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希区柯克为什么是世界悬疑片大师」
希区柯克,电影的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中几乎有电影的所有拍摄技巧和叙事方式,兼具艺术和商业。
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之一特吕弗将希区柯克奉为作者导演,整个欧洲都认可这位大师在电影中的艺术性。
好莱坞一直未将奥斯卡最佳导演颁给他。
即使希区柯克获得了不少提名,好莱坞却一直觉得他是商业片导演,可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是好莱坞的损失。
希区柯克通过该片诠释了一个道理,只有完美的纸上谈兵,没有完美的谋杀案,因为现实中有太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
男主如果没有从毯子上拿走那把钥匙开门,凶手如果没有把钥匙放回原处。
男主如果把自己的钥匙装进女主的包里,案件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了,完美犯罪也许就发生了。
可希区柯克太洞悉人性了。
他在电影中启用的精神分析法就告诉了观众,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即使头脑再清醒,也会有忽略的时候。
如男主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急在凶手身上找钥匙,并将其放回女主的包里。
这是每个人的正常思维,完美合乎逻辑,这也让后面因钥匙而来的反转变得精彩纷呈。
毕竟你认为的完美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蛛丝马迹。
而这些细节就是你犯罪的铁证,这也是《电话谋杀案》的厉害之处。
希区柯克让男主处理了所有观众可以想到的细节,却让一个从一开始就疏忽的细节成为破案的关键,使得观众的猜测落空。
很少有人会想到凶手身上还有把钥匙,而这把钥匙还是他自己的,因为希区柯克一直在误导观众只有两把钥匙。
影片进行到最后十分钟,谜底才揭晓。
伴随着完美犯罪是否会发生,不断挑战观众的脑细胞。
让他们思考剧情走向,为影片着迷,这是典型的希区柯克风格,片尾十分钟,多次反转。
不过,《电话谋杀案》也有不足之处。
那就是剧情推动大都靠对白而不是故事,这是改编自舞台剧的弊端。
太多的台词会让观众听得一头雾水,对影片的观感下降,而人的注意力是不可能全程集中的,从而给电影打了差评。
希区柯克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后来的悬疑片有很明显的改变。
悬念的推动不再依靠过多的对白,而是让故事带着观众入迷,《迷魂记》《惊魂记》皆是如此。
大师就是大师,即使功成名就,依旧可以创新和改变,怪不得凡是拍此类影片的导演都奉希区柯克为大师。
《迷魂记》中已经看不到对白过多影响观影的毛病了。
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在于技法与内容铺陈展开的方式,希区柯克变焦,运镜,色彩,德国表现主义。
现在来看,内容并不稀奇,很多人可能看个半小时就猜到悬疑的套路了。
但如今的大部分导演只能做到影片的前半段,却难以完成影片的后半段,更别说最后一秒还在反转的精彩了。
换句话说,他们在电影中放了一颗定时炸弹。
但观众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直到爆炸了才明白,对于电影只会有惊奇的观感。
但希区柯克则是在电影中间就告诉了观众有颗定时炸弹,观众也知道炸弹肯定会爆。
然后希区柯克一步步勾着观众,在观众每次猜到炸弹会爆炸时突然反转,最后炸弹真的爆炸了,可观众也傻了,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原来导演玩弄了观众,观众浑然不知,还要敬佩他的能力顶级。
而现在的很多导演唯独缺少了冒犯观众并让观众敬佩的能力,他们只会冒犯,只会惊奇,不会恰到好处的玩弄,所以他是大师,你们是小丑。
这就是著名的希区柯克炸弹理论,如何精妙的构建悬疑。
早在1936年希区柯克就通过《阴谋破坏》把这套理论展现给了世人,在《迷魂记》中被他玩出了花。
除了玩弄观众外,希区柯克电影中的麦高芬更是一绝。
令人意外,希区柯克登陆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竟然是美国版鸳鸯蝴蝶派的《蝴蝶梦》。
本来他计划拍摄《泰坦尼克号》,但制片人建议他拍《蝴蝶梦》,正好希区柯克在英国时就喜欢原著作者,并想改编《蝴蝶梦》,于是一拍即合。
