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盗墓「为什么中国多盗墓而西方没有这和宗教观念有关」
盗墓,另叫盗掘、掘冢、掘坟、掘墓、抇墓、发丘,属于奸事,是指进入陵墓或地下遗迹盗取陪葬物品的行为。
——百度百科
盗墓这种“职业”在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被盗的陵墓属于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约3600年,春秋“礼坏乐崩”之后,厚葬兴起,盗墓盛行。
于是便有“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的说法。
西汉,在有些地方,盗墓甚至成为了地方风俗,或者某些家族、社会群体谋生手段。司马迁编写中山国(今河北定州)地方风习时发现,虽然盗墓是“奸事”,但在当地却很普遍,还有人因此发家致富。一些不法贵族作恶的地方,盗墓竟成为一种骄悍者嗜好的游戏,于是便有“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发冢墓,不可胜数”的现象。
唐代,“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髓髅半出地”,“白骨下纵横”等诗句反映了当时盗墓风习的普遍。宋元,盗墓事件不绝于书。作为官方行为的盗墓事件,最为典型的是金国扶植的伪齐专设主管盗墓的官员“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对中原地区两京陵墓进行大规模挖掘,盗取钱财。
明代,还出现了专门用来盗墓的特制铁锥。盗墓贼根据锥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然后直接挖洞盗掘。南派盗墓贼还发明了洛阳铲,作为地下探测工具。即使到了民国,也还有孙殿英等国民党军官动用大批军力,盗掘陵墓的现象。
洛阳铲
而盗墓在古代便会兴起,是因为死人比活人更富有。
古代中国有厚葬之风,陪葬品之多、之贵重,怎能不引起穷人的注意。当年曹操设立摸金校尉等职,盗窃陵墓,就是因为穷啊。与袁绍、张邈、刘表等封疆大吏不同,曹操无官职,无封地,丧尽家财也只能筹到五千兵马,而且还要自己筹军饷。曹操组织士兵盗墓,也是逼不得已。
那既然会引人盗窃,古人为什么还要厚葬先人,不仅丢失钱财,还闹得先人不得安宁?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重孝道。父母离世,子女必然要尽孝,不仅要把葬礼安排得妥妥帖帖,还要安置丰厚的陪葬品,让死去的亲人在地府也能过好日子。《论语》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说法,《孟子》也有写道:“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而且儒家历来重厚葬。孟子曾说过:“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孟子还曾批判过墨家的薄葬,“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因此,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为“不孝”,招致舆论的谴责。所以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要厚葬先人,导致东汉出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僣,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的现象。在宋代,还有人因受困于贫穷,只能盗掘自己父亲的墓穴。
不过,除了孝道外,提倡厚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炫耀。《吕氏春秋》写道:“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辱,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可见,为了炫耀而厚葬先人根本不是孝顺的行为,反而会“爱之反而害之,欲使其安稳,反而使其危及”。
所以历代开明的皇帝都曾立下遗诏要俭葬,以节俭闻名的汉文帝就是如此。汉文帝要求随葬品必须都是砖瓦,不能出现金、银、铜、锡等金属,还要顺着山坡修建陵墓,不能起坟。
汉文帝
与盗墓盛行的东方相比,西方则是少之又少。
欧洲人鲜有盗墓的现象,而且盗的大多是北非、西亚的陵墓,即使有盗自家的,也只是为了盗回圣人的骸骨。如828年,威尼斯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城,把圣马可的骸骨盗回威尼斯;1204年,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洗劫教堂地下墓穴,也只是为了盗骸骨。
欧洲人很少有盗墓,倒不是因为他们道德品质高,纯粹只是因为欧洲人崇尚薄葬,即使是国王的坟墓也很少有陪葬品,基本上只有一套盔甲、一把骑士剑和圣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东、西方的宗教观念有关。
