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7亿耗时10年为啥说八佰是国产战争片的新标杆
你有多久没有进电影院了?
自从疫情开始,很多人就再也没有去影院看过新电影。
春节档的几部巨作依次宣布撤档后,购票平台上长达8个月没有出现新片。
现在的电影市场,急需一部像《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样的救市之作。
一部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神作。
而这一部跳档3次,花费7亿,耗时10年当之无愧的巨制,被赋予了最高的期待。
现在,三日票房超8亿,豆瓣评分稳定在8分档的成绩,也证明了它是不负众望的——《八佰》
一段历史
《八佰》是一部历史片,更是一部战争片。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抗日片。
由于近些年抗日神剧对于这一题材的负面影响,导致很多人在听说抗日片后会有一种抵抗情绪。
但事实上,在近代史中,许多类似于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战役,值得通过文艺作品让更多的观众看到。
上个世纪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制作了一系列相关题材的优秀影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大决战》等。
而《八佰》所反映的战争,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几个月下来战况惨烈。
10月26日,大场失守,苏州河以北中国军队防线瓦解,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战略撤退。
但此时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在即,为了向国内外宣誓抗战到底的决心,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国民政府决定“留置主力一部在闸北坚持战斗”。
谢晋元团长临危受命,带领420余人在10月26日深夜进驻上海市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不仅具有一般防守据点的常见优势——易守难攻,和租界仅有一河之隔的地理位置使其又有了两个优势。
第一,限制住了日军使用重型武器。为了防止误伤到租界的外国人,日军在战争中没有使用任何坦克,迫击炮等重武器。
第二,让国际社会能更全面的看见中国军队的抵抗。在租界生活的许多国内外的媒体记者,能更好地向国内外“直播”这场战争。
而这就造成了在战争史上都极其罕见的一幕——河的一岸歌舞升平,另一岸硝烟四起。
外国记者就在报道里写过:“我仿佛看见苏州河畔一边屠杀,一边喝咖啡。”
“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开始可能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甚至被称为“表演战”。
但是那些军人们,没有把战争当成一场表演。
在“不抵抗政策”的宣扬下,许多民众对打仗极其反感——打仗,死了人还输掉战争;不打仗,只要投降就能活下来。
这四百名战士们的战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态度。
不仅在向河对岸的民众表达一种态度,也在对当时中国四万万人民,和未来无数中华民族的儿女们表达一种态度——
中华民族决不投降。
为了壮大声势,谢晋元对外宣称共八百人,就是这八百壮士,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四个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
一种现实
作为一名老八路军的儿子,管虎导演直到四十多岁,才知道父亲经历了这一切。
他决定把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让更多人看见。
但是管虎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电影上映,距离他开始准备过去了整整十年。
想拍一部电影,肯定用不了这么久;
想拍出心目中的《八佰》,可能真的需要十年。
在采访中,管虎自己也提到:“十年来当然也在做别的事,但《八佰》的筹备真的推翻了很多次,没办法,一旦开始拍,我就完全不会去想投资、时间这类东西了。”
因为四行仓库的结构和租界人民的反映都是这场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八佰》剧组不可能根据现有的影视城来拍摄。
没有现成的,那就只能自己搭建了。
第一,四行仓库遗址不能动。
不仅因为四行仓库的遗址现在处于上海的市区之中无法拍摄,更是由于四行仓库现在所具有的历史纪念意义。
管虎团队最终决定原样1:1重建四行仓库。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所有前期筹备就花费了18个月。
第二,租界房屋不能少。
为了打造出一幅时代全景,各行各业的人都不能少,各种各样的建筑也需要存在。
赌场,剧院,酒楼,饭馆,居民楼,洋人公馆各种建筑建了68栋,光是霓虹灯牌就造了700多架。
第三,仓库和租界之间的苏州河也不能少。
日军通过水路的偷袭,中国童子军杨慧敏通过水路送来国旗、物资,苏州河的存在不仅是作为背景增强真实感,还是很多戏的一部分。
无论是CG还是剪辑都无法真正还原,最后剧组直接挖了全长200米的一条河。
建好这一切,只是起点。
400多演员在正式拍戏前,全部接受部队专业教官的集训;
最多的一次,一场戏用了将近5000名群演;
烟油烧了300公斤、旧报纸烧了5吨、地面子弹点将近5万个。
烟火指导尹星云说道:“这一部电影,相当于我十部大电视剧的量。”
这么“肆无忌惮”的制作,代价是什么呢?
很简单,总投资从1亿追加到了7亿。
这么“肆无忌惮”的制作,成果又是什么呢?