我们没有看到大师的《泰坦尼克号》,却看到了另一个希区柯克。
在《蝴蝶梦》中希区柯克的风格比较少,不过,他也在擅长的谋杀悬疑上制造了一些反转。
尽管这些反转大多都可以被观众猜到,但这也是希区柯克不想顺从言情发展路数的证明,也是他想对电影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证明。
因为《蝴蝶梦》让他与制片人有了矛盾,自己对影片的控制权被削弱了。
但幸好《蝴蝶梦》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票房上也取得了成功,自此希区柯克开始了顺畅且独权的好莱坞之旅。
《蝴蝶梦》的经典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从未现身却无处不在的丽贝卡。
希区柯克把麦格芬手法带到了美国,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
《蝴蝶梦》中的丽贝卡像双无形的大手绑架着每一个人。
让他们的生活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更让走进曼德利庄园的所有人都像进了监牢,从此人成了囚。
这种无形的恐惧,任凭观众臆想的悬念,让影片不至于落俗到只有宫斗的地步。
再加上希区柯克加入了谋杀的元素,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可以留住对言情片不感冒的观众。
同时,希区柯克又给了影片一个大团圆的结尾,满足了所有观众期望的he结局。
男主放下心结,女主不再自卑,女管家随丽贝卡而去,曼德利庄园被一场大火所烧,永远属于了丽贝卡,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希区柯克真是将艺术和商业结合的异常完美的大师,既赚了钱又得了声誉和影史地位,后来者望尘莫及啊。
在《后窗》中,希区柯克对麦高芬进行了升级。
希区柯克在片中展示了自己抓人眼球的悬疑技巧,其中的麦高芬一直没变,从头至尾都是推销员谋杀案。
但希胖通过错误引导让观众的注意力不断转移,并借此推动剧情发展。
当观众以为推销员没有杀人的时候,新的反转出现,观众的焦点又到了杀妻分尸案上。
尤其是片尾部分,麦高芬反复横跳。
男主给凶手打电话引开了他,女主跟护士下楼挖一直被他们怀疑的花坛,挖开后却什么也没有,麦高芬丧失。
正当观众与片中的角色一样灰心时,女主突然爬上二楼,溜进凶手房间,找到了他妻子的戒指,碰上了回来的凶手,凶手欲杀掉她,麦高芬回来。
幸好,男主报警,警察及时赶到,以私闯民宅带走了女主。
但男主也因此被凶手发现,并且孤身一人在房间,凶手到男主的房间谈判,麦高芬加重。
最后谈判破裂,凶手动手将男主推下了楼,麦高芬终成真相,《后窗》也从喜剧变成了悬疑。
《西北偏北》中的麦高芬更加明显。
希区柯克在电影开篇就给出了一个不存在的卡普兰,但该片对影史最重要的贡献则是让类型片有了范例。
《西北偏北》是《三十九级台阶》的进阶版。
可故事一点也不跌宕起伏,悬疑反转并不吸睛,总统山的追逐很有意思,飞机杀人没有想象中刺激,但片尾的火车蒙太奇很经典。
也许当时看《西北偏北》很震撼,但现在确实感受不到那种让人酣畅淋漓的观感。
不过从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007电影这个角度来看,此后的帅哥配美女的追踪片都参考了这部影片。
大场面、大秘密,追逃过程谈恋爱,左拥右抱、身陷囹圄,结局配合大团圆。
即使剧情逻辑上有很多漏洞,但爆米花电影,看得过瘾就够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这就是《西北偏北》的经典之处,启发了同类型商业片,也告诉了他们类型片应该怎么拍。
希区柯克认为,观众天生具有悬疑癖。
而他则负责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满足观众的嗜好。
因此希区柯克以往的电影都是在跟观众玩游戏,捉迷藏,但最终解释权归希区柯克所有,他会在影片结尾揭晓谜底。
可在《群鸟》中希区柯克将主导权交到了观众的手中。
片中有很多留白,甚至连鸟类为什么攻击人类都没有解释,这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似乎有些不正常。
但这正是希区柯克的厉害之处,每一位观众都是《群鸟》的导演。
他们可以认为鸟患是那对爱情鸟带来的,也可以认为鸟患是女主带来的。
更可以认为鸟患是鸟类对人类的报复,因为开头人类将鸟关进了笼子,后面鸟类把人类赶进了“囚牢”。
无论观众怎么解读,都是《群鸟》的正确答案。
而且每一个解读都有合理的线索,希区柯克把悬疑片玩出了新高度。
