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超脱反映出的教育问题「从美国电影超脱看教育问题」

时间:2023-01-18 10:08:11阅读:649
推荐一部电影,超脱。这是美国在2010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当时的美国环境还处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该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但是在该故事中展现了学校学生家长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

推荐一部电影,超脱。这是美国在2010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当时的美国环境还处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该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但是在该故事中展现了学校学生家长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的。

我从其中的几个镜头的故事来说明问题。

代课教师第一天来上课,就遇到孩子骂他,但是他很聪明利用机智的语言缓解了尴尬,并给了学生台阶下,以便能够顺利上课。代课教师所在的学校是这个州生源最差的学校,在这个学校中,每天都存在着打架斗殴。对于不同的问题学生不同的教师当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老师没有什么气势,天天求着学生来听课,但是却没有学生听他的只言片语。而有的老师会被学生当面骂,然后吐口水在老师脸上。有的老师很有斗争经验,擅长用幽默的语言来化解年轻人恶意的语言,但是呢,背后吃着镇静剂,来缓解他巨大的压力。甚至还有虐杀动物的学生。

所以因为以上的原因,该学校会请家长来学校,但是结果也是无济于事,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犯了什么错,认为孩子表现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学校老师和除了他家孩子以外的孩子。并且来学校的家长会说老师叫他们来学校给他带来很多麻烦耽误了他的工作。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问题,跟家长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的学生犯了更大的过错被学校开除,那么第二天家长就会带着孩子来到学校,说学校完全是针对她们是种族歧视(原电影里面是一个黑人女孩因为打骂老师和学生呢被开除),然后家长会跟开除她家孩子的老师再上演一遍什么叫有其母必有其女,最后事情就不了了之。

在开除学生家长来学校有一些非常让人思考的对白。

被开除女孩家长:就是你这个bitch开除我的女儿吗。为什么?

女老师诺诺地说:不好意思,我们可以。。(被打断)

被开除女孩家长:因为你教不好?那你这个bitch还在这干嘛。你想每天跟他一起待在家里 吗?我可没时间管他。

然后被其他老师把这个女孩家长和女孩给带到别处去了。而且这是当着女孩面在骂女老师,最后的结果还是回来继续上课。

从她的说话过程中,我们有四方面的理解一是女孩对教师没有任何的尊敬实际上是从她家长那学来的。另外一个方面,家长根本不在乎孩子,把孩子放到学校就可逃避对孩子的教育。第三个方面就是孩子的问题都是老师教不好的问题,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没有。。。只有。。。。还好美国人不会说这话,估计这个托尼导演也不知道中国的这句名言,要不然也能放进这个电影里面。第四,孩子有没有错误,会不会开除,家长说了算。

所以这个电影借助男主的嘴说了这样一段话。

男主:应该让那些想当父母的人,先上课学一学怎么当父母。

这个电影的深刻之处,并没有把青少年的问题完全归咎于父母的不作为。电影还讲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社会的影响。青少年世界的崩坏,本质是成年人世界的崩坏。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年龄越小就越喜欢和擅长模仿。这个电影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成年人世界的问题。一次一个美国的政府官员给学校发宣传教育资料。他的到来本意是好的,目的为了提高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当他给教师们开会的时候,却不自觉地聊起了房地产。他真实的目的是如果教学质量好了,该地区就会来很多的人,房地产就会好卖很多。他的核心并不是怎么教学好,而是为了房地产的经济利益。美国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也不好。美国当年还没有完全从08年的经济危机中缓过来,也导致了孩子父母压力大,生活艰难,对孩子方式方法也是简单粗暴。这就是成年人展现给青少年的模板。也是导致该学校学生问题的另外一个根源。所以当你再看到青少年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看一看在成年人的世界有没有这个模板,其实也能很好理解这个问题。

写到最后,真的希望大家去看一看这个电影。导演真的是有水平,有思想,虽然导演真的叫托尼。但真不是剪头的也能拍电影的托尼老师。

电影超脱反映出的教育问题「从美国电影超脱看教育问题」

《超脱》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超脱》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脱》观后感 篇1

