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火化前需要做什么,火化电影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男人,却一心想要想成为一个女人,那么这个人死的时候,应该化男妆还是女妆?
电影出现的第一场入殓,男主角便要面对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
化男妆还是女妆?
如果换是你,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经典电影##奥斯卡##电影解说[话题]##治愈##电影人生大事#
感谢您对半只猫的支持
男主角的心路——如何接受入殓师的职业
一脸无辜的男主
男主角最开始是个天赋并不出众的大提琴手,因为失业,卖掉了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老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大提琴 雪山
面对入殓师的职业,男主其实一开始是拒绝的。就和我们大多数人对待这份工作的态度一样。
面对腐尸
那男主是如何一点点接受现实的呢?
他的转变巧妙地体现在了他几次吃东西的小事情上。
一、妻子的鸡肉火锅
当男主收拾完腐烂的尸体,回家看到妻子精心准备的鸡肉火锅,他联想到了白天工作时见到的尸体。
妻子的鸡肉火锅
不仅毫无胃口,还在水槽里呕吐不止。男主掀开妻子的衣服,在妻子的身体上贪婪得吮吸着人体散发的温暖,他是多么害怕尸体的冰冷呀。
妻子人体的温暖
二、家属给的柿饼
家属给的柿饼
男主和社长迟到,家属讽刺他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家伙。入殓仪式结束,家属却表达了自己诚挚的谢意,并将柿饼送给了男主和社长。柿饼很硬,很难嚼,男主学者社长的样子,使劲地把柿饼往嘴里送,发现原来那么难嚼的东西,竟然也是很好吃的,难看的事物也许只是表面上难看,存在即是合理。
三、社长烤的河豚鱼白
社长烤的河豚鱼白
当男主迫于各方压力,想要辞去入殓师的工作时,他与社长一起吃了河豚鱼白。鱼白其实是鱼的精囊,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代表降生。社长告诉他,世间万物的生,无不是建立在世间万物的死之上的。男主点头,吃下了鱼白。于是社长说了一句最能够代表他对入殓师理解的句子——好吃得让人为难。
好吃得让人为难
我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会感觉到为难吗?不会吧。
但细细想来,我们不就是在吃死去动物和植物的尸体嘛。还想尽了一切办法,在尸体身上做文章,切开,搅碎,烹煮,火烤,放上各种各样的作料。
感觉为难的话,我们还要不要吃,要不要活下去呢?
四、圣诞节的炸鸡
圣诞节,三个孤独的人围坐在一起,除了彼此,似乎没有其他人可以理解他们,节日里,身边却只有入殓的同事。
圣诞节的炸鸡
他们大快朵颐地品尝着美味的炸鸡,镜头给到特写,三个人完全投入到了品尝美食的享受中去。丝毫没有把食物和尸体联想到一起。
享受食物
其实,食物,一直就是食物,只是我们的心,一直在变。
入殓,搞那么复杂至于吗?
入殓师的工作
入殓,也许是生者可以为一个人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我想观众们应该都已经注意到了,当入殓师还没有履行他的职责时,和当入殓师完成了入殓的仪式之后,家属的态度一前一后有着天壤之别。要么感激不尽,要么痛哭流涕。
目睹整个入殓的过程
当还没有开始入殓时,入殓师是一个把自己的亲人送往人生最后一站的角色。而当我们亲眼见过了整个入殓的过程,我们才知道,入殓师是一个将我们的亲人送往下一站的角色。
社长的女助手说,社长是她从没见到过的那种人,如果不是社长,她也不会选择入行。
为什么呢?因为社长看待死亡与其他人都不一样,所以5年的时间,他的手下招不到雇员,因为和普通人一样看待死亡的人,一定也没有办法在社长手下做这份差事。
社长
入殓,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过程,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殡葬一条龙里的各个环节。入殓仅仅指把尸体放进棺木的过程。电影里最后丧葬公司工作人员潦草的处理也并不能说就不是入殓。但比起男主角和男主角的师傅——社长,确实是有天壤之别。
社长对死者入棺前的每一个步骤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都有每一个动作的火候,每一件道具,都有每一件道具的深意。
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社长,在对待死者时,却对新手期的男主角毫不客气,任何马虎都必将厉声呵斥。
社长甚至为整个入殓过程拍下了教程,这教程的精良程度堪比文化遗产。
半只猫不禁想问——人,已经死了,搞那么复杂至于吗?
