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贴合历史的电视剧,最经典的9部电视剧

时间:2022-10-19 22:43:35阅读:1602
几部经典的电视剧,高度还原历史,时代气息满满民国奇探这部剧艺术水平很不错,对我来说,人物是很真实的。路垚是神探,可是他爱财而自私,即使别人总是在他耳边念叨十年之内国内必有大战,他也想着出去过自己的小日…

几部经典的电视剧,高度还原历史,时代气息满满民国奇探

这部剧艺术水平很不错,对我来说,人物是很真实的。路垚是神探,可是他爱财而自私,即使别人总是在他耳边念叨十年之内国内必有大战,他也想着出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乔楚生是义薄云天的江湖人,可是他好色而残忍,剧里有一幕是路垚和幼宁质问他如果老爷子让他杀的人不该杀他又该如何,他未做回答,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无法深究,且不说他从最底层摸爬滚打,看透了人情冷暖,能保持一份侠义已经难能可贵,就算是一个从小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督徒,你让他分辨善恶,又有谁能当即判断呢。

白幼宁是正义化身、甚至敢于大义面亲的记者,可是她片面、幼稚且现实市场,她的片面其实就是她现实而市场的保护色,路垚姐姐路淼给她提的出国建议,还有很多时候她面对爱情的态度,她其实不敢正视很多事情存在的问题,看似是她目光短浅,其实是她自己的保护色,不愿去深究,因为这样就不必去捅破窗户纸,这样自己就可以过得挺好,有可能这些问题一辈子都不会发现,我印象里唯一一次她深入的一件事,就是她问路垚到底是真的爱她还是迫于现实,也许,这个问题真的很有必要深究吧。

乘风少年

这是一部青春励志剧,本来是抱着“去腻”的想法去看的,正好看看练习生的背后故事,本来没报什么期待,毕竟有一些“翻车之鉴”,一些小鲜肉演戏,只会瞪眼睛,太出戏了,一看这部剧的阵容,伍嘉成、杨昊铭、邓泽鸣、罗杰……心想饱饱眼福也是好的,没想到有的只是青春和热血,看得人心潮澎湃。

我想这部剧之所以能这么有代入感,是因为他们演的就是自己的故事吧,他们有太多的话要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不再空洞。大家看完都很怀念当年的自己,有梦想、有朝气、有活力。

鬓边不是海棠红

这部剧除了演员的演技精湛,更多的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看的人都醉了,不知道是戏演得太真实还是别的都分不清谁在戏中了。”“他们都说戏是假的,可我觉得,人的生活也未必是真的。”“我是个男人扮女人,这是阴阳颠倒,这镜头是反的,是乾坤颠倒,本来就是妄相,岂不是妄中求妄。

我觉得爱情就不分男女中外。”人这一生,来到世间一趟,历遍无常,朝暮惆怅,无非是求不得,恨别离,怨憎会。最后大梦一场,赤条条来去,又奔向下一个轮回。世间万物,花不常开,月不常圆,只有苦空相随,得到的未必欢喜,失去的亦万分悲凉。管他繁花似锦,最后也终是曲终人散。讲不尽的生离苦别,诉不尽的恩怨愁肠。

隐秘而伟大

这部剧讲述的是抗战刚结束一年,李易峰饰演的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法学院高材生,人生的梦想就是当一个警察,而究其根本原因或者说他的终极理想是“匡扶正义,保护百姓”,这个男主背景设定第一集出场的时候就晃我一下子。看到他行为稚嫩,语言木讷,而又成绩很好的法学院高材生样子,以为这将是一个开局遭人排挤,结局带猪队友打怪的逆袭爽剧。

顾耀东出生于军阀混战的民国前期,成长于战火不断的中国抗战时期之中,按人设推断他这么一个极富正义感,立志保护百姓的有志青年。这么多年来居然一直没有参加过任何在当时可以说是社会大潮的学生运动,一点不了解这些中国苦难年代里老百姓为何而受苦,政府如何变革以及其中带给普通大众的影响,一点没有接触过上海黑帮统治下的上海底层社会,要不然他就不会一根筋的法学院毕业却去当什么警察去保护百姓,也不会一点政治都不明白了。

几部经典的电视剧,高度还原历史,时代气息满满,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

最贴合历史的电视剧,最经典的9部电视剧

对中国历史还原度比较高的影视剧都有哪些?

