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为什么要逃往西安,慈禧太后为啥往西安跑

时间:2022-10-15 10:05:09阅读:3271
1.太后宣战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清廷最终同意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海军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控制治安。6月3日,德、奥又派兵83人抵京。使馆区内被…

1.太后宣战

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清廷最终同意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海军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控制治安。6月3日,德、奥又派兵83人抵京。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的水及粮食。

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公布与十一国的《宣战诏书》,同时,还悬赏捕杀洋人:“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及官军(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开始围攻使馆区。

6月25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等率拳民六十多人奔瀛台欲弑光绪帝,为慈禧太后所阻而未果。慈禧太后谕荣禄停攻使馆,并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馆慰问。

6月27日,300多名威海卫华勇营代表英军对华作战,攻占了北洋军的军火库,并在7月14二日与联军会合占领了天津城。

7月16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清民六千多人,史称海兰泡惨案。

2.攻占内城

1900年8月14日凌晨,联军英、美、法、俄、日五国来到北京城外,发起总攻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且离清军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成为最先攻入外城的部队;美军虽入外城,但被清军的炮火压制,难以继续前进。英军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分别由东直、朝阳二门突入。

8月14日,联军的进攻转移至对内城的争夺。

回族马福禄,清末武进士,甘肃省人,率领400余名官兵,守卫正阳门。8月15日晨美军攻占正阳门后,在城楼上设置了10道木栅栏,试图阻挡清军反攻。冒着枪林弹雨勇猛攻击。马福禄第一个登上城楼,弟弟马福祥紧随其后。在最后一道栅栏前马福禄牺牲了,和马福禄同时牺牲的,还有其堂弟马福贵、马福全,侄子马耀图、马兆图以及家乡的回族、东乡族子弟兵百余人。

马福禄以身殉国时年仅46岁。后来他被清廷封为“振威将军”,谥号忠烈。马福祥此后一路护送两宫和皇上,得到慈禧器重。在西安行宫的一年中,马福祥带领的军队担任宫禁警卫及北辕周围防务。两宫及光绪返京时,马福祥还率军护送至正定。

战事平息后,马福禄的遗体由马福祥安葬在北京阜成门外的三里河清真寺内。马福禄的儿子就是民国时期的“西北五马”之“宁马”马鸿宾,他与其堂弟马鸿逵经营宁夏近二十年,直到全国解放,马鸿宾率部起义。

建国初期,曾规划在三里河回民公墓一带修建飞机场,要将地面的房屋、坟墓一并拆除。墓地被迁移前,周恩来总理特地召见了马福禄的儿子马鸿宾,向其说明了迁坟的意图。马鸿宾深知大义,积极支持国家建设,同意迁移其父马福禄的墓地。周恩来总理特派专列护送将军灵柩从北京三里河墓地迁回老家甘肃临夏。后来修建机场的规划被否,1955年后在三里河墓地原址建了财政部、一机部、二机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部委办公大楼和宿舍区。

美军炮兵在大清门的门闩位置划出了一个白色圆圈,命令炮兵朝圆圈开炮。两次齐射,大清门门闩被炸烂,美军蜂拥而入。

接下来是天安门,这是第二道大门。在此,美军遭到了清军抵抗,天安门城楼上的密集的射击,使数名美军官兵倒地。清军的抵抗持续了半个小时,在美军向天安门门闩和城楼上密集炮轰时,没有一个清军放弃阵地。增援的英军从云梯爬到天安门城墙上面,他们发现守卫天安门城楼的清军官兵已经全部阵亡。美军步兵从炸开的天安门城门中间冲了进去。

皇城仅剩下最后一道门:午门。美军架好炮准备轰击,俄国人、英国人和日本人都很着急,不想让美国人抢先进入。各国司令官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为了防止一国独占或先占皇宫,暂停对皇宫的军事行动。联军对北京的进攻最终停止在午门前。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最终占领了北京。联军英、美、法、俄、日五国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并非欧洲英军,主要为东印度锡克兵,及少数威海卫华勇营)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国五十人,意国五十三人。

8月28日,八国联军行军穿越紫禁城,象征性地展示联军完全占领北京。

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清。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

1901年9月7日正式签署《辛丑条约》,允许列强在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驻军,造成京师门户洞开,亦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出现在平津一带的原因。

3.两宫西狩

从1900年8月15日凌晨起,到10月26日到达西安止,慈禧和光绪开始了70余日的“两宫西狩”。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为什么要逃往西安呢,而不是照着40年前她丈夫咸丰的老路逃热河,或者逃回东北老家呢?逃往太原和西安为什么要南辕北辙北走昌平,为什么不走宛平经石家庄到太原和西安呢?

