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口碑逆袭的电影,中国当下电影分析
#章子怡评夺冠##我的观影报告;#
观影时拍摄
一、疫情后,接连上映四部关注极高的电影漫长的疫情后,最近上映了四部关注度极高的电影(按上映时间顺序排列,统计截止2020年10月4日晚上10点):
1、“八佰”——猫眼评分9.2,首周票房6.38亿,上映45天综合票房30.68亿;
2、“夺冠”——猫眼评分9.1,首周1.69亿,上映10天综合票房4.81亿;
3、“姜子牙”——猫眼评分8.4,上映四天综合票房10.32亿;
4、“我和我的家乡”——猫眼评分9.3,上映四天综合票房10.70亿。
可以看出:率先上映的“八佰”盈利丰厚,“姜子牙”和“我和我的家乡”借“十一黄金周”后劲十足,而“夺冠”口碑均一般,评分还从初期的9.2下降至9.1,极有可能以未位票房败北。
上座率不高的影院
二、“八佰”看了一遍,“夺冠”看了两刷四部电影,“八佰”我看了一遍,“夺冠”看了两遍,“姜子牙”和“我和我的家乡”列入观影计划,因时间原因暂未能观影。
看完“八佰”我发现,电影偏离历史事实,以悲壮的场景编排来激发国人肾上腺素为手段,存在以博眼泪和拼票房为目而胡编乱造历史的嫌疑。
——为了让国旗在楼顶飘扬体现爱国,战士们迎着飞机扫射前赴后继守护国旗不倒;
——为了模拟赵子龙单骑抗敌的大无畏,编剧竟然在“四行仓库”编出一匹白马,我方主将在重重包围之中不顾个人安危,竟然骑着白马和日军将领谈判,这个想象力实在吓得我滴汗;
——为了展现“八佰”的牺牲精神,编剧再次改写全团通过谈判安全撤至租界的历史事实,编成迎着日军枪林弹雨冲过一座孤桥而死伤无数。等等。
这些大情节与历史完全无关。扒掉制作精美的包装,“八佰”内核实际也是一部手撕大兵的抗日神剧。观影过程让我产生了一种复杂情感:原始冲动感,受骗感,尴尬感!
而看完“夺冠”立即明白,电影发展脉络按照三段历史事实来设计:80年代郎平时代击败日本走向“五连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排球队败于郎平担任主教练的美国队后一蹶不振;郎平回归国家队担任主教练后的再次走向巅峰。
——“五连冠”时期,教练和队员为了夺冠、不顾一切、甚至灭绝人性;
——奥运会比赛,一边是职业教练对职业操守的坚持,一边是老队员对于国家和中国女排的热爱。两者严重对立和冲突,无法兼顾更无法表达,外部不理解予以指责,内心不稳定深陷痛苦;
——郎平回归国家队担任主教练,带入三项改革计划,同时要求球员明白“不只是优秀球员,更是一个健全的人”,“为了自己去打球,为了热爱去作胜利!”
——电影中所有球员都是实名,甚至真人出演,而主教练却只能挂名“教练”和“陪打教练”。影评如此说,时任主教练陈忠和反对,不能实名。
看到了明明已经知道结果的比赛剧情,我心里依然紧张、焦虑,不时流泪,不时骄傲和自豪。因为“夺冠”剧情与我的内心建立了有效链接,这是真实历史感动人影响人的伟大力量!
比较“八佰”和“夺冠”,我心中冒出一个疑问:为何通过编造历史来点燃肾上腺素的电影获得高票房,而忠于事实让我感动看两刷的电影票房平平。
是因为泪点吗?不是的。两部电影一样让我揪心、流泪。不同的,看“八佰”流的是悲伤的眼泪、痛苦的眼泪、悲壮的眼泪,而看“夺冠”流的是感动的眼泪、骄傲的眼泪、激动的眼泪。
是因为剧情吗?不是的。“八佰”里面有不少小人物,逃兵、新兵、胆小的兵、畏战的兵,最后变成了勇猛杀敌的兵、一心求死的兵、冒死逆行的兵;“夺冠”里有只能练力量、不能上场打球的郎平,放弃打球、退出国家队、选择读大学的陈鹿,天赋异禀、却不知道为何打球的朱婷,等等。可以说,两部电影剧情编排都属一流。
我心里能够做出解释的:
“八佰”属于挂靠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战争片,在新冠疫情和西方少数国家打压中国的这个背景下,导演和编剧充分利用并点燃了国人的爱国情结,它以爱国之名消费了当下的爱国情结,它和真实的历史完全无关;
而“夺冠”的票房现状,影片中的一段台词来表述“过去中国女排有精神,现在有什么啊?大家还会像以前一样跑到街上跳来跳去吗?不会了”。这是中国女排在当今人们心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所以,“夺冠”口碑和票房双输“八佰”,输的不是泪点和剧情,而是输在故事背后的情结。当代观影人内心深处的情结——爱国情结依旧在,中国女排情结却已远!正因为情结,假的剧情被追捧消费,真实剧情却被忙碌的人们日益疏远。有一句老话说得好,“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八佰”或“夺冠”背后这个情结是真是假,好比这个亲情是真是假,就没人较真了。
评分不高,票房落后,大概率盈利不丰,“夺冠”是不是就是失败了呢?
