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孔子的人性格(孔子当过官吗)
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学术精湛的有七十二人,称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人中有十人学习更优秀,深得孔子喜欢,被称为“孔门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孔门十哲”按照“四科”分为:
德行科:颜回、闵子骞、冉伯牛、冉雍;
言语科:宰我、子贡;
政事科:冉有、子路;
文学科:子游、子夏。
本篇将为您介绍政事科的两人
子路:孔门保安队大队长
子路,又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字。鲁国人,性格刚烈,身强体壮。
子路做事直率鲁莽,孔子经常称赞他,也经常批评他,因此在《论语》中,涉及到他的内容就占了十分之一。
批评子路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
译:高柴愚直,曾参鲁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夸赞子路
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
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惭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诗经》中说:不嫉妒,不贪求,做什么还会不好?”
子路听了总是念诵这两句诗。孔子说:“仅做到这点,哪里就能说是很好了?”
子路虽然勇猛好斗,但对待父母非常的孝顺,《二十四孝》中“百里负米”的故事说的就是他。
子路早年家庭贫困,经常采野菜给自己吃,然后从百里之外背着米回家侍奉父母。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
子路好勇尚武,出任孔门保安队大队长,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充当替身护卫。
进入孔门前,子路整日混迹江湖,看不起读书人,他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腰间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风光得很。
有一回他碰见了孔子,便要和孔子吵架,甚至想用武力威逼孔子。孔子作为文化人,当然不会和子路动粗,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子路看不起读书人,质疑学习的用处,对孔子说:“有一种长在南山的竹子,拿来当箭矢,可以轻松击穿犀牛皮。”
子路的意思是:我已经够厉害了,不需要学习了。
孔子直接要害地说:“竹子做的箭插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锋利,这样的箭不是更厉害吗?”
孔子劝诫子路,本身就很有天赋,但要发挥更大的价值则需要不断地学习,仅依靠天赋而不学习没有更大的用处。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孔子家语》
子路被孔子点醒,从此皈依孔门,成了懂道理的“小混混”。
性格决定了子路天生“八音不全”。
孔子极力推广礼乐,这里的乐指的就是音乐。子路虽然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音乐成绩很差,孔子还因此在课堂上批评他。
音乐成绩差,所以子路只敢私下给孔子弹奏音乐,其他学生便开始不待见子路,为此,孔子又赶紧打圆场维护子路。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译:孔子说:“子路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其他学生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又说:“子路的造诣已经达到进入厅堂的程度,只是还没有到达内室罢了。”
有一次,孔子和一众弟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好几天都饿着肚子,有的人甚至生了病,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
子路便问孔子:“您现在唱歌,是否合乎礼仪呢?”
孔子没有搭理他,等到歌唱完后,他才叫来子路说:“君子喜好音乐,可以避免滋生骄傲放纵之心;小人喜好音乐,可以避免产生畏惧情绪。这是谁家的孩子啊,不了解我,却跟从着我?”
子路听完孔子的话很不服气,拿起自己的剑跳起舞来,跳了三首歌后才罢休。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治长》
子路果敢决断,审理案件的时候,只听一方的辩诉就可以裁决案件,但这样也容易整出冤假错案。
子路办事效率高,答应的事不留到第二天就能办好。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的时候,被孔悝看上,担任蒲邑的地方官。在任期间,兴修水利,一心为民。重视仁德,以仁德为本治理地方,取得了突出的政绩成就。
有一次孔子路过蒲邑,不由得称赞子路的政治才能。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孔子家语》
译:子路治理蒲地已经三年了,孔子路过那里,进入他管辖的地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讲诚信。”进入了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敦厚。”到了子路的官署,孔子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子路也曾在政事上犯过错误。
子路担任蒲邑的地方官,为防备水患,便率领当地的百姓修建沟渠。子路看到百姓辛苦劳累,所以用自己的钱财给每个人一筐食物和一壶水。
本该是件值得夸赞的事,孔子知道后,却去阻止子路这么做。