原来慈禧是计划率领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逃往东北的,沈阳毕竟是做过他们的都城。因此一开始选择向北逃,后来由于害怕东北的土匪,故而临时改弦更张,转向了太原和西安。可见这个“太后西狩”是多么的仓促。

另一原因是8月14联军已经攻占了天坛,南边已经不安全了。

根据逃亡情况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狼狈逃亡阶段,以到达太原为结束,总共25天时间。

在命令珍妃跳井后,慈禧8月15日从故宫的宁寿宫乐寿堂出发扮成逃亡的汉族妇女,还带着慈安皇太后、带着着普通百姓服饰的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慈禧一辆轿子,光绪一辆轿子,其他人坐驴骡车,出神武门,经德胜门有经西直门,奔颐和园,在颐和园的乐寿堂短暂停留后,继而走海淀温泉镇、南口和延庆。没有仪仗,没有旗帜,没有前呼后拥,随行官员也没有多少。到了昌平县城,城门都没给她们开,怀疑她们是骗子。一路上没有准备银两食物,忍饥挨饿,尝尽了人间的艰难困苦。

8月17日逃亡队伍到达怀来县榆林堡。距离怀来县城尚有25里。怀来知县吴永得到朝廷逃难至此的消息,一点也不敢懈怠,冒雨前往接驾。而当慈禧太后看到前来接驾的吴永时,竟然失态痛哭流涕,向吴永控诉她几日的凄凉悲惨情况: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取器物;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秸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吴永为迎驾两宫,确实尽职尽责,曾为两宫准备了一桌筵席,还熬制了三大锅小米绿豆粥。没有想到其准备的食物被溃败的士兵抢劫,仅为两宫剩下一些残羹。吴永还竭其全力,找到5个鸡蛋进奉。如饥似渴的西太后一口气吃了3个,剩下2个给了光绪皇帝,“老佛爷很受用,适所进五卵,竟食其三;余二枚,赏与万岁爷”。由于逃亡仓促,没有准备多余的衣服,虽然正值秋季,但昼夜温差较大,晚上至凌晨较冷,所以慈禧太后还让吴永找些衣服替换。吴永妻子早故,他找出其已故母亲的几件衣服。慈禧竟然也不嫌弃,“能暖体即可”。

有了吴永的招待,有了一定食物的补充,慈禧太后的情绪才有所缓和。慈禧在怀来县城住了3天,缓了一下神。离开怀来时慈禧就恢复了旗装,吴永被授予办理前路粮台,随驾同行(后因吴永以知县之职向各省藩司发文催饷,不符体制,遂改派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督办前路粮台,吴永协办)。8.21驻宣化,吴永被提拔为直隶候补知府,先换顶戴。后又被准予专折奏事。吴永一路陪伴直至回銮,后被连升三级,赏赐二品顶戴。40集电视剧《慈禧西行》讲述了这段历史,张国立扮演怀来知县吴永。

8月27日,西狩第12天,慈禧一行抵达山西境内天镇县。天镇县县官额腾自杀。原因是他提前为逃难的太后与皇帝准备了食物,但因逃难队伍在宣化地方住了三天,天热食物变质,他一时无力再筹集,遭到随行的岑春煊的训斥,“令无奈,至仰药以殉”。