这个问题很奇怪,我们会本能地回答——至于。仿佛这个答案就长在我们的DNA里。但我们往往又说不清为什么会如此回答。
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呢?
其实这就跟电影里的人们看待死亡的态度是一样的。
电影中大部分人,开始时对死亡都是敬而远之的。
男主并不知道是做入殓师,才会来面试,入职以后也屡屡想过要放弃,狠命地用肥皂擦去身上的晦气。
洗净晦气
男主角的发小,原来对男主客客气气,但知道了他在做的工作,却对家人说,连招呼都不用跟他打。
发小投来鄙视的眼神
而男主夫唱妇随的妻子,能接受他放弃大提琴的梦想,接受他回到乡下的老家,却也最终说出了无法接受他做入殓师,并离他而去。
妻子也不支持自己
全都因为没有人愿意接近“死亡”。哪怕是别人的死亡。甚至是一个四字,都是不吉利的象征,唯恐避之而不及。
但我们终究有一天必须面对“死亡”,也许是别人的,也许是自己的。这就在我们的DNA里挥之不去,只不过必须当我们真正接近死亡,才能真正了解“死亡”是什么。
当男主发小的母亲去世,发小跪在母亲的尸体前直面死亡,他才意识到男主并不只是靠把尸体搬进棺材赚取高薪的,那种没皮没脸的家伙。
发小一家人
正是因为入殓师的一丝不苟,才让死者得到最大的尊重。
发小的母亲
人和其他生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懂得什么是仪式感。任何仪式都是纯粹的形式主义,本身不创造价值,但仪式的作用,是提醒着人们,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是谁。
男主一系列的入殓仪式,让死者不再是一具冰冷的尸体,而是一个人。
而最后男主不忘将丝巾系在死者的胸前,这直接让发小破防,也让我破防了。这再次提醒了发小,那是他勤劳又爱美的母亲呀。
这个小小的举动,死者的家属其实并没有要求,甚至不曾想起,但是男主凭借自己作为入殓师的体察,却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直面死亡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不创造价值的举动是多余的。因为入殓,也许是生者能为死者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入殓
逝者应该是什么模样?
逝者应该是什么模样?
中国有个词叫做“盖棺定论”,当棺材板盖上的时候,一切也就有了定数。
所以,死者入棺前最后的样貌也尤为重要,应该是一个能够代表死者一生的样貌。
可死者是没有办法决定自己最后模样的,必须由生者来决定。
开场的入殓
电影一开场,死者是一个一心想要成为女人的男人,TA应该化上怎样的妆呢?
一心想要成为女人的男人
想让孩子成为男人,是父母的心愿,想要成为女人,是孩子的心愿。最终父母遵从了孩子的心愿,因为即便是最后一段旅程,那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还想想要的样子
入殓仪式结束后,父亲在门外再次感谢了入殓师。父亲非常后悔,因为孩子曾经和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不一样,所以亲情也变得疏离,直到孩子离自己而去,都没有机会和解,要是早一点肯定孩子真实的样子该有多好。
虽然孩子最终的样子,并不是父亲所希望的样子,但却是孩子最真实的样子,真实到让父亲重新回忆起了所有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美好。
最后的入殓
电影最后一次入殓的对象,是男主自己的父亲。
面对自己的父亲
他6岁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的那个父亲,所以父亲的样子在他记忆里已经模糊不清。
最后看见躺在地上的尸体,男主甚至无法辨认出是不是自己的父亲。
但是当见到父亲手中自己送的石头信时,男主还是破防了。无论自己的父亲做过什么,他终究还是自己的父亲。而6岁时离自己而去的那个父亲,其实一直都不曾消失,正如临终前紧紧握在手心的“石头信”。
童年时的男主,早早离开了父亲
互相交换“石头信”
最终,记忆里父亲的样子渐渐变得清晰,很明显那不是父亲年轻时的样子,而是男主现在见到父亲苍老的样子
但并没有那么苍老,因为男主给父亲化上了妆,那是男主心中父亲应该有的样子。
父亲的样子,并不是年轻时的样子
《入殓师》的英文海报上,有一句话写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最后回忆的礼物
不是因为生者的回忆,决定了死者最后的样貌,而是死者最后的样貌,照亮了生者的回忆。
新的旅程
感谢您对半只猫的支持
>>> 视频解说地址 <<<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