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需中场休息星际穿越等大片都要分两次看

时间:2022-12-07 21:45:10阅读:396
8月2日,诺兰导演科幻巨制《星际穿越》即将重映虽然并非新片但对于一众科幻迷们来说依然对这部经典之作在银幕重现充满期待此前,《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要求,控制观影时间,每场…

8月2日,诺兰导演科幻巨制

星际穿越》即将重映

虽然并非新片

但对于一众科幻迷们来说

依然对这部经典之作在银幕重现充满期待

此前,《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要求,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超过2小时。而《星际穿越》片长为169分钟,记者从四川多家影院了解到,按照规定,在放映接近120分钟时,会进行影片暂停,观众需离开放映厅,影院会对厅内进行清洁和消杀。

目前观众在淘票票、猫眼等订票平台订票时,也已出现这样的观影小贴士。

近期即将上映或重映的多部大片,同样也面临片长超时的问题。其中定于8月14日重映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4K高清3D版本,是专为哈利波特系列引入中国20周年而精心准备的,经过新技术修复和3D呈现,让观众重新体验更加立体和震撼的魔法世界。但原版电影时长为152分钟,目前片方虽未透露重映版本具体情况,如果按照原版放映,也面临需要中场休息的同样情况。

此外,定档8月7日上映的《极速车王》原版片长为153分钟,定档8月14日的《绝地战警:急速追击》原版片长为124分钟,或也面临同样情况。

对此,不少网友认为,虽然中场休息可能会影响观影体验,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这样也会让大家更有安全感。

“不过希望影院能够更灵活考虑,不应该固定以120分钟为节点进行中场休息,希望能选择在不太紧张的情节时暂停,这样大家的观影体验应该会好很多。”影迷吕超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看电影需中场休息星际穿越等大片都要分两次看

《星际穿越》重映了?

是的。由好莱坞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经典科幻烧脑巨制《星际穿越》在8月2日重映,引爆观影热潮。影片评分也伴随重映一路高涨,目前凭借猫眼9.4分、淘票票9.3分、豆瓣9.3分的超高评分成为当之无愧的科幻高分神作。

此次《星际穿越》重映引爆观影热潮,很多观众都借助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走进影院,感受大银幕上穿越时空的震撼,不少影迷感叹想看IMAX却一票难求。

扩展资料

影片有“中场休息”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在“影院复工”的相关通知中有“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减少放映场次,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等要求。影院从业者普遍认为,与前两项要求相比,“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的规定比较难以把握,《星际穿越》是第一部片长超过两个小时的重映大片,8月7日上映的《极速车王》片长为153分钟,8月14日重映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片长也有152分钟。

从山东省多家影院获悉,影院会为片长超过120分钟的影片设置“中场休息”时间的提醒,比如在放映《星际穿越》达到120分钟时,某影院会自动中断影片,出现温馨提示,暂停播放5分钟,影院进行必要的杀毒、换气工作后再让观众入场继续观影。

