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的女人让你心碎「人在纽约讲透了北上广女人的心酸」

时间:2022-12-24 05:37:21阅读:4727
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01女人怎么活才算活出自我,活得成功?在女人越来越渴求权力平等、自由与爱的今天,这个议题说多少遍都不为过。经历世事磨炼之后,大家可能会各有权衡:是做幸福主妇还是事业型女性…

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

01

女人怎么活才算活出自我,活得成功?

在女人越来越渴求权力平等、自由与爱的今天,这个议题说多少遍都不为过。

经历世事磨炼之后,大家可能会各有权衡:是做幸福主妇还是事业型女性,是遵从传统,还是闯出一条新路?

最终我们会发现,每一种答案都有后顾之忧。

关于女性的生存困境,早上世纪90年代末,著名导演关锦鹏已经在《人在纽约》中探讨过。

《人在纽约》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为背景,聚焦了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三名中国女人在纽约的成长与突围。

斯琴高娃、张艾嘉、张曼玉三大影后通过不同的演绎,呈现出了女人不同的人生困境。

在介绍电影之前,不得不说一下导演的神仙选角:将角色与演员的经历完美融合。

斯琴高娃饰演的赵红,来自大陆,嫁给了纽约一名华裔美国人。而拍这部电影之前,她恰好与一名瑞典华裔音乐家结婚。

张艾嘉饰演的黄雄屏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读书,现实中张艾嘉中学后便被母亲送往美国留学。

张曼玉饰演的李凤娇,是从香港到美闯荡的港女,生活中张曼玉8岁便随家人移居英国,读书期间还曾在书店做过店员。

三位有国外生活、学习、漂泊经验的女演员,驾驭起与本人经历相似的角色,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在名导加名演员的加持下,影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第26届台湾金马奖上,该片获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张曼玉)、最佳摄影、最佳原著剧本在内的八项大奖。

影片以三位女人在纽约的坎坷和碰撞为主线。

片中,导演数次将镜头对准纽约拥挤的街道,令人压抑的高楼,以及高楼间逼仄的通道。

在如此强的压迫感面前,普通人不过如蝼蚁一般,平凡又渺小。

这些场景的多次出现,也映照着三位女主人公不平坦的人生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影片背后的深意。

02

电影以一场热闹的婚礼为开端。

在响亮的婚礼进行曲中,新郎新娘亮相了。

新郎汤姆士是一个香蕉人,虽然长着中国人的脸,但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内心早就是地道的美国人。

新娘赵红(斯琴高娃 饰)来自上海,虽然是属于自己的婚礼,但她表现得格外局促。

蛋糕不会切,美国人的幽默她也不懂。

在宾客的阵阵笑声中,她成了笑话。

可她不知道的是,她在美国遭遇的尴尬才刚刚开始。

她不懂的不仅仅是美国人的幽默,更是她无法融入的文化。

影片用一次用餐和一场争执,将她与丈夫的文化冲突外化。

一次,与公公婆婆吃饭的时候,公公提及不知该如何处理汤姆士祖父的牌位。

要知道,中国人是讲究传统与孝道的,对祖先牌位的不敬,便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但是,汤姆士祖父的牌位却长期在地下室蒙尘。

当父亲提及牌位的事情之后,汤姆士把那块木头从地下室拿出,随意地把它丢在饭桌上,还在思考有没有古董商人愿意收购。

对于丈夫的一番操作,赵红算是“大开眼界”,但她什么都不能说。因为,在这个“香蕉人”家庭中,来自大陆的她无疑代表着落后、刻板。

公公自称讨厌符号性的东西,想把自己父亲的牌位丢掉,但又于心不安。这点不安,是他中国文化基因的余烬,不过这点灰烬相信很快也就没有了。

最终,他们接受了婆婆的建议:如果想要保留牌位,就去唐人街换一块新的木头;至于眼前,还是吃饭要紧。

在母亲的号令下,这块牌位被汤姆士像杂物一样随意放置在地上的角落里,不知道等待它的命运将是什么?

赵红与汤姆士更大的矛盾在对待她母亲的问题上。

赵红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

所以,她一直想把母亲接到美国生活。

但是,当她把意愿告诉丈夫的时候,丈夫先是模糊拒绝,后来直言她需要看心理医生。

在两种文化中做夹心饼干,赵红的心境可想而知。

赵红是传统的中国女人,甚至传统得有点呆滞。

到美国之后,她学着解放自己,尤其是在夫妻关系中,她表现得相当主动。

影片中她多次向丈夫求欢,要知道,相对于传统中国女人在两性上的保守,这是多大的“进步”!