我看未必。
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上市初期吐槽纷纷,票房惨淡,而过了多年终于得到普遍认可,高分点赞。还有国产影片“双旗镇刀客”、“遥望南方的童年”、“那山那人那狗”等,片中没有知名演员,“遥望南方的童年”更全是当地群众客串出演,许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但看过之后让我感动至今(强力推荐!)。
好电影的初衷一定不能为了赚钱,而要排除与影片无关的私心杂念,真真实实讲出一个好故事,实实在在地拍出一部有良心的好电影。“夺冠”,就是这样一部有良心的好电影,我确信它具备“大话西游”一样逆转口碑的实力。我要为陈可辛导演大大地点个赞!
一是“夺冠”表达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观。从80年代的“为国争光、不顾一切,甚至牺牲个人”,到今天的“为谁打球,为什么打球”,这既是历史真实的写照,更是当代青年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个价值观客观地存在,所需要的是被时间、被事件所点燃。
二是“夺冠”讲述了纯粹的夺取胜利的体育精神。爱国情绪,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化的概念。而竞技体育和胜利渴望,这是关乎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它深埋于每个人的潜意识。每个人,所有人,都有热爱体育和渴望胜利的冲动。因而,体育题材的好电影,哪怕上映初期反映一般,它必将在某个特定时刻因某种需要而被突然点燃。特别是“夺冠”,它讲述对象是中国女排,而中国女排是中国近40年唯一在团体竞技领域多次赢得世界冠军的项目(乒乓、羽毛球,属于单人竞技项目)。“夺冠”选题一流,剧情精彩,因而绝对不会平庸。
三是“夺冠”拍摄手法奇特,它记录了三段真实历史,它记录了中国人40年间的真实成长。电影采取写实的手法,复原了80年代中国女排对日本,2008年对美国,2015年对巴西三场国际大赛,比赛过程完全一致,甚至把朱婷等中国女排队员请上舞台,真人上演。围绕三场国际大赛,真实讲述胜利与失败背后的训练、拼搏、痛苦、思想斗争和爱恨情仇。看上去是排球“夺冠”,实际上记录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从落后到强大,两、三代人关于“我是谁、为了谁”的心灵成长。
三场关键大赛,大赛直播 真人出演复盘,跨度40年的思考和成长,可以说,“夺冠”是一部关于中国体育、关于中国女排史诗般的真实记录。它不可因票房的一时得失而被淹灭,它正因为真实而将深深刻入历史!
1、你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这样不行。今天不练,明天我一早就练你(听完这话,球员咆哮着喊“来吧!”,然后倒在地上,翻滚着接球);
2、未来的体育是科技,不是人,谁掌握了科技,就能赢(听完体育局官员讲的话,教练立刻把篮网升高了15公分);
3、我出国住酒店,看到电视、空调、高楼大厦,当天晚上我流泪了……。中国落后太多,我们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中国人能行的;
4、前4局都要结束了,什么都不要想。你们只想一件事,你们在什么地方打球?这场球如果赢不下来,你们会后悔一辈子(第三届排球世界杯,日本大阪赛,中国对日本,2:2,第五局开始时,教练对女排队员如此说);
5、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6、我的比赛打完了,我先下场休息,我们来世再做队友(女排患癌症队员去世前,对朗平说);
7、我不爱排球。从来没人问我爱不爱排球。人生不止打球拿冠军这条路,我想走我自己的路,我准备去考大学了(说完,队员陈鹿退出国家队);
8、杯子为什么能装水,因为它是空的(影片中多次出现);
9、过去中国女排有精神,现在有什么啊?大家还会像以前一样跑到街上跳来跳去吗?不会了。
10、因为你是郎平,你能给他们带来暂时的希望。暂时的希望。
11、如果我的出现,只给大家带来暂时的希望,他们都想错了。郎平从来不装,从来都是玩真格的。
12、搞体育是苦,可生活真的是难(球员朱婷);
13、郎平:排球是我们的工作,不是我们的全部,去谈恋爱吧;队员:拿不到冠军,不好意思谈恋爱。郎平:唉呦喂,你们都像篮筐,真能装,那好,我改变主意啦。(旁白:话音刚落,球员全跑了);
14、我希望我的队员,将来不只是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个优秀的人。(体育局官员,旁白1:听了有点复杂;旁白2:听得我血压都高了);
15、以前,有记者问我“为什要夺冠军”,我说“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10、比赛心里总是背着个大包袱,比赛就是为了拿冠军,拿了亚军还觉得失败。我这次就要开开心心去打比赛;
16、今天中国队只有一个主角,就是场边的郎平(比赛直播时,评论员如此说);
17、郎平:排球是我们的工作,不是我们的节日,去谈恋爱吧;队员:拿不到冠军,不好意思谈恋爱。郎平:唉呦喂,你们都像篮筐,真能装。那好,我改变主意啦。(旁白:话音未落,球员全跑了);
18、我希望我的队员,将来不只是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个优秀的人,我的话讲完了。(旁白1:听了有点复杂;旁白2:听得我血压都高了);
19、我是安安心心死在家里的那个人,你是轰轰烈烈死在球场上的那个人。
最后,写这篇影评时,看到头条热榜第18#章子怡评夺冠#。章子怡带着5岁孩子进电影院包场看《夺冠》。这是专业电影人对好电影的举双手支持!“十一”假期还有两天,有兴趣却还没看过的,走进影院看场《夺冠》,为自己的人生加加油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