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冯小刚的芳华,冯小刚为什么不能二刷芳华
推荐语
《芳华》虽然在群像刻画上面失败了,但还是撑起了时代特征下文工团的人物多面性、非单一的故事线索,总体来说,我对《芳华》的整体评价还是四个字:格局不足,水准之作。
——胖哥电影俱乐部影评人 暴走的伊丽莎白
一直是冯小刚的死忠粉,但,《芳华》真的是不太好看,而且是在没有报太大希望的情况下。
首先说技术上(我不是科班电影人,说得不一定那么准确,但都是些真实看法):
1,主要靠台词和旁白推动剧情,好几场戏甚至看起来像《欢乐喜剧人》里面的小品,这不是一个电影导演应该干的。虽然我个人其实是喜欢旁白的,但我喜欢的是陈可辛《甜蜜蜜》和《中国合伙人》那种,旁白是补充,不能喧宾夺主。如果靠旁白就可以拍好电影,我们不如做个ppt,再听个评书。
2,那个长镜头不提也罢,令人联想到《天下无贼》里的两场动作戏,没啥硬货,还拿出来吹。
3,送战友那场简直就像闹着玩的一样,太像各公司年会时拍的那种配《感恩的心》的视频。
4,摄影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是不是用了什么滤镜,反正就雾蒙蒙的,镜头稍微运动一下就晕,据专业人士说是辅助设备没用好。
5,剪辑一直平庸,直到疯了的何小萍在院子里跳舞的那场戏,直接垮掉——这种手法好像是交叉剪辑,但就算是刚毕业的剪辑师,也应该剪得更好——情绪完全没剪出来。
6,所有的配乐,无外乎只想告诉你:情怀情怀,请看看我的情怀。卖情怀,你还记得有部微电影叫《老男孩》么?然后,这些音乐,还是像公司年会视频配《感恩的心》、"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那种感觉。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现在流行音乐的尴尬:连冯小刚都不能做一首传唱的电影插曲,还要分别从n部经典电影里面"致敬一下"。致敬的意思就是:原来有个东西挺好的,大家都挺喜欢,我拿来用一下,懒得去重新弄了(倒不是给不给钱或者给多少钱的事)
7,好多台词拙劣到就差去网上拷贝心灵鸡汤了,尤其父亲那封信,那个文笔,仿佛琼瑶上身。
8,用类似"某某年""n年后"的字幕交代时间跨度,简直不可原谅。任何一个学电影导演的学生都至少可以用三种以上方法设计足够好的画面和镜头语言来交代,他没有,只能说明他懒。还有就是之前说的,《潘金莲》没卖好,他要拍一部快一点的来卖钱,类似于《非诚勿扰2》和《1942》的关系——没时间去设计这些。
技术上我看到的就是这些,但其实最致命的是结构、人物性格、动机以及由此导致的感情线混乱的问题。首先是,故事背景和人物动机交待得一塌糊涂(你总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豆瓣上看个十篇八篇的影评做足功课再来看电影吧?)这也是我看到好多人的影评说热泪盈眶但我一点都不感动的原因:试着想跟上那条感情的主线,但一直跟不上,因为它是断的,跳的。
比如,刘峰暗恋林丁丁,几乎没有铺垫,那一抱让我猝不及防,确实就像耍流氓。丁丁的反应简直就更奇怪,看沙发的要求,不是在撩刘峰还是什么?我都以为是郎情妾意了,结果她又不干了,导演这是要玩反转吗?而根据其他地方的消息,严歌苓写书的时候写了两次触碰,另一次是刘峰碰何小萍:可如此重要的戏份,戏里面完全没有做出感觉和情绪来。而刘峰被审查那一段,跳戏了,跳到了《集结号》(其实后面的战争戏又跳了一次)。跳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白中反复提了解胸罩的情节,而且联系上下文,应该可以推测出,这是个关键情节,刘峰当时有没有动手解扣对情节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解了,他不太冤;解了但没解开,是他运气不好;没解,他就是冤大头。可是在戏里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细节,而这种戏也并不难拍。不知道导演是如何考量,搞不好是拍了没有剪进去。但无论如何,结果就是这样,又是一场垮掉的戏:如果电影可以这样拍,那倒轻松了,什么都用话来带——那不成《我爱我家》了么?