生活里,她学着煎四成熟的牛排,让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美国主妇。

但是,她的改变和付出,并不能换来婚姻中的平等对待和理解。

表面上,她嫁了一个在纽约有大房子的有钱人,可生活中累积起来的苦闷,正在压垮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出国潮”大热的时候,国内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极度渴求。

嫁给外国人也是那时候女人择偶的优选项。

从这一点来说,赵红是成功的。

可其中甘苦,也只有她自己懂得。

所以,你看,大众心中的最优,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一定是最佳吗?

02

与赵红一样,黄雄屏(张艾嘉 饰)也受制于文化冲突。

黄雄屏跟随父亲从台湾到了美国。

在美国,她学习的是戏剧表演,以另类的身份闯进了美国的主流文化。

因为种族偏见和文化壁垒,她处处受阻。

事业上,她只能得到一些边角料角色,比如一匹战马。

当她匍匐在地上表演的时候,美国的工作人员居高临下地审视她,而且无知地问:“中国产骏马吗?”

当她好不容易争取到饰演麦克白夫人的机会,表演完毕后,考核的人又问她:“你是一个中国女人,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演麦克白夫人?”

不管她优秀与否,文化认知的差异已经注定她位于食物链的底端。

生活上,她有浪漫的情思,可她的浪漫与美国人的现实格格不入。

当恋爱分手的时候,两人连一本书属于谁都要掰扯一番。

不管之前如何甜蜜,这样的结尾足以让美好幻灭。

黄雄屏代表的是既在美国长期生活,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连的那群人。

所以,她一边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边练宋徽宗的书法。

她一边追求恋爱自由,几个月换一个男朋友;一边内心又空落落的。

起初,她还有父亲的关心,但一次偶然情况下,他发现父亲不过是个虚伪的虐待狂。

从此,她连慈爱的父亲也失去了。

背后,是她回不去的家乡,因为在美国多年,她已经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向前,是难以预料的未来,因为新的文化对她并不友好。

她在美国遭遇的冷落、孤独,是她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她的这份追求,值得吗?

04

张曼玉饰演的李凤娇,代表着香港人的精明。

表面看,她是三个女人中独立性最强的那一位。

原因很简单:她最有钱。

她不仅在美国开中国餐馆,还炒股票、黄金、地产、外汇;而且她不只在美国炒,还打越洋电话到香港炒。

在众人面前,她干练、强势:

被美国人揩油了,她脱掉高跟鞋直接把对方胖揍一顿;

出租的公寓到期,美国租客付不起房费,她直接下令让对方搬家。

在美国人的土地上,她的姿态比美国人更有底气。

相比赵红在美国丈夫面前要唯唯诺诺,黄雄屏被美国人看低,李凤娇不要太飒。

但这个强势的女人,也有自己摆不平的事情:

爱情与婚姻。

她年龄不小了,不管是店里的洗碗工阿姨,还是自己的父亲,都催她赶紧结婚,并竭力向她灌输传统观念:

女人嫁了男人才有靠山,不嫁人会很辛苦,年纪大了你就知道我是为你好!

但是,她对男人没兴趣,只对女人有兴趣。可受限于世俗眼光,她又不敢承认。

面对女友的热烈追求,她只好拉一个男人做挡箭牌。

经过一段交往,她终于明白,男人的世界是她无法进去的。

经过挣扎后,她选择了面对内心,尽管她承认得那么小心翼翼又战战兢兢。

最终,李凤娇做到了经济的完全独立和精神的相对独立。

那么她算是成功了吗?

不见得。

不管是在婚姻中被压抑的赵红,还是难以被认同的黄雄屏,以及不缺钱的李凤娇,她们一样是纽约这个大都市中的蝼蚁。

她们一边背着重压生存,一边寻求自我,艰难突围,最终的结果如何?没有人知道。

05

虽然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纽约。

但放到现在依旧不过时。

赵红、黄雄屏、李凤娇面对的困境,也是如今在北上广生活的女人面对的困境。

她们追寻的自我、自由、独立、情感,依旧是今天女性成长面对的必修课。

影片文化差异的外衣或许拉远了我们与她们感同身受的能力,但我们要面对的地区文化差异、城乡成长环境差异、阶层差异等带来的困窘又比她们少几分?

