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成语典故,100个必背成语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惊鸿一瞥(上)
前言:现在很多人生意亏损,事业受挫,工作不顺,家庭不和,有很多问题和困惑不知道怎么办。给大家一个建议:少猎奇猎艳,多学历史文化,这里会有你想要的答案。独家观点,耐心读完,多思考,或许你会豁然开朗。如果还有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本人一定尽心尽力免费解答。
正文:
今天我们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吧。春秋战国浩浩荡荡,轰轰烈烈从头至尾共计五百余年。这是一段长河险滩,浪急风高,波涛翻卷。这里忽然壁立千仞,转而峰回路转,几时山穷水尽,几多柳暗花明。乱世多英雄,英雄多故事,故事孕成语,成语源典故。
说中华成语典故之前,需要先说一下中华汉字,因为成语皆由汉字组成。前面我们提到,大禹治水即治国,涓涓细流方成“州”,川流不息乃成“川”,高低起伏,明暗相见则成“山”。看到“水”,纵然时隔几千年,我们有没有感到水花四溅的点点洒下,有没有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悠悠呢?看到“子”,是不是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孩子张开双臂求抱抱呢?一个个方块字如此,一个个方块字组成的四字或多字成语亦如此,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有如源头活水奔涌。正是有了这许多历史典故,才有了成语世界的渠清如许。
象形汉字“山”
既然我们作历史文化杂谈,不妨借此时机来一次梳理,但愿不早不晚,正当其时。因为再不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精彩纷呈的系列故事紧接着就滚滚而来了,有如长江三峡,也似壶口瀑布。因为再不写,只恐没有更好机会叙说了,同时也是因为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来承接一代雄主更为妥贴。既然雄主多典故,那我们就从这里求突破吧,但愿能像雄主那样处理得恰到好处。
和他有关的历史典故之多、文学字眼之繁,纵观上下五千年,恐怕也只有兵仙战神、盖世英雄韩信能与之匹敌了。先看看这些无比熟悉的词句吧,比如“其乐融融”“言不由衷”“暗箭伤人”“处心积虑”“不自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韪”“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当然,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典故只是和他有关,指代对象却并不一定是他本人,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指代的就是他骄奢淫逸、阴谋作乱的弟弟。
雄主隐忍多年,当机立断,最终完胜多行不义的乱臣弟弟,不再赘述;不到黄泉不再相见的决绝过后,最后掘地见母,与有罪的母亲冰释前嫌,也已经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聊一个新的吧,说说“暗箭伤人”也无妨。
攻打许国的时候,雄主派老将军颖考叔做急先锋,因为他老当益壮。为了让先锋部队如约实现“开门红”,分发物资的时候,雄主给老将军多发了几辆战车作支持。有一个叫公孙子都的年轻将军见到老将军战车分的比自己多,心里愤愤不平,想让老将军分他几辆,于是就厚着脸皮来讨价还价。老将军重任在肩,又立功心切,对头功志在必得,自然不会答应他的无理要求。因此,心胸狭窄的公孙子都对老将军颖考叔怀恨在心。
攻城掠地
当公孙子都兵临城下的时候,颖考叔率领的先锋部队已经把敌人打得藏头缩尾了。颖考叔等人眼看就要攻上城头了,这时,公孙子都不但不帮忙、助威,反而偷偷拈弓搭箭,趁人不注意,一把冷箭朝颖考叔的后背射去。颖考叔暗箭难防,一个跟头从城头上栽下来死了。
起初大家都以为颖考叔是被敌人射死的,但是经过日后调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人所为。结果可想而知,公孙子都害人终害己。
如果说公孙子都比较愚蠢,有一个人更甚,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息国是郑国的邻邦小国,息侯和雄主本是同姓兄弟,但是突然有一天,息侯仗着自己爵位稍高一点,因而为了一点小矛盾就敢与雄主大动干戈。如果换了别人,可能会考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为玉帛,尤其是面对雄主这样忠义皆全、智勇兼备、收放自如的顶尖对手。
可是,息侯这个人夜郎自大,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脑袋少根筋,凡事欠考量,妄想蚍蜉撼大树,也不想想自己几斤几两,何德何能?有没有出兵的正当理由?有没有考虑同姓手足亲情?懂不懂排兵布阵?就这样神经大条去叫板,能不被揍残?“冒天下之大不韪”同样是要付出沉痛代价的。如果说“暗箭伤人”害的是一个人,那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害的可难就是一个国了。
本来不说雄主的,提也不能再提的,因为英雄悲情太让人伤感了,前面偶尔提到“退避三舍”很精彩,不过还是留到晋文公重耳那里再说吧。
此刻,突然想提“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了。今天思绪凌乱,大家勿怪,因为今天承接昨天。
古代的鼎
说公元前607年,楚庄王在攻打北戎的时候途经东周都城洛阳。为了显示、招摇,楚庄王命令属下人马在洛阳城外齐齐列阵,一时旌旗飘扬,朝野震动。当时的周天子急忙派遣能言善辩的大臣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师。
楚庄王见到天子派来的使者,趾高气昂地问道:“你们家里陈放许久的鼎到底有多重啊?”使者不紧不慢地说:“鼎代表着天子的威严,怎么能问有多重呢?”楚庄王吃了闭门羹,不甘心,继续炫耀说:“我们楚国的将士光是在战场上折断的矛戈的尖头,都可以铸造你家的鼎了。”说罢众人皆跟随楚庄王哈哈大笑起来。
面对此等羞辱,王孙满不辱使命,据理力争,最后维护了天子的声誉。只见他依旧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此言差矣。自从夏禹铸造九鼎以来,这鼎就代表了九州天下,唯有有德者才配拥有。夏桀缺乏德行,鼎就传到了殷商,并镇守了约六百年。殷商末年,纣王作乱,德不配位,于是又传到了周。自从我先祖文王武王开山以来,至今已历经二十多代天子苦心孤诣,时间上更是有700余年之久,我大周虽经东迁,日渐衰微,但如今天子尚明,国祚尚在。因此,鼎之轻重不是大王所能问的。”
(注: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此致 军礼。)
3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你不知道的30个 历史 典故 成语 故事 有哪些呢?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30个 成语故事 的 历史典故 吧,仅供大家参考。3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1.匡衡凿壁(匡衡凿壁)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押韵词】舳舻相继、舍身取义、安心乐意、英英玉立、河山带砺、率性任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义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成语举例】因效匡衡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
2.老泪纵横(老泪纵横)
【出处】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泣不成声”连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
【 反义词 】笑逐颜开、眉开眼笑
【同韵词】电照风行、心和气平、兵无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横行、事无二成、少年老诚、一气呵成、便宜施行
【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出处】 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凭空捏造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造谣生事、信口雌黄、捕风捉影
【反义词】确凿无疑、铁证如山、事出有因
【押韵词】眠花卧柳、齐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雳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鲐背苍耈、红灯绿酒、一介不苟、引领翘首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论。他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4.近水楼台(近水楼台)
【典故】 范文 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5.鸡鸣狗盗(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7.坚贞不屈(坚贞不屈)
【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后汉书·王龚传》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同韵词】批吭捣虚、穴处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驹、乘隙捣虚、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8.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 经验 ,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齐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宋史·李显忠传》
【释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地广人稀
【同韵词】雾兴云涌、堤溃蚁孔、血气方勇、小怯大勇、恃强怙宠、成何体统、大智大勇、血气之勇、贯鱼成宠、北辰星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带你了解著名的成语故事
1、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草木皆兵、唇亡齿寒、指鹿为马等。
2、望梅止渴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3、三顾茅庐典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