  取的这个题目很像之前语文老师会留的那种小作文,我其实不擅长写影评,但是这电影对我冲击比较大,想特别拎出来谈谈感受。现在每天的日常就是从公婆家带孩子完毕出来走回自己家的路上,王先生问:“今晚什么安排?”“听你的呗。”“那一会儿到家看个电影?”这个对话永远不缺席,让人惊叹于毫无惊喜的平淡生活的固定性有多么好。

  人生来就会痛苦。我丝毫不质疑这句话,我相信无论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顺利和幸运,他/她也终会感到作为人类的痛苦,这是共通的、无法逃避的。比如读高中时的我有很长一阵子即使没有遇到什么困境或人生重大挫折,却也经常感到压抑和不开心,和好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沉浸在影片中的情节的时候就在企盼永远也不要走出这个电影院,就停留在这个影片中的情绪里好不好,于是那时我清楚地认识到电影具有让人短暂逃避现实的神奇力量。你永远没有机会体验的人生和遭遇的故事,都能跑到电影中感同身受地领悟,多么易得的“换命”的好处——但大多数电影还是会让我庆幸自己的生活平凡而幸福,主人公的遭遇绝不是我想去换的。比如《超脱》里的男主,他的生活惨到让人窒息,他是一个代课老师,童年非常不幸,妈妈因为被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就是他的外公)伤害而自杀,长大后的他却不得不担起照看外公的责任,他也不是普通的代课老师,他接触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父母不管、没人疼没人爱心理问题一大堆的那种问题学生。整个学校的气氛都让人难以忍受,可以说让人看不到希望。

  乍一看好像这部电影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是它所传达的痛苦其实也不难理解,尤其是那个学校的老师每一天回到家都非常难受,他们不忍心看到学生堕落下去可是无能为力,但依旧要打起精神来面对第二天的清晨,还是要若无其事地上班去。那种活着的挣扎,内心想要咆哮却又无力排泄的痛苦,不恰恰类似于每一个挤在地铁线上求糊口的社畜(即我们)吗?谁能否认人活着就是来不断遭罪的呢?当然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可以体验到各种来之不易的快乐。就像我喜欢刷吃播,看搞笑的博主发段子,跟着屏幕一起傻乐,但我知道那是肤浅的快乐,转瞬即逝,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沉溺在这种快乐中并止步于此,再也不去深究自己内心的空虚与痛苦,如果你能做到我佩服你,因为这样简单的快乐非常难得,难得糊涂嘛。可是夜深人静时,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回避自己心底真实的痛感,电影结尾很糟糕,代课老师班上有个学生自杀了,自己的外公也死了,他想拯救的一个花季少女也感染了艾滋病,可以说是人间真实了。人世间有那么多不幸和悲哀,无力回避,无力抗衡。我努力地想,能从人生苦海中超脱的秘诀恐怕只剩下释然了吧?真正做到释然太难了,大多数人到头来能说出一句“算了吧”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凡你来到这个世上,我便敬你是条汉子。

  《超脱》观后感 篇2

  听说《超脱人间的师格》是一部难得的真情流露的片子,虽然早有预料,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教育片子, 但是还是耐着性子看完这部将近两个小时的片子。中间没有快进,没有跳跃!

  我总是习惯把看过的有感触的片子,尽快的写下我的感受,因为我害怕一旦这些灵感没有了,也许我就无法表达出我的观后感。写东西需要灵感,特别是影评!

