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年龄段,80后能看懂芳华吗

时间:2022-10-16 18:15:09阅读:1671
有人说《芳华》不是一部拍给90后、00后看的电影,因为时代背景相隔太远,年轻观众无法找到认同和共鸣。于是我们特意采访了6位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从50后、60后一直到00后,看看是否视角和感受完全不同、无法相通?这…

有人说《芳华》不是一部拍给90后、00后看的电影,因为时代背景相隔太远,年轻观众无法找到认同和共鸣。

于是我们特意采访了6位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从50后、60后一直到00后,看看是否视角和感受完全不同、无法相通?

这六位观众分别是:

一共8个问题,来自6种声音的回答,几乎没有人互相重复,思想观念在代际间的逐渐更新就在这些声音里渐渐清晰起来......

我的眼泪淹了电影院

vs

其实就是自我感动和拼命煽情

巴塞电影:你最喜欢《芳华》什么地方?

· 茉莉(50后):喜欢芳华拍的那个年代的真实感。

· 桐城客(60后):喜欢各个方面。可能跟年龄也有关系吧,能够被完全带回到那个年代。一开场的一段舞蹈,看了就已经快要潸然泪下了,一下就带回到从前,带回到自己的青春年华。

刘峰和何小萍这两条故事线,也完全能够沉浸进去被它感动到。

配乐也非常好,高潮铺垫好了,以后配乐跟画面结合在一起,非常非常催泪。所以冯小刚也的确是个煽情大师,看得流了很多次眼泪。

· 王向前(70后):开场的舞蹈。

· TP-Link(80后):黄轩画着红脸上台跳的那个舞算是样板戏吗?还有那段快板,都是很难得的呈现。

· 郭大侠(90后):喜欢它的隐喻或者讽刺意味。

· 阿真的火锅(00后):最后车站那里,男主搂着女主的时候。

他们两个人都是经历了很多很多的磨难了,他们抱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情,就给人一种相互依靠的感觉。虽然没说什么,但觉得那时候的他们很坚强。

巴塞电影:你最不喜欢《芳华》什么地方?

· 茉莉(50后):拍得不够深入,令人感到很表面的东西,很多情节一带而过。

· 桐城客(60后):可能由于篇幅所限有些地方铺呈得不是很充分,比如像刘峰所受的委屈,实际上描写得不够充分。

以及六分钟的长镜头那场战争戏,我觉得拍得挺业余的。也许当时中国军人,因为十年文革,可能就是那个水平,感觉像一群散兵游勇像民兵一样在乱窜。这些我都觉得还是有些问题吧。

· 王向前(70后):片中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鲜活的,甚至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个符号。在那个看似给经历者营造了一个可以缅怀的精神乌托邦,实则看得时刻都在揪心,笑着伤害一个人变得正常,不知道谁会突然拿出把刀子,扎向另外一个人。冯小刚给每个经历者都造了一梦:看,老子就是从那个操蛋的年代过来的,还能守得住本心。

我不相信那个年代里,没有一个可爱的人。

· TP-Link(80后):开头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舞蹈段落,集体更衣室的少女啊,还有泳池里的嬉戏啊什么的,我觉得是经过男性视角咀嚼过的女性美——那些当然是导演的青春回忆,无可厚非,但是我确实丝毫不被打动....

前半段本来在讨论性压抑啊、集体中的人性啊这些问题,但最后全散了。这是最感到失望的地方。那种自我感动和拼命煽情,其实跟电影要反思和讽刺的当年那种语境,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了。

· 郭大侠(90后):不喜欢它的画面太精致,太干净了,对于那个年代我的观影感受就是太新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我觉得《芳华》的剧作上有点问题,就有些地方接不起来,怪怪的。(比如?)就是女主疯掉,交代的让人充满问号,过程什么的不清楚,理由不充分,也太突然了。

巴塞电影:你觉得这部电影对(你想象中)当时那个时代,描绘得足够真实吗?