因为子路这么做确实很仁德,值得称赞。但子路不忍百姓劳苦而私自给予他们食物,这就好像在说国君不够自己仁德。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国君,让国君施与恩德。
子路听了老师的教诲,方才大彻大悟,官场上又多了个精明能干之人。
卫国国君卫出公继位时,他的父亲蒉聩政治逃难逃到了国外。公元前480年,蒉聩和孔悝合谋要杀掉卫出公,夺取王位。卫出公得知消息后逃到鲁国,在外出差的子路听到消息后立刻赶了回来。
子路认为拿着卫出公给的好处,出了事不来帮忙是没有道义的。于是进宫找到蒉聩,请求他让自己杀了孔悝,蒉聩不从。愤怒的子路就要放火,蒉聩赶紧叫人击杀子路。
此时子路已花甲之年,一不小心就被敌人斩断了帽带。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说完系好帽子时被乱刀砍死。
孔子刚收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就知道子路一定会因为道义英勇战死,果然如其所料。
子路坚守道义,忠诚于国君,得到了别人的恩惠,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孔子的贴身护卫,最终为道义战死异国。
孔子给予他的评价是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治长》
意思是:如果不能实现理想,孔子就要乘船到海外,能带上的人也就只有子路了。看到子路因此而骄傲,孔子又说:“子路比我要勇敢,但除此之外没什么好的了。”
冉有:不让人省心的学生
冉有,也叫冉求,字子有,鲁国人。以政事著称,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
公元前484年,冉有亲自率领军队抵抗入侵的齐军,他身先士卒,用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一举击溃齐军取得胜利。
取得胜利的冉有,借此机会说服了季康子迎回在外漂泊多年的孔子,并且处处关心、照顾老师。
冉有与之前提到的冉伯牛、冉雍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一家三子均入选“孔门十哲”,可谓是“优秀家庭代表”。
冉有的性格与子路的性格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相隔十万八千里。
子路果敢决断、好勇尚武,事情说干就干,不考虑后果。
冉有优柔寡断,一件事情要经过多次的考量,一会要做,一会又认为不该做,所以经常请教孔子。
对于两人,孔子也进行了比较,然后“因材施教”。同样的问题,两人来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先进》
译:子路问:“听到了就该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一听到就擅自行动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该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
子路做事冲动决断,所以要压一压他的士气;
冉有做事优柔寡断,所以要鼓舞他的士气。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也是至圣先师的伟大智慧。
冉有不仅优柔寡断,而且还容易自暴自弃。孔子在上面讲着君子应该怎样做,冉有在下边直接放弃,“老师,这些都太高尚了,我的实力不允许呀。”
还没开始行动就说自己不行,着实给孔子整无语了。
自己的能力不能使自己成为君子,但依然要像君子那样做事,不能认为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就“躺平”当懒虫,或者成为一个小人。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译:冉有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如果力量不够,应该是走到中途才会停下来。你现在是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停止了。”
冉有政治才能卓越,而且多才多艺,因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心应手。
季康子与孟武伯曾经问孔子,“冉有从政怎么样?”孔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冉有多才多艺,处理政事得心应手,他可以在小地方当家臣。”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治长》
冉有虽然政治才能卓越,但在一些事情处理上不够恰当,甚至不够仁德。
有一次,同学公西华要出使齐国,需要给他的母亲分发一些生活物资。冉有负责此事,便问孔子发多少合适,孔子让他看着发。没想到冉有直接发了超出好几倍的物资,大大超出了需求,因此遭到孔子的批评。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大概意思就是:救济富足的人是锦上添花,是没有必要的;但救济穷苦百姓是雪中送炭,是非常有必要的。
更令孔子气愤的是,冉有作为父母官,季氏的家臣,没有劝诫季氏“为政以德”,善待百姓,施与百姓恩德。反而给季氏出谋划策,提高赋税,疯狂地剥削百姓。
这一行径与闵子骞不为金钱所动,坚决脱离季氏的行为截然相反。气得孔子号召大家一块“收拾”他。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译: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敛取钱财,增加他的财富。孔于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这些学生尽可大张旗鼓地声讨他。
冉有虽然有时处理政事不讲仁德,与老师的主张背道而驰,但依然不能掩盖起卓越的政治才能。
经过孔子的教导,冉有政治主张渐渐向仁德靠拢,优柔寡断的性格也得到改变。
“孔门十哲”德行科请移步:孔子的朋友圈:孔门道德模范F4——德行科
“孔门十哲”言语科请移步:孔子的朋友圈:能说会道的两位“宝藏男孩”——言语科
点个赞吧!悦读给你答案![玫瑰][玫瑰][玫瑰]
朴槿惠出狱之后重返政坛的可能性有多大?
