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品读第60篇反派死于话多

时间:2022-10-16 18:00:41阅读:2982
晋纪三十四-三十五(公元401年-公元404年)北方,由于各国忙着内乱,除了后秦与北魏之间爆发过一次大战,其余时间相对平静,吕氏后凉投降于后秦,最终灭亡。南方,桓玄攻进建康,横扫司马皇族,篡位建立桓楚;随后被…

晋纪三十四-三十五(公元401年-公元404年)

北方,由于各国忙着内乱,除了后秦与北魏之间爆发过一次大战,其余时间相对平静,吕氏后凉投降于后秦,最终灭亡。南方,桓玄攻进建康,横扫司马皇族,篡位建立桓楚;随后被刘裕起兵击溃。

主要事件

1. 后凉:内乱,吕超杀吕纂,吕隆继位。

2. 北凉:内乱,沮渠蒙逊设计陷害沮渠男成,杀北凉王段业自立。

3. 东晋:内乱,孙恩率军一度进逼都城建康,但在刘裕、司马尚之等抵抗下最终被击退。之后,在刘裕的持续打击下,孙恩再次逃亡海岛。

4. 后秦:姚硕德领兵大举进攻后凉,吕隆最终签订城下之盟,后秦退兵。此后,在周边南凉、北凉的阴影笼罩下,吕隆选择投降后秦,后凉灭亡。

5. 后燕:内乱,慕容盛遭遇兵变受重伤而死,慕容熙继位。

6. 东晋:内乱,中央朝廷司马元显起兵进攻地方大佬桓玄,结果北府兵刘牢之再次反水,向桓玄投降。之后桓玄反击,一路势如破竹,打入建康城。随后,剥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逃亡途中自杀身亡。

7. 后秦:姚兴、姚平领兵大举进攻北魏,结果被拓跋珪击败。姚平死,所部全军覆没。

8. 东晋:内乱,桓玄接受晋安帝禅让,建立楚国,史称桓楚。然而昙花一现,刘裕、何无忌(刘牢之的侄子)与北府军旧部在京口起兵,击败桓玄。桓玄一路向西逃去,最终被益州都护冯迁杀死,晋安帝在江陵复位。

9. 东晋:内乱,桓玄的侄子桓振领兵再次攻陷江陵,并击退刘毅、何无忌等人的进攻。

10. 东晋:内乱,卢循暴动,从海上进兵攻克番禺,占领广州郡。

主要人物:

东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司马尚之、桓玄、庾楷、刘牢之、刘裕、刘毅、何无忌、孟昶、刘穆之

后燕:慕容盛、慕容熙

后秦:姚兴、姚平

后凉:吕纂、吕超、吕隆

北魏:拓跋珪

南燕:慕容德(慕容备德)

此篇的主基调——“内乱”,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皇帝是绝对的高危职业,动不动就被自己人或者敌人搞死,即便如此,对于皇位大家仍然趋之若鹜。除了少数几个聪明人之外,很少有人能抵挡皇位的诱惑,即使过把瘾就死也在所不惜。

此篇涉及时期,各方势力大致分布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沮渠蒙逊的阴谋

之前常常提及过,纵观历史,很少出现权谋剧、宫斗剧里时常出现的诡谲阴谋,反倒是经常看到处于庙堂之上的王公贵族做出反逻辑、反常识的举动(世袭制带来的后果)。这一篇,我们看一个《资治通鉴》里为数不多的阴谋,主使人叫做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匈奴人,在伯父被吕光诛杀后起兵,与堂兄沮渠男成一起拥戴吕光手下太守段业为凉州牧,以张掖为中心建立北凉政权。

由于沮渠蒙逊能力出众,受到段业猜忌,因此发生了如下一幕。

北凉王段业对张掖太守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都很忌惮,所以打算疏远他,沮渠蒙逊也对此有所察觉,暗自尽量地韬光养晦。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段公没有鉴别真假、判断优劣的才能,不是一个平定乱世的圣明君主,我准备除掉段业而来拥戴兄长您,怎么样?”沮渠男成说:“段业本来就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是我们沮渠家拥立他登上王位的,他依靠我们兄弟就像鱼必须有水那样。像这样,人家亲近宠信我们,但我们却反过来要图谋他,一定不吉利。”沮渠蒙逊于是请求出京去做西安太守,段业对他能远远离开自己,到外地去做官,非常高兴,马上答应了他。

沮渠蒙逊与沮渠男成约定一起去兰门山祭祀,但是,又暗地里派司马许咸事先向段业报告说:“沮渠男成打算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到了那一天,果然是这样。段业不分青红皂白,把沮渠男成抓了起来,命令他自杀。

沮渠男成马上明白了这件事的原委,说:“沮渠蒙逊一开始与臣阴谋造反,臣因为是兄弟的原因,才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说。现在因为有臣在这里,他害怕造反之后部众不肯跟他,所以事先约臣去兰门山设祭,但马上又反过来诬陷臣,他的意思就是让凉王您杀了臣呀。我请求陛下先假装着说臣已经死,并把臣的所谓罪恶公开。沮渠蒙逊一定会造反,臣随后奉陛下的命令、带兵去讨伐他,没有不能战胜的道理。”但是,段业不听,把沮渠男成杀了。沮渠蒙逊哭着对手下的众人说:“沮渠男成对段王忠诚不二,但是段王却无缘无故地把他给冤杀了,你们诸位能为他报仇雪恨吗?”沮渠男成平素很得人心,因此,大家一听此话,都慷慨激昂,悲愤流泪,奋勇争先。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沮渠蒙逊这一计策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段业,正是由于沮渠蒙逊料定“段业没有鉴别真假、判断优劣的才能”,形势才最终走向他设定的方向。