· 茉莉(50后): 是真实的。

· 桐城客(60后):我觉得挺真实的。服化道做的很好。如果说不真实的地方,可能就是电影那种非常明快的色彩非常鲜艳的色调。总感觉是这样啊,咱们那个年代还是比较灰一些。大体的感官上稍微有个这样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讲,我觉得没毛病啊,就像现在看那个好莱坞大片拍四十年代。你觉得也很鲜艳,但是看着也挺舒服的,就是他的这个色彩又符合现代人的这种审美和趣味吧。

· 王向前(70后):如果说是对那个时代的描绘,我觉得魔幻了,不真实。76年,天呐,军人已经在享受5星级酒店配泳池的待遇了。只能说冯小刚呈现了他们大院子弟一小撮人的时代。

在部队时,我在文艺团体。做舞美的工作。我们那个时候2000年的时候,驻港部队营院以前的英军总部,也有泳池,单位也有男兵女兵,组织游泳都会分开。我没听说过哪个后勤部队还有配泳池的,所以说,那是大院子弟的念想。

所以说,整个故事,除去自卫反击战,似乎是一群穿越的人在讲一个放在任何时代都讲得通的故事,战争反而成了装置。

最真实的讲述都没有了。比如大篇幅的每个人转业离开的归宿,何小萍为什么疯了,刘峰的生活都没有。

所以说,人都是符号,导演还是想讲述他所感受到的那个时代。

· TP-Link(80后):我猜,代表了导演记忆里真实的那个时代吧。

· 郭大侠(90后):在我的理解中还可以吧,不过当然有很大的克制,之前读过阎连科,余秋雨,王小波等关于文革那会儿的小说,感觉描写的不够疯狂。当然一方面考虑了审查。

· 阿真的火锅(00后):这个其实我觉得还挺像吧,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印象是来自我父母。就是感觉大家都很红哈哈哈。

就是文艺兵在文工团其实在家里人看来是很苦的,其实我不知道怎么说哈哈哈哈。

那些场景是有的,就是毛主席去世那段。我妈当时觉得天都塌了。

渐渐消失的活雷锋:“现在他活不下去吧,因为有我这种人”

巴塞电影:你的身边出现过像刘峰这样先人后己的活雷锋吗?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人?TA后来境遇怎么样?

· 茉莉(50后):那个年代会有这样的人,我认为那是那个年代造就的,这样的活雷锋应该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 桐城客(60后):周围有类似的,但不像刘峰这么完美了。喜欢刘峰啊。然后境遇还好,就是没有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不像刘峰那么悲惨。

· 王向前(70后):在我看来,典型是被塑造出来的,就是说,在这个时期需要这样一个典型,比如爱兵模范,爱民模范等等,在群体中,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会被孤立,因为大家做的是一样的事,只不过,在某次突发事件被他遇到,所以宣传出来的是他。当然,还有一个实干型的。

肉身成圣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大家都会把看待你的标准拔高到那个段位,在云端呆着,很多平凡的人事是干不了的。得端着。

刘峰是那个时代,或者说军人的一个符号。腹黑的说,如果身边出现 这么一个人,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忙不过来呢?怪话就出来了。

我所知道的我当时部队的模范都还不错,颐养天年吧。

· TP-Link(80后):好像没有。有人特别好的,但也只对身边的亲友好,比如有人仗义、有人不善于拒绝,但都不会那么夸张地自我牺牲。现在已经不需要活雷锋了吧,大家友善往来就好了。(为啥觉得不需要了?)因为没有必要一直强调个人的牺牲了啊,已经不是那个样样匮乏的年代了。

· 郭大侠(90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可能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复杂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我觉得他巨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是个怀着赤子心的人吧,他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敬仰,不敢触碰的感觉。我觉得他虽然受了很多创伤,但是一直都没扭曲。这大概是信仰社会主义的好处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怎么看待他的舍己为人?)他有一颗赤子心啊,这就可以解释他的善良。但是啊,他的舍己为人,我觉得跟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在我看来,觉得很过啊,但是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哪些地方过了?)就是断臂,还有把学位让给别人。身边并没有这样的人啊,只有那个时代才有吧。这样的人,在现在活不下去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因为他太纯粹的善良了,一旦这个人失去当时那个体制的保护,结果在电影里你也看到了啊。改革开放后,他混成什么样。

(你觉得那个体制是在保护他吗?)不是,在束缚他,但他就这样被定型了。

虚幻但美好,我深深怀念

vs

集体生活,垃圾

巴塞电影:对电影中的集体生活,比如吃饭堂、洗澡堂、一个集体有某个共同目标、荣誉感等等,你会感同身受吗? 对于你曾经体验过的集体生活,你会感到怀念,还是有些反感?

