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将领(日本关东军广野次郎)

时间:2022-08-12 21:03:49阅读:4559
在黑龙江省中南部曾有一个县级市叫珠河县“珠河县”这个地名只存在到1946年从这年年底开始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尚志县”每当看到这个地名我们就会想起那位英雄他与杨靖宇合称“南杨北赵”曾让日寇闻风丧胆19…

在黑龙江省中南部

曾有一个县级市叫珠河县

“珠河县”这个地名只存在到1946年

从这年年底开始

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尚志县”

每当看到这个地名

我们就会想起那位英雄

他与杨靖宇合称“南杨北赵”

曾让日寇闻风丧胆

1942年2月12日

他被特务偷袭

重伤被俘

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

将尸身丢弃

当年他倒下的地方

正是如今的“尚志市”

他,就是抗日名将赵尚志

他曾打得敌人惊呼

“小小的‘满洲国’

大大的赵尚志!”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

抗日名将赵尚志英勇杀敌的故事

赵尚志

1908年10月

生于辽宁省朝阳县

父亲赵振铎是清末秀才

在家乡教私塾

幼年就跟随父亲读书的赵尚志

从小就受到仁义礼孝

忠贞爱国的教导

在心里种下了立志报国的种子

1925年2月

赵尚志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

读书期间

赵尚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学校毕业后赵尚志

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回到东北

从事地下工作

赵尚志带队打得

日本关东军司令暴跳如雷

残酷的斗争中

赵尚志曾两次被捕入狱

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但他严守党的秘密

坚贞不屈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

经过党中央和满洲省委营救

赵尚志终于出狱

出狱后的赵尚志

面对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

决定拿起刀和枪

与日本侵略者正面开战

赵尚志带领江北独立师

辗转在松花江北岸的十多个县

在北满点燃了熊熊的抗日烽火

这让日本关东军司令

武藤信义暴跳如雷

1932年秋

为清除赵尚志率领的抗日武装

武藤信义调集重兵

开始疯狂反扑

在一次战斗中

在前线指挥的赵尚志

被一个弹片击中

这使他的左眼下颧部

留下了三个新月形伤痕

在之后的几次交战中

江北独立师

不幸被日伪军包围合击

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而身受重伤的赵尚志

也不得不离开队伍

回到哈尔滨养伤

赵尚志的眼伤虽然治愈

但左眼却丧失了视力

惊恐不安的日军

打出旗号“专打赵尚志”

1933年10月

经过中共满洲省委的批准

赵尚志在珠河县委的帮助下

在珠河地区创建了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

在赵尚志的带领下

不到一年时间

珠河反日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

从最初的13个人2条枪

发展到450多人

而在随后的对日游击战中

赵尚志带领的队伍

不仅连连得胜

规模更是日益扩大

这也成了日军的一块心病

甚至在日军的“讨伐”部队里

多次打出“专打赵尚志”的旗号

1935年1月

日伪集中大批兵力

向哈东游击根据地

展开春季“大讨伐”

为了打破敌人的“大讨伐”

赵尚志率部在宾县、双城

珠河、延寿等地纵横驰骋

时而袭击伪自卫团

时而痛击投降敌人的土匪

时而焚毁伪警察所

时而攻袭敌人据点

时而击败日伪“讨伐队”

通过一系列战斗

使敌人防不胜防,惊恐不安

“大讨伐”最终破产

骁勇善战的赵尚志

打得日军焦头烂额惊呼

日军不仅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

还多次派遣特务

混入到抗日队伍当中

企图暗杀赵尚志

1942年2月初

一个名叫刘德山的皮货商人

找到了正在为

活动经费发愁的赵尚志

在赵尚志带领的抗联队伍

最为窘迫的时候

刘德山毫无条件地

向赵尚志提供了帮助

根据档案记载

刘德山的真实身份

根本不是什么皮货商人

而是日伪派来的特务

他用日本人提供的活动经费

打着帮助赵尚志和

他的队伍走出困境的幌子

骗取他的信任

1942年2月农历年关将近

由于部队严重缺乏给养

加上特务刘德山的极力怂恿

当月12日凌晨

赵尚志率领小分队

准备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

此时的赵尚志并不知道

这只是一个诱捕他落网的假情报

向梧桐河前进的时候

刘德山走在前面带路

当队伍走到一个小菜园门口的时候

刘德山谎称要去方便一下

顺势走到了赵尚志身后

朝赵尚志开了枪

子弹从赵尚志腰部穿过

赵尚志在倒地的同时

抬起枪击毙了特务刘德山

严守党的秘密

直至被日军割下头颅

重伤的赵尚志

被埋伏的敌人逮捕

“你们不也同样是中国人吗?

现在你们却成为卖国贼

我一个人死了没关系

我马上就要死了没什么好说的!”