一部电影
用网上的一句评论总结:虽然有着许多不足,但是《八佰》注定成为战争电影的里程碑。
影史上有着许多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经典战争电影,但是《八佰》在一个角度上做到了极致——沉浸感。
比如说角色设计。
《八佰》将主角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谢晋元营原有成员,这些职业军人们战斗强悍,经验丰富。
另一部分是一些“逃兵”。更准确地说包含了莫名其妙卷进来的文书、因为无知加入的少年、队伍被冲散的“逃兵”。
这样观影时,观众会很容易共情到这些人身上,而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决定了第一次开枪,第一次目睹死亡,第一次杀人,这些仿佛是战场上的“小事”能产生一种全新的震撼。
其次是镜头设计。
为了最大程度的模拟战士们在亲身经历战场时的视角,《八佰》在镜头上采取了极多突破。
比如模拟平民通过望远镜看向战场的视角、毒气弹投入后战士手忙脚乱带上毒气罩的视角。
还有在重大历史时刻的黑白画面,也能在潜意识里给观众带来一种极强的真实感。
还有音效设计。
像上文所说一样,“陌生感”也被贯彻到了音效这一角度。
欧豪饰演的少年端午,第一次开枪时,枪声显得极大极有刺激性;
而第一次听到手榴弹在身边炸响后,反其道而行,在巨响后又有一段消音,观影时会不自主地感到一种“耳鸣感”。
我们通常夸一部大片时会提到一个词——“视觉盛宴”,但是《八佰》虽然前半部分也有着大量的笑料,整部影片的基调却是紧张,严肃甚至悲壮的。
所以,与其说《八佰》是视觉盛宴,不如说是一次极其珍贵的,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让我们仿佛与战士们共同经历了一次战争。
可能走出影院,我们会再次被日常琐事充满,但这部电影一定会成为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就仿佛,这场战争之于我们的民族一样。
. END .
【文| 逸尘】
【编辑| 谦钟素】
【排版 | 知愚姑娘】
9.2高分,超31亿票房,《八佰》的成功,源于什么?
2020年度影视巨作《八佰》上映已有几个月,众多影迷观影时不仅被剧中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战斗情节所吸引,而且还为剧中人物面对生死所作出的抉择、展现出的名族大义所打动。
某主流视频播放器甚至被打出了9.2的高分,票房如今已然超过31亿,《八佰》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
导演和演员阵容强大
《八佰》是中国影视行业著名导演管虎的倾力之作,电影前期编剧与后期制作共花费管虎导演十余年的时间。中国老话说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一点管虎导演心里非常清楚,为了高度还原中国当年所遭受的屈辱历史,树立抗日剧新标杆,管虎导演沉住气潜心闭关修炼多年。
导演强有力的编导能力更需要个人素质和演技超高的演员来发挥和展示。剧中选配了大量常年拍戏、有深厚拍戏经验和超高演技的大腕来担任主角,看点十足,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影迷。
剧中影帝王千源饰演战力爆表的老兵油子羊拐;郑恺饰演的是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陈树生;选配姜武担任的角色是从胆小如鼠、唯唯诺诺到最后勇于杀敌、冲锋在前的“瓜怂”,剧中还有数不清的角色,例如铁血硬汉欧豪,勇猛作战的山东兵李晨,畏首畏尾的逃兵张译……
投入巨额资金和耗费大量心血硬投入资金将近6个亿,这个投资对于全剧时长才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来说真是非常“奢华”了。有些稍微“不走心”的电视剧,好几十集的剧集可能只有几千万的资金投入,这个资金投入相比《八佰》这部影视巨作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八佰》在经过数年的筹备和沟通之后,在2017年正式开拍。导演带着1500多人的拍摄团队足足拍摄了230多天。其中剧组取景都是“实景”:
为了让电影看起来更能展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最大限度的还原抗日历史的真实性,剧组动用大量人工挖掘了一条真实的苏州河,对河流两岸的建筑进行了一比一的还原搭建,制造了500多块霓虹灯广告牌。
剧组还在整部电影中设置了50000多个爆炸点,先后动用了5吨以上的废旧报纸来渲染真实悲壮的战斗场面,甚至是亚洲首部全程采用采用imax格式拍摄的大片。
除了上边讲到的“硬投入”之外,“软实力”的投入更是夸张。剧中堪称经典桥段的“张译哭戏”受到导演、剧组成员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为了达到用平凡谱写感动且直接击人心脆弱之处的效果,影帝张译一遍遍的酝酿情感,快速入戏,反复拍摄几十次之多。
终于在拍摄完成这段“煽情戏”之后,导演管虎流着泪说道:
自己以后再也不敢请张译拍戏了,张译就是一个戏疯子!
