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必看电影之血战钢锯岭:普通人做真实的自己实现领导力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电影是《血战钢锯岭》,该本片改编自二战时美军上等兵戴斯蒙德·多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以军医的身份走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的钢锯岭之战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本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2016年上映。上映之后,全球票房收入达到1.64亿美元,还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2017年,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和最佳电影剪辑奖,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位名叫戴斯蒙德·多斯的人,他在孩提时代,一次失手打伤了哥哥,心生愧疚,就立下了绝不接触致命武器的信念。长大成人后,恰逢日军偷袭了珍珠港,强烈的爱国热情促使戴斯蒙德要去参军。在军营中,戴斯蒙德按部就班的参加了各项训练,但是到了射击训练环节,他说什么都不愿意拿起枪,理由是他有自己的信念,绝不碰致命武器。他的这种做法,让所有人对他表示不齿,于是大家就让他滚蛋,向上级申请、还调侃照片中的女友激怒他、半夜深更揍他、苦口婆心的劝他,可这都没有用。他们甚至把戴斯蒙德送上了军事法庭,可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戴斯蒙德的信念。
终于,戴斯蒙德克服重重阻挠,如愿以偿不带枪,以军医的身份登上了战场。战斗非常的残酷,不拿枪的戴斯蒙德,穿梭在战场之上,他全力地抢救着伤员。狡猾的日军在诱使美军登上钢锯岭后,疯狂反扑,致使美军伤亡惨重,长官只能让大家撤下悬崖。戴斯蒙德走到悬崖边,此时他的前方是顺利逃生的绳索,后方是疯狂的敌人和猛烈的炮火,但炮火中有很多受了伤无法逃离,不救将必死无疑的战友。
戴斯蒙德坚定的信仰让他不能抛下战友,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孤身一人重返战场,找到了一名受伤的战友,他把战友拖到悬崖边,用绳索放到悬崖下方,紧接着是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他在最后时刻救出了曾对他充满着刻薄和偏见的教官,整整75人,戴斯蒙德凭一己之力救出了75人。
面对戴斯蒙德的壮举,所有人都被感动被震惊。戴斯蒙德在洗掉身上血迹的同时,也彻底地洗掉了战友们对他的排挤和偏见。重登钢锯岭之前,在上级命令式的催促中,整支部队都在耐心地等待着戴斯蒙德虔诚的祈祷。战斗中戴斯蒙德腿部受伤,他在担架上发现圣经不见了,而队友不顾危险帮他寻回圣经,这些都显示战友对他的真心认可。
(剧照:戴斯蒙德受伤,队友帮其找回圣经)
(剧照:重登钢锯岭之前,队伍在等待戴斯蒙德虔诚地祈祷)
结局如我们所知,美军打败了日军,占领了钢锯岭。本片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现实甚至比影片更为传奇。德斯蒙德·多斯,这位一枪未开的传奇英雄逝世于2006年,接受采访时,人们称他为英雄,他只是谦逊地指了指地下的墓碑说到:长眠于此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本片想表现的自然是信仰的力量,一个人凭着坚定的信仰,就可以成就伟大和传奇。但同时,也回答了另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什么是领导力?人们如何拥有领导力?
我曾在多次培训中,在学员们观看完影片后,我都会问大家:影片中的戴斯蒙德是不是管理者?他有没有领导力?
几乎所有的学员都会说,他不是管理者,因为他没有管理职责,但是他有领导力。
于是我会追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管理者?什么是领导力?
关于管理者,大家基本上会从是否有管理别人的职能、是否拥有权力等方面来说明;但是对于什么是领导力,大家的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比如大家认为他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他有影响力、他靠自己的信仰感染了别人等,虽然都认为他有领导力,但是对于何为领导力,大家则语焉不详。
那么,什么是领导力?人们如何拥有领导力?