从国内范围来看,大部分影院制作了《星际穿越》观影提示,比如写明“在正片01:29:09处,会暂停5分钟”,或者制作“观影2小时,休息5分钟”的海报提示观众。

参考资料来源:齐鲁壹点—复工后单日全国票房首破5000万,《星际穿越》有中场休息

看电影需中场休息星际穿越等大片都要分两次看

我们至今仍未明白,为啥电影都在越拍越长

文/王中中
如果以“一部电影的时长”为单位,你会觉得那是多长的时间?
90分钟120分钟甚至200分钟都成为了可以接受的电影时长。当然啦,如果你认为电影越长越值回票价,那就是“我赚了电影行业亏了”。
最近进过电影院的人大概都经历过,所有片长超过2小时的“超时”电影都需要幕间休息5分钟,才能再继续播放。
观影2小时,休息5分钟。我总觉得这句slogan怪怪的……像是感冒药广告。
我看了5场电影,1次《星际穿越》、1次《极速车王》和3次《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确实是有工作人员提醒离场,然后进行座位消毒。
比起吐槽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举动,我更感兴趣的是,似乎不知不觉间所有的电影都在越拍越长。
比如最近宛如过年的DC粉丝。扎克·施奈德导演剪辑版的《正义联盟》发布了正式预告,将于2021年登陆HBO Max,时长4小时。
像我这种路人4小时剪辑版真的无福消受,只能向DC粉奉上最诚挚的祝福——恭喜你们守得云开见月明!
更迷惑的是扎导解释说这一版《正义联盟》将分为4个部分分别播出,每部分时长1小时;然后也承诺会提供一个让观众们完整观看整部电影的方式。
说实话无论DC也好漫威也好,像这种“英雄集结打败敌人再一次拯救世界成功”一句话就能总结完的超英电影套路,真的有必要拍这么长吗?
思前想后,只能勉强用“因为电影都越拍越长了”解释的我其实并没有被自己说服,于是我去做了点功课——所有的电影真的是越拍越长吗?
说起来电影越拍越长,热爱“导演剪辑版”的诸君也要负点责任。比如我看过最长的导演剪辑版,《指环王》三部曲加起来快12小时。
凡影公众号曾经拿IMDB的数据做过分析。从1906年到2013年的百年间,电影的平均片长明显长了很多,但近些年有轻微下降趋势。
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多。20世纪50年代之前,电影片长增长了15-30分钟,而50年代之后,平均片长一直在90分钟徘徊。
再直接一点。20世纪40年代,电视的普及让当 时尚 未成熟的电影行业突然天降一个劲敌——电视剧。为了对付这个更加亲民方便、走邻家哥哥式路线容的“敌人”,为了抢走那些沙发土豆,电影只能另辟新径。
还是数据最直观。这样看来,电影百年的时长均值并没有相差很大。
比起电视,电影的优势在于电影院能给观众更强的浸入感,更适合展现宏大的场面。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制作方选择提高成本拍摄史诗大片,来留住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
所以从1931年到1960年,高票房电影的片长上涨了30分钟,120分钟的片长也几乎成为了接下来50年里的行业标准。
也就是说,2小时的电影我们作为观众已经看了半个世纪,早已习惯这种长片。
根据希德菲尔德“三幕论”,一个被完整叙述的故事应该包含三部分:

1.开端——建置(25~30分钟);

2.中段——对抗(50~60分钟);

3结尾——结局(25~30分钟)。
要完整讲完一个故事,一般来说90~120分钟足够了。但为什么我们依然会觉得电影在越拍越长?
虽然其实我还挺喜欢“自虐”看长片的。比如今年被大家集体吐槽的《爱尔兰人》我就看得很来劲甚至还看了两遍。
这就涉及到一个新名词——视觉动作指数(visual activity index),指的是每部电影每个镜头的动作数量(即一个镜头所包含的内容)的平均数。
简单粗暴点,直接理解为电影画面包含的信息量就可以了。
在一项针对好莱坞电影变化的学术研究中(Cutting et al ,2011),研究者选择了1935年到2015年这70年间的150部电影作为样本,分析了这些电影的“平均镜头长度”和“视觉动作指数”。
请搭配上下文分析观看。
镜头长度越来越短,而画面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
这意味着在电影片长不变的情况下,镜头总数大幅增加的同时每个画面内容也在增多——这就让电影的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也越来越密集。
镜头的总数会因镜头长度减短而增加,同时每个镜头所包含的内容也在增多,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不仅电影的节奏加快了,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电影越拍越长。因为画面信息变多,意味着电影越来越“烧脑”,所以在观感上我们会觉得电影变得更长了。
说了这么多,这篇“伪科普”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下次你在电影院中场休息的时候,抓紧5分钟时间,找上感兴趣的人搭讪——嘿,你知道为什么电影越来越长吗?
只能帮大家到这了。这周末,欢迎大家都去影院活学活用呀。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