  这部影片从许多细微之处展示了人性的压抑,孤独。从黑人学生叛逆的摔公文包希望吸引别人注意;白人小孩子满嘴粗言秽语,欺凌弱小;胖子女生孤独不被理解,最后自杀;未成年娼妓迷失自我,自甘堕落,亨利教师幼小母亲自杀留下的心理阴影……

  亨利教师虽然是个代课老师,但是他看到这些问题学生,心理是很想挽救他们,最感人的就是无私的帮助未成年娼妓改过自新,其实,亨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点从最后学生说:“只有他是个好老师,你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可以看出。)这些学生最需要的不是成绩,而是人格,是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亨利在上课的时候讲人性,真情流露,感染了许多人。

  片子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困惑:一个垃圾学生,到底是丢进垃圾筒,还是做着无可救药的挽救,正如一张滴了墨水的白纸,是扔掉它,还是努力阻止墨水的扩散?也许你做的都是无用功,许多老师被压抑的要么无助的偷偷哭泣,要么吃药疯狂自嘲,他们之所以还没有放弃这些学生,或许仅仅是因为本身自己是教师的身份吧。

  片子的主角亨利的八字眉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虽然本人的遭遇确实让人感觉到忧伤,他自己本身就无法摆脱这种孤寂忧伤的状态,却不断的用激励的语言去感化别人,教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怎么迷途知返,说起来非常讽刺。

  片子充斥着“拯救”的字眼,学生无可救药,学校面临倒闭,教师迷茫困惑,主角自身难保。但是似乎又有一根无形的线贯穿着整个主线,让人觉得或许还有希望,这根线就是“拯救”!最后雏妓改过自新的一个拥抱,也证明了片子的主题--只要你不放弃,用真情去感动别人最后一定是有用的。 也许导演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但是片子总是要有闪光点吧!亨利拯救少女就是闪光点!

  老师学生以及任何人,没有人的成长里是不伴随着痛苦的,但每个人对于痛苦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亨利虽然痛苦,但是他选择拯救别人,女胖子痛苦,选择自杀,雏妓选择堕落,而还有些人选择伤害别人。

  看完此片,有种伤感,所以语无伦次的写了这么多感受,也许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得到就是:别放弃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哪怕最后你失败了,但是至少自己努力了!

  《超脱》观后感 篇3

  该电影以学校为背景,讲述男老师亨利作为代课老师,在面对一群“不良少年”时,用文字和情感和孩子们进行连接和相处,在探索问题少年内心的同时,也对封闭的自我内心进行审视和沟通。

  一:“不在乎很容易,在乎才需要勇气,可是你们身上都没有。”

  来自片中心理老师对一个问题少女说的话,因为家庭的影响,父母的缺失,社会糟粕文化的偏见,让这些少年很早就放弃了生活的勇气,让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却率先感受到这世界的残酷。

  他们的父母,只是把他们生下来,但从不教养,却还以父母的名号,要对其任意批判。

  而父母对于教育者的轻蔑,对文化的漠视,一切只要有钱就可以的态度,让他们叛逆,暴躁,不会思考。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每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决定,会在未来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影响和伤害。

  男主对于母亲受到的伤害是知晓的,母亲选择轻生无疑对他打击巨大。

  但是母亲对他的保护和教导,让他懂得尊重女性,尊重人,虽然无法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却一直在用文字和行为救赎能够救赎到的人。

  二:“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影片开头引用的这句话,与影片开篇,每一位老师讲述着自己与教师结缘的理由,奇妙荒诞却又无法摆脱,大家做教师都是身不由己,是暂时过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在影片中,结束了傍晚了会议之后,每一个人回到生活中,是麻木又毫无存在感的。

  “每个周五下班之后,我都不想回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力体现在空间上的逃避。

  在栏杆上攀爬着的中年男人,在无数人的漠视中持续着自我灵魂的暂时性放飞,可在亨利对他的真实存在表示肯定时,在惊慌失措中逃跑了。

  三:“你不想要更加永恒的东西吗”

  已入这人生的困局中,却又挣扎徘徊在灵魂的边缘。

  人生的诸多痛苦使我们难以遏制的想要将自我与现实割裂开来,达到“超脱”。

  然而,事实却是,自我与现实根本无法割裂,完全的自由意志和独立自我并不存在。

  投入极大的热情,做一个荒谬的英雄,承担一份没有意义的意义,为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增加一份重量,既是对自己的救赎,又是对他人的救赎。