萧穗子那封情书,就是为了悲惨而悲惨,为了煽情而煽情。大哥,从以前的任何一场戏我都看不出来她喜欢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儿子那个傻灿(广东话里好像是骂人的),倒是阿灿和报幕员,两个干部子弟最后走到一起,我觉得还能够自圆其说。
还是刘峰。失去手臂那一场,这么重要的戏,看到他都提出用火焰喷射器还烧焦战友遗体的时候,这么悲壮的瞬间,不知是不是在下愚钝,仍get不到他当时的心态:他是要干什么?他现在已经从活雷锋变成超级孤胆英雄了吗?他想牺牲吗?为什么想牺牲?事实证明,最后导演也很无奈,用了旁白来交代。又是旁白!咱看小说去吧。
那个政委,性格怪到不能接受——我们姑且相信有着这种人吧——但是,如此怪异的性格,好歹要推动一下剧情吧?没有,绝对没有,连他要求军医保密体温计这么有戏剧冲突的事情,都没有往后发展,让人摸不头脑。
何小萍同舍友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更不用说了,都是一些表面的鸡毛蒜皮,没有归根到每个人物的性格上,感觉像是为了制造矛盾而制造矛盾。翻译过来,导演需要这个矛盾来推动剧情,可最后这个矛盾没有深入下去,让人感觉到很生硬,就像蜻蜓点水,没有翻起波澜。
再说两位男女主角的性格,对于一部包着战争片外衣的青春片来说,简直是场灾难。刘峰,一直靠旁白的台词和旁白来介绍他的个性,他雷锋,他善良,几乎没有一场戏让人感觉到他这个人就是善良的代名词(做沙发那场最多让我相信他是一个六级木匠),典型的纸片人。何小萍为什么会臭到这么多人都不愿接近,两个多小时我一直在纳闷,快结束的时候才告诉你就是因为爱出汗。大哥,出汗!?你确定这样能说服得了观众?就算是用狐臭来解释也好一点啊。然后何小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悲观,自卑,坚强……多少总要有一个吧。没有!更可怕的是,连她是如何疯了的这场戏都不拍(这种戏往往是最有张力的),改用医生之口来说(就差用旁白或者字幕了),还用什么白菜帮子来打比喻,大哥,不用这么敷衍吧?更可怕的还在后面,扫墓的时候,她又恢复正常了,如果你要说是院子里跳舞那场戏已经暗示过了,那我只能说,这场戏还没做足。这是情感戏,不是悬疑剧,不能让观众猜,要让观众进入和跟随你的情绪,很可惜,那场戏戛然而止,我们只能猜,然后,没有猜对。
所以,俩主角没立起来,整个戏就废了。这一点上,赵薇《致青春》做得就很好,男主角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产生的发自本能的自私,女主角因为混不吝、敢于追求导致的悲剧,都通过一些铺垫交代得清清楚楚。其他几个女配角的性格和命运,也是合情合理,血肉丰满。
海口那场戏,后面当然有他的商业逻辑。电影缺钱,政府给钱,宣传宣传,理所当然。但个人觉得,那个所谓联防队的戏没有做足,让人感受不到憋屈,具体怎么做?参见《老炮儿》。倒是那句操你妈,有点打动人心。
本来以为他俩不会谈感情,到最后了,都老了,又开始说这事儿了。但我还是固执的认为,刘峰老婆跟司机跑了可以用一小场戏来讲,用台词说出来,还是觉得张力不够,没有把男主角的悲惨和苍凉烘托出来。
优点就是:一堆妹子都不错,假以时日,应该会出现未来的一线,甚至巨星。个人觉得,这是这部电影里导演最大的功劳。
两个设计比较好:
1,毛主席去世的时候黑纱覆盖画像。
2,可口可乐的巨幅背景。
用镜头语言交代了时代的变化,有点象征意义,又没故弄玄虚,一般观众应该看得懂。
作 者 简 介
唐章勇,歌手。代表作品:音乐剧及同名电影《阳光不锈》,单曲《鱼火锅》《江湖海》《远城》《美蛙鱼头》《昆明蓝》等。
此文为看点胖哥电影俱乐部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各位好友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以方便开通白名单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影片,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你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很好很让人有感触。《芳华》是用电影艺术反映了导演和编剧的那一段亲身经历,我想这是最主要的,怎么看这部电影,自有每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很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军人看过芳华这部电影之后都落泪了,久久不能平静!小刚导演的电影没有之前电影的娱乐性、票房号召力。未来五十年之后再看冯的电影你会发现它是可以穿越时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就是芳华。
值得一看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总的来说,拍的还不错,很值得一看。
影片叙述的故事,可以说是从1969一2009年以后,跨度长达40余年。对期间的一些故事情节虽未明说是什么年代或什么事件,相信但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心知肚明深有体会,影片的选景、美工、服饰、场面也都很真实。