朴槿惠出狱之后,重返政坛的可能性(概率)究竟有多大?最低50%,为啥说的这么绝对?因为靠政治而立身了大半生的朴槿惠,融进她血液里的都是政治基因,已经刻进了她的骨髓里。一句话,朴槿惠的名字,就是和政治紧紧钳联在一起的。
这,是主客观因素决定了,某种程度上是不以朴槿惠本人的意志为转移。她想悠然南山下,那可能吗?这里所说的重返政坛,也并不见得是专指朴槿惠重新竞选总统,比如说她积极地参与一些政治性活动,做一些幕后的政治顾问性质的工作,如果她为竞选总统的人做一些摇旗呐喊的工作,那也被视作是重返政坛啊!也就是说,朴槿惠的所谓重返政坛,并不一定非要冲在第一线,在二线三线未尝不可?只要是发挥朴槿惠的政治影响力,足矣!
我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简单分析朴槿惠将重返政坛的可能性。
①从主观因素方面分析,朴槿惠重返政坛是必然的,因为她首先要生存,要活下去,要像模像样的有尊严的度过风烛残年,她要去挖掘心心念念的那个所谓“真相”,只能自己救自己,还有比政治更好的捷径可走吗?
纵观朴槿惠的大半生,她就是一个靠吃政治饭成长起来的,或者说,她是一个专业的政客,搞政治是他唯一的专长,虽然她曾经有多少年的潜伏历史,但那也是充电和积蓄能量。朴槿惠曾经五次当选国会议员,当然也在青瓦台主政四年多,坐牢的时间比当总统的时间还多,这都是她独特的政治资源啊。除此之外,朴槿惠身无长处,一不会下田种地,二不会车间干活,虽然她文采不错还能写几本书,如果没有这些政治经历之素材,那能卖出去几本?人家文在寅总统还起码有几十年的律师经历,起码有一个律师证啊!
现在朴槿惠被特赦了,是放飞自由了,可是贫病交加一无所有啊,现在几乎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态,可能连起码的药费都付不起。根据朴槿惠倔强而坚毅的性格又是不可能吃嗟来之食的,更不可能放下自尊去申请政府的救济金。只要一息尚存,她就会自食其力。她的最大的专长是什么?那只有搞政治啊,这也是她被迫无奈的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朴槿惠绝不可能放弃报仇雪恨的这个机会——要把亲信干政案翻过来!也就是说也要解开这个大真相,否则的话她死都不瞑目。翻案?谈何容易啊?虽然她声言已放下了仇怨,可是有谁能相信呢?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朴槿惠唯一能使用的便捷之手段,那就是利用政治这个工具。因为亲信干政案大成多少是有政治的成分在内。
②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朴槿惠重返政坛也是必须的,朴槿惠无疑是韩国政治生态领域的一个品牌,又是保守派阵营骨灰级的代表人物,还有几百万的死忠粉和焊接式的支持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除非朴槿惠出去之后彻底的摆脱韩国,比如到其他的某个国家去生活,否则的话她是无法彻底摆脱韩国政治这个大染缸的。到国外去生存,那是要大把大把的钱,除非朴槿惠前些年把钱私埋到汉拿山下,或偷存在国外某银行,否则的话她打死不会离开韩国。
朴槿惠重返政坛,最便捷的方式(手段)是:成立一个新的党派,取啥并不重要,性质当然是保守右翼的。这对朴槿惠来说是举手之劳,只要她有这个意思,只要她振臂一呼,便会应者云集啊,短时间之内就能办妥,她只需在幕后做顾问工作则已。朴槿惠目前最少也有两三百万的铁杆支持者,成立一个以朴槿惠灵魂为中心的新党派,并不是要与共同民主党和国民力量党去较劲,而是为了拥有一个合法的政治平台(舞台),以利于她接下来的斗争。看看她的妹妹朴槿令,现在竟然代表新韩半岛党竞选总统。这个新韩半岛党成立才三年多,在国会连一张议席也没有,可是照样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啊!
如果朴槿惠有了新的政党,就可以合法的募集政治资金啊,这是韩国的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之前朴槿惠的支持者曾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募集到了大量的资金,只要是为了营救或者援助朴槿惠。现在朴槿惠出狱了,基金会不就是现成的吗!朴槿惠在党内拿份薪水不就是天经地义的吗?只要朴槿惠把自己的代言人推到前台去,足矣!
总而言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朴槿惠身后的铁杆支持者,不乏那些个大小财阀们。朴槿惠父女在韩国政坛深耕了几十年,与财阀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保守派阵营本来就代表大财阀的利益。如果朴槿惠有意成立一个新党,那下个财阀们能不支持吗?人家就是冲着朴槿惠这个名字来的。这样的话,朴槿惠同样可以在韩国政坛上呼风唤雨啊,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