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是北京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活动板块之一「电影节展另一道市场风景线」
文 /李佳蕾
编辑 /刘珞琦
责编 /杜思梦
近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江苏省电影局主办,苏州市委宣传部承办的“2022年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于苏州5家影院同步开启放映。这一全国唯一以修复为主题的电影展映活动在苏州举办已是第三年。
今年,展映的12部影片既有展现近年来全球电影最新修复成果的影片,也有以此为契机纪念重要影人的影片。随手点开几场放映信息就可发现,观众购票热情高涨,多数场次已经售罄。
参与放映的苏州独墅湖影剧院工作人员黄辰晨告诉记者,“观众热情很高涨,在上座率75%的限制下,还能保持80%左右的上座率。这次片单相对于影迷来说吸引力比较大,能够让观众再次走进影院观影。”同样,苏艺影城的俞经理也表示影院上座率将近80%,“11月25日的《雨中曲》和周末刚结束的《茶馆》都售罄了。”
《茶馆》剧照
据悉,不乏上海、无锡等周边城市的影迷纷纷前来购票。有观众告诉记者,“这三年的修复影展我都很喜欢,能够在电影院看到这些修复过的片子还挺兴奋的。有些片子都是在网上看的未修复版,这次在大银幕看修复过的,是很别致的观影体验。”
今年8月,北京国际电影节观众带来了展映影片130余部,其中最快售罄的前三部影片分别为《海航王:红发歌姬》《宇宙探索编辑部》《教父》50周年杜比视界重制版。尽管今年因疫情原因,上海国际电影节无法如期与观众相见,但是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可称为影迷心中的一大盛事。去年,在严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执行上座率上限75%的保障下,上海国际电影节在10天会期内为观众展映了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405部影片。
在厦门的金鸡影展活动上,影迷们能欣赏近40国参与制作的34部国际影片、23部华人青年短片、8部为庆回归而修复重映的香港经典电影,以及8部还没定档公映的国产新片;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山西平遥为观众朋友提供了更多观影可能,去年在平遥国际电影展大放异彩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也计划与全国观众在大银幕相见;“2022伊朗电影大师展”在杭州、宁波两地同时展映8部来自伊朗的优秀影片;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将在广西南宁公开展映8部优秀的中国、东盟电影,包含了剧情、喜剧、动作、恐怖等多种类型;2022年金砖国家电影节展映于11月4日-11月6日在上海进行,展映期间来自中国、南非、巴西、俄罗斯、印度五个金砖国家的影片与影迷们见面……近期,原定于11月26日-29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延期举办,据悉,展映影片除了19部入围“金丝路奖”的影片外,还有超90部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电影与观众见面。
除了在国内进行电影节展活动,受国家电影局委托,中国电影资料馆今年在圭亚那、捷克、马来西亚、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卢森堡、阿根廷、毛里求斯、泰国、库克群岛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电影节展,至今共展映影片近70部、展映场次超100场,展映影片既有《悬崖之上》《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父辈》《你好,李焕英》《爱情神话》《万里归途》《人生大事》等一批受观众欢迎的优秀国产影片,也有上世纪20至60年代的经典修复片《劳工之爱情》《马路天使》等,均获海外观众好评。
苏艺影城的俞经理在谈到苏州“国际修复影展”保持80%左右的上座率时说,“今年是做’国际修复影展’第三年,在影迷观影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影展中有很多影片都反映了苏州的历史文化,经过修复之后搬上大银幕,我觉得非常契合苏州这座城市的基调。”作为文化活动,电影节展反映出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肌理,也是展现国家或地区形象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它能够成为影迷观众喜闻乐见、欣然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助力广大电影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签约额达352.23亿元,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呈上“北京方案”
在北京最美的金秋季节,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全球电影人在这里共同酿造的电影美酒,愈发馥郁香醇。
过去十年里,北影节累计放映中外影片3500部、7000多场次,140多万人次观影,4500多个项目报名参加创投,北京市场的签约额累计达到1650亿元以上。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刻,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新机·新局”为主题,携手全世界电影人前行,共同为电影事业孕育新机,开创新局。
中国的电影事业正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新十年”将继续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努力打造中国电影勃兴的“北京方案”。
“天坛奖”评选
公平、合理、专业的国际舞台
向全世界展示、推荐和评选优秀电影作品,传播和推广电影文化,是北影节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选无疑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好体现。今年“天坛奖”的入围影片各有亮点,出品地区广泛,主题丰富温暖,兼顾业内口碑与公众话题度,既有世界重量级导演的最新作品,也有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新锐导演的惊喜之作,且包含多部第一次亮相的首映影片。
《坠雪少女》等5部影片讲述与成长有关的故事;《信誓》等5部影片聚焦人生的“心安之处”;《会议》等5部影片探讨的,则是“ 历史 的天空下”的个体生命如何担当起家国承担。15部入围影片充分展现了电影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
“北京国际电影节不仅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聆听具有艺术涵养和文化底蕴的中国故事,看到中国电影的发展与进步,也将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电影带到中国观众面前,促进艺术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评委会主席巩俐说。
今年北影节首次设置主竞赛单元“官方场刊”,邀请包括北京日报·艺绽在内的13家媒体和影评人组成观影团,对“天坛奖”入围影片给出评分、评价,通过官方发布的形式每日公布。场刊的设立,是北影节的又一次自我完善和升级,不仅强化了自身的专业性,也进一步体现了“天坛奖”和电影艺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北影节正在为那些真正体现近年电影艺术进步、映射未来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的艺术佳片,提供更加公平、合理、专业的国际性舞台。
“北京展映”
首次覆盖京津冀