这些电影中所运用的技巧仅是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独特架构中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在希区柯克去世后,特吕弗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一书中增加了一章,并以一则短序作诀别。
短序中说:“这个人去世了,而不是这位电影艺术家死了,因为他的电影是以异乎寻常的细心、独特的激情,并以罕有的娴熟技巧掩盖起来的一种极度的敏感性制作而成的。
它们持续不断地流传开去,在全世界传播,能与新出品的影片相媲美,不会遭到时间的破坏,证实了让·科克多在论述普鲁斯特时指出的形象:‘他的作品继续存在,就像牺牲的士兵手腕上的表一样。’”
希区柯克为什么被称为悬念大师?
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称呼这位由英国来到好莱坞发展的导演为恐怖大师,他当之无愧!相信只要是喜爱心理惊悚恐怖剧的观众,一定会对“希区柯克”这个名字感到熟悉,自大师以后的许多相同类型剧,或多或少都会被拿来与希区柯克做研究比较一翻。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从小螺丝钉到大导演
希区柯克的电影事业起始于1919年为派拉蒙最有名的Players-Lasky工作室做默片的说明插图。这份工作让他习得了编剧写作、编辑和艺术指导的知识,并在1922年升上助理导演的地位;该年他执导了一部未完成的电影《13号》(Number 13),或译《皮伯蒂夫人》(Mrs Peabody);而他第一部完整执导的电影则是《欢乐花园》(The Pleasure Garden ,1925)。有了这个经验,再加上在德国UFA作助理导演的经历,因而在他电影里,对于视觉上的设计和语言结构上的展现,出现了表现派作风的特质。《房客》(The Lodger ,1926)这部让他在电影界名声大作的电影,就是开创了希区柯克式电影风格的一个典型样本:一个无辜的主角,被人阴错阳差扣上一道罪名,因而连带的被卷入一连串阴谋策划好的圈套中。
喜欢不经意露脸的导演
希区柯克可以说是表现欲非常强的导演,除了常在自己得电影中亮相外,在海报上也常常出现他的侧面剪影。而他的喜爱亮相的举动被柯克迷察觉出这些惯性以后,大家不免会在片中寻寻觅觅那个像大提琴的胖身影:《蝴蝶梦》(Rebecca ,1940)的电话亭旁、《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在墙上的某张小照片里、《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一开始他提着大提琴箱子,拼命拍公车的门想要上车、《惊魂记》(Phycho ,1960)出现在房地产公司、《群鸟》(The Birds ,1963)片头他拉着狗走出鸟店……后来希区柯克为了怕观众只顾着在电影里寻找他的身影,而忘记要去注意剧情,干脆在片子一开始的前几分钟就会露脸出现,免得大家因分神而影响了观影的情绪。
取用演员的挑剔个性
从希区柯克的电影当中,不难发现他似乎是偏爱金发美女的!比如《深闺疑云》(Suspicion ,1941)中的琼·芳汀(Joan Fontaine)、《后窗》(Rear Window ,1954)《电话谋杀案》《捉贼记》(To Catch a Thief ,1955)中的格蕾丝·凯莉(Grace Kelly)、《迷魂记》(Vertigo ,1958)中以冒牌身份假跳楼的金·诺娃(Kim Novak)、《怪尸记》(The Tronble with Harry ,1955)里认为自己才是杀死丈夫凶手的莎莉·麦克琳(Shirley MacLaine)、《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的桃丽丝·戴(Doris Day)、《西北偏北》的伊娃·玛莉(Eva Marie Saint)、《惊魂记》(Phycho ,1960)里面在浴室被谋杀的珍妮·李(Janet Leigh)、《群鸟》及《艳贼》(Marnie ,1964)里的提比·海德莉(Tippi Hedren)、《冲破铁幕》(Torn Curtain ,1966)的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这些都是影坛上的金发美女。他也曾经说过:“金发美女最适合被谋杀!想像一下,鲜红的血从她雪白的肌肤上流下来,衬着闪亮的金发是多么美阿!”。而其中又以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莉为难能之选,获得希区柯克青睐,连续三次出演他的片子。