在此,我们引用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领导力就像美:很难定义它,但当你看到它时,你就知道那是美。……领导力就像爱情,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就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虽然可以调侃一下,但本尼斯还是给出了他的解释:领导力不是一系列天生的特质,而是持续一生的自我探索的结果。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让人们成为对自我有清晰觉察,并能激发他人最佳潜能的人。也就是说,所谓领导力,不是只有高高在上的人物才拥有的权力,也不是神秘的的能量密码,领导力不应该与领导风格、管理技巧或胜任潜质混为一谈。
从电影中戴斯蒙德的经历和行为,我们对此就有深刻的感受。从始至终,戴斯蒙德都没有成为所谓“团队领导”的意图,他只是诚实地想做他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这个信念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周边人的不理解,他仍然坚持做自己。而他做自己的过程,不是孤芳自赏,不是自私的,而是利他的。即使战友不理解,他仍然在战场上忠实地履行自己作为军医的职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个生命,其中还包括了日本人——这是战场上的敌人。最终,是他这种无私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展现的正直,包括对自己的承诺和誓言,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他最终获得了领导力,成为了团队的精神支柱。
所以本质上说,成为领导者与成为自己是一个意思。成为领导者就是成为你自己。这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做起来非常困难。
纵观戴斯蒙德在军营中,从被人鄙视的“另类”到成为团队精神领袖的过程,完美演绎了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J.Langer)提出的观点:专念是领导力的核心。她表示:不管你做什么,你要么专心地做,要么不用心地做。不管你呈现出何种状态,都会有无数种后果。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不幸都是不用心造成的后果。越重视专念,我们的效率就越高,而且会变得更健康,提升整体幸福感。
所以,当很多人谈到培养自己领导力时,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成为一个领导者,而在于要成为自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你所有的技能、天赋和精力,从而让你的愿景得以展现。这个过程不能有所保留,你必须要成为真我,并且享受这个成长过程的乐趣。
发现并培养真实的自我是一条成为领导者的可靠路径。
关注@沐清讲管理故事,我会持续更新。
有哪些励志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
《弱点》是根据迈克尔·路易斯的小说《弱点:比赛进程》改编的电影,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因为非常励志、非常正能量。
掐指一算,距离这部电影上映,也已经过去了快10年。
“一个人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要十倍的勇气加上百倍的坚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有人逃避,有人积极面对,两种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The Blind Side”,也可直译为:盲点。好比在这部电影的橄榄球比赛中中,前卫抱着球向前冲时,后面会有敌人的突袭,也有队友的保护。
这些你都看不见,这就是你的盲点,你是相信队友一直往前冲,还是心里害怕对手而不敢向前呢?这种选择就会体现出你内在的能量。
内在能量从何而来,一部分是自己的经历,当然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你的家庭的熏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叫迈克尔,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长得十分高大,有点呆萌。
他从小就是无家可归,在各个寄养家庭中长大,妈妈是瘾君子,爸爸从未出现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十分缺乏安全感,所以大多时候,他都是沉默的,成绩也不好,身材高大,再加上没有什么朋友,显得非常异类,所以他在集体中就是处于抽离状态,可有可无。
他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希望,以为一辈子就是混大街,直到遇到了陶西一家人,他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最好的教育是:爱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爱的力量太伟大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就算分享给别人,你自己也不会减少,这个东西就是爱。
这句话,是我小学时候在某本书中读到了,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我。
迈克尔在遇到陶西一家人之前是一个学习成绩超级烂,不爱说话,在老师眼中是个无药可救的学生。
陶西一家人却对他非常善良热情,从一开始,就没有以一个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尊重迈克尔。
尤其是陶西夫人,我觉得真的是一位情商超级高的一个人,她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一点都不娇柔做作,性格强势又温柔。
他们是真的很用心在爱迈克尔,不像之前的那些寄养家庭,都是假装自己在关心他。
他们发现他有超强的运动天赋,陶西的儿子,就一直陪他练习,教他橄榄球的规则,无条件支持他。
后来迈克尔进了学校的校队,但是由于他自身的弱点,他不相信自己,也没有动力,所以在比赛中表现很差。
这样的表现,无疑令教练非常生气,迈克尔受到了批评。
这时候陶西太太就冲过去和教练理论,后来再亲自找迈克尔聊,不断地开解他,这样的爱激发了迈克尔,他开始全力以赴。
因为他知道有人无条件支持他,他也要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自己的队友。
就这样,迈克尔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在一场场比赛中都有着惊人的表现,以至于后来都有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了。
他也在陶西一家人的帮助下,进入了密西西比大学,后来成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知名球员。
因为陶西一家人的爱感化了他,让他从一个总是被欺负而非常自卑的人,到后来渐渐找到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重新接纳了自己。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教育离不开爱,就像绿植离不开水,有了水的滋养,绿植才能茁壮生长。
2. 你的人生你做主
整个剧中,让我觉得最心痛的就是美国运动员保护协会的人找迈克尔谈话的那一幕,他告诉迈克尔,陶西夫人一家可能是有预谋想要让他去密西西比大学的。
因为他们夫妻两都是这所大学毕业,所以说他们想让迈克尔为母校打球,才处心积虑地收养和培养他。
本来让自己感觉到爱与信任的一家人,迈克尔心中充满感恩。
这样的话,无疑相当于晴天霹雳。
迈克尔震惊了,将信将疑的他感到一种可能被骗的无力感。因为他突然间发现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彷佛一切都真的是陶西一家安排好的,所以他有点生气,他再次选择逃避。