· 茉莉(50后):我感同身受,对那时代的集体生活非常怀念,那时集体生活从中学时代开始,也是在文艺班,与电影里的情形类似,就是没有谈恋爱的情节。

· 桐城客(60后):过去有美好,但过去毕竟是建立在一个虚幻的价值观上的,那实际上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之所以对这个电影有这么多共鸣,实际上就是因为我的这种想法感受跟这个电影它想要表达的东西,是非常契合的。

也就是说,在这种大的虚幻的语境下。个人的小美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小美好再次呈现出来,能够再次让你感动。

· 王向前(70后):会怀念,恰恰是怀念最苦的在野战部队的时候。反而在文艺团体那段时光淡一些,毕竟,我属于非典型军人,交流出港和退伍都是平淡走的。

· TP-Link(80后):饭堂澡堂什么的,我因为没有住过校,都没有体验过。会想要体验一个月吧,像是人类/社会学田野调查之类的哈哈哈。长期肯定无法忍受——和去北方读过大学的南方女孩讨论过澡堂这件事,觉得很神奇,和一大群一大群的陌生人赤裸相见[皱眉]。个人对集体始终比较无感,不愿意被要求跟所有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做某件事。

· 郭大侠(90后):曾经的集体生活,最开始是反感,现在有点怀念,因为真的是分别了就可能再也不见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集体生活,垃圾。我现在是挺反感的,因为只要有集体就会有小团体。有了小团体就会有被留下的人。其实啦,身边总会有一个像女主一样受尽欺负的人,集体生活。

(谁?发生了啥?)就是同学啊。每个集体都会有的,这不是固定的一个人,是一类人。

(你觉得这是集体的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双方的。我觉得每个人,往深里了解,都不会那么讨厌的。说白了是大家根本就没有兴趣去了解他。吃饭堂很明显啊,你要是被孤立了绝对没人和他吃饭的,洗澡也是的。被孤立的人永远是一个人。

(你个人呢?)我是小可爱。(好的小可爱)

巴塞电影:你愿意讲一个关于集体的回忆/故事吗?

· 茉莉(50后):我们文艺班那个时候去给农民表演,白天帮农民种田,晚上表演,像电影里的《沂蒙颂》还有那个年代流行的《洗衣歌》都有表演。同学感情也很深,这么多年后还有开同学会

· 桐城客(60后):比如说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那时候都学习英模,我记得当时应该是西安的一个科学家吧,叫蒋筑英。那时候应该是八十年代。光明日报登了长篇的报告文学,就叫“蒋筑英的先进事迹”。一听起来就觉得那是很空洞的,完全是因为宣传的需要。

但是呢,我们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挺漂亮的一个女孩儿,就读着读着就哭了,挤出眼泪来了,然后班主任就表扬她了。最后就是觉得特别虚伪,很多诸如此类的事儿,我觉得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挺好玩儿的。

· 王向前(70后):回忆吧,在那些兵退伍的时候,晚上会聚餐,单位女兵多,本单位的,外单位的,都找地方各种表白去了,哪会都喝趴呀,谁那么傻。晚上清点人数,我跟赶场一样,到处找人,找到还不能说,各种祝福说好话。当时楼外墙正在装修,外面有棚架,女兵住在16楼呀,就有人敢摸到外面去女兵宿舍。还有表白不敢见人,躺在女兵厕所睡到天亮被抓住的。乱,但好玩,没人越雷池,毕竟还是没地方。

· TP-Link(80后):我也是上过小学中学的人,小时候其他同学排挤一个胖胖的男孩,我记得我有站出来帮他说话——可能因为我也被人排挤过,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觉得集体的力量很可怕,很警惕。

· 阿真的火锅(00后):关于集体的故事:很简单啊,就是被孤立。在宿舍说不上话,吃饭上课都是自己一个人。然后很胆战心惊的,你做错事会被喷的很惨。

集体利益是大家的当然优先于个人

vs

这个观点扭曲又残酷

巴塞电影:你个人怎么看待集体利益至上、集体优先于个人的价值观?

· 茉莉(50后):集体利益是大家的当然是优先于个人。

· 桐城客(60后):首先从比较宏观的比较哲学的这个角度来看,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我记得去德国看奔驰博物馆,发现它讲到了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然后汽车实际上也促进了这种发展。它是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最终不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活着的价值、实现自我吗?但在具体的微观层面,在特定的群体当中,比如军队,你肯定要服从集体。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公司也是这样。所以我是觉得,从哲学层面来讲,用集体主义来泯灭人性,这是不对的;还是通过法律的契约,或者社会主流的道德标准或情感,通过这些来平衡集体和个人的重要性,可能是更不那么偏执的一种安排吧。也就是说,其实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没必要把它作为黑白对立的两种模式了。

· 王向前(70后):在部队这是对的,毕竟是战争机器,要保持一致才能运转。只不过这些年大环境变了,一切向钱看,集体主义变得形而上。要转变很难,但现在能看到在在转变,集体主义里操控集体主义的人要对,就对。国家,军队就是面对战争和准备面对战争,其他的不考虑。部队需要这样的集体主义思想。

