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暴力美剧「性与暴力这部冷门剧揭露了美国另一面」
一名瘦弱男生,背着一把步枪,推开学校的玻璃门。
很快,教室里传来了刺耳的哭喊声和求救声。
5月18日,美国发生今年第23起校园枪击案。
休斯顿附近一所学校枪声再起,10人不幸丧生。
CNN公布的校园枪击案地点
据统计显示,2018年,在校园枪击案中死亡的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军人的伤亡人数。
算下来,美国平均每一星期就会发生一起校园枪击案。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18年一共发生枪支暴力事件21892起,死亡人数已经达到5427人,大规模枪击事件导致101人死亡。
校园枪击案,始终牵挂着万千民众的心。
一部加拿大电视剧,将北美社会随处可见的暴力拍了出来。
2013年,[性与暴力]在加拿大的OUT电视台首播,成为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电视剧。片方当即宣布续订第二季。
第一季取得了较高评价,IMDb7.8,豆瓣7.4。
导演汤姆·菲茨杰拉德(Thom Fitzgerald)擅长拍摄性少数群体,有讲高龄拉拉的[骤雨],有讲错乱之爱的[空中花园],有讲健身热潮的[肌肉派]。
导演本人
探讨性和暴力背后的故事,挖掘人性内心的黑暗面,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让这部剧收获31项提名和4项大奖。
该剧斩获多项加拿大影视类提名和大奖
2017年秋,[性与暴力]第三季开播。
或因为题材过于敏感,反响平平,IMDb和豆瓣上竟然连个评分都没有。
片如其名,[性与暴力]真的将性与暴力拍给你看。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尺度之大,口味之重,令人咂舌。
被硫酸泼脸的年轻媳妇,遭受家暴的憨厚老公,遭受性侵的恶魔男孩。
到了第三季,[性与暴力]转而关注高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续写大尺度剧的传奇。
(1080P资源已出)
▼
泛滥成灾的校园枪击案,早已引起电影人的高度重视。
2002年,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从校园枪击事件讲起,深入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引发观众思考。
IMDb8.0,豆瓣8.6,第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导演迈克尔·摩尔用校园惨案的背景、环境还有公众反应,深刻探讨了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2003年,美国电影[大象]也还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的全过程。
美国一所普通高中,经常被人欺负的“患难兄弟”身穿美军野战装,手持冲锋枪走进学校,一场血腥屠杀就此展开。
IMDb7.2,豆瓣7.8,荣获第56届戛纳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
在[大象]中,没有杀戮的快感,只有残忍的真实。
2007年,电影[暗物质]中,在校园政治的逼迫下,刘烨饰演的物理专业研究生也走上了一条血腥不归路。
IMDb6.1,豆瓣6.8,圣丹斯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类似的枪击案在爱沙尼亚也发生过。
电影[失控的校园]中,男主虽出身军人家庭,却因性格懦弱经常被同学欺负。即使有人为他挺身而出也是于事无补。
忍无可忍的他终于举起父亲的抢,开启复仇计划。
IMDb8.0,豆瓣8.2,斩获7项电影大奖
[性与暴力]第三季,同样围绕一场校园枪击案展开。
故事更复杂,叙述视角更全面,从枪击案开始,串联到与之相关的所有人——调查者、幸存者、施暴者等等。
之前经历过大型枪击事件的女社工,特意前来安抚枪击案的幸存者们。
其中一位幸存者,尤为奇怪。
杀人犯非但不对他开枪,还把枪口慢慢对准了自己。
有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两人之间,似乎有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杀人犯本人,也曾经历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杀人犯母亲的亲口描述
与此同时,[性与暴力]还将镜头对准了性虐和仇杀。
多起离奇的自杀事件频繁发生,死者上吊,身边还有自慰玩具,看起来是自杀身亡。
现场伪造得非常完美
其实,这都是凶手精心布置的自杀现场。
芬恩先引诱猎物上钩,趁着情欲难耐之际,他悄悄套好一根皮带,勒住受害者的脖颈,使其窒息而亡。
两具赤裸肉体交错缠绕,画面宛如GV,香艳无比。
眼睛里的仇恨呼之欲出
导演借助暴力和性欲的表象,反映了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
不断杀害男人的莱恩,是施害者,也是受害人。
曾救助过他的女社工透露,芬恩的养父曾对他实施了性侵,那一年,他只有12岁。
仇恨的种子,从小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长大之后,他专门寻找和养父一样处于深柜的男人,除之而后快。
校园枪击和肌肉男谋杀,这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不看到最后一秒你绝对猜不到故事真相。
▼
人类始终对性和暴力情有独钟。
为什么呢?