陶西太太到处找他,最后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他,并告诉他,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你想要去哪所学校我都支持,哪怕是我最讨厌的那所,你要为他打球我都不介意,因为都是你的人生。
迈克尔再次陷入了深思,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一路都是按照别人的安排来,他突然想通了,他依旧选择了密西西比大学,这次是他自己跟随内心选择的,任谁,都无法动摇。
无形之中,迈克尔又一次地成长,又一次地完善了原来不够自信的自己,他在慢慢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不只是迈克尔,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不清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才会经常感到迷茫,才会经常被外在环境所干扰。
如果我们很坚定自己要什么,那么外在的那些干扰根本无法撼动我们,因为心之所向的力量足够对抗外在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朝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时光不会亏待你的,它会送你到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前提是你足够坚定。
从前家人是迈克尔的弱点,但后来家人却成为了迈克尔的动力,这是他正视了这个弱点,并把它转换成动力,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去直面我们的弱点,然后再将它重建,让它成为我们的动力,成为我们人生的助力器。
送给大家一句蒋方舟的名言,这位年少成名的作者说过: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
有哪些励志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
《弱点》是根据迈克尔·路易斯的小说《弱点:比赛进程》改编的电影,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因为非常励志、非常正能量。
掐指一算,距离这部电影上映,也已经过去了快10年。
“一个人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要十倍的勇气加上百倍的坚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有人逃避,有人积极面对,两种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The Blind Side”,也可直译为:盲点。好比在这部电影的橄榄球比赛中中,前卫抱着球向前冲时,后面会有敌人的突袭,也有队友的保护。
这些你都看不见,这就是你的盲点,你是相信队友一直往前冲,还是心里害怕对手而不敢向前呢?这种选择就会体现出你内在的能量。
内在能量从何而来,一部分是自己的经历,当然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你的家庭的熏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叫迈克尔,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长得十分高大,有点呆萌。
他从小就是无家可归,在各个寄养家庭中长大,妈妈是瘾君子,爸爸从未出现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十分缺乏安全感,所以大多时候,他都是沉默的,成绩也不好,身材高大,再加上没有什么朋友,显得非常异类,所以他在集体中就是处于抽离状态,可有可无。
他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希望,以为一辈子就是混大街,直到遇到了陶西一家人,他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最好的教育是:爱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爱的力量太伟大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就算分享给别人,你自己也不会减少,这个东西就是爱。
这句话,是我小学时候在某本书中读到了,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我。
迈克尔在遇到陶西一家人之前是一个学习成绩超级烂,不爱说话,在老师眼中是个无药可救的学生。
陶西一家人却对他非常善良热情,从一开始,就没有以一个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尊重迈克尔。
尤其是陶西夫人,我觉得真的是一位情商超级高的一个人,她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一点都不娇柔做作,性格强势又温柔。
他们是真的很用心在爱迈克尔,不像之前的那些寄养家庭,都是假装自己在关心他。
他们发现他有超强的运动天赋,陶西的儿子,就一直陪他练习,教他橄榄球的规则,无条件支持他。
后来迈克尔进了学校的校队,但是由于他自身的弱点,他不相信自己,也没有动力,所以在比赛中表现很差。
这样的表现,无疑令教练非常生气,迈克尔受到了批评。
这时候陶西太太就冲过去和教练理论,后来再亲自找迈克尔聊,不断地开解他,这样的爱激发了迈克尔,他开始全力以赴。
因为他知道有人无条件支持他,他也要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自己的队友。
就这样,迈克尔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在一场场比赛中都有着惊人的表现,以至于后来都有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了。
他也在陶西一家人的帮助下,进入了密西西比大学,后来成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知名球员。
因为陶西一家人的爱感化了他,让他从一个总是被欺负而非常自卑的人,到后来渐渐找到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重新接纳了自己。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教育离不开爱,就像绿植离不开水,有了水的滋养,绿植才能茁壮生长。
2. 你的人生你做主
整个剧中,让我觉得最心痛的就是美国运动员保护协会的人找迈克尔谈话的那一幕,他告诉迈克尔,陶西夫人一家可能是有预谋想要让他去密西西比大学的。
因为他们夫妻两都是这所大学毕业,所以说他们想让迈克尔为母校打球,才处心积虑地收养和培养他。
本来让自己感觉到爱与信任的一家人,迈克尔心中充满感恩。
这样的话,无疑相当于晴天霹雳。
迈克尔震惊了,将信将疑的他感到一种可能被骗的无力感。因为他突然间发现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彷佛一切都真的是陶西一家安排好的,所以他有点生气,他再次选择逃避。
陶西太太到处找他,最后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他,并告诉他,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你想要去哪所学校我都支持,哪怕是我最讨厌的那所,你要为他打球我都不介意,因为都是你的人生。
迈克尔再次陷入了深思,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一路都是按照别人的安排来,他突然想通了,他依旧选择了密西西比大学,这次是他自己跟随内心选择的,任谁,都无法动摇。
无形之中,迈克尔又一次地成长,又一次地完善了原来不够自信的自己,他在慢慢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不只是迈克尔,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不清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才会经常感到迷茫,才会经常被外在环境所干扰。