七月与安生》中,七月的妈妈说:“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会辛苦的。”

确实,影片中的三个女人,为了生存已经竭尽全力,但她们依旧没有达到人生的理想状态。

片中有一场令人揪心的表演。

三个女人喝了酒之后跑到大街上发酒疯,宣泄着日常的压抑。

疯着疯着,她们唱起了各自家乡的小调。

两岸三地,不同风格的乐曲交错,歌声的背后,却是她们回不去家乡和看不清的未来。

生活没有那么多爽剧,也没有那么多逆袭,普通如你我,不过是挨过一日又一日。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保持一个向上的姿态,日复一日修炼自己。

或许,我们无法拥有大女主、大男主杀伐果断、大开大合、功成名就的人生,但努力向前,总能让我们保持一个更佳状态。

电影结尾处,她们再次聚集在一起。

在纽约的第一场大雪来临的时候,三个女人拿着酒杯酒瓶走到天台,背后是万家灯火,前方是暗夜无边。

她们喝酒、摔碎酒杯,影片一开始便承受的压抑,在此刻释放。

此时,赵红已经明白,她与丈夫之间的文化沟壑是无法填平的;黄雄屏大概也不奢望美国人能从内心接受她这个黄种人;李凤娇开始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性取向……

她们摔碎的酒杯,是她们对生活的宣言。

当酒杯全部破碎之后,她们用手作杯,为自己干杯……

风雪过后,清晨的太阳照常升起,黑暗慢慢褪去,她们的生活继续向前。

前方等着她们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她们每一次接近内心,对生活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晰。

影片没有给她们一个逆袭的结局,但这才是人生,不是吗?

回到文章开头:一个女人活成什么样才算成功?

对不起,生活太难,没有精准答案,更不可能有让你一劳永逸抄作业的完美方案。

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是:努力让每一天更好一点,或许就等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一天了呢?

成功,属于生活的勇者!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写影视,也写娱乐圈的爱恨情仇。

北上广的女人让你心碎「人在纽约讲透了北上广女人的心酸」

北京人在纽约讲的什么事?

《北京人在纽约》
故事梗概
王启明携妻郭燕来到纽约。为了生存,他到一家中国餐馆工作,女老板阿春是一个离了婚的台湾女人。郭燕在一家制衣厂做女工,她的聪明、能干得到了老板大卫的赏识。大卫很快 爱上了郭燕,并坦白地告诉王,劝他放弃妻子,让郭燕过更好的日子。郭燕也决定离开王,王盛怒之下,发誓要变得富有。郭燕在离开之前,给了启明一份大卫工厂客户的名单。王在阿春的帮助下,工厂很快就开张,并获得了成功。他把女儿宁宁接来,希望她能够融人美国文化。在律师和会计的指点下,启明把全部资产用于投资一幢办公楼的修建。阿春警告他当心商业不动产投机中的危险,但启明太顺利了,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蜜月归来,原先自己的客户已经成了王启明的。大卫发现了郭燕对他的背叛,于是把她赶出了家。启明在街上遇到无家可归的郭燕,告诉她,女儿吸毒并出走。
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下降,启明的不动产投资损失惨重。为了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启明又想借助过去曾让他大赚一笔的地方--大西洋赌城。然而,好运尽逝,启明输掉了一切。

北上广的女人让你心碎「人在纽约讲透了北上广女人的心酸」

严晓频演《北京人在纽约》而出名,如今怎么样?

一部众所周知的电视连续剧《北京市人在纽约》,让观众们记住了在剧里饰演姜文老婆郭燕的严晓频。她不似阿春那样万种风情,却意味着了典型性的东方女人——温婉、知性优雅,有一种委婉之美。再见了严晓频是在刚落下帷幕的金鸡百花电影展上,严晓频的生活和工作也依照她自身设置的节奏感井然有序运行。造型艺术之途平平淡淡就可以了,有适合的戏,拍一点,不必一直那麼忙。在严晓频来看,工作仅仅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关键的或是要把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衡好。