还有在拍摄水中逃逸那段时,气温骤降,水中温度已接近零度,张译欧豪面对低温挑战更是不甘示弱,二话不说直接跳入水中,牙关紧咬坚持拍摄,上岸之后几个人虽然受到剧组的供热照顾,可还是被冻得直打摆子。
上映时间恰到好处2020年世界新冠疫情大爆发,全球都被迫同步进入了抗击疫情的潮流中。中国政府面对新冠疫情毫不示弱,直面威胁,紧急召开防疫抗疫工作会议。面对疫情强势来袭,国内国外各大院线都纷纷关闭,不再放映电影。
其实不仅仅是影视行业,来势汹汹的疫情使得整个社会经济都受到严重冲击,商业低靡,店铺倒闭……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都在国家的指挥协调下偏向了抗疫战斗和民生疾苦上。
数月之后,虽然世界抗击新冠疫情的形势并不明朗,但中国的疫情抗击成果却尤为显著,国内疫情紧急形势极大缓解,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情况也逐步趋于稳定。
国家开始将经济发展重心调回到正常轨道,紧接着商场开门营业,院线正常上映,民众开始出行。
而院线电影开始上映,首推的就是《八佰》这部数年巨作。由于《八佰》前期拍摄制作都颇为用心,影片自身质量过硬,加上正巧赶上实行了半年多的禁止民众外出活动硬性政策“桎梏”被打破、百姓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民众消费情节高涨这个节点。
民众消遣的具体表现为物质上购物、吃喝。那精神上放松就变成看电影和游玩。《八佰》获得的票房如此之高和上映时间的把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处在社会初级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生活上已经基本解决大众人民需求,但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走。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少部分各种道德败坏、高学识却低素质的人,出现很多让人心寒的影视神剧。这些良莠不齐的文化和价值观是的人们迫切追求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文化作品。
《八佰》这部影视剧顺应现代文化发展大潮,在基于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还原了一部分抗日历史,这种写实拍摄手法无疑给众多抗日神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
抗日神剧相比,《八佰》真实刻画出了先辈英雄们抵抗外族入侵的艰苦与困难,突出了日寇侵略的残酷与暴戾,再现了罄竹难书的暴行,重点树立了保家卫国、不畏牺牲、敢于奉献、誓死抗争的名族气节,让我们进一步铭记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不忘历史。
《八佰》的顺利上映,甚至带动了民众很高的爱国情怀,在现在的上海四行仓库遗址处,至今有大量游客献花不断,一度成为今年旅游网红打卡热点。
综上所述,《八佰》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缺一不可。相信中国影视市场能再创辉煌!
拍摄《八佰》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拍摄《八佰》这部电影,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北平和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地区落入敌手。
国民政府决定集中主力,在上海跟日军决一死战,遏制日军的 疯狂攻势,将上海周围日军一举歼灭。
但是日军凭借强大的海军,和先进的战机,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尽管国军将士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但还是遭受重创。
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国民政府决定保存有生力量,将剩下的军队全部向苏州河南岸转移,以防被日军主力围歼,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37年10月26日。
但是,当时国民政府决定留一支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岸进行抵抗,孙云良的88师524团被选中,经过反复筛选,他们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号称有八百壮士,其实只有400多人,一个营的编制,不过只会战斗的指挥官,来自第88师,是524团团副谢晋元。
在上海基本失守的情况下,几十万日军层层包围中,在苏州河以北区域只留下1个营坚守,等于是羊入虎口,没有任何军事价值。但是国民党高层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11月份,国联关于中日问题的国际会议就要在布鲁塞尔召开了,这支孤军在上海如果抵抗到会议进行时,对中国非常有利,各国就会谴责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就会空前孤立,最起码可以让各国对中日战争进行调停。也就是说,这支部队的抵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但是谢晋元率领的勇士们,在四行仓库给了日军迎头痛击,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气势,为民族争了一口气,赢得了尊严。
1937年11月3日,国联大会如期在布鲁塞尔召开。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要求与会国主持公道,对日本进行军事和经济制裁,包括停止贸易来往,停止提供贷款和中止军需物资贸易,并向受害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
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与会各国却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和纠缠不清的利害关系,只是例行公事一样除发表谴责之词,谁都不愿采取实际措施,对日本进行制裁。
会议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冗长讨论,在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会议没有理睬中国政府关于对侵略者日本进行制裁的正当要求,只是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避免局势升级,坐下和谈。这跟没说一样,完全是废话。
而这份报告书公布的时候,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将近一个月,得意忘形的日军集中了优势兵力,矛头直指凛冽寒风中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影片的最大意义,就是告诉世人,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的民族,无论到什么时候,总有慷慨悲歌之士,所以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多么凶狠的敌人,想要中国屈服都是痴心妄想,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影片还告诉大家,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强大,才能抵御外侮;别把希望寄托在别国身上,没有足够的实力,一切都是空想!只有把祖国建设好,才能换来永久和平。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