好莱坞编年史作家约翰·巴克斯特这样描述:
“人们很难达到灵与肉的完美满足,却能在电影中驰骋性的幻想。七情六欲必须在心理或肉体上与伙伴或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才不至于紊乱。”
性与爱有关,暴力与恨有关。性和暴力看似不同,实则存在共同的生理学基础。
其实,性是一种极致的暴力。
做爱时,是一方进入另一方的身体,和进攻、防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接吻镜头都要被删减的时代,当年的导演们肯定料想不到如此开放的今天。
电影[天堂电影院]最后的吻戏镜头
在西方学者看来,狂欢有三个重要主题:食物、性和暴力。
而看电影这种行为,正是现代人的盛世狂欢。
20世纪第一个十年起,廉价电影院开始流行,如何吸引观众进院观影成为难题。
那时起,性和暴力逐渐跃然于大银幕之上。
不过受制于当时清教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传统,电影人不敢随意造次。
当时还有个笑话,广为流传。
电影中,隔着铁路出现了一个全身赤裸的姑娘。此时,正有一列火车开了过来,没完没了地嚯嚯、嚯嚯,火车开走之后,姑娘已经穿好了衣服。
一名男子每晚都来看这场电影,卖票的问他:”你不觉得累吗?”
他回答:“不,我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总有一天火车会晚点。”
1930年,美国电影审查法规——“海斯法典”正式实施,包括3项基本原则和12大项明令禁止的内容。
奥地利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执导的[蓝天使],成为第一部被组委会审查的电影。
IMDb7.8,豆瓣7.9,海报中的女人性感裸露,极其大胆
1935年,“海斯法典执行局”正式成立,颁布禁令。
裸体,男女唇间接吻,严刑拷打等情色、暴力镜头统统不得出现。
影响最严重的例子是电影[卡萨布兰卡],因为法典禁止婚外情,所以男女主人公最后没有在一起,反而成就了一段荧屏经典。
IMDb8.5,豆瓣8.6,荣获3项奥斯卡
1951年,美国导演普雷明格坐不住了。
他想把涉及“处女和色诱“的百老汇舞台剧《月亮是蓝色的》改编成电影,却遭到了电影协会的极力反对。
两年后,在没有任何许可证的情况下,[月亮是蓝色的]强行上映,并取得成功,留名青史。
IMDb6.8,荣获3项奥斯卡
随着性解放和嬉皮士运动的盛行,“海斯法典”在1966年被正式废除。
性与暴力正式回归大银幕,影迷拍手称快。
1968年,电影分级制度正式确立,不过该制度纯靠自愿,并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只是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份电影观看标准。
16年后,由于电影[夺宝奇兵2]中出现一些血腥镜头,PG-13级从此诞生(13岁以下儿童必须有父母陪伴才能观看)。
橡胶做的道具,事先用胶粘在锅底
1990年,电影[情迷六月花]含有大量的性爱裸露镜头和女同性恋场面,美国电影协会因此将X级改为NC17级(17岁及以下者禁止观看)。
IMDb6.3,豆瓣7.5,获得一项奥斯卡提名
如今,越来越多的性和暴力在电影中泛滥成灾。
自1996年11月以来,电视中的脏话、裸露镜头以及暴力镜头增长了31%。
很多机构认为,这一现象间接导致犯罪率上升,在青少年和儿童身上尤为明显。
其实,受伤最深的不止孩子。
当视听快感得到满足,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却在不断降低。
