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恶魔谋杀案「中国最残忍的凶杀案」
今天要讲的人物是德州电锯杀人狂的原型,也是沉默的羔羊中的野牛比尔,一个被畸形母爱所囚禁的杀人恶魔。
年幼的盖恩只能顺从母亲的教诲,下意识地将自己孤立在另一个世界,因此他在学校里面没有任何的朋友。盖恩在学校里面也是受尽了欺负,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而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躲在教室的角落里面独自看书,只有在母亲的控制下,才会获得那么一点点的安全感。后来,乔治死于恶性呼吸道疾病,父亲的死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震动,奥古斯塔还对盖恩说,这个糟老头一定会下地狱,并把死因归结于他的懦弱,说这是上帝给予懦弱之人的惩罚。盖恩十分恐惧,很担心自己会像父亲一样。
1945年,盖恩的母亲去世,享年67岁。盖恩对母亲的死显得悲痛不已,这宣告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一方面会有一种内在的解脱感,而另一方面又让她无所适从。他把母亲的小屋封存了起来,就像博物馆一样。母亲的尸体也被他保存在家里面很久,一周之后才将其埋葬。母亲的去世,让他与正常人的情感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这注定了他要为自己寻找一些乐趣。书籍成了盖恩的慰藉,后来郡警察署破案后,在该院的家里面搜到的书大致有下面两种,解剖学的书籍和一些活体实验的书籍。
1946年开始,盖恩开始频繁地行动,他的目标都是刚下葬的中年女性,把其中一些尸体搬回家,然后剥皮做成各种的手工艺品,在这段时间里,盖恩会去事先选择好的地方掘墓,在下半夜回到农场里开始工作。他把尸块,如乳房、女性特征等等制作成标本挂在他的床头当装饰品,皮剥下来制成了一副女性的人皮装。他经常穿上女人皮肤在农场里面活动。但是慢慢的,尸体已经满足不了他变态的心理欲望。1954年12月8日晚上,盖恩来到了一个酒吧,他发现酒吧老板娘长相和体态很像他的母亲奥古斯塔。盖恩一直呆到了所有的客人都走完后,他用手枪将她打死,然后将尸体搬回家,吊起来向尸体射击,最后剥皮进行实验。由于盖恩将现场进行了处理,警方一度把案件当成了绑架案来调查,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直到1957年,小镇有一家卖各种农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杂货店,有一位55岁的老板娘,她的儿子弗兰克,是警署的副警长。黄昏的时候,弗兰克来到杂货店接母亲回家吃饭,发现很不对劲。进入房间后,他发现有很多血迹,他立刻便通知了警署,马上便展开了调查。据他回忆,母亲失踪的前一天盖恩曾经来到过店里,而且询问了很多关于自己今天的行程,最后什么都没有买就走了。于是盖恩就成了首要的嫌疑人。警方来到盖恩的农场进行搜查,扑面而来的恶臭和随处可见的垃圾让人怀疑这里是一个垃圾处理厂,警方从储物间进入,就发现了很多的物证。倒挂着的尸体腹腔从阴部一直破开到了喉部。一开始警方还无法确定这是什么,细看之下才发现面前的是一具人类的尸体,头颅被放置在一旁,面部的皮肤已经被剥下。这具尸体正是弗兰克的母亲,而这个房间就是盖恩专门用来处理尸体的。这些发现让警方骇然失色,在展开了进一步的搜查后,逐渐发现这里仿若地狱一般,在一个餐盘里面找到了心脏,另外还找到了几个人类头骨磨成的。房间的床柱上有一颗头骨,抽屉内有很多面部的皮膜,桌上有一把人骨磨制的尖刀,人皮做成的灯笼、外衣、手套、椅子等等,以及更多充满诡异想象力的手工艺品。直到19日晚上,盖恩居然大摇大摆地回到了农场,他看到如此多的警察,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你们是来调查杂货店的杀人案,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显然就是证实了他是杀人犯的事实,随即便被警方逮捕。
其实有很多罪犯的童年都是悲剧的,但经历惨痛的人就一定会是罪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的人会把不幸当成前进的动力,提升自我价值,有的人则钻进牛角尖,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最后演变成了悲剧。盖恩确实有让人怜惜的地方,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并不是他犯罪的理由。希望人们能够以此为鉴,不要让历史重演。
电影《沉默的羔羊》经典在哪里?