虽然老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部影视剧纵然再考究,想要“百分百还原历史”都叫难。但那些公认经典的古装剧,都能以其精心设计的剧情桥段,极致真实的还原历史风貌,更藏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典型的,就是以下几段。

一、《军师联盟》:曹丕请老乡吃葡萄

一部《军事联盟》,各色老戏骨们演尽权谋争斗,但“曹丕请老乡吃葡萄”这场戏,却是难得轻松幽默:刚刚继承王位的魏王曹丕,回到老家谯县忆苦思甜,热热闹闹宴请当地乡亲父老,表示要请乡亲们尝尝“别处的果子”。然后就端上来一盆盆葡萄。谁知乡亲们没见过这玩意,吃都不会吃,各个呆愣在那儿。曹丕只得先示范着吃了一颗,还示范着“吐皮”。乡亲们这才跟着大吃大嚼起来,庄重的宴会现场,全是“扑扑”吐葡萄皮的景象。

整个《军事联盟》里,“葡萄”是个标准熟脸,宫廷宴会上常有,曹丕曹真司马懿等“大佬”们也常吃。特别是每当暴脾气的曹睿(魏明帝)发飙时,辟邪就喂他吃葡萄的甜蜜桥段,更不知虐了多少单身狗。那为何偏偏老乡们不认得?因为古代老百姓吃口葡萄,着实叫难。

作为中国古代水果里的“舶来品”,葡萄在西汉武帝晚年时,才在中原引入种植。到了魏晋年间时,种植倒也更普及些,但也只是宫廷庄园和官邸里才有种植。由于其太名贵,魏晋年间从帝王到“名士”,常见“葡萄粉”。《蒲萄(葡萄)赋》还成了钟会左思等文坛名流们常涉猎的“热门题材”。葡萄“清浊外畅”的形态与“入口散流”的美妙口感,常被大书特书。

甚至《军师联盟》里“请老乡吃葡萄”的魏文帝曹丕本人,那更是葡萄的“铁粉”。他曾在给群臣的诏书里,大谈葡萄的优点,甚至“道之固以流诞咽唾”。也就是说说葡萄就馋得流口水。“馋葡萄”的他,还拿着葡萄怼孙权,讽刺东吴特产的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也就是你家的荔枝,比得上我家的葡萄吗?那年头手里有两串葡萄,国家大事上,都敢赤裸裸的炫富。

如此能“炫富”的葡萄,别说在三国年间,就是到了种植更普遍的唐宋年间,都依然是珍品。明清年间葡萄在北方广为种植,李时珍就曾感叹“北人多肥健耐寒,盖食此乎?”但在中国南方还是少。放在魏晋年间,平民百姓能吃颗葡萄,那就是能吹一辈子的事儿。

古代农业种植栽培技术的发展史,一颗葡萄就是见证。

二、《知否》:明兰们学焚香

作为一部深度还原宋代生活的精品古装剧,《知否》里的“焚香”场面,出镜率也是奇高。女主人公明兰就曾跟着孔嬷嬷学“焚香”。而“熏香”“焚香”的剧情,也是一刷一把。叫多少追剧粉丝感慨“隔着屏幕闻着都香”。那真实的宋朝年间,大宋生活有这么香?更香!

大宋别看打仗总吃亏,但毕竟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官僚士大夫们待遇奇高。就算北宋朝堂各要害部分,也时常三五个人干一个活。平日安安稳稳混日子,“工资基本不动”且到点就升官。这么有钱有闲的糊涂日子,当然要追求更风雅的享受。于是“香料”的行情陡然看涨,《香谱》等典籍里记载的宋代香料,就有一百多种。陆游笔下的南宋临安城,贵族女子的车上都挂香球,沿途香一路——别看剩残山剩水了,还得这么香。

而放在天下承平的北宋年间,在汴京等“大城市”里,“焚香”“熏香”甚至“吃香”都是火热时尚。一些北宋大臣上班前,就喜欢“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官服都得熏得香喷喷的再穿出去。有些官员呆过的房间,离开后依然“辄日香不灭”。名贵龙涎香做成的香囊,也是权贵们的标配。甚至沐浴的时候也要放香料,以便“令人体香”。至于香料调制的“雪花酒”“龙麝香茶”,那更是大宋“上流社会”的最爱。宋真宗年间的奸臣丁谓,爱香爱得更“硬核”,直接“以沉香煎汤”,恨不得喝到满肚子香……

可以说,没有“香”,大宋的“精英”们,基本都一天也活不好。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知否》里的明兰们,非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学“熏香”。因为“调香”“熏香”这些奇特技能,就是宋朝名门闺秀们的必修功课。

而宋代的高层聚会,也往往会成为“大型烧香现场”。比如宋徽宗的宫廷宴会,每次都要用龙涎香制成的巨烛,数百“香烛”一烧就是一整夜。蔡京家每次宴客,也都是要追求“香满”,整个宴会现场烧到一片云雾,宴会的来宾们都“几不相睹”,仿佛飘飘欲仙。一场宴会下来,身上的香气几天都不散。在宋代,这类宴会,举办次数相当频繁,几乎隔三差五,“精英”们就要凑一起香一香。

如此折腾,哪里的这么多香供他们烧?这就要拜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所赐,凭着东南沿海发达的贸易,大宋那在国际市场上堪称“硬通货”的丝绸瓷器,除了换来金银,更从东南亚乃至阿拉伯换来大批香料。仅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这一年,广州明州等港口,就赚来了三十多万斤香料——大宋丰厚的海外贸易利润,基本都送来这么“烧”了。单是蔡京家的宴会,每次就要烧掉价值六十万钱的香料,所谓“熏香”,就是烧钱。