同时,对集体有归属感自然会产生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一定的。哪行哪业都适用。

· TP-Link(80后):置身集体中会给人一种安全感,这可能就是萧穗子那么依赖文工团这个集体,不愿意它解散的原因。但集体也很危险,如果你失去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文革时的集体也是集体,今天我工作的地方也是一个集体。哪个集体必然值得我为了集体利益优先而牺牲自我呢?不一定没有,但不是因为集体主义,而是要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去做选择。

(哪个集体必然值得我为了集体利益优先而牺牲自我呢?)特殊年代可能吧,你幻想过自己是特工吗,如果我是二战时期要去刺杀希特勒的特供,那我觉得牺牲自我也未必是坏选择啊。

· 郭大侠(90后):其实在这个时代,我个人觉得还是先自私后无私的,满足个人理想才考虑集团利益,有时候又是同时的,双赢的。

· 阿真的火锅(00后):这样的观念我觉得是有些扭曲的。因为人的本性来说都是利己的。如果是集体至上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某些本性。这很难也很残酷。

巴塞电影:有人说《芳华》讲述了两个被集体抛弃的人(刘峰、何小萍)的命运,你觉得这种不公是时代造成的吗?还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 茉莉(50后):是时代造成的。

· 桐城客(60后):他主要是时代造成的,很难想象现在再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但是那样的时代,为什么就是在他们俩身上发生这事,跟他们个人的背景、还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也是有关系的。但是唯一必然的因素是时代,在那个时代像他们这样的故事发生了千千万。

· 王向前(70后):首先说,这不是时代造成的,我也不相信拥抱一下就会被安保部门带走,在刘峰拥抱之后,丁丁在哭不是有人劝解 说跟谁抱不是抱,女演员和战士拥抱是被允许的。这种情况是被整了,至于为什么被整,片子里没说。这种关系处置放到各种宫斗争 环境都是成立的。跟时代与个人没关系,在于在环境里担当的角色有被人嫉妒放逐的理由。

· TP-Link(80后):刘峰应该算是被集体抛弃的典型了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那么格格不入,他混得不好,能说是他的错吗?何小萍是出身不好,任何时代都有出身不好命运坎坷的人吧,只不过标准在变化。

· 郭大侠(90后):更多的是时代吧,而且我觉得这两个角色可以代表两类人,团里有重点着墨的角色都可以代表一类人吧。刘峰自然是那种跟着时代价值观走,又被辜负的人;何小萍代表那种仿佛老天把所有的坏运气倾斜到她身上的人,她选择过,比如逃离家庭,可还是难逃厄运;穗子是那种冷静,但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本以为自己能获得平淡的生活,但最终还是失意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我觉得是有时代的原因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革,像小萍拥有的美好生活因为文革被夺去。像刘峰,他改变了自己,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时代所抛弃了。我觉得时代的影响大于他们的自我选择。

最后我们邀请被访者每人给出他们对《芳华》的评分,有趣的是,即使最激动地批评这部电影的王向前,也给出了6.8分这样不算低的评价,而最热爱这部片子、被感动到眼泪成河的桐城客,也能克制冷静地把认真评分控制在了8.5。

茉莉(50后): 6分

桐城客(60后): 10分(作为观感);8.5分(作为评价)

王向前(70后):6.8分

TP-Link(80后):6.5分

郭大侠(90后):7.5分

阿真的火锅(00后):7.5分(1.5分是替妈妈打的)

其实年轻的观众们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不关心历史、无法理解过去的时代——相反,他们表现出的对历史真相的较真劲儿未必少于中年们;而年纪稍长的观众们除了缅怀青春充满感慨之外,也并非一概的吹捧和认同。

也许正是当争议的声音来自不同的群体,这才意味着,一部电影真正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引发了有意义的讨论。

芳华的年龄段,80后能看懂芳华吗

《芳华》真的是一部一文不值的公知电影吗?

《芳华》没有激烈的场面镜头,一点小的细节就足以让人感动。唯一能冠以芳华逝去之名的人,就是我们的何小萍,这种情感很让人感动。可以看出,冯小刚非常想把故事讲好,旁白也是说了一段又一段,生怕别人不明白。场面很宏伟,人物很复杂,线索很多,背景很深,但是主题不够鲜明,艺术是感性的,是讲究情感的,如果所有的一切,只是感慨,只是陈述,只是反映,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的是真情,只有真情才能够打动人。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动人,所以,这部《芳华》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这部电影与90年的《渴望》一样的!情节,表演都不重要!重要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雷锋式的烂好人在丛林社会的中的悲惨遭遇!凡是有心的人都应该思考人之初性善还性恶!思考为什么好人总是活的那么难!思考我们也要为人母,或人父,应怎样去教育孩子!幸亏孩子不是完全听老师和父母的话的,否则这群乌合之众要么教育出雷锋式的烂好人,要么是和他们一样的麻木看客!