除以上充满怒火的斥责之外

其他内容赵尚志一概闭口不谈

日本人感叹他

“不愧于‘大匪首’的尊严”

被捕八小时后

赵尚志壮烈牺牲

年仅34岁

赵尚志牺牲之后

他的遗体被辗转运到了

佳木斯伪三江省警务厅

时任伪三江省警务厅厅长的

田中要次命令

锯下了赵尚志的头颅

并将已经锯下头颅的赵尚志的遗体

扔到了松花江的冰窟窿当中

你挥洒过鲜血的大地

为你更名!

1946年11月

为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

和他所领导的抗日将士

在珠河县的丰功伟绩

珠河县第一次农工代表会议通过决议

将“珠河县”改为“尚志县”

1988年

经国务院批准

撤销“尚志县”

设置县级市“尚志市”

“争自由,誓抗战

效马援,裹尸还

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

这首赵尚志将军曾写下的诗作

就是他短暂而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

致敬!

如何评价田中耕一?

2002年10月9日下午5点,43岁的岛津制造所工程师田中耕一向往常一样上完了一天班准备回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15分钟后,有你一个重要的国际长途电话,不要离开公司。”

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那个国外的电话,对方用英语给他说话,不过他能听懂的就是“诺贝尔”,“祝贺你”这几个单词。于是他在没完全搞明白电话内容的情况下说了声谢谢,便匆匆挂了电话。

紧接着,办公室至少50台以上的电话同时响了起来,田中不知何故,只好一一去接。

“听说贵公司的职员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奖了......”

“我不太了解情况”。说完他便放下电话

这时,知道他获奖的同事都跑了过来,对他说:“恭喜你获诺贝尔奖!”

媒体的热情更是强烈,他们涌到公司内,来来回回到处跑,连“外人不得入内”的牌子都看不到。

公司的意思是“还是先稍微躲避一下为好”,于是他在同事的护送下被带到了“隔离间”,途中遇到了一群记着模样的人,但是记者们不认识这位诺奖得主,双方插肩而过。

晚上9点,公司负责宣传的同事没和他商量一下,就一下子把他推了出去。于是他便穿着工作服出席了记者见面会,这还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

========================================================================

田中耕一于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士山县富士山市,他的生母在生下他几个月后因为没做好月子而去世。之后,他的生父将他送给自己的弟弟——田中光利。田中光利对田中耕一就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一视同仁,似的田中耕一在少年时期对自己的生事毫不知情。

田中光利是个工匠,而田中耕一就是从小看着自己养父的背影长大,受到自己养父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组装东西,第一次组装收音机的时候只有10岁,也喜欢做一些飞机电车的模型。

获得诺奖之后的田中耕一回忆了两件童年的小事,或许这两件小事就像是蝴蝶效应中最初蝴蝶煽动的两下翅膀,刮起了诺贝尔奖的飓风。

第一件是关于他的小学班主任泽柿老师。泽柿老师是化学专业毕业,经常用一整天的时间给孩子们做实验,然后细心纪录孩子们对实验的反应,哪怕是最微小的惊讶。另外他为了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即便有孩子的回答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不一样,他还是会给予表扬。

田中获奖后打电话感谢了泽柿老师,泽柿老师告诉田中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连田中本人都已经忘记了,却被泽柿老师细心纪录了下来。

泽柿老师把硼酸放进热水里,硼酸逐渐融化,随着温度不断下降,又开始结晶。看到结晶后沉淀的硼酸,小学生田中说了一句,“下雪了”。做完这个实验后,泽柿老师又拿来一个烧杯,放入水中加热,让学生们观察水蒸气的现象。田中发现,他眼前升起的白烟的水蒸气不是从水面升起,而是在距水面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形成,田中把铅笔插进水与“白烟”间这段什么都没有的区域后又拿了出来,铅笔冷却后,田中看见了铅笔上有水滴,他当时又说了一句,“和硼酸是一样的”。听到田中这么说,老师又把硼酸的实验做了一遍,然后告诉大家,田中的话恰好说到了随着温度改变,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间的状态下相互转变的物理原则。

正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田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发现发明。上了初中和高中后,常常有同学对田中说,“田中,你小子上实验课的时候,怎么总是做一些与课本内容不同的实验呀!”

另一件事情关于他的奶奶,小时候,他奶奶每次看到他把纸揉成一团扔掉时,就对他说,“耕一,这太浪费了,浪费是要遭报应的啊!还有课檫鼻涕用嘛。”。从此,"不要浪费"这个观念深深的印在了田中的脑海中。

而田中后来得诺奖的那个发现,就是因为他把辅助剂弄错了,觉得扔掉舍不得,所以才继续研究获得的成果。

田中耕一认为,正是自己身边的环境,他的老师亲属,同事同学,客户邻居对他的无形教导,塑造了他的奇迹。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