如果我们很坚定自己要什么,那么外在的那些干扰根本无法撼动我们,因为心之所向的力量足够对抗外在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朝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时光不会亏待你的,它会送你到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前提是你足够坚定。
从前家人是迈克尔的弱点,但后来家人却成为了迈克尔的动力,这是他正视了这个弱点,并把它转换成动力,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去直面我们的弱点,然后再将它重建,让它成为我们的动力,成为我们人生的助力器。
送给大家一句蒋方舟的名言,这位年少成名的作者说过: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
有哪些励志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
《弱点》是根据迈克尔·路易斯的小说《弱点:比赛进程》改编的电影,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因为非常励志、非常正能量。
掐指一算,距离这部电影上映,也已经过去了快10年。
“一个人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要十倍的勇气加上百倍的坚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有人逃避,有人积极面对,两种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The Blind Side”,也可直译为:盲点。好比在这部电影的橄榄球比赛中中,前卫抱着球向前冲时,后面会有敌人的突袭,也有队友的保护。
这些你都看不见,这就是你的盲点,你是相信队友一直往前冲,还是心里害怕对手而不敢向前呢?这种选择就会体现出你内在的能量。
内在能量从何而来,一部分是自己的经历,当然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你的家庭的熏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叫迈克尔,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长得十分高大,有点呆萌。
他从小就是无家可归,在各个寄养家庭中长大,妈妈是瘾君子,爸爸从未出现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十分缺乏安全感,所以大多时候,他都是沉默的,成绩也不好,身材高大,再加上没有什么朋友,显得非常异类,所以他在集体中就是处于抽离状态,可有可无。
他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希望,以为一辈子就是混大街,直到遇到了陶西一家人,他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最好的教育是:爱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爱的力量太伟大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就算分享给别人,你自己也不会减少,这个东西就是爱。
这句话,是我小学时候在某本书中读到了,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我。
迈克尔在遇到陶西一家人之前是一个学习成绩超级烂,不爱说话,在老师眼中是个无药可救的学生。
陶西一家人却对他非常善良热情,从一开始,就没有以一个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尊重迈克尔。
尤其是陶西夫人,我觉得真的是一位情商超级高的一个人,她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一点都不娇柔做作,性格强势又温柔。
他们是真的很用心在爱迈克尔,不像之前的那些寄养家庭,都是假装自己在关心他。
他们发现他有超强的运动天赋,陶西的儿子,就一直陪他练习,教他橄榄球的规则,无条件支持他。
后来迈克尔进了学校的校队,但是由于他自身的弱点,他不相信自己,也没有动力,所以在比赛中表现很差。
这样的表现,无疑令教练非常生气,迈克尔受到了批评。
这时候陶西太太就冲过去和教练理论,后来再亲自找迈克尔聊,不断地开解他,这样的爱激发了迈克尔,他开始全力以赴。
因为他知道有人无条件支持他,他也要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自己的队友。
就这样,迈克尔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在一场场比赛中都有着惊人的表现,以至于后来都有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了。
他也在陶西一家人的帮助下,进入了密西西比大学,后来成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知名球员。
因为陶西一家人的爱感化了他,让他从一个总是被欺负而非常自卑的人,到后来渐渐找到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重新接纳了自己。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教育离不开爱,就像绿植离不开水,有了水的滋养,绿植才能茁壮生长。
2. 你的人生你做主
整个剧中,让我觉得最心痛的就是美国运动员保护协会的人找迈克尔谈话的那一幕,他告诉迈克尔,陶西夫人一家可能是有预谋想要让他去密西西比大学的。
因为他们夫妻两都是这所大学毕业,所以说他们想让迈克尔为母校打球,才处心积虑地收养和培养他。
本来让自己感觉到爱与信任的一家人,迈克尔心中充满感恩。
这样的话,无疑相当于晴天霹雳。
迈克尔震惊了,将信将疑的他感到一种可能被骗的无力感。因为他突然间发现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彷佛一切都真的是陶西一家安排好的,所以他有点生气,他再次选择逃避。
陶西太太到处找他,最后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他,并告诉他,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你想要去哪所学校我都支持,哪怕是我最讨厌的那所,你要为他打球我都不介意,因为都是你的人生。
迈克尔再次陷入了深思,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一路都是按照别人的安排来,他突然想通了,他依旧选择了密西西比大学,这次是他自己跟随内心选择的,任谁,都无法动摇。
无形之中,迈克尔又一次地成长,又一次地完善了原来不够自信的自己,他在慢慢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不只是迈克尔,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不清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才会经常感到迷茫,才会经常被外在环境所干扰。
如果我们很坚定自己要什么,那么外在的那些干扰根本无法撼动我们,因为心之所向的力量足够对抗外在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朝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时光不会亏待你的,它会送你到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前提是你足够坚定。
从前家人是迈克尔的弱点,但后来家人却成为了迈克尔的动力,这是他正视了这个弱点,并把它转换成动力,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去直面我们的弱点,然后再将它重建,让它成为我们的动力,成为我们人生的助力器。
送给大家一句蒋方舟的名言,这位年少成名的作者说过: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
有哪些励志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
《弱点》是根据迈克尔·路易斯的小说《弱点:比赛进程》改编的电影,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因为非常励志、非常正能量。
掐指一算,距离这部电影上映,也已经过去了快10年。