十字军
在中国宗教中,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死去的人会以灵魂的形式生活在阴曹地府里,所以葬礼要盛大,陪葬品要多,让死者能在地府里,像生前那样过得富裕。还要贿赂鬼差,找判官撑腰,这样才能过得有头有脸,不会被鬼欺负。如果没钱厚葬呢?那生前贫穷,死后照样贫苦。生前被官府压迫,死后照样被鬼差欺负。
而在基督教中,人死后,是上帝的选民就上天堂,不是就下地狱。来世的苦乐与现实的财富没有关系,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的“死”是平等的,东方的“死”是不平等的。
而且中国墓穴的选址非常讲究风水,尤其是达官贵人,要坐北朝南,靠山面水等。因为中国传统认为即使人死了,其灵魂也能庇佑子孙。如果把死者葬在风水宝地,就能更好地庇佑生者。当然这都是富人的“特权”,穷人大都葬在乱葬岗里。
生前不平等,死后依然不平等。而西方,无论贫富,都统一葬到公墓里,即使是圣人、国王、贵族,至多也只是葬到教堂地下墓穴里。只有罪犯才不能葬到教堂里。
更多“社会生活”精彩内容,请关注岭海文化
为何中国古墓出土文物极多,西方古墓只出土一些简单壁画?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其实想想也知道就是因为古代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发展比西方的文化发展繁荣很多。而且我们的自然资源也很多,古时候的我国人就很聪明的把一些自然资源制造成了一些器具,比如说用铜做的鼎等等。这些矿物质材料很难被腐蚀,所以就会保留的比较完整,而古代西方的经济文化可能就没有我们的繁荣,只是崇尚于壁画。
就我国出土的文物和西方壁画的材料相比的话,我国的文物更容易保存,甚至在墓发生坍塌掩埋之后也不会损坏,在若干年后可能就会被人挖出来。但是西方的壁画可能就比较容易被毁坏,在有壁画的建筑倒塌后壁画也很有可能就消失不见了。可能西方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可能他们的材料就不够,所以只留下了一些壁画。
根据古代历史,我们中原的发展情况就确实比西方进步很多,所以在物质方面也会比西方先进一些。而且古代的时候我们在世界上很强大,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寻求庇护和学习我们的文化,甚至还把一些珍贵的器具送给我们。虽然可能只是有一小部分,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方国家来说已经算是珍宝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古代的制度问题,关于有官职或者有钱人去时候墓地陪葬的问题。我们古代就很注重这个习俗和制度。官员和富商在去世后就会有大量的金钱和珍宝的陪葬,这是当时民间和朝廷的传统,也是后辈对去世亲人的一种孝敬。而西方可能就没有物质陪葬这种说法,所以在墓里挖出的东西就会完全没有相似性。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古代我国和西方国家信仰和观念的不同。
中国盗墓者居多,而西方国家很少出现,这是有什么原因吗?
从唐代的商业贸易来看,到唐代做生意的西域人,通过“丝绸之路”,使用“沙漠之舟”骆驼,不仅将中国的丝绸运到各地,而且也把唐三彩和其它陶瓷器带到他们各自的国家。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三彩骆驼,背上挂着类似瓷器、三彩陶器等货物就是证明。
从考古发现也可以证明:在苏联的撒马尔罕发现了唐三彩碗;在伊拉克阿北路特和沙姆拉(萨麻拉)发现有三彩盆和三足盘;在伊朗的德赫兰地区、叙利亚、约旦都发现了三彩钵、三足盘等器物;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和苏丹出土了不少三彩片;印尼发现了三彩器皿;在日本也发现了唐三彩。可见唐三彩的足迹遍布亚洲、非洲、欧洲。
而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唐三彩,决不会是专门为亡灵殉葬不远万里贩运过去的,他们一定是作为世上稀有的美物贩运回国的,而且这些稀世珍品一般的老百姓是买不起更使用不起的,只有统治阶级、贵族或富商才能使用。
.
另外,在唐代和西域的交往中,不仅相互交流了商品,而且相互学习了技术。象唐三彩传入西方后,受其影响,他们很快仿制出来。古代朝鲜的新罗烧成了“新罗三彩”;奈良朝的日本也仿烧成功“奈良三彩”。他们烧出的三彩器,一定是作为高雅的工艺品和使用品倍受大家喜爱的。
由此看来,唐三彩可能不是专为殉葬而烧造,只是因为唐代盛行的厚葬之风,使一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外国贵宾生前极尽所欲,死后炫耀,把当时最华丽的物品拿来殉葬,以示尊贵和富有。一般情况下,一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生产,首先是为世人服务,而不是为死人所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