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癌历程,一个癌症者的抗癌日记
#头条创作挑战赛#(2022,2,15——2022,2,21)
211, 无理而气壮
手术之后,待在家里养病,百无聊赖,就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其实,从前我并不爱吃零食,只是手术之后,口味大变,忽然就爱上了零食。眼见得身上的肉一天天见多,对恢复健康十分不利,女儿多次建议我少吃零食。但是,爱好一旦养成了,要改,哪那么容易?零食当前,手不知不觉就伸了过去。伟人有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晚上看着电视嗑瓜子,细弱的声音居然惊动了正在聚精会神工作的女儿,立即提出了抗议,说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手。我反驳说:“俗话说,十个手指头,咬咬哪个都疼,这就是爹娘。儿女是爹娘的指头肉,娇惯得很。我舍不得管儿女,怎么会舍得管指头肉?”女儿居然一时语塞。
由此可见,有理讲理不算本事;无理而气壮,才是真功夫。八十年代初,我在《无名文学》工作,有一天临近中午,稿子急于下厂付印,我必须在吃午饭之前把稿子送到印刷厂。为了赶时间,我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可是,正赶上下班时间,骑车下班的人正多。在一个红绿灯路口,车速都慢下来。我前面是一位妇女,她的车一慢,我的前车轮撞到了她的后车轮。她的车子一下倒在地上,好在还没有摔着人。她扶起车子,正要冲我发火,我一看坏了,如果被她纠缠不清,耽搁事不说,弄不好还会叫我赔钱。那时我刚刚二十露头,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哪敢轻易动这点钱?我灵机一动,立即收起谄媚的笑容,故意以一种理直气壮的口气,质问她:“你怎么骑的车子,说停就停?你看把我的车子撞坏了没有?”对方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居然在我的凌厉攻势前犹豫起来。我一看,效果不错,赶紧就坡下驴,以一种大人不把小人怪的大度气势,把手一挥:“算了算了,我还有急事,赶紧走吧。”于是,双方骑车走路,各自安好。
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在我的心里却一直有一种负罪感:这不是典型的恃强欺弱吗?而最不该的是,自己明明无理,却硬是要占据道德高地,变无理为有理。就像当年一个女贪官,入狱之后,记者采访她,问她为什么如此贪婪?她理直气壮的说了一句名言:“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果如所说,弱势群体往哪里说理去?
无赖之徒,莫过于此——包括我。
2022/2/17
212, 轻断食
前几天进行轻断食实验,因为只是知道个大概概念,其实并不真懂具体的操作程序,终归有点懵懂,除了喝水,每天只是喝一瓶牛奶。事后才知道,这样并不科学;而且,还得忍受难熬的饥饿感。有网友推荐了一份食谱,我觉得很有道理,基本可以做到既能够达到目的,又使人不那么难受。下面,把这份轻断食食谱转而推荐给大家:
早餐:一杯纯牛奶,一个鸡蛋。
午餐:一碗燕麦粥,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
加餐:一个苹果。
晚餐:半根玉米,两根黄瓜,一份豆腐。
它的好处是:牛奶、鸡蛋、豆腐保证了蛋白质的基本摄入;燕麦、玉米属于优质碳水化合物,热量不高;而西红柿、苹果、黄瓜可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至于它的效用如何,仅供朋友们参考。待我一试,便知端的。如果确实好,我再来汇报。
2022,2,19.
213,读书养病
前几天的“抗癌日记”,写了一篇《黄胄的骨气》,有朋友看了,问:“怎么抗癌了?文不对题。”我回答说:“我的抗癌日记,记的是一个大生活状态,包括抗癌期间的所有生活。”
我的回答,既不是敷衍应付,也不是强词夺理。
多年来,我自己信守的一句格言是:何以解忧?读书喝酒。得病之后,就不能喝了,但书可以读。所以,读书养病,就成了我的独家秘笈。
有研究证明,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对癌症患者来说,尤为如此。说实话,得了癌症之后,能够丝毫不影响心情,反正我是不相信的。不管他如何豁达,如何胸怀宽广,面对着生死,不可能不为所动。如果真的一点也不想,那这个人不是少心没肺,就是白痴。看一个人豁达不豁达,主要看他能不能想得透,看得开,放得下,最关键的是最后一点,能不能放得下。放得下,便是好汉一条;放不下,便是怂包一个。
如何放得下?就是既然已经事已至此而无良策,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想它,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一个最佳的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心情放松了,开朗了,对身体的康复极为有利。我的最佳方式就是读书。唯有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任意驰骋,神游八极;可以神接古人,膝促今人,心连时空,气通天地。在这里,我可以不受任何人的要挟,不用向任何人献媚,腰挺得直,气喘得顺,心放得开, 任是皇帝老儿,也不耳他。 一句话,爱咋咋地!
在这样的心情下,有什么病能够随意撒泼?癌症咋了?记不记得大跃进时期有首民歌: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如今,我来了!喝令癌症老儿,快给我滚开!
