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林艺术家「林中寻鹿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
《林中寻鹿》
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
引言 : 温馨告白
我的生命是天赋
在艺术的世界里
我唯有献出生命
才能得到生命
这是一部讲艺术观念的专著,讲“电影新观念”与“表演新观念”的专著;是一部用“现象学”“溯因法”将观念与实践融合的专著;这部专著是一门既具有实践意义、又具有美学价值的观念课。她拥有两个翅膀,一是“观念学”,一是“现象学”。是一部将铅字文学与短视频视觉相结合的专著;(内涵500个短视、50个新观念)。艺术有两种阐释与传授方式: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播;二是开拓心灵的感悟。后者是一种感觉的东西、观念性的东西。艺术不是一种教条,不是一种知识与规则。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创作观念与创造性思维。宏观观念的正确把握可以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观念性的启迪是为了“解放精神”,而不是“束服天性”,激发艺术想象与创造力、创新力。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认为:剧作学中的金科玉律就是剧作学中没有金科玉律。阿巴斯说:书上所有的这些规则你们都必须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是避免使用。感悟到的,消化后,洒脱地把一切扔到脑后,将其消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然后,下意识地运用到创作中,以某种你们自己独特的方式体现出来。你的每一则创作都是你的第一梦,也是你最后的梦。
经过漫长的艰难跋涉,终于摆在朋友们的面前……期望她将让你们享受“视觉的美宴”,过一次“思维的节日”。让你们感受“心灵之餐”,感悟“观念力量”。期待她将向你们敞开二扇领略艺术奥秘之门,让艺术灵感带给你的愉悦!艺术观念带给你们清新的创造力量!。
一、 做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知道事情应该是什么样
说明你是聪明的人
知道事情实际是什么样
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
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
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做什么
我的绝大部分生命与电影、与表演为伴。我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我的整个艺术人生都在探索寻找“表演生命学”与“电影新观念”。我的一生也是“表演生命学”“电影新观念”形成、诞生的一生。采访时记者问我,活到八旬,这一生最应该感谢谁?,答:一是电影,二是表演。我在世界上最爱的是电影和表演,胜过一切,胜过我所见过的一切,所读过的一切,胜过我所有的一切。我的一生很单纯,只拥有这两件宝,就做了这么两件我最热爱的事儿。学电影、学表演、教电影.教表演、 拍电影、排话剧、当导演、搞科研,教了半个世纪的电影与表演,拍了十几部影视作品、排了三十多部话剧,写了近二十余部专著,文字达一千四百余万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尽头,还想写一部书。
遗憾是老了以后,还有未竟之事、未了之愿。年轮让我体味到,老年岁月是一个告别的岁月。我在十几年前告别了我最心爱的事:拍电影;缘于这太需要体力与精力了,也太复杂了,应付不了了;前些年告别了我最喜欢的运动一一乒乓球,缘于岁数与腰疼及医生的告诫;去年我告别我最喜爱的创作:排演话剧,缘于八旬的我,舞台跑上跑下体力精力都有些跟不上。再过些年也许要告别线上微信教学、专著写作......然后,专业成为娱乐,与写书法、打乒乓同等地位......最后要告别的则是宝贵的生命。
这也许是我的最后一部书。写电影与表演的观念及它们的创作实践,即实践中升华的观念及观念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将我一辈子,感受到的,还有一定价值的,比较成熟的思考,留下来。她也许对年轻人,对我的学生们有一定的帮助。非常感谢上天给了我位置 还给了我时程。世间有一种“位置学”,还有一种“时程学”。上天让我来到这世上,给了我一个专一的好位置,完成“表演生命学”“电影新观念”。在时程上,让我在八旬后还有能思考的脑袋,能传播的手。八旬前后排了许多话剧,写了不少专著。特别是84岁在天津音乐学院影视戏剧系表演专业进行了“表演生命学”的实验教学。我尝试了一下用远程线上网络实验教学,包括排练经典实验剧目:大戏《悲悼》。经过与天津音乐学院影视戏剧系表演专业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增强了些许信心。
我是怀着热爱和激情,完成这部《表演生命学》,她是我艺术生命的结晶、是我半个多世纪从事表、导演创作与表演教学及科研的总结。基于半个多世纪的表演教学与影视、话剧创作实践,近六十载的演艺创作生涯,至如今耄耋之年,才“悟”出来、深入地体味表演与生命、与生活的生死关系。才深刻认识表演是一门生命的学问。 我将其归纳为“表演生命学”:
表演本质上是生命的体验与投入。是以人的全部可观外在性为表现手段,
却需要调动人 的几乎全部生命活动的一门艺术。是创作者一次生命能量的艺
术释放是其个性魅力通过角色平台的一次独特绽放。是创作者与角色、与对手
的心灵沟通、与观众的灵魂交流。似一 次“生命的历险”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要将这两个观念以精炼的视频化呈现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对于要离开的人总是太仓促了,但我知道苍老的那一刻早已到来。我仍决定要唱着歌走向人生,在自己的歌声中离开是多么的幸福。乘着我的脑袋瓜还能思考,手还能写作、能编短視频,抓紧把这事办了。
艺术概论 请结合具体的艺术门类与创作实践,谈谈你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
1.就书法的创作过程而言,究竟是纵向地从书法的审美趣味中寻求深化,还是横向地将其它艺术的话语系统移植过来更加可行,甚至更加有效,反过来说:你认为什麽是书法所不能丢弃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就像所有艺术不能丢弃的——精神性。一名创作者应当关注的是其个人内在的精神活动,不仅仅是形式、技巧的掌握罢了。当然,在我的观念里,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莫不是它借用人的“书写行为”,并且将之转化为一种具有表达力的审美创造;相对之下,绘画( painting)就是一种“绘画行为”了。
一直以来,书法与现代生活文化型态的相关性乃是你的探索焦点。我的问题是: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课题,你是从何著手的?