出生演出名门却没想当演员

严晓频的爸爸是上海市人艺知名演员严翔,曾凭着电视连续剧《上海的早晨》得到飞天奖和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她的妈妈徐帼莲则是上海市儿艺的知名演员。出生于演出名门的严晓频,踏入知名演员这条道路好像是名正言顺的。但她却告知新闻记者,自身自小并没有志向要成为明星,挺想要去教书。

普通高中的最终一年,四年没有招过表演专业的北影来上海招生, 怀着试一试的心理状态报名的严晓频却一眼老师打手心挑中。北京电影学院82级演出班级,同学们林芳兵、娜仁花、张晓敏入校前就早已出演过影片,而严晓频是班里年龄最少的,她逐渐有工作压力了。如今回忆起来,严晓频对高校的记忆力全是在刻苦学习。

拿到“大牌天后”她却挑选出国留学

1988年,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严晓频就凭着《太阳雨》与演《红高粱》的姜文一同得到在校大学生电影展“学土奖”最好男孩和女孩知名演员奖。但那并并不是她与姜文第一次认识,1986年我还在上影厂拍《女儿经》,姜文在拍《芙蓉镇》,那时就见过。

“大牌天后”光晕傍身,严晓频却没有再次演戏,只是挑选追随着结婚老公一起去了英国。那个时候年青,女生在一定年纪就想成家立业了,如今来看算早,但那时候并不感觉,也没想的太多。到英国,严晓频在一家华语乐坛通讯卫星广播电台做播音与主持。谁都没有想起,这一段异域的生活却为她日后接演《北京市人在纽约》出示了珍贵的机会和累积。

姜文感觉她合适演“郭燕”

电影导演郑晓龙、冯导带领着北京电视文化艺术中心的骨干力量,构成《北京市人在纽约》的拍摄班底赶到纽约市,它是第一部全过程国外采景的电视连续剧,也因而备受关注。那时候在华语乐坛广播电台工作的严晓频,以访谈的为名去摄制组见了老友姜文,想不到却收到了参演女一号郭燕的邀请。

原先,这一人物角色直至即将筹拍都还没定好候选人,严晓频的发生让郑晓龙眼前一亮。那时候的严晓频并没有看了原著小说小说集,都不掌握郭燕这一角色。但姜文的一句“我认为你挺合适的”让她吃完颗保心丸,因此没有试镜,她就进了摄制组。

和兄弟俩无话不说

除开演出,严晓频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家中。她有兄弟俩,大的早已快十七岁了,小的也10岁了。为了更好地照料小孩,严晓频放弃了许多在工作上闯荡的机遇,但她一点儿都不缺憾。自小,由于父母是知名演员,严晓频常常好几天见不上她们,因此到她自身当上妈妈,就分外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孩子成长十分快,到了高校便会离开家,所以我十分重视和她们在一起的时间,包含与我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常常来回于中美中间,严晓频对孩子教育也期待两侧都捏一捏,新中式不必管得过紧,现代美式也不必很松。儿子迅速要考上大学了,他对造型艺术层面的钟爱好像也承继了大家族的优质遗传基因。但严晓频并没有像当初父母鼓励自己一样去激励孩子,造型艺术路面并不是非常容易走,作为终生岗位或是要谨慎,如今不必那么早已定出来。

对造型艺术要有心存敬畏

直到如今,还会继续有观众们感叹,影视界愈来愈富有,却从此拍出不来《北京市人在纽约》那般的经典。而针对严晓频而言,那样的机遇一辈子能碰到一次早已足已,可遇而不可求。

她直言,如今的领域自然环境和当初早已大不一样,尤其是拍电视连续剧,每日的劳动量尤其大,拍得尤其快,年轻演员很艰辛,比大家那时压力太大许多。在资产的驱使下,当初那类写作气氛早已难以还有,但严晓频仍然依照自身的标准化看待每一个人物角色:如今实际上基本上都是在演母亲,但每一次尽可能期待自身演得了得不一样些。时代变了,但严晓频觉得,好著作的规范不容易变,我认为便是诚挚之作,知名演员对造型艺术要有心存敬畏,才可以把心沉浸于在其中。

对于年纪的提高,严晓频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在她的脸部,没有艳妆的绮丽,更没有医疗美容的印痕,只是一份岁月沉积出来的雅致和平静。我尤其接纳人的自然法则,人一但到中年便是中老年,生命是一个过程,我很重视父母给我的人生。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