2022/2/19
214,读书养病:《无敌三勇士》
2月11日至19日,读刘白羽短篇小说集《无敌三勇士》,此书系“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之一,新华书店1949年11月一版一印。
此书为短篇小说集,共收入短篇小说6篇。包括:《四斤半》,谭虎著;《真假李板头》,刘石著;《生长》,胡田著;《无敌三勇士》,刘白羽著;《政治委员》,刘白羽著;《战火纷飞》,刘白羽著。
敌占区与解放区作家的区别是,敌占区作家大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型作家,文字高雅,心理细腻;解放区作家,大多是自学成才,依靠熟悉的生活积累写作的“红色作家”,故事性强,语言通俗,风格粗犷。
1981年,我在《无名文学》期间,编辑部举办创作学习班,从天津请来沧州老乡、著名作家、《战斗的青春》作者孙振(雪克),他私下里提起梁斌的《红旗谱》,说梁斌“一辈子也没把语言弄好。”
开始,我没有听明白,很久之后,才体会到,他指的是梁斌那一代作家,大多数语言都很粗糙。现在读《无敌三勇士》,更加深了这种印象。随便举刘白羽《政治委员》中的一段话为例:
“傍晚,政治委员回到团部——他和团长坐在点燃一支洋蜡的小桌旁,他把一只断臂搁在小桌上,他吐了一口气,他觉得既然见到团长,他可以诉诉自己的苦衷了,于是,他望也没望团长,自语着……”
逗点符号一“逗”到底不说,在短短的一段话里,“他”居然有六个,一句话一个“他”。开始我以为是作者有意为之,想取得一种特殊的效果。反复揣摩之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纯粹就是语言粗糙。我读了之后,很不舒服。最关键的是,作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泰斗级的文学大师刘白羽!
当然,红色作家中也有语言很精致的,比如孙犁。但,毕竟是少数。
2022/2/20
215,读书养病:黄胄“救人”
1957年,徐光耀被打成右派,一霎时,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当中。最使他接受不了的,是朋友的“反戈一击”,翻脸比翻书还快。但是,也有不落井下石的朋友,比如画家黄胄。
在批判会上,人人都要发言,不发言是过不了关的。黄胄也发言了,他是这样说的:“凭你徐光耀,打小当八路,受党的教育不算太短,党把你拉扯这么大,也不容易,可你往丁玲那儿跑个什么劲儿?要说不恨你,你反开党了;要说恨你,心里又丝丝拉拉的......”这哪里是什么批判,明明是苦口婆心地劝慰。在狂风暴雨般的批判声中,黄胄的发言,让徐光耀的心里得到了一丝温暖。
散会之后,挨了三个多小时批判的徐光耀,迷迷糊糊地往家走,黄胄一把从后面拉住他,拍了拍他的肩膀:“光耀,到琉璃厂转转。”此时的徐光耀,哪里有心思去“转转”?他很坚决地拒绝了。可是黄胄始终不肯放手,非要拉着他一起去不可。徐光耀明白了:这哪里是什么转转,分明是老朋友怕他受了天大的委屈,心里想不开,会出什么意外,所以,故意拉他去散散心。同时,徐光耀也明白:黄胄这样做,是要冒“同情反党分子”的巨大危险的。徐光耀心里很感动,尽管不愿去,还是跟着黄胄去了。
当时的琉璃厂,除了荣宝斋,还有很多公私合营的画店,摆出不少明清时期与现当代画家的名作。黄胄带着他仔细欣赏。虽然徐光耀不懂画,但黄胄耐心地给他一一讲解,并一再劝他买一幅画回去欣赏。在齐白石的一幅《群虾》画作前,徐光耀停住了脚步,他很喜欢这一幅,狠狠心,掏钱买了下来。
回家之后,徐光耀反复地欣赏这幅画,看着看着,便有了感觉。他“心中确已有了云开雨霁的幻觉。再看那水藻丛中,一群小生命活泼泼的自由游动,心神也就暂时飞离了风暴中心......”
从此以后,赏画便成了徐光耀的业余兴趣,也成了他坚持活下来的精神支柱。黄胄使他懂得了,绘画还有济世救人的功能,可以使人脱离苦海。而救他脱离苦海的,正是黄胄。
2022,2,21.