这不免要把我的故事简述一遍:少年时代便倾心于书法,艺院时期的画作,或多或少已显露出个人关心的身份定位问题。毕业后创制的一批水墨画,主要便反映了我对马华文化的思考,这些作品均比较深刻、严谨、且费心耗神,我只嫌它还不够直接。
另一方面,我长期以来都有阅读马华文学的创作与论述的习惯,印象最为深刻的,首推陈大为的〈甲必丹〉和〈会馆〉等“南洋组诗”。诗,显然是语言的艺术,他的诗彻底讲出我的感觉——他对于本区域的族群的历史叙事、文化情感和成长记忆竟然跟我如斯相像。——因而萌起一个意念:可否将他的诗境转换到我的书法里?
旋即便产制了不少试验性的作品,除了陈大为,其中还包括了多位当代马华诗人的诗作。从技术的难度言之,我的体会是:书写过程中始终无法触动内心所想。设若我们以传统的书体、格式去表现的话,它自然会产生一种排斥性,也就是说,虽然你誊写一首现代诗,观者往往对有关内容视而不见,甚至以为用毛笔便是很悠远、很古人。及后,我也发现我们的生活习惯总是主宰著大家的思考判断。譬如像一首诗,它展现在读者眼前时已不存在书写的形迹,而是化为方形、齐整的印刷体了。这诱引我尝以深一层地去搜寻蕴含其中的关系。
2.书法艺术的层次与结构
“字组”中介。“字组”是指行草作品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整体。所谓“完整”,是指字与字之间的点线运动的连接,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点线造型的关联,二者必居其一。“字组”产生于晋代“今体”高度艺术化的进程中,它集中体现出书法的艺术特性。“字组”也具有“时序性”和“同时性”两个维度,于是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笔顺动态的点线连接字组;(2)静态结果的点线连接字组;(3)笔顺动态的点线造型字组;(4)静态结果的点线造型字组。“字组”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单字字形结构的限制,反映出书艺创造对于“字”与“字”紧密关系的追求,明代王铎草书中的特长“字组”多达十余字,当然“字组”也有极限,即字行。把“字组”视为“字”与“字行”之间的中介,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字与字的关系,字行的构成以及“笔势”、“行气”、“章法”的认识。我们没有把“字组”看作是一个层次,主要是考虑到书法理论的普适性,也就是说,篆、隶、楷、章草等书体的作品中没有“字组”。(15)
以上关于书法作品整体构成的探讨只是简略的,限于篇幅,不能作详细论证与分析。最后还想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必要的说明。其一,笔者关于书法作品的探索始终基于书法作品的形态,整体构成的四种基本层次与二种中介均具有形态上的特点。一方面,与形态直接相关的感性是一切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基于形态的分析与概括,可以使理论研究成为可观察、可验证的。诚然,古代书论特别强调“由技进乎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这种价值取向与价值评价确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性,然而基于形态的认识并不等同于形态至上,如同形式研究并不等同于形式主义一样。在现代学术背景下,文艺理论研究必须划分层次,逐层推进。书法作品理论的研究,先基本弄清作品的“内部关系”,再具体探究作品的“外部关系”,这是一种合理的研究策略。其二,书法作品是“字”或“字组”的松散集合,“字”、“字组”是艺术形象的有机整体,整幅则不是,探究书法作品的内部关系,包括层次与结构必须充分尊重这个特性,不能简单地套用其他艺术作品理论的模式和方法。简单地说,不能牺牲书法作品对象的特性而去追求多层次结构的内在逻辑的严密和统一。书法作品的特性,决定了书法作品理论的内在逻辑。
3.书法艺术的发展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前人的基础就是所谓传统,没有人可以离开传统达到自己的所谓创新。童年是少年的基础,少年是青年的基础,所有的童年,少年,青年的时光又是成年的基础,没有人可以超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从童年直接长成成年人;奥运会的记录也在不断的成长,如果你破的是奥运会五十年前的记录,实际上你对奥运会记录就没有任何发展,还谈什么创新?只有你破的是上一届奥运会的新纪录,你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有意义。
初期的奥运会记录应该是变化很快的,而现在每提高一点点都很艰难,尽管这样也没有人提议把以前的记录全部报废,重新再来,因为都知道废除以前的奥运记录重新再来这个提议是多么的荒唐。
中国书法清代的崇碑抑帖的现象造成书法艺术的发展停滞占据中国历史上长长的三百多年的长度,用历史的眼光看,书法从婴幼儿成长为少年的小篆用了一两千年,从秦汉到唐代有用了一两千年,发展成熟到现在又用了两千多年,这区区的三百年,用历史的眼光看有算得了什么?就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偶尔犯一点错误,装一回幼稚一样,不会有什么颠覆性的意义。
书法艺术不可避免的要继续向前发展,抒发现在就像一个三十而立的壮年汉子,不会沉寂,一定还会有大作为的。这个大作为不是回到自己的童年去,青年时代去,童年和青年时代可以是人生美好的回忆,不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一种艺术的发展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全体相关人士的努力下,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几个佼佼者作为时代的代表,但是艺术的发展并非只和这几个佼佼者相关。所谓时代出英雄,在如今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真正的英雄会产生出来,但是绝不会是那些鼓吹倒退的的颓废派,也不会是那些反传统的,主张丢弃全部传统内容的文化投机者,或者是文化流氓,而是那些踏踏实实继承传统,又能睁大眼睛看清方向,看出道路,具有真知灼见的贤达人士,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志士。
4.艺术的再创造——欣赏书法
