更喜欢苏小卫的角度。比起万小登那有点“撒娇式的委屈与怨憎”,作为母亲,亲手断送自己女儿的性命的李元妮,她心中的“余震”更多的是无奈的心痛,那种彻骨的、遍体鳞伤的心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