影片从一个文艺女兵的视角,讲述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战友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她们的人生坎坷经历,从文艺排练、演出、拉练、到后来的文工团解散、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和退役后遭遇到种种人生磨难等等,描述了作为一个个军人个体,在社会转折大背景下的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示了退役军人生活的艰辛,呼吁社会给参战老兵和伤残军人更多的关爱。
描述了作为一个个军人个体美好的青春芳华飞逝而去。最可贵的是影片的结尾,让步入老年的他们,通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和对人生道路诀择,同时,也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人们讲述了在社会变革浪潮中,作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只能改变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些都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不足之处是由于影片受上映时间的限制,只能对跨度40余年时代的描述,做粗线条的点到为止,一带而过,难以做到深挖细琢。因此,会让一些没经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感到剧情转换太快,太突然,给人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感觉。只记住了几分钟战斗场面的血腥和惨烈。
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总之,影片拍摄的还是很不错的,也突破了此前一些影片所没有描写过或不敢描写的禁区。是对经历过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按影迷的年龄划分,55岁以上的应是最佳受众群体,与影片更容易产生共呜。
电影《芳华》可能代表一种新的创作风格,现在还无法确定这种风格的定义。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以故事情节为主题,没有主人公,或者说有好多个主人公。电场影以展示为突出内容,展示当时的舞蹈、集会、战斗、斗殴、拼杀等等场景面貌。
没有反应主人公曲折经历和内心的波动变化反映还原观众们不可能看到的过去状况,这类电影没有反应主人公曲折经历和内心的波动变化。它以场面来感人而不是以复杂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说有故事情节但重点展示场面的电影。我以为要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给这类电影确定科学准确的定义。
绝对的上成佳作,真实、朴实,反应了社会现实,通过一部《芳华》让我们看到了退伍军人安置方面的制度漏洞,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没有受到国人的尊重和爱戴,反而被城关欺负。这类现实除了冯导有这个魄力,国内近几年没有几个敢拍出来的。
反应了一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芳华》和《集结号》是两部姊妹篇,从军队内和军队外,从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反应了一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但是必须注意到的现实。
喜欢冯导,冯导拍电影一般都要反映出来些东西的,认真看就会发现冯导是真正的艺术家。《芳华》,《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1942》个个都是佳作。
《芳华》上映一年后国家设置了退伍军人事务部,我觉得这不是巧合,是这部电影产生了影响。
冯小刚的军人题材的电影,尽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断和事列!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 都会觉得比较贴近现实!现在的人也许觉得不可能,但它们还真就发生过!冯小刚只是大胆把他讲出来而已!不过军人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冯小刚还有军人题材的电影出现!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芳华》应该是前几年比较热门且评分较高的一部文艺青春片。电影出的时候我也正值我所认为的青春韶华阶段。时隔近四年,我回头看这部电影,并不是想追忆谁的青春,感念谁的芳华,而是以一种现在的人来看有点“左” 的思想审视这部电影。总的来说,《芳华》就像一部伤痕文学作品,雕刻着虚无主义的伤痕;像一首朦胧又彷徨的诗歌,模糊意识形态的定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剧情的发展来看,片中两个主角的出现和遭遇,一个是在贬低集体主义,一个是在唱衰英雄主义。不难发现冯小刚常通过塑造文工团部分成员的负面形象来制造矛盾和对比,不断借此方法突出何小萍敢爱敢恨,善良单纯的正面、令人心生怜爱的形象。好像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干部子弟就该咄咄逼人,对待新人就该高高在上,文工团内部就该勾心斗角、落井下石。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