除了这些典型的金发美女,他也喜欢用长的得体俊秀的男人,来搭配这些冷艳美女,真是好一对俊男美女所组成的电影,令观影者赏心悦目极了!像是现今被公认的性格男星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在《后窗》、《夺魂索》(Rope ,1948)、《迷魂记》、《擒凶记》,以及加利·格兰特(Cary Grant)在《深闺疑云》、《美人计》(Notorious ,1946)、《捉贼记》、《西北偏北》,这两位帅哥在这些片中和上述所提及的金发美女搭档演出。另外更别忘了还有《惊魂记》里清秀俊美的精神分裂杀手安东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冲破铁幕》里保罗·纽曼(Paul Newman)所饰演的科学家、《艳贼》里至今愈老愈拿翘的老帅哥辛·康纳利(Sean Connery)。
吓死你不偿命!
这种令阅听者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组合——大师就是大师——希区柯克就是有办法把这样的组合转变成心理战栗片,这跟现代科技特效所呈现出来的悬疑紧张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不靠恶心的镜头和死法,以及夸张煽动的剧情,但是他就是有办法在片中的某位主角挂掉之前,先让观众的脑细胞死掉一堆而神经紧张兮兮的。(不过《惊魂记》这部片在当时播出以后,女主角珍妮·李在浴室里的死法,可是吓得一堆美国观众不敢进浴室洗澡的呢!)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永远的惊悚代名词
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手法,却是让后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经典的代表,为许多后辈导演模仿学习。而其中三部纯正一时的电影杰作:《后窗》、《西北偏北》、《惊魂记》,更真是典型的线索追踪电影,充斥着让我们会想起希区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制风趣的象征符号、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因为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划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这就是希区柯克!
如何评价希区柯克的影史地位?
希区柯克是一位真正的世界级电影大师,非常善于拍摄悬疑电影。对于真真呢过热爱电影的人们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导演。而是一种对于惊悚悬疑电影的认知,是一种自成一派拍摄手法,更是电影背后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在希区柯克之前,是几乎没有惊悚悬疑片这个分类的,换句话说,这类电影很难在电影界形成影响。希区柯克是将“悬念”这一概念带入电影的第一人,设置悬念,线索导向,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的环境和情绪中去,是希区柯克对于电影艺术最大的贡献之一。
蝴蝶梦》就是希区柯克悬疑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名青年女子嫁入豪门,作为“文德斯夫人”的她却在豪宅之中随处见文德斯前妻丽贝卡的种种痕迹。就连豪宅里面的佣人对自己也是异常厌恶,家里的很多饰品上都刻有丽贝卡名字的缩写。在翻看丽贝卡的遗物的时候,这个善良美好的人甚至让文德斯夫人都有些惋惜,提及丽贝卡,丈夫又总是避而不谈。种种迹象表明,自己的丈夫还是深爱着前妻的。
而不久之后,丽贝卡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文德斯先生为了挽回夫人的心,竟然主动承认自己杀害了丽贝卡。最终真相大白,丽贝卡是自杀,在死前布下了自己被丈夫谋杀的假象来报复丈夫。在观众看到真相的时候,之前的种种疑惑才被解开,伴随而来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观众的心始终被角色的命运紧紧抓住,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这是悬念的作用,更是希区柯克电影前所未有的力量。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