书法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非常深厚的美学和文化积淀。初赏书法必须弄懂一个问题:书法与写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好比开车和车技表演不可同语一样.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真懂书法的人比较少。沈尹默曾说过:书法是“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古人亦云: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因此,书法这种美感的表达,是在极单纯的形式里表达极丰富的美感,所以书法创作难度极大,欣赏书法的难度更大。因为理解中国书法远远比理解中国画更难,修炼成一个书法家远比修炼成一个中国画家要难。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应该是汉字的“专利”:这是由于汉字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决定的。汉字的实用性和文学性是任何文字所不能代替不能媲美的。这也是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并影响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原因。书法是依据汉字造型的特点,运用毛笔这一特殊的书写工具,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创作而成的。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作者的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是用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同样要靠眼力和思想来挖掘和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正如美好的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很多审美的目光一样,二者是相互存在相互烘托的.因此,欣赏书法也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中国书法有两条线。一条是线条化,如唐代怀素和张旭的草书,就是极其线条化的艺术,其线条纯净已达极致,充分利用线条的动感与气势而把点画的意味淡化、弱化,去其烦琐,从而表现出飘逸洒脱,给人以性从中来,滔滔不绝的气势。宋人评曰“悲喜双成”。当今伟人毛泽东就是属于这类书体。另一条线是注重点画化,如唐楷的高度成熟和法度完备已是登峰造极,在美感表达上也同样风格各异。以欧(阳询)、虞(世南)、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为代表。点画化和线条化的区别在于,点画化更加符号化,而线条化接近了大自然,宛如观“惊蛇入草,乱鸟出林”,直接受到自然启示。此时书法非常象画,与画的象形取物很相似,而依赖的仍是汉字这种载体。孙过庭《书谱》云“纤纤乎如新月之出天涯,落落乎如众星之列河汉,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一段形容意象创作方法的优美文字,即“闭目万物如在目前”。
5.书法艺术作品的艺术意蕴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得极是,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 心畅神怡。
恰如古人所言 书心画也,书法是心灵的艺术。字如其人 书如其人,字表其志 书昭其意,每个字都是鲜活的生命体。一点一画都是心血的凝结。离开了心灵 胸无道义。点线形式就失去了意义。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显著,标志写好字是传承文明的要求,写好字是示范作用的急需,文字储藏着华夏先祖的灵性,文字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睿智。
书法熔铸着书家的人格,书法体现了自然的意志。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一定要代代相传 历久不衰。只会敲击键盘 不会挥笔写字,就要愧对祖先 为历史所不耻
朋友 心不厌精 练好字吧,你就掌握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定会为你工作增色 生活增辉,陶冶情操 开发心智 锤炼意志
毛主席说 练字是健脑健身之法,练习书法是积极的消遣娱乐和休息,练练练 练出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6.艺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为这里包含了主观——人和客观——艺术品两方面因素,欣赏书法也是如此,同一作品不同的人会有相似的感觉,不会完全一样,甚至相反,着因为主观因素不同的结果。因此,欣赏书法,除要具有一定的书法知识外,还有相关的修养,才能幼教好的书法欣赏能力。 书法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与书法创作取反方想向的运动。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再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有书作的意向,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书法品评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 的再创造"过程。
你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油画创作中的个人风格 这个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
【摘 要】创造风格是一个画家区别于其他画家的重要特质,没有自己的风格就难以让人识别,就如同在临摹他人的作品一样。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创作风格与作者的气质和修养密切相关,风格更多地体现在画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几位成功艺术家的作品分析来得出自己对创作风格的感受。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3264906.htm
【关键词】艺术个性;油画创作;个人风格;当代
