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励科研人员的发展(如何鼓励科研人员的发展)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青年科研人员蕴藏着巨大创新潜力,但青年科研人员资历浅、能证明研究实力的成果少,在与资深科研人员同台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因此,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势在必行。如何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内生动力,让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意见。
开“机会之源”节“时间之流”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保持并加速呈现年轻化特征。科研人员总量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新增的青年群体源源不断充实了科研人员队伍。据测算,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人群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占比达到78.39%。由此可见,青年科研人员正在我国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董阳认为,有必要为青年科研人员开“源”节“流”,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开源”就是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条件。通过设置稳定性的资助模式、定额式的任职比例、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柔性化的考核要求、专职化的助理配置等方式,在发展机会保障、成长通道保障、经费条件保障等方面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从而使其能够在科技发展中真正地唱主角、挑大梁。“节流”体现在为青年科研人员节约和保障科研时间,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上,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有效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业务聚焦、专业聚焦、精力聚焦。
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生态
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是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打破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各类限制和不公平待遇,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青年科研人员才能以更多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才会有更多脱颖而出的可能。青年科研人员的能力只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然而,青年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工作和获得科研资源方面却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限制在国外很多国家不存在,一般不会要求只有教授或博导才能申请课题,也不会限制青年科研人员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和数量。因此,有必要釜底抽薪,改善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存环境,改善我国的科技生态。
青年科研人员要攻关而非公关
科研人员第一任务是科学研究,青年时期正是搞科研的最佳年龄段。统计数据表明,不少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特别是那些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往往都在三四十岁年纪完成。我国青年科研人员是科技强国的希望,已经成为突破长期被西方垄断的卡脖子技术、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
但也要看到,现实中,事务性工作挤占科研工作时间的现象比比皆是,忙于迎来送往甚至觥筹交错的青年科研人员大有人在,明知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却又不得不参加的活动,让很多重任在肩的青年科研人员疲于应付。
青年科研人员要科技攻关而不要人际公关,要当科学家而不是社会活动家。无谓的迎来送往中探索不出科学规律,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评不出真正的能力实力。硬性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向科研领域的歪风邪气说不,就是保护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文综合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等】
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938年,石敬瑭正式割让燕云十六州,终宋一朝都没有收回。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尝试。
想当年金戈铁马,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致力于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每年都在国家收入之中提出一部分进行累计,作为战争费用或者赎回燕云十六州的费用,称“封桩库”。
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壮志未酬身先死。
宋太宗赵光义根本就不想赎回,而是用战争手段收复燕云十六州,他要做的就是超过自己的哥哥赵匡胤的功绩。他发动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意图收回。