“一个人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要十倍的勇气加上百倍的坚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有人逃避,有人积极面对,两种态度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The Blind Side”,也可直译为:盲点。好比在这部电影的橄榄球比赛中中,前卫抱着球向前冲时,后面会有敌人的突袭,也有队友的保护。
这些你都看不见,这就是你的盲点,你是相信队友一直往前冲,还是心里害怕对手而不敢向前呢?这种选择就会体现出你内在的能量。
内在能量从何而来,一部分是自己的经历,当然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你的家庭的熏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叫迈克尔,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长得十分高大,有点呆萌。
他从小就是无家可归,在各个寄养家庭中长大,妈妈是瘾君子,爸爸从未出现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十分缺乏安全感,所以大多时候,他都是沉默的,成绩也不好,身材高大,再加上没有什么朋友,显得非常异类,所以他在集体中就是处于抽离状态,可有可无。
他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希望,以为一辈子就是混大街,直到遇到了陶西一家人,他的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最好的教育是:爱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爱的力量太伟大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就算分享给别人,你自己也不会减少,这个东西就是爱。
这句话,是我小学时候在某本书中读到了,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我。
迈克尔在遇到陶西一家人之前是一个学习成绩超级烂,不爱说话,在老师眼中是个无药可救的学生。
陶西一家人却对他非常善良热情,从一开始,就没有以一个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尊重迈克尔。
尤其是陶西夫人,我觉得真的是一位情商超级高的一个人,她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一点都不娇柔做作,性格强势又温柔。
他们是真的很用心在爱迈克尔,不像之前的那些寄养家庭,都是假装自己在关心他。
他们发现他有超强的运动天赋,陶西的儿子,就一直陪他练习,教他橄榄球的规则,无条件支持他。
后来迈克尔进了学校的校队,但是由于他自身的弱点,他不相信自己,也没有动力,所以在比赛中表现很差。
这样的表现,无疑令教练非常生气,迈克尔受到了批评。
这时候陶西太太就冲过去和教练理论,后来再亲自找迈克尔聊,不断地开解他,这样的爱激发了迈克尔,他开始全力以赴。
因为他知道有人无条件支持他,他也要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自己的队友。
就这样,迈克尔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在一场场比赛中都有着惊人的表现,以至于后来都有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了。
他也在陶西一家人的帮助下,进入了密西西比大学,后来成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知名球员。
因为陶西一家人的爱感化了他,让他从一个总是被欺负而非常自卑的人,到后来渐渐找到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重新接纳了自己。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教育离不开爱,就像绿植离不开水,有了水的滋养,绿植才能茁壮生长。
2. 你的人生你做主
整个剧中,让我觉得最心痛的就是美国运动员保护协会的人找迈克尔谈话的那一幕,他告诉迈克尔,陶西夫人一家可能是有预谋想要让他去密西西比大学的。
因为他们夫妻两都是这所大学毕业,所以说他们想让迈克尔为母校打球,才处心积虑地收养和培养他。
本来让自己感觉到爱与信任的一家人,迈克尔心中充满感恩。
这样的话,无疑相当于晴天霹雳。
迈克尔震惊了,将信将疑的他感到一种可能被骗的无力感。因为他突然间发现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彷佛一切都真的是陶西一家安排好的,所以他有点生气,他再次选择逃避。
陶西太太到处找他,最后在一家商店里找到他,并告诉他,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你想要去哪所学校我都支持,哪怕是我最讨厌的那所,你要为他打球我都不介意,因为都是你的人生。
迈克尔再次陷入了深思,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一路都是按照别人的安排来,他突然想通了,他依旧选择了密西西比大学,这次是他自己跟随内心选择的,任谁,都无法动摇。
无形之中,迈克尔又一次地成长,又一次地完善了原来不够自信的自己,他在慢慢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不只是迈克尔,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不清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才会经常感到迷茫,才会经常被外在环境所干扰。
如果我们很坚定自己要什么,那么外在的那些干扰根本无法撼动我们,因为心之所向的力量足够对抗外在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朝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时光不会亏待你的,它会送你到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前提是你足够坚定。
从前家人是迈克尔的弱点,但后来家人却成为了迈克尔的动力,这是他正视了这个弱点,并把它转换成动力,所以他成功了。
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去直面我们的弱点,然后再将它重建,让它成为我们的动力,成为我们人生的助力器。
送给大家一句蒋方舟的名言,这位年少成名的作者说过: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篇
电影《血战钢锯岭》 观后感
我观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观影中我震撼不已,观影后我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为我们描述了战争的烽火岁月:二战时美军与日军在冲绳岛上展开激烈的战斗。美军虽然装备精良,可日军拥有100多米高的钢锯岭,它成了阻碍美军进攻的天然屏障,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开始了。美军进行了数次冲锋,但都无功而返……
多斯,一个信仰__的青年,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像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的热血参了军。与众不同的是,他参军不是为了杀人,而是拯救战场上的生命,多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相信杀生是罪过,所以他坚决不碰枪,这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也让我惊讶: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怎能不拿枪?这更使得教官恼火万分,多斯也被战友嘲讽为“傻瓜多斯”。此后他竟然宁可冒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一番周折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临时军医,我不禁疑问:就他那身板能顶住战火吗?!