但是,大宋熏香时“烧钱”不心疼,好些更重要的事儿,却是永远差钱:宋仁宗年间时,宋军的兵器就是“多脆状造之不精”“精好堪用之器十无一二”。金兵南侵的危机时刻,大宋的“精英”们依然在汴京“烧香”。驻守重镇平阳府的宋军,冬天里没有御寒衣物,军饷都是不值钱的铁钱,口粮也只是发霉豌豆。如此坑景象,怎能守住这香风缭绕的江山?最后的靖康之耻,与其说是被金人打死,不如说是被香气熏死。

三、《鸦片战争》:完整复制的战船

中国近代史题材电影里,1997年的《鸦片战争》,堪称是一部“还原度”极高的大作。为了重现鸦片战争前的广州风貌,剧组不惜斥巨资搭起4000平米的“广州街”,从“民居”到“衙门”全是百分百重现。连“英国议会”甚至“女王起居”这些场景,都力求真实。但让多少“军事迷”印象深刻的,却是电影里那艘几乎“原汁原味”的战舰:英国“威里斯里”号战舰。

为了再现这艘让中国近代史刻骨铭心的“敌舰”,剧组花了半年的时间,从英国复制来军舰图纸,又几经辗转买来一艘退役军舰,花二百万改装出来,就连战舰上每一个火炮的位置,乃至战斗中的火力配合,都是一板一眼的复制。然后就有了那一艘影片里耀武扬威,炸醒大清朝“天朝上国梦”的恐怖战舰。

但残酷的事实是,在鸦片战争前英国海军的战斗序列里,即使是这艘让多少清朝官员哀叹“没见过这么大的船”的“威里斯里号”,也不过是英军里的“三等舰”(英国海军战舰按照体积分为七等)。但即使这样,也是这支英国舰队里的“巨无霸”,其他的英国参战舰船,基本都是“五六等”的级别。放在欧洲海军里,这支舰队基本“不入流”。

可就是这样一支“不入流”的舰队,对上大清的海军,却是实力碾压。如果说鸦片战争里其他的毛病,大清还能赖“发展慢”。唯独海军这事儿,却是实实在在败家。17世纪康熙年间的清朝海军,曾拥有长五十六米以上装载近三十门重炮的“鸟船”,是东亚海洋上首屈一指的力量。之前明朝碾压倭寇的“广船”等战舰,也是威震东亚。但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水师,却是越活越抽。

当时的清朝水师,最大战船长不过十丈,能带个七八门火炮,就算是“巨舰”。一般的“大战船”也就三四门炮。而且就这样的战舰,都没几艘。福建广东的水师,常年破船扎堆。很多船只早就成了废船,就放那里吃空饷。能下水的船舶连一半都到不了。比如福建水师,“在航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八。到了鸦片战争前夜,清朝水师每艘船“一般只有大炮二至四门”,面对“不入流”的英国舰队,几乎毫无抵抗。

其实,不用面对英国舰队,就算“穿越”回明末清初,面对当时“南明”“大清”各方舰队,鸦片战争里的清军水师,也只有挨揍的命。一艘“完整复刻”的英国战舰,再现了昔日的战火,也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教训。

最贴合历史的电视剧,最经典的9部电视剧

有哪些影视剧对中国历史还原度比较高?

要说对中国历史还原度比较高的影视剧,我推荐几部,个人感觉还可以,基本能按照文献或者史书记载的去描述。《康熙王朝》这是一部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导演:陈家林、刘大印,主演:陈道明、斯琴高娃、茹萍、李建群、高兰村、胡天鸽等。

之所以说还原度比较高是因为它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的基础上改编的,其背景故事是清朝世祖顺治帝的末年和圣祖康熙帝在位时的事迹。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61年驾崩而止。第一次以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里说的《三国演义》是指1994年拍摄的老版《三国演义》,由蔡晓晴执导,主演有:孙彦军、鲍国安、吴晓东、唐国强、陆树铭、李靖飞、洪宇宙、张光北等等,演员众多,场面宏大,常常是成千上万人的攻杀战守。武将征战沙场,谋士运筹帷幄。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有关三国的书籍或者小说,三国演义印象自然不会陌生,此部电视剧的经典程度以至于让我觉的演义中的人物应该就是电视剧中那样,用现在的词就是还原度非常高。尤其陆树铭的关二爷和鲍国安的曹阿瞒,一言一行,连眼神都演得惟妙惟肖。经典无需解释,没有一个演员演得不好的,除了限于时代的场景布置(其实也很出彩)几乎没有缺点。令人难忘的主题曲,鲍国安的曹操狡诈但有气度,刘备仁厚的形象,关张黄忠都形象饱满,周瑜诸葛亮更是亮点中的亮点。

虽然之后又陆陆续续出了好几版的《三国演义》,但是感觉还是老版三国更经典,更耐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