4K修复版《穆赫兰道》仅用9秒钟便全部售罄;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作品《洞》“零时差”与北京观众见面;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惊艳亮相……北影节“北京展映”已打造成影迷心中最好的电影风景线,“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成为观众口耳相传的宣传语。
今年的“北京展映”首次在时间、地域、空间上进行“扩容”。展映地点首次走出北京,覆盖京津冀,共在31家影院放映近300部、1000余场次的中外影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冬奥影像特展”“评委会主席巩俐作品回顾展”“修复经典”“系列饕餮”“大师回顾”“中国故事”等17个展映单元,让观众尽情享受电影的饕餮盛宴。为了让影迷的观影回忆拥有载体,北影节还推出“北京展映”电子版纪念手册。
线上影展则让影迷足不出户就能看电影。北影节与爱奇艺联合推出近百部境内外佳片,其中包含十余部新片,设置包含“第一视角”“聚焦俄罗斯”“震式发布”等单元。此外,北京广播电视台同时开启第十一届北影节电视展映,影迷们有了更多观影选择,“客厅影院”进入千家万户。
在吸引观众观影之余,北影节还积极拉动电影文化消费新热点。本届电影节通过举办群众性电影主题文化 娱乐 消费活动,积极 探索 “电影+ 科技 + 旅游 ”融合发展新模式。虚拟现实(VR)单元、北京民族电影展、 游戏 动漫电影单元、云上影人欢乐接力跑、电影嘉年华等“电影+”跨界融合活动,充分发挥了电影节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市民、促进消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
北京市场
“吸铁石”作用日益显现
“北影节对我来说具有指标性的意义,我一个台湾人如果能够在北京电影节上得到肯定,是莫大的荣耀”,来自中国台湾的青年导演许宬玮说。他的作品《小镇医生的隐秘》入围了今年北影节北京市场的项目创投终审,并获得优秀项目奖。对于电影创作者、产业工作人员而言,北影节的北京市场是他们寻找机遇、洽谈合作、沟通交流的优质平台。
今年共有44个重点项目、39家企业在北京市场签约发布,总金额达到352.23亿元,同比增长约6%,再次突破纪录。十一年间,北京市场立足电影产业发展搭建起“电影要素”“项目创投”和“版权交易”三大平台,吸引优秀项目参评及众多商业主体签约合作,在业界形成强大的聚合力和影响力。十一年来,北京市场共促进346个重点项目洽商签约,交易总额累计达2002.51亿元,充分证明了业界对平台的接受和认可,北京市场的“吸铁石”作用日益显现。
前不久,借着北京市推进“两区”建设的东风,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成立了国际影视设施服务中心,为中外合作制作影视节目提供便利服务。北京空间广阔,未来可期,电影交流合作必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更深的友谊、更多的机遇。
编辑 金力维
流程编辑 吴越
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节展历史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中国电影界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集电影评奖、颁奖、中外新片展映、学术研讨、电影市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艺演出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文化活动,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影响和规模最大,最专业,最具权威性的电影评奖活动,被外界誉为‘中国奥斯卡’。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电影节。
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一起并称中国电影的三大奖。百花奖是观众奖,金鸡奖是专家奖,华表奖是政府奖。这三个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这三个奖是分别代表我国最高观众认可、最高艺术水准、最高政府鼓励的三大电影奖项。
金鸡奖是中国最权威最专业的电影奖。金鸡奖诞生于1981年,因当年属中国农历鸡年,故取名中国电影金鸡奖,以金鸡啼晓并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又因为安徽怀宁洪铺镇有‘金鸡碑’。‘金鸡碑’为戏神碑,立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中国研究戏剧史的活化石,全国仅存两座。1984年7月怀宁县文物普查中发现,“金鸡奖”名源于此。金鸡奖邀请中国国内最具权威的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电影剧作家、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以及电影理论家、教育家、事业家共同组成金鸡奖评奖委员会,因此又被称为“专家奖”。
百花奖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电影奖,创办于1962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1963举办第二届之后,一直中断了17年,直到1980 年才恢复举办了第三届。百花奖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为了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奖品为铜质镀金花神,表示电影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由
观众投票产生奖项。因此又被称为“观众奖”。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已经成为优秀的电影人才的摇篮, 从这个舞台走出了谢晋、夏衍、祝希娟、陈强、王心刚、陈冲、刘晓庆、潘虹、张瑜、斯琴高娃、姜文、王馥荔、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侯咏、何平、巩俐、宋佳、葛优、李保田、李雪健、陈道明、张国立、王学圻、宁静、冯小刚、倪萍、奚美娟、宋春丽、陶虹、余男、陶红、尹力、霍建起、章子怡、徐静蕾、周迅、刘烨、夏雨、袁泉、范冰冰、李冰冰、张涵予、赵薇、陈坤、孙俪、邓超等一代代优秀的电影人才。 1992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代表观众意见的‘百花奖’和代表专家意见的‘金鸡奖’合二为一。简称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以‘金鸡啼晓’象征‘百花齐放’。“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在中国各地申办城市轮流举办、形成了举办地人民的电影节日,数以万计的群众踊跃参与电影节各项活动,表达了广大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热爱和关注,构成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独特的风景线。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影人间的交流,正成为中国和世界电影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重要窗口。2007年是中国电影新百年的新开端,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文联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达成了自2008年至2017年长达十年,具有历史性、战略性和唯一性的合作协议,在双方以崭新、先进、国际化运营管理理念的联手培育和打造下,“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
自2005年起,专业评审制的金鸡奖与观众投票制的百花奖轮流举办,前者在单数年举办,后者为双数年。因此二奖亦合称金鸡百花奖。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