多斯的第一场战斗开始了,几天后他所在的队伍登了岛,在黎明发起了冲锋。在舰炮的掩护下,一群英勇无畏的士兵爬向了钢锯岭。刚上岭,他们便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有的士兵还没来得及找掩体,就在“哒哒哒”的机枪声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横飞,除了枪炮声、轰鸣声,就只能听到士兵的凄惨叫声,这让我看得惊心动魄,暗想: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哪!而这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却轻而易举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在惨烈的战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亲眼看着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里现出了泪光,他被熏黑的脸忍不住地抽搐着。虽然很恐惧,但多斯还是鼓起勇气,冲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助伤员。看到战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着泪为他们治疗,心中默默地祈祷。乱石嶙峋中,尸横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抢救自己的战友!在日军强劲的反击攻势下,美军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与被抛弃的伤员,我真为身处险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还在搜寻伤员。他用生命 编织 成保护网,把一个个战友送下了钢锯岭。好几次他险些被敌人发现,虽然自己也负伤了,但他还在想:让我再多救一个!
让我再多救一个!他将平常嘲笑他的战友送下了山崖;让我再多救一个,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军官送出了敌人的魔爪;让我再多救一个,他从死神怀里抢下了70多条生命!看到这儿,我不能自已,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这么一个普通人的信念顽强、坚韧的使人难以置信。
战斗胜利了!多斯也体力不支了。在废墟中,他被惊诧不已的战友们救下了钢锯岭。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许是坚强与虔诚塑造了多斯,又或许,是多斯证明了坚强与虔诚。
我思考着:在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看似难以逾越的钢锯岭,也有很多的烦恼,但是如果拥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战也只能是过眼烟云,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与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救下这么多人,也许因为我是个‘傻瓜’吧,但我总相信,我能再多救一个!”90多岁的老人多斯笑着说。在这平和而坚定的叙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 故事 。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近年来的好莱坞大片里,战争题材的重磅作品并不多见,似乎大家把重头戏都放到种族歧视和同性题材去了,焦点不再是恐怖主义或者战争场面的重现。倒回2014年,学院派有典型的老导演操刀作品《美国狙击手》,同年还有全明星阵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颁奖季里只能看到《间谍之桥》这样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迈克尔·贝的《危机13小时》与英国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国人和英国人,对于当今战争题材的不同偏好与视角。
战争场面的纵深感
今年梅尔·吉布森的回归,似乎预示着传统题材的电影,又有人回来扛大旗了。实打实的把战争场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游刃有余。《血战钢锯岭》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镜头,用于对正面战场的刻画。电影开篇,慢镜头加上平行移动,像画卷一样为我们展开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冲绳战场上,人间炼狱一般的场景。炮火交加,子弹飞驰,肆意的爆裂,与死亡赛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残缺的尸体。影片的定调和立意,从导演的第一组镜头里,就被明确的树立了,战争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间地狱,充满了杀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个生命似乎都在劫难逃。
如果说在我们的脑海中,如画卷一般的战地镜头,还停留在《现代启示录》的开篇,那场远景的热带雨林中的连环爆炸,这部《血战钢锯岭》则用了更加近景的镜头,展现了冲绳战场钢锯岭高地上,无数军舰高射炮齐发后,密集导弹坠地的威力,方寸之间,遍地绽放着爆裂的黑雾和四溅的火花。这个固定镜头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观众与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们,目睹同样壮烈的战场画面,仿佛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绪一片空白,预想着自己爬上高地,在战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来,就要看上天的眷顾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摄战争场面,在现如今的电影中,并不多见了,这一次的场景还原,仿佛又勾勒起了我们儿时看战争大片的记忆,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战场上的地狱与天堂
除了单独的大全景战场画面的表现,影片中,对于战场上气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尔·吉布森不仅仅单纯的用爆炸和鲜血去表现惨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题,渗透到镜头的氛围当中。电影开篇长幅画卷一样展开的杀戮场景,堪称地狱的投射。这组画面作为倒叙的开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这段地狱杀场的镜头,变得更加冗长繁复,之后还有更多尸横遍野的悲惨画面,为观众勾勒出战场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狱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声的最后一组镜头里,男主角手握圣经,奄奄一息的躺在担架里,在空中的索道里飘荡,成为了云雾之间,那个仿佛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枪林弹雨里穿梭,总计营救了75名伤员,竟然没有受到任何的致命伤,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你说他没有神的庇佑,现实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更多的仪式感镜头,还有男主角从战场回来后,站在户外淋浴下,冲洗满是鲜血的身体,仰视的镜头角度,让观众充满了观看英雄洗礼的庄重感。