216,读书养病:《小兵张嘎》的诞生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却很少人知道它的十分奇特的“出生”经历。
1957年,因为收到“丁陈反党集团”的牵累,徐光耀成为被批斗的对象,从八月开始,一直到十一月,长期的煎熬,徐光耀已经成了丧家之犬,“浑身上下,像是一摊烂泥”。虽然没有最后结论,但已明显透露出将被开除党籍的信息。在一次会议上组织领导宣布:从即日起,徐光耀还要继续检查,随时向党交待。无事不得出门,出门要请假——这也就是说,他已经被“斗熟”,“挂起来”了。
少年得志的徐光耀,一下子跌倒地狱里,对他的精神打击可想而知。不给任务,不准出门,无会可开,无话可谈,无苦可诉,不能交往,更不能出席娱乐场所,苦闷、寂寞,“那份入骨钻心的煎熬,是常人绝难领略的”。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间?他只能读书。可是在这种心境下,书如何读得下去?饭吃不下,觉睡不着,身体状况急剧下降,脑子也出了问题:他把十二本的《莎士比亚戏剧集》通读了一遍,却连一个字也记不起来!脾气也越发的暴躁起来,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儿想与他玩,却被他一个“滚”,吓得失魂落魄,一下子跌倒在台阶上。
他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给自己找到一个方向与出口,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他学过一段心理学,从中记住了八个字:“集中精力,转移方向。”只有把全部经历都集中在一个点上,才能从痛苦的泥潭中跳出来。于是,他想到了写作。他虽然是个作家,平时却很难安静下来写作。如今有了安静的环境,大把的时间,为什么不拿起笔来写点东西?但是,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年月,能够写什么?写作的念头刚刚萌芽就被自己掐死了。他重新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甚至一度想到了死。但随即一想:自杀,不也是死吗?写文章,一口血喷在桌子上,也是死。“反正已经‘头朝下’了,,写作只为自救,不为应时,还管那些禁忌干什么?”如今,大块的时间摆在这儿,又有极其难得的安静,你不写,是你没出息。于是,他的决心下了:干!
决心下了,但是,写什么呢?他给自己定了个原则:不管写啥,一定要轻松愉快,能够逗自己乐,至少使眼下的沉重放松。他想到了自己的的长篇《平原烈火》,里面有一个小鬼“瞪眼虎”,活泼可爱,但后来给主角挤下去了,无果而终。很多读者读了,感到遗憾。徐光耀就想:那好吧,我就把他抓回来,能够逗我笑的,也就是他了。
于是,徐光耀打开心扉,把自己所闻所见所知所得的“嘎人嘎事”,都搜索了一遍,各种细节竟然列了一个长长的单子。经过精挑细选,缜密构思,一个“嘎子”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立起来了。
不能再犹豫了!心神收拢,铺开稿纸,立即动笔。他写的是电影剧本。因为他觉得写小说必须抠语言,一字不妥,心下生腻;多处不妥,读者厌弃。需下大功夫,但此时他太累了,体力支撑不住。写电影剧本则不同,语言粗糙一点也问题不大。所以,他毅然开笔了。
一动笔,徐光耀便欲罢不能,写作仿佛重新给他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在文学的海洋里,他如鱼得水。刚刚开了个头,记忆中的“各路英雄便纷至沓来。抗日烽火燃遍大地,化妆袭击,狭路埋伏,端楼打点,越墙掏窝,一派神出鬼没、灵动壮美的活跃景象布满眼前......写嘎子,无需发愁生活的枯竭,抗战史实,永远是取之不竭的源泉。由于思想与情感的激扬和专注,心境也似上了当年的战场,连梦中也是枪炮轰鸣,杀声震耳,什么“反党”啊,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食量于是增加,睡眠于是安稳,眼里消灭了金花,红润又回到了脸上。写到高兴处,甚至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在屋里飘飘然旋转起来,简直忽然之间又变成一个疯子了。”
写作非常顺利,只是中间卡了一点壳。写到嘎子坐禁闭,进去了,可是怎么让他出来呢?按理说,经过思想教育,嘎子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但是,依照嘎子的个性,他不会轻易心服。憋了两天,徐光耀也没有想出合适的办法,于是灰心了,觉得自己没弄过电影,还是回到老本行,改写小说吧。
电影剧本改成小说,徐光耀感到顺利多了,一月之间就拿下来了、最初书名为《小侦查员》,最后定名为《小兵张嘎》。接着一鼓作气,重新拾起电影剧本。这次也顺利了,只用了十多天,剧本也完成了。
小说与电影剧本的草稿,一直被压在箱底。直到1963年,突然时来运转,电影剧本被批准开拍。从此,中国电影史上,多了一部经典之作。
2022,2,22.
217,化疗结束
到2月21日,第八次化疗之后开的口服化疗药吃完了。也就是说,整个化疗过程全部结束了。这对我来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按照日历计算,恰好是手术后的第七个月;但按照实际天数,已经是215天(日记的篇数就是手术的天数)。在这漫长的215天里,我经历了人生最恐怖、最焦虑,也最艰难的日子。不管是手术本身,还是手术之后的化疗,都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期间,我害怕过,沮丧过,同时也坚持过,努力过。既有想放弃的念头,也有不服的想法。曲曲折折,弯弯娄娄,总算是熬过来了。这应该是我在漫长的抗癌路上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医护人员的精益求精,没有家人的无微不至,没有朋友的情意拳拳, 能够顺利熬过这段日子,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为此,当浮一大白!
不过,浮白还不是时候。一是医生至嘱,短期内还不能喝酒;二是接下来还要做回纳手术,这仍然是艰难的路程。听了病友们的术后描述,回纳手术之后的各种反应还是很强烈的,令人望而生畏。我还得煎熬,还得忍受,还得咬牙,还得坚持。总之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吾侪还需努力。
盼着吧,等着吧,等做完回纳手术,身体康复之后,一定与亲们举杯庆贺,不醉不归!
酒神兮,归来!
2022,2,23.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