  《超脱》观后感 篇4

  今天在抖音上看了一小段超脱的介绍、然后就去翻看了一下这个电影。看完后整个人更加的沉重、这部电影有些抑郁及压抑中却又埋伏着希望!就像某个片段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胸口被某些东西压着喘不过气、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痛苦与经历、只有坚强的人才会挣脱出来、但是稍微软弱的人可能会选择永远的摆脱一切。男主始终无法从孩子的记忆中摆脱出来、就像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他们的过去一样、男主希望可以帮助到别人摆脱过去重新开始、而送给她们最好的礼物是日记本、记录下那些不愿意跟人诉说的又想倾诉的心声。他是人不是神、他已经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而实际他也需要帮助!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理疗师、我们现在的感受及心理在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也会有着同样的心理及压力、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是哪个没人能理解的人、没人能懂你、实际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每个人都在坚守着自己的孤岛、所以需要有尝试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每个人的某个十字路口的抉择、都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不同。

  很喜欢这个电影,内容发人深省。讲述人性的一面,这个电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和自己喜欢的人待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不放弃自己,不放弃身边每一个努力的人。努力让自己变得很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不因为生活中各种的繁琐小事情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为了什么,只为了自己能够活的有思想,感受生活的每一点小美好。不随波逐流,不迎合别人。感谢帮助自己的每一位,记住一句话:任何时候都还不晚。

  放慢自己的脚步,让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很简单的就是有自己的思想、身体健康、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想学东西了就学习,不想学习了就休息。但是不做放弃自己的事情。也许觉得自己可能会太晚了。但是至少自己勇敢面对。人生中的20载已经过完,但是自己却记不得太多值得怀念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应该浪费自己的年华。趁着现在,好好生活。

  《超脱》观后感 篇5

  本来男主角应聘当一群坏学生的老师,还以是放牛班的路数,看到后来发现不是,剧情没有跟跌宕,可是拍摄非常好,很有油画的感觉,加入很多照片的定格,大大提升电影的气质,男主角的气质与电影风格也极其吻合,两个女主角颜值很高。

  看影评说整部电影没有希望,不会有救赎,我觉得不是。整部电影高频率的脏话,暴露的画面,加上孽待动物,一次又一次给观众抛出“shit”,这和我宝宝尖利的哭声不相上下,给我很直观的压力,不过几次剧中人物的相互沟通,又让人觉得压力得以缓解,最重要的是,导演和蔼的安排剧中每个人物都被生活所压迫,有一种人人平等的公平设定,只要痛苦不落单其实也还好,举个例子你考了倒数第一名,隔壁小明考了倒数二名,你的压力总比小明考第一来的小很多吧。可能这个电影的重点是“压力”不是“孤独”吧。

  感觉剧中每个人处理压力的方式都很外向,躺在地上的校长,咆哮的男主,看黄书的男老师,泪奔的同学,奔溃的刘玉玲,我们知道这个社会并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看见男人在车上哭,可是电影里面每个人都在奔溃的边缘,时刻要哭出来毫不遮掩。这可能是电影治愈的地方“人人都是痛苦的”,让观众看了想想自己的破事也就成了小事。这和“人间有大爱,世间有真情”是两个路数。前者是你考了班级倒数第一,你的朋友告诉你他考了年纪倒数第一,后者是,你的朋友告诉你,他考了班级第一,好好努力下次一定可以进步!试问哪个让我感觉好点,那肯定是第一种。

  我觉得这部电影一点启发意义也没有,别说这样负责任的老师不一定有,这样的学校在中国那是肯定没有的。

  《超脱》观后感 篇6

  这部影片有些“意识流”的味道,又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总之影片只是一个载体,目的是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看完之,你的心绪一定极不平静,但所能做到的,只有无奈的接受现实。

  从影片开始的情节来看,这好像是批评美国教育的影片,但随着角色的增加,主角----一名代课老师的感情世界越发复杂,影片的味道完全变了。片中,最终被杀校(倒闭)的学校,可以说是美国教育的缩影,但它反映的社会现象,却是美国大环境造成的。而这些现象在很多国家,也包括我们,都是客观存在的。