正义感、羞耻心荡然无存,只剩下满屏乱飞的血浆和生殖器。
幸好这部剧让我们看到,性与暴力背后,还有一个个受伤的灵魂在哭泣。
性与暴力第二季剧情介绍
《性与暴力》第二季关注的是家庭暴力后从事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生活:社会工作者、受害者辩护人、检察官、警官和治疗师。该节目记述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与暴力和机能失调的人保持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斗争。
这部原创的6小时迷你系列电影由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奥林匹亚·杜卡基斯(Moonstruck,城市故事)、双子座得主珍妮·雷蒙德(The Associates)、杰姬·托伦斯(Jackie Torrens)(加拿大制造)、克里·福克斯(Kerry Fox)(浅坟,我桌边的天使)以及加拿大偶像校友纳奥米·乔伊·布莱克霍尔(Naomi Joy Blackhall)主演。
性和暴力是在新斯科舍的外景拍摄的。它是由哈利法克斯与托马斯·菲茨杰拉德(空中花园,云团)创作和导演的情感照片制作的。
《本能》:性与暴力,从来都只是一种手段
性和暴力一直是电影中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两个元素,最形象的代表莫过于电影《天生杀人狂》的关于两者的出色演绎,通过将人物内在心理情绪的具象化表现来将“性”表现出来,而又通过将家庭暴力和社会暴力的抽象化表现来将“暴力”表现出来。《天生杀人狂》只是将性与暴力结合到一起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与性关联的电影几乎都带有欲望的标签,它表现了人物本身的一种行为冲动,同时也让观众产生一种“放纵心理”。
这种放纵心理借用弗洛伊德的名词即为“口欲滞留”——当我们对一种现象或行为产生欲望(一般指性)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本身会自然而然的做出反应,人的心理会停留在口腔期并直到这种行为的结束或性刺激结束。
这是人的本性,或者说的是男人的本性。
而暴力则是相对于性心理阶段中的口腔期而言的:破坏对非暴力、热情对冷淡、反叛对服从...以及最重要的——性欲对暴力。
为什么会讲到性欲与暴力的对峙呢?
因为今天所讲到的一部影片《本能》就是关于性与暴力的。
性与暴力
一般而言性与暴力是不会直接对抗的,除非他们是造成了一种对峙——这种对峙是情感上的、内在的对峙,也就是心理上的内在冲突,主要表现为压抑的自我和释放的自我,这种张力就在这种压抑和释放的对峙中逐渐增强到极致。
举个例子,在《本能》片子中的开头,女主凯瑟琳(金色头发)与其男友的一次性爱过程中,镜头着重勾画出了两人享受的轮廓,在这种欲望十足的场景中,一切都是富有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于角色荷尔蒙的急速分泌,同时也来自两人的性高潮,通过这样的一种刻画,给观众展现和灌输了一种“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来自于对身体的认同,也就是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性蕾期”,这个期间的人的心理是缺乏原欲能量的,什么是原欲能量?