沮渠蒙逊可能早已计算出沮渠男成会识别他的计谋,但也十分肯定段业不会相信沮渠男成的辩白。在南成被杀后,他也早早算计好利用男成平素的威望与恩信,煽动众人造反,最终一举拿下张掖,斩杀了段业。

写这一段,不是鼓励大家去设计阴谋,而是想阐明如何识别阴谋。如果我们是段业,该如何进行下一步?在暂时没有办法分辨沮渠男成是否真的要谋反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控制住了沮渠男成,那就按照他的提议先秘密关押,把男成死讯放出去后观察形势,根据形势变化再选择应对之法,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可以推演沮渠男成死后的最大受益者是谁,想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答案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说到底,段业没有才能与智慧,却被推上了北凉王的高位,德与才皆不配位,最终的结局也是一目了然的。

二、 反派死于话多

看电视剧与电影时,时常提到的一个梗:明明一枪就可以撂倒主角的关键时刻,反派却选择BB,然后被主角找到机会反杀。大家总说这样的剧情太烂,硬生生给主角加光环,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类似事情的。

但现实中,的的确确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比如大男主刘裕的对手就犯下了这么一个致命的错误,不然刘裕很可能在起兵对抗桓玄的途中领盒饭下线。

皇甫敷帅数千人逆战,宁远将军檀赁之败死。裕进战弥厉,敷围之数重,裕倚大树挺战。敷曰:“汝欲作何死!”拔戟将刺之,裕瞋目叱之,敷辟易。裕党俄至,射敷中额而踣,裕援刀直进。敷曰:“君有天命,以子孙为托。”裕斩之,厚抚其孤。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刘裕在进兵途中,遇到了桓玄部下皇甫敷率领的大军,与刘裕一起起兵的檀赁之战死,接着刘裕在战场上被皇甫敷里三重外三重的围了起来,刘裕依仗个人的勇武,一个人依着一棵大树死战,皇甫敷一看十拿九稳了,于是摆弄着自己的戟问刘裕:“姓刘的,你想怎么个死法?”刘裕这时大骂皇甫敷(估摸着是在拖延时间),骂得皇甫敷有些惭愧。就这么一愣神的功夫,在反派皇甫敷与大男主刘裕舌战之时,刘裕的军队赶了过来,不但帮刘裕解了围,还斩了皇甫敷。

看,反派真的是死于话多呀 ^^

三、 萧方等评刘裕

桓玄攻进建康建立桓楚,之后被刘裕击溃逃奔江陵的闹剧,是本篇的重点剧情。

然而,如果司马元显不脑子进水主动攻击桓玄,如果刘牢之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二五仔(叛徒),如果桓玄打仗时不一直备着快船随时准备逃跑,这场闹剧是不会发生的。历史剧情就是这么多巧合凑在一起,把桓玄这个与其父桓温能力有天壤之别的人推上了历史舞台中央,又让他重重摔下。

整个剧情中,在刘裕击败桓玄掌握大权后,他对待两个人的不同处理态度,值得一说。这两人,一人叫做刁逵——桓玄的手下大将,另一人叫做王谧——极力拥护桓玄篡位的东晋大臣。按理说,在刘裕掌权后,这两人应该有同样的待遇。但最终结果是:刁逵一家被杀,而王谧被刘裕任命为“侍中、领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待遇可谓天差地别,到底有什么缘由呢?

初,裕名微位薄,轻狡无行,盛流皆不与相知,惟王谧独奇贵之,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裕尝与刁逵樗蒲(赌博),不时输直,逵缚之马枊。谧见之,责逵而释之,代之还直。由是裕深憾逵而德谧。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简单说,当年刘裕还是无名小卒时,只有王谧看重他。刘裕与刁逵赌博,输了后没钱还赌债,被刁逵绑在马桩上羞辱,王谧看见后帮刘裕还了赌债。这些过往,刘裕都用小算盘暗暗记下了。于是,在其当权后,就发生了如上一幕。

上一篇说到,刘裕是乱世中的那道光,但这一道光也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其死后,他得到的谥号是宋武帝,而不是宋高祖、宋太祖之类的。

于是萧方等(人名,南朝梁元帝萧绎长子)评价刘裕:

夫蛟龙潜伏,鱼虾亵之。是以汉高赦雍齿,魏武免梁鹄,安可以布衣之嫌而成万乘之隙也!今王谧为公,刁逵亡族,酬恩报怨,何其狭哉!

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仇怨,怎么在当上帝王后仍然去算账呢?萧方等认为刘裕心胸狭隘,远远不如汉高祖刘邦,看情形确实如此。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刘裕身上的江湖义气,他没有因为王谧拥护桓玄篡位这种政治路线上的大错而疏远打击王谧,为自己上位考虑。反而在大家围攻要求惩处王谧时,念着旧恩一再的维护他。如果换做桓温,估计早就把王谧拉出去砍了。

最后,扯些题外话。今天,华为孟晚舟归国,朋友圈里刷爆了。在加国遭软禁三载而归,这一段经历必将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想起苏武牧羊十九年,时光在流转,人与物在变换,不变的是人性与规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