  影片中的世界充满了急功近利,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奢侈品。

  校长和老师们极力教育孩子们,想让他们学一点有价值的知识,懂得如何步入社会。可社会的种种劣习,早已写在了学生们已然成熟的面孔上。老师的担子相当沉重,要做的事太多,时间却是稀缺的。这导致了老师的盲从和平庸,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房地产商步入神圣的殿堂,力图把教育变成一桩生意时,老师们愤然离场,可校长却早已败下阵来。当校长躺在地板上,宣布学校的命运时,也正宣布了教育的投降。

  教育和现实社会,好像乌龟和兔子一般。兔子不偷懒,乌龟怎能追得上。

  这就是主人公亨利老师,为什么只做代课老师的原因。因为严格说来,代课老师和正式老师,只是短期和较长期的区别,未来的命运都将是失败的。

  胖女生梅里迪斯,是笔者记住这部影片的原因。

  一个善用双眼观察,勤于思考事物内在的女孩,是无法忍受现实的凄苦和残酷的。她用颜料,将照片人物的双眼蒙上,这个世界的混乱便可以无视了。然而,这终将是童话,终将是圣诞节时的许愿。她最后的作品中,自己的照片贴在正中心,四周布满了老师们的肖像。一个思想的牢笼就此产生,精神无法“超脱”,肉体只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

  老师留给爷爷的日记本,老实说笔者很难解释清楚,你可以用自己的答案解释。

  如果遇到事情,无论好坏,把它写在日记中,相当于把心事做了倾诉。而日记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多年后回忆自己的过往。证明,你并不至于洪流中的匆匆一簇。你来过。

  亨利老师留守在学校,他坚守的到底是什么?读读“爱伦坡”的小说,或许会有答案。

电影超脱反映出的教育问题「从美国电影超脱看教育问题」

你可能可以看见我,但这只是我的躯壳。——《超脱》

Detachment,意为分离,超脱。这部以美国中学教育为题材的电影被译为《超脱》,单看影片的名字会以为这是一部温暖深刻的作品,但是实际上,在当初放映时,这部电影因为诡谲颓废的边缘感而提早下架。导演托尼凯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超乎想象,曾经拍摄过很多现实题材影片,如《美国X档案》、《堕胎权之争》、《黑水船运公司》。他在导演的影片中探讨种族主义、女性觉醒、教育问题以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的观众,《超脱》这部片子直接让我成为了他的粉丝。

到底是“超脱”还是“分离”?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亨利·巴瑟斯的男教师,就职于一所边缘底层中学。这所中学里有着美国教育中最失败的一切,虐杀,歧视,毒品,滥交,堕胎,这些腐臭的阴暗影翳肆意生长在本该健康成长的青少年身上,煎熬着那里的教师。

办公室里饱受折磨的一位男教师咆哮道:“人生真是个苦差事;留级,停学,开除,开会。茫然的家长,恶毒的孩子都是极大的痛苦。他们玷污了我的灵魂,这种羞辱该停止了,原则必须被修复,这些孩子们搞死我们了!我们才是被审判的人啊!This is a fucking mad thing!以为每个孩子都有价值吗?都值得接受私人教育吗?这些没有激情,没有思想的孩子们都去死吧!”他抱怨完后便服下了很多安眠药。

那些坚持挽救青少年的年轻教师哭着歇斯底里:“没有一技之长,你只能和80%的美国劳动力竞争最低工资的工作,而且一辈子翻不了身,直到你被电脑取代。你唯一的技能就是被男人上,你的人生会变为痛苦的深渊!等你觉得受不了了…哪怕一天,哪怕一小时都忍受不了……一切却只会变得更糟…!每天我来到这间办公室,看着你们自己作践自己……毫不在乎太简单了,要有勇气,有品格的人才敢在乎!你们根本没有一个人有这些品质!”