男性会对女性的身体产生一种欲望上的追求,以满足其潜意识中所存在的“恋母情结”的解决;而女性同样也会对男性产生一种身份上的和行为上的需求,以满足其对男人社会地位的羡慕和对自身作为女性(缺乏男性生殖器)的一种物质缺失。
交媾的过程恰恰是两个人解决自我冲突的一个过程。
所以这个过程是最让人兴奋和没有防备的。
在性爱的最后,女主拿起了冰锥,刺向了毫无防备的男主,男主惨叫,也正是在这一刻,一场性爱盛宴变成了一场血宴,情欲上的满足转变成了心理上的恐惧,这种转变从一开始就是张力十足的。
同时,这还是一种人物“无力感”的表现,也可以叫做人物的“阉割焦虑”现象。
希区柯克的影片《精神病患者》和《后窗》就有过类似表现的精彩片段,前者是手拿匕首的男人刺向赤裸的手无寸铁的女人镜头。
而后者是一个冷冰冰的杀人犯去慢慢逼近一个腿上绑着石膏的重伤患者的镜头。影片也随着这种逼近而逐渐的紧张起来,戏剧性冲突也随即到达了一个不归点,要么主角死亡要么犯人被逮捕。
以上两部影片都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去对付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弱势群体,正是因为这种对比的悬殊,使得影片的惊悚感油然而生,并且张力极强,正像是父亲与儿子的对抗,这种对抗从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到一种绝望和不安。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暴力产生并不是快感或者愤怒,相反,暴力是恐惧最好的展现方式,尤其是在具有极强张力的性与暴力的论题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而且,在《本能》电影的片段中,提到了主角尼克的一段过去经历,讲述了尼克过去因为失手杀死了两名毒贩,之后尼克在与凯瑟琳的对话中得知凯瑟琳知道了自己的秘密而愤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决定从凯瑟琳本身寻找突破口。
这一个片段之后,尼克就开始慢慢的发生变化,从一开始见到了凯瑟琳之后喝起酒来,到最后与心理医师贝丝做爱,都在证明他开始被自己的“本能”所操控,这里的本能就是我们潜意识中的第一想法。
简单的来讲的话,尼克戒烟和戒酒的行为是对过去的一种妥协和对本我的一种束缚,而当“本能”释放之后,本我也随之释放,尼克抽烟、喝酒,与心理医师贝丝做爱——其实已经不再是做爱,而是一场实验,这场实验的目的就是在发泄内心的不满。
当尼克逐渐释放本能的同时,凯瑟琳的猫腻也开始展现出来,当人的防御机制逐渐崩塌瓦解的时候,内心的潜意识就会浮出水面。
所以当我们看到了凯瑟琳与尼克做爱的时候,凯瑟琳故伎重演,将尼克的双手绑在了床头上,试图去寻找放在床边的冰锥,刺向尼克...然而并没有冰锥,所以她的企图并没有得逞。
而冰锥,就是代表着女主力量的象征,失去了冰锥,女主的(主动地位)其实也就消失了。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真正的凶手应该就是凯瑟琳了,而且是在这种“本能”完全释放的情况下,内心的潜意识是绝对不会说谎的。
所以你会发现,这部作品的很多细节集中在了两个地方:一个就是床上、另一个就是在书本上。
书与本能
说完了性与暴力,我们来回想一下本部电影中所表现的关于书的片段:故事中讲了三个时间,同样的,故事中提到了三本书,这三本书分别是男孩杀死双亲,逃脱法律制裁的、女人与男人做爱,用冰锥将男人刺死的,逃脱法律制裁的、警探追踪疑犯,最终被杀死,犯人逃脱法律制裁的。
这三者有两个惊人的类似:第一个就是都是与作者本人有关,其二则是都是经过周密计划,最终逃脱的。书的作者意图创建一种方式方法来进行一场谋杀的预实验。
而本能呢,为什么我会提到本能,与书籍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第一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结局并没有直接提及和展现,我们就来说说第二个故事,故事中的男人被冰锥杀死,而现实中凯瑟琳的男友被凯瑟琳杀死,同样是用的冰锥,这种巧合让人发憷,凯瑟琳遵从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暴力和快感,而是一种仪式。
如果最开始的性爱场景你并没看懂的话,那么当男主尼克与凯瑟琳做爱的时候,这种仪式的传承仍然是存在的,因为新的故事并未完成,旧的仪式就成为了本能,只有当新的故事完成的时候,书籍里的情节才会变成一种行为上的本能,就是两人的性爱一样。
电影把人性中的“性”与“暴力”表现太过黑暗,使得整部片子的仪式感非常浓厚,看起来不像是一部悬疑片,倒像是超现实主义形式的片子了,故事有些太拘泥于形式和风格,使得故事上的逻辑和节奏明显有些脱节,但是在性和暴力两个元素的对抗环节表现的很好,让这两者成为了电影的加分项。
而《肖申克的救赎》开头的性爱片段,则又是另一种冲突了,在不断的对比和分析中,你会发现,当你掌握了形式和心理上冲突的本质的时候,所有的戏剧行为都是由这些冲突来建置的,看这些影片的时候也就轻松许多,《本能》在形式上的展现,说起来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题外话:片子尺度挺大的。
最后,谢谢观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