虽然不是很懂那个年代,但是挺感动。《芳华》应该也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怎么说呢,《芳华》是今年来较少展现文工团的电影,加上年代特殊,能够拍出这样的情怀,实属不易。影片呈现出来的故事,也不是传统故事定义的那样顺利。在何小萍的人生中,前半段的不顺,后半段的坎坷,仅仅是在结尾与刘峰有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尾,故事的真实感很强烈,非常能够打动人。

芳华的年龄段,80后能看懂芳华吗

今天才看了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你是如何评价的?

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也很少对外宣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丛林坦克战。大家一直以为,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崎岖复杂,密布着原始丛林,认为很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印象里中国军队都是使用纯步兵进攻的。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动了500多辆坦克参战,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一共投入了6个坦克团,包括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以及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共五个坦克团。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坦克数量超过500余辆,其中62式轻型坦克有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有60多辆,此外还有63式装甲车100余辆,各种保障车辆400余辆。这个规模,基本上接近两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师的战役突击力量。

这六个坦克团实施了在越南山岳丛林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步坦协同作战,同时开创了在热带山地丛林坦克战的先例,这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争。同时,我军的坦克部队还创造性的将坦克分散开,以营或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协同进攻,尤其是以坦克为主力搭载步兵进行丛林穿插作战,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反击战期间,我军坦克部队战斗70余次,击毁击伤越军坦克17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摧毁火力点1210个,火炮阵地9个。当时越军的反坦克力量也很强,广泛使用苏制RPG2和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能轻松击穿中国62式坦克前装甲。越军还大量装备苏制的反坦克导弹,仅我军战场缴获的苏制反坦克导弹就多达800枚。

我军坦克部队的损失有多严重?

参战的500辆坦克共计战损了609辆次(注意,是“辆次”,不是辆),平均每辆坦克都战损一次以上。不过,有533辆次的坦克通过现场抢救,恢复了战斗力。只有76辆坦克被战损,其中有32辆战损的坦克无法现场修复,装车后送修理。有44辆坦克被彻底击毁,经过处置以后遗弃了。准确地说,我军在战场上只损失了44辆坦克。广泛地说,我军所有参战坦克都有损伤。由此可见反击战的激烈和残酷。

所以,电影《芳华》里表现的反击战战场上血腥和严重伤亡,还是比较客观的。我军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战略上获得胜利,但很多的战斗打的并不好,损失较大,伤亡惨重,有很多失败和失误的战例。要知道,1979年的时候,中国有600万军队,其中至少有200万是各种原因塞进军队的。此时的中国军队别说打现代化战争,就是我军引以自豪的传家宝都忘记了。 对部队战斗力伤害巨大的,主要跟军事训练不足和人员膨胀臃肿有关,当时全军大拉练运动,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部队的基层官兵,竟然不会野外行军,毫无作战经验。我军79年对越作战时,经历过抗美援朝对印作战的老兵已经极少,而且都是团以上干部,基层几乎没有作战经验。有人评价基层部队已经实际丧失了按地图行军的能力,这并不夸张。

1979年的战争,我军不仅作战经验和技艺很低,装备保障也很差。还是例如看地图,当时进入越南境内的我军步兵连,上级下发的作战地图的比例尺竟然是1:10万的,而且绘图十分粗糙,村庄也只是个红圈,没有兵要地志标注,不知道道路承载能力,不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易发生灾害,哪里有居民点。这种地图只适合师团级领导挂在墙上绘制的首长决心图,完全没法用于基层营连级的步兵作战。

伙食上,我军一些部队出境前补充给养。多数官兵宁可选择少带食品,也要多带武器弹药。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最恐怖的是一种2公斤的红烧肉罐头,能解决一个班的肉食,半罐是肥油,一顿吃不了,马上就馊了,第二天早上纷纷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队第三天晚上就没吃的了,只好四处去寻找食物。

在南疆作战前期,越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此时越南刚刚统一不到四年,越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越战,战术素养和士气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缴获美军武器,以及苏联的支援。直到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还能跟我们发起大规模的对攻。直到老山作战之后,我们军队才占据了绝对优势,伤亡大幅减少,打的越军哭爹喊娘。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