很多时候,巴瑟斯独自走在夜晚的街头,镜头摇晃着,拉长夜色里的一盏盏车灯,路灯。光怪陆离的影子像摇晃的梦靥,又像致幻剂作用下的美丽妄想。

“我是钞票,我像一张一元纸币在社会上转手,被一盏神灯抢劫,精灵在尖叫,但眼泪都是为自己而流。”

巴瑟斯在公交车上哽咽,嘶哑哭泣,公车的另一端,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在为一个老头口交。

肆无忌惮,荒诞迷离。如果没有逻辑可言,那这存在的一切又是因为什么?

那个未成年的女孩叫艾丽卡,流浪街头,只图出卖身体换得面包充饥。她被虐待,辱骂,殴打,却被巴瑟斯带回家温柔以待。

“你为什么在公交上哭?”

“……睡觉吧。”

电影中,很多画面显得零碎、朦胧。那些破碎的镜头里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她的眼睛常常因为酗酒而迷离,空洞和痛楚从瞳孔里温柔地流淌出来。女人身边是一个不知所措的男孩,他经常被锁进卧室里,脸上是疑惑和不安。最后,镜头终于停了下来,漂亮的女人倒在地上,地板上是破碎的酒杯,和散落的白色药片。

那个女人是巴瑟斯的妈妈,而那个孩子是幼年的巴瑟斯。

母亲死后,巴瑟斯的外祖父渐渐衰老,直到不能自理。老人经常出现幻觉,以为女儿回来了。巴瑟斯渐渐明白了母亲酗酒和自杀的原因——外祖父在母亲幼年时侵犯了她。

巴瑟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爸爸就去世了,我对他没什么印象。一直都是我们三个,我,妈妈,外公在一起。

(沉默)

我发现她,躺在地上,吃了很多安眠药。当时,外公就有点崩溃了。我和外公坐在走廊上,看着他们把她带走。

艾丽卡:你当时多大?

巴瑟斯:7岁。

(又是沉默)

我不是很确定,但是我觉得,妈妈还很年轻时就和外公发生了一些事。

艾丽卡:你害怕他吗?

巴瑟斯:不。

艾丽卡:她对你说过些什么吗?

巴瑟斯:没有,但回想起来,她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我。

艾丽卡:怎样保护?

(漫长的沉默)

巴瑟斯:她让我在晚上的时候锁门。

“无论我在想什么,都有一种感觉。我对自己很诚实,我很年轻,但已老去。我被买来,又被卖掉,反反复复。

I’m hard to face I am gone. I’m just like you”

公园现在空荡荡的,有一把被遗弃的椅子。爬梯,滑梯,秋千都生锈腐蚀了。他们现在都太孤独了。孩子们都去哪了?难道他们不知道公园需要他们吗?孩子们那聪慧的心能看透许多黑暗的深渊。但他们能看透自己超脱的那个微妙的瞬间吗?

电影里漫长的晃荡的镜头和压抑的粉笔画让存在感仿佛变得轻若游丝,那种无助,那种感觉,

就像在大海上飘荡。没有救生圈,没有保护网。

影片引用了加缪和爱伦坡的话语和诗歌,在影片结尾,巴瑟斯坐在形同废墟的教室里,轻轻地念爱伦坡的《厄舍府》:

“在那年的秋季

一个阴沉寂寥的日子,乌云密布

我一个人骑马缓缓而行

穿过这个异常沉闷的乡村

终于,当夜幕降临时

阴沉的厄舍府映入眼帘

我不知道它曾经的模样

但仅仅只是一瞥

一种难以忍受的阴郁就占据了我的内心

我看着周围单调的景物

破败的围墙,白色的树干,散发着死亡的讯息

我的灵魂都沉浸在绝望中

心灵仿佛成了冰窖

不断下沉

病入膏肓”

厄舍府,不只是一个破败的城堡,它还代表着存在的价值。我们穷尽一生,不甘只是匆匆一瞥它破败的残影,我们渴望从分离的思想碎片中获得超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