战场上的宗教选择权
西方人的信仰与暴力,常常被拿来当做戏剧冲突的重点。而在战争时期,人们已经无力再谈及信仰了,价值观将立刻转化为保卫国家,守护亲人,以及自我防卫,让自己、战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无论用什么的手段。欺骗、谋杀,都成为了间谍和行刺等特殊时期的伟大任务,但实质上人们还是进行着人骗人、人杀人的粗暴举动。如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在上帝的眼里,这些都是一样的劣行。在《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秉承训诫,无论在世间经历什么,都不曾妥协、不违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里,同样也没有离开信仰这个话题。在坦克小队迎来新成员时,老兵炮弹填装手第一句问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种__。而新兵诺曼则是典型的还游离在信仰与现实间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干脆外号就叫做“圣经”,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队长“战爸”,最后也不再掩饰自己深知每一句祷告在圣经里的出处。他不是没有信仰,也不放弃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隐藏起来,伪装坚强。作为队长,他从不参与士兵之间的信仰争论,在战场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当炮弹打来时,祈祷并没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应和你的战友。影片给我们看了一系列真实的个案,面对战争时,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托,有人则可以隐藏自己的信仰,因为在战场上,不需要柔软的个人,要想活下来,你只能把自己变成战争机器,也就是杀人机器。
而在《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Doss一直坚持做一位战地急救人员,而不是持枪杀人的士兵。救人和杀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难得的是他有机会坚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个看似无法坚持的时代和环境下,他用行动为自己创造出一条,在战场上同样双手占满鲜血,但是却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辉道路。于是Doss变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战场上,唯一的暖流和众人回家的希望。当士兵们看清战场上的现实,无数人的生命都只是铺路石,无数个倒下,又会有无数个跟上,直到攻占高地成功,剩下最后一人为止,他们微弱的生命,都只会掩埋在焦土之下,无人问津。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看完之后不敢相信,觉得好莱坞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网一查,发现这片子居然大多数都是真的,而且历史上的戴斯蒙·道斯这人比电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说是真二杆子……
道哥这人是标准红脖子,农民、拜上帝、估计投票只投共和党。他们家信的是个叫“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据‘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会。他确实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诫之外更多是因为童年阴影,他爹喝醉了差点毙了他舅舅,道哥看着老爹被警察带走,发誓绝不碰枪。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道哥是船厂工人,确实有资格留在后方,但他还是入伍了;入伍后他确实拒绝碰枪,因为信(shen)仰(jing)被军法处置,他被定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后来成为二战中唯一一个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编辑:勋章名字根据评论更正。)
钢锯岭的确是个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军登陆后确实在上面挂了个下船用的绳网当楼梯,电影里没演的是,那绳网是包括道哥在内的三个志愿者挂上去的。我猜他们本来想过把这段放在电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过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导演不敢拍。
当时美军攻上去后被日本人打了下去,电影里那段人海战术A过去拍得精彩,但其实太小看日本人。根据战报,日本人在山腹里构建了蜘蛛网一样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国人上来然后立刻发动,美军其实是立足未稳、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军溃退后道哥不走,独自留下救人,开始无敌状态的表演。包括在火线上包扎、提血浆输血,从距离日军阵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来一个伤员。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枪林弹雨里忙活了十几个小时而毫发无伤。事后还有自称狙击手的日本俘虏说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作死的卫生兵但每次冲他开枪子弹都会卡壳。
当时一片混乱,道哥救了多少人没人知道,他们营长要报一百,道哥自己谦虚说也就五十来个,双方最后妥协报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钢锯岭前他确实获准读经(因为是星期六,我试过理解他们那个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礼拜,结果发现自己英文其实不怎么样)。而这次美军成功拿下了钢锯岭,道哥忘了开挂、被手榴弹炸飞。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们教派的上帝生气了。