许多人将注意力放在汉尼拔身上,那根本不是重点,电影里女议员的一番话才是戏眼。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恐怖片是因为它主题深刻。
同类型恐怖片不计其数,为何只有《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奖?先科普一件事,《惊魂记》里的诺尔曼与《沉默的羔羊》野牛比尔来自同一个原型——埃德·盖因(Ed Gein),绰号“平原屠夫”、“普莱恩菲尔德食尸鬼”。
这个变态连环杀手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好莱坞电影半壁江山。
先给大家拉个表单——
《惊魂记》(1960年)
《钩子上的三块肉》(1972年)
《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年)
《癫狂》(1974年)
《疯子》(1980年)
《地狱旅馆》(1980年)
《沉默的羔羊》(1991年)
《艾德与亡母》(1993年)
《人皮杀手》(2000年)
《千尸屋》(2003年)
《贝茨旅馆》(2013年-2017年 五季美剧)
……
这些影视作品角色事件原型统统来源于埃德·盖因。
在技术层面,《惊魂记》并不亚于《沉默的羔羊》,之所以被拍成黑白影片,是导演希区柯克故意而为之。
先不说“道”,在“术”的层面当时在好莱坞已经独步天下了,但《惊魂记》仅仅拿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输给了同年导演比利·怀尔德的《桃色公寓》。
为什么?因为《桃色公寓》在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仅给出“果”,还给出“因”。
相比之学者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一贯的手法是先让你变傻再让你变聪明,他只是一个从礼帽里不断往外扯兔子令你不断惊奇的魔术师。
关于碎尸、剥皮此类极端罪犯,《沉默的羔羊》给出了“因”女议员的女儿凯瑟琳失踪,警方初步结论是遭遇绑架,根据捡到的凯瑟琳被割破的衣物,断定是连环杀手野牛比尔所为。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高智商的妈妈是如何应对的——
女议员录了一盘录像带,拿到电视上播放。她并没有对着荧屏大声斥责罪犯,而是侧面抒情,她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女儿的青春期、童年、甚至是婴儿时代,那种语气仿佛在跟亲友聊家常。
正在观看电视节目的FBI学院女学员克拉丽斯发出感慨,这个女议员太聪明了!
因为女议员在给凶手上课,确切地说是补课,补上野牛比尔从小失去的亲情和应有的温存,甚至是为人基本常识。
女议员意图唤醒罪犯一个意识——我的女儿、那个你绑架的女孩子,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物品。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笑,这还用说?那当然是个活生生的人了,活蹦乱跳、有血有肉。
这个,我们正常人知道,但野牛比尔们不知道,他们没这个认知。一个小小的基本常识,他们都没有最基本的认知和感受。
在他们潜意识里,人就跟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没什么两样,锯胳膊锯腿就跟锯一根桌子腿一样。
这侧面反应他们的童年是缺失的,尤其是在六岁之前,没有得到双亲足够的爱抚和肢体接触,对人类的肢体缺乏认知和留恋。
《沉默的羔羊》追本溯源,向一个病态的后工业文明社会开刀,鞭辟入里地展示了“野牛比尔”此类怪胎的社会心理成因。
也顺带向社会民众科普了“情感养育”这个话题,这是功德无量的。
随即“情感养育”也成为许多国家的热议话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论及情感养育时,曾谈到著名的“白宝山案件”。白宝山在被北京石景山警方抓获后,笑着说道:“我知道你们是假装办户口敲开我家门,哪里有晚上办户口的,还来了四个警察?知道嘛,是我妈救了你们四条命!”白宝山当时想从抽屉里掏枪,但他犹豫了,因为他不想当着妈妈的面杀人。
李玫瑾说她在听到这件事后,第一反应是这个人六岁之前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事后证明果然如此。
现在许多育儿书籍都在反复强调情感养育,孩子和母亲要有一个1对1的抚育过程,建议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要经常抱抱你的小孩,道理便基于此。
相比之同类型影片,《沉默的羔羊》不仅拿出了“果”,同时也给出了“因”。这是一部有社会良知的电影。
即使是议员妈妈这样高智商的人物,有能力应对当今社会问题吗?《沉默的羔羊》的艺术野心不止步于此,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提问。
片中还有一场戏容易被观众忽略,就是汉尼拔在被押送到田纳西州孟斐斯机场时,汉尼拔与女议员有一场短兵相接的对话。
汉尼拔自恃自己还有用,当众对女议员进行了无情的羞辱和嘲讽——
看到这里观众隐约感觉到有一条新的线索,但影片并没有铺陈下去。
其实原著小说里给出了大量描写,议员女儿凯瑟琳也是个问题少女。FBI在办案初期搜查凯瑟琳房间,不料搜出大量不方便描述的照片,大家装没看见,只有性情耿直的克拉丽斯想把这些与凯瑟琳交往过的男人一一排查(工程浩大呢)。
如此说来,凯瑟琳的议员妈妈即使有着睿智的头脑和高超的处世技巧,她自己也解决不了单单一个家庭成员、自己女儿的成长问题,还遑论什么达则兼济天下呢?
凯瑟琳的母亲就仿佛是成天忙忙碌碌为了功成名就甚至乞一口吃食沦为加班狗、后工业时代人类命运的缩影,收之桑榆、失之东隅,顾此失彼。
《沉默的羔羊》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文本,对后工业文明进行了冷静的审视与深刻的反思,这头洪水猛兽到底能给人类带来福祉还是灾难?这也是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这正是影片的经典所在。
(全文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