976年,赵光义挟消灭北汉,而北汉的支持者就是契丹人,他想一举收复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宋太宗中箭,仓皇而逃,战争失败。
986年,经过十年的准备,赵光义再次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他派遣大将曹彬、潘美、杨业、崔彦进、田重等分三路大军进攻燕云十六州,可惜大将多畏惧战争,杨业被俘,各路大军陆续败退而回。经过这一战,北宋企图占据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彻底熄火了。(宋仁宗剧照)
宋仁宗时期确实出了不少的名臣,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包拯等历史名人,可谓是家喻户晓。
宋仁宗在1022年即位,到1063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42年之久,我们看一下这些名人们是什么时候考中进士的。
1、范仲淹,1015年中进士;
2、韩琦,1027年中进士;
3、包拯,1027年中进士;
4、欧阳修。1030年中进士;
5、富弼,1030年制科入仕;
6、司马光,1038年中进士;
7、王安石,1042年中进士
8、苏轼,1057年中进士;
这些人都是宋仁宗时期赫赫有名的名臣。不过这些名人们可不是一个政治派别,包拯属于孤臣类型,也没有真正进入政治核心层。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欧阳修等人是改革派或者倾向于改革派的名人,司马光等属于反对派,苏轼是调和派。
改革派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准备打击西夏,然后针对辽国;司马光等为首的是保守派,主张默守陈规,不想改革。(范仲淹、王安石像,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一脉相承)
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这等同于承认了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占有,并确定双方的关系为兄弟之国,每年要给辽国岁币,双方始终处于和平状态,军事摩擦降低了不少。
契丹也是担心北宋的强大,于是支持西夏李元昊建国,以对抗北宋,防止北宋强大起来,对辽国再次动手。
西夏的独立使得北宋方面不敢轻易开战,如果和辽国开战,难免出现两线作战的情况。有鉴于此,北宋的主战派倾向于先打西夏,然后在对付辽国,这一政治战略总目标是主战派的主要思路。
战与不战的激烈交锋。宋仁宗还没有赵匡胤、赵光义的雄才大略,只是一个守成之君,他的仁政让很多后世的名人进入朝堂之中。
不过北宋时期重文抑武,武将的地位普遍抵于文臣,这种大的政治考量基本贯穿了宋仁宗执政时期。其实北宋的皇帝们就是担心武将们可能篡夺宋朝的皇权,面对外敌的情况下,他们遵循的是攘外必先安内,自己政权的稳固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对外征战。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深入了解北宋的政治局面,看似平稳的宋仁宗时期早就积弊日深,开始走下坡路了。
1043年,西夏李元昊求和,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进入中央政府参与政事,同年,范仲淹获任参知政事一职,等同于宰相,韩琦、富弼等同时执政。
1044年开始了庆历新政,进行改革。没想到的是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既得利益者都不肯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第二年春,范仲淹、韩琦、富弼三人被贬谪,欧阳修替他们说话也被贬谪了。
改革派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先针对西夏,不到一年,改革派主将们就被宋仁宗全部贬谪,可见反对的势力有多么大。
这是最有可能让北宋富强起来,然后用兵西北,进而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不到一年就熄火了。
宋仁宗看似仁厚,却没有雄才大略,一切按照多数派的意见办事,既得利益者是大多是。对外战争在国家财力上根本就没有多少积蓄,比赵匡胤、赵光义差远了,他本人也是不想战争的。
战与不战的这一次交锋,以改革派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不过庆历新政虽然没有完全展开实施,却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时,首先就把西夏打残了。
收复燕云十六州是不是因为北宋战马少?北宋时期的养马基地较少,西北和正北方的养马基地大都在西夏和辽国境内,其实不然,北宋也有不少战马饲养的地方,看一下如下记载就知道了。
1、大名、洺、卫、相州凡七监,多择善马为种,牝牡为群,岁遣判官一人巡行点印,二岁已上者岁约八千馀匹,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馀万匹。(《文献通考》)
2、齐、淄等州民号多马,禹城一县养马三千,牝马居三之一。臣近因巡历,密视按民马,虽土产,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兼齐州第六将骑兵多是东马,与西马无异。(《宋会要辑稿》)
3、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宗时期)
虽然没有那些著名的养马基地,但是北方和辽国交界地区、山东地区都有大型的养马之地,而且民间有不少马匹,宋太宗时期在民间就征集收购了173579匹战马。通过边关贸易和进贡也获得一些马匹。(北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这是到了宋神宗王安石改革后才有的画面)
北宋时期还尝试在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地建立马场,但是南方战马大都不太适合作战,战马饲养主要以北方为主。
其实宋仁宗根本就不愿意打仗,和平时期太久了,一些既得利益者把自己财产、生命看得很重。宋仁宗时期到宋神宗时期的各地马匹交易市场极度萎缩,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各地马匹交易市场剩下的寥寥无几了,只剩下西北地区还有了。
熙宁中,罢券马而专与招市。(《宋史·兵志》)
作为古代战争的主要战略性物资的战马,北宋政府自己都不愿意搞了,还提什么收复燕云十六州,简直是痴人说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宋是自己搞死自己的,不做备战,亡国是必然的。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