道哥被炸飞之后电影就算结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还没有结束……
在被担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滚下担架,因为发现了另一个伤员,他要把担架让给战友,然后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时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块弹片,路上还被日军狙击手打了一枪。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如果,人类不把欲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么我想战争也不会发生,影片也只能是架空历史的题材。但是人就是人,如果本能可以控制的住欲望,大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么我想人类一定是进化到最顶端超脱现在的文明了。时间回到二战时期,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无非是日本侵华、日军空袭珍珠港、德军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还有此片中拍摄的冲绳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太平洋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录战役,日军被俘虏或战死的有10万人,美军也有8万人受伤或身亡。光听数字也许不太直观,没什么画面感,工人体育场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可以容纳1.5万名观众,12个工体才足够容纳这些死伤者。12个工体,我仔细想了想,心中不寒而栗。
至于二战为什么打响以及从哪打响,我想历史课本里已经交待的清清楚楚,这部电影里也没妄图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些事交待的清清楚楚,而是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MAX,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士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混球父亲。
在孤儿院里的Smitty不解,他的世界只有强者能够生存,心中充满了怨恨,他手中倾泻着的机枪喷出的每一发子弹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爆发出的不满,他认为这个世界本应该就是这样的,因为没有爱、没有信仰也没有尊重,所以他问道斯,你手中的枪为什么不射向混球父亲。
“在我心里他已经死了”道斯这么说,是的,除去信仰还有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正是这种尊重让道斯的混球父亲也救了他一命,也是他父亲最后一次在荧幕前亮相。回想起道斯的父亲站在坟墓前的模样,还有从军营里消失的模样,还有打骂道斯母亲的模样,我怀疑这是不是一个人。在道斯的父亲最后一次露面时,我只注意到了他的头发、一战时的美军制服还有制服上三颗闪闪发亮的勋章。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不再是那个混球父亲,而是一个怕自己儿子下半辈子都待在军事法庭里,拉下老脸去求老队长,迈向老年的落魄中年人。
尊重,再从我糟糕的观影体验中表述,是我旁边那男的一边用微信发语音,一边用公放听对方发来的语音、坐在我后面的情侣若无旁人的打情骂俏、带着小孩子来观影的一对老夫妻根本不在意电影中的死人谈笑风生、小孩子看见了死人大喊大叫、还有坐在我前边的大哥从兜里掏出一套煎饼果子吃的正爽,末了还把油乎乎的塑料袋扔在了脚下。
有人会说我愿意,你没权利干涉我的自由。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你愿意的同时就是在不尊重我,不尊重影厅里的所有人,也成功的让我把这家影院从心中拉黑,这样的电影院我再也不会去了,真的不该贪那20块钱的便宜。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的全部也不是在说尊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是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想起了《老炮儿》里的剧情,六爷和他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中国和美利坚不一样,五千年的传统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变的,老一辈的家长不懂得尊重,他们信奉的是传统,打是亲骂是爱、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就连现在,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爸喝多了叫我过去训话,他一瞪眼我还不寒而栗,想起他小时候用皮带抽我时我的惨状。
所以在要求老一辈向美利坚看齐的时候,自己也要想想老一辈在自己的成长中付出了多少,是不是18岁之后就要求你自己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了。至少我家里并没有,到了现在我还只能当个寄生虫。
影片最后,没看完道斯老爷子从容的笑我就逃一样走出了电影院,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爹打个电话(我的手机在电影院里收不到信号),发现他正在满世界的找我,甚至给我所有朋友打了电话,这让我感到很难堪,和朋友抱怨了一番,回家,喝二锅头吃花生米的他一脸严肃的看着我,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发雷霆,醉醺醺的他给我的感觉是个独守空房寂寞的中年人,我跟他笑了笑,也没提他让我多丢脸的事,连羽绒服也没脱下来就迫不及待跟他吐槽我的观影经历,于是他也换上了一副笑脸,一边听一边骂。
后来,想起了我奶奶小时候给我讲的故事,就是那个小孩站在镜子前,你对镜子笑,镜子里的人也会对你笑。大家都笑了,这个家会越来越好,这个社会越来越好,这个国家越来越好,这个星球也会越来越好。
无信仰者,硬说的话算是道教徒,看不懂信仰,只谈尊重。
相关 文章 :
1.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
2. 红海行动观后感1000字
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笔记
4. 《西游记女儿国》观后感600字 西游记女儿国心得感悟
5. 诺兰《敦刻尔克》浅谈:"撤军"故事,留下的战争疼痛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范文
《血战钢锯岭》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 故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血战钢锯岭 观后感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范文一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