油画的创造风格也被称为某一位画家的画风,纵观油画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很多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都会由于作品本身的特定风格而被归于某个派别,这类派别即被成为流派。油画的流派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一是以主管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其中这两大类又可将油画分成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等一系列的画派。但是无论是属于哪个画派的油画,一部成功的作品都能展现作者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
风格是艺术家对所关心的艺术问题长期思考,深入探索,反复试验的结果,它标志着作品在艺术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的成熟。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的审美精神愈是浓厚的,审美文化愈是民族的,就越有价值,就越能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所共有。中国油画就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在经历了诸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之后才终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油画风格。而每个不同的中国油画创作家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个人风格。本文将从中西方不同的背景下,通过代表性的油画作品来分析不同油画家的不同的创作风格。
下面来评价被称为“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的陈逸飞的油画作品《踱步》。油画《踱步》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和人文思想。画家自己面对画面, 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美国《艺术新闻》杂志评价其作品“焦黑尖锐, 写实而意境深远, 有气势而专业”。这展露了陈逸飞被西方接纳的一线曙光。陈逸飞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体现了一个文化思维封闭、艺术气氛单薄的时代。还有代表作《占领总统府(1976)》(1972),《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等一系列的作品都体现了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他一直保持着浪漫主义的风韵、雕塑般的凸现能力和删繁就简的聚焦水平。1984年的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中国现代另一位有名的油画家是王沂东,是中国当代油画新古典风的代表之一。王沂东出生于民风纯朴、山川如画的鲁南乡村。故乡的山水赋予了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精神内涵的艺术气质,在王沂东的画中具备了以下独特的风格特点。首先,他的画作中有很多美丽的乡村女子,无论是朴实无华的《王玉贞》、古典俏丽的《清代女子肖像》,还是披红重彩下的新娘,都给人一种不敢触摸的纯洁感。从1992年的《春姑》到后来的《梳妆》、《雪落无声》、《烛光》、《寂寞的夜》、《静静的河谷》和《小媳妇》都给人一种很纯净的感觉。
而在西方,毕加索的盛名享誉了全世界。他是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毕加索一生中的艺术风格分为: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在蓝色时期的毕加索生活条件很差,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受到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和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那个时期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代表的作品《卡萨赫马斯的葬礼》(《招魂》)。在粉红色时期:的毕加索经济好转,画面的颜色也转变成了粉红色的。这一时期的作品温和轻快、线条灵活。原始时期时的毕加索从非洲黑人的雕刻、象牙海岸的扁平面具和古伊比利亚雕刻中得到启发,开始了他的原始时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亚威农少女》,他用简练的几何形式表现多个角度的人物特征。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侧重于利用不同的素材组合,创造新的母题,并利用拼贴的手法,是艺术接近于生活的平凡和真实。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马蒂斯与毕加索同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巨擘,而野兽派更引导了20世纪的绘画大革命。亨利·马蒂斯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画家,利用红、蓝、黄、绿等色彩,表达简约物象的自然本质,描绘内在真挚的感情与装饰效果,创作出令人惊艳,极度自由、奔放、华丽、平衡的作品。《生活的欢乐》也许是马蒂斯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这幅画,比他的其他作品更为清楚地体现出野兽派绘画的特质。画中平涂的色彩、弯曲起伏的线条以及那些富于原始稚趣的人体造型,显示出高更的影响。马蒂斯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对西方传统艺术规则的颠覆,强调色彩的主观性和自律性,画面呈现一种强烈的反自然的张力。在色彩领域朝着越来越主观的方向发展,并在色彩与空间的问题上做了总结性的革新,即以无透视原理的二度空间,取代传统主要以明暗变化的立体感和透视原理的三度空间,从而获得了色彩的解放。
通过上文对两个本国油画家和两个西方油画家的分析,我们分析出了他们各自拥有的个人风格。在油画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 然而创作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恪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