到达大同,“供张甚盛,异于前此之荒寒矣”。

至原平,“寻觅驻跸之所,仅得泥屋一处,且停空棺数具。岑先往观,回奏请训,且祈赦罪。太后答曰:‘棺木如能移则移之,若不在正室之内,亦无妨碍。’其后将棺木移出,又多派从人以护太后之居”。地方官竟然如此荒唐,将西太后、光绪皇帝休息之所,安排在停放棺材的地方。幸亏西太后少有的宽容,竟然没有追究责任,将棺材移出了事。

八月十五日(9月8日)是中国传统的团圆之节,这天逃亡队伍到达忻州。

八月十七日(9月10日),逃亡队伍达到山西省府太原。逃亡最为艰难困苦的日子结束。

因为太原有优越的条件,所以清廷在此居住长达21天。清廷居住太原期间,慈禧太后指定的与八国联军进行谈判的代表奕劻、李鸿章吁请清廷回銮,以安民心,同时也有利于与八国联军进行谈判。但慈禧太后仍惧怕列强西进,所以已经有了继续西进。

10月1日,清廷逃难队伍从太原出发,向着西安方向前进。逃难队伍到达霍州县,霍州地方官的招待没有得到前路粮台岑春煊的满意,待过霍州,岑春煊参劾招待不周,“此次銮舆经过霍州地方,该州办理一切,实属异常草率……知州李义铭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10月19日,清廷队伍从山西芮城县风陵渡渡过黄河,到达陕西潼关。过潼关,抵华山。慈禧在华岳庙拈香毕,竟登华山。华山天险,慈禧竟不畏惧。她在内侍的扶挟下,“曲折登三丈梯第一层。10月26日抵达西安。

在西安随扈的岑春煊曾回忆说:“太后忽顾问:‘此耻如何可雪?’众未有应者。余独进曰:‘欲雪此耻,要在自强’……两宫卧薪尝胆亟求自强雪耻之志,此时亦为最切矣。”

在1901年1月29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出新政诏书,“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清末持续10年的新政由此发端。

慈禧回京的路线就从容得多啦,回銮走的就是正常路线:西安-太原-石家庄-北京。

一路随行的支持义和团的罪魁祸首载漪后被发配新疆。次子、皇储大阿哥溥儁被废掉。父子实际上去了内蒙古阿拉善常驻。

近百篇原创文章包括五类:英文读后感、欧洲二战、摄影作品、中国近代史及房产投资。这些原创文章来自创新型的无佣金、无中介的二手房业主直售平台,微信公众号: “业主售房 ”或者“yezhushoufang”

典型文章:

欧洲二战遗迹-“鹰巢”篇

欧洲二战遗迹-慕尼黑篇

景深: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近代史:东北革命纪念馆之旅

回龙观哪个区域增值潜力大?

近代史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为什么要逃往西安,慈禧太后为啥往西安跑

为什么慈禧太后当年逃到西安?而不是别的地方?

1900年,慈禧太后一时头脑发热,在主战派大臣的鼓动下,同时向西方列强宣战,结果造成八国联军侵华,京津不保,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西逃。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慈禧太后为何非要逃到西安?难道去别的地方不行吗?

还真不行,西安是当时清政府最合适的“避难场所”。

其一:清政府对南方诸省的控制力已经很弱。

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捻军起义以来,清政府传统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无法镇压,清政府被迫鼓励汉人地方团练武装协助镇压。

汉人武装力量的崛起,提高了汉臣的话语权。洋务运动的开展,更是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南方诸省相对于北方接触了更多的新思想和新生产方式。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力量的“摧残”,清政府对南方诸省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弱。

甲午战争失败后,堂堂大清国竟然被撮尔小国日本打败,“千年一败”引起了国人的深思,清政府的威望也直线下降,离清朝中央政府较远的南方诸省对清廷也不再“言听计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南方诸省采取“东南互保”的方式,拒绝参加对外战争,结果北方八国联军和清军打得热火朝天,南方却仍然太平依旧,贸易往来络绎不绝。

这种情况下,南方并不是清政府“逃难”的合适地点,南行不通,慈禧太后只能选择西行。

其二:长江流域容易遭到西方列强溯江而上。

历史上,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遭到的攻击大多来源于北方,而近代以来,大多威胁来源于东南沿海,这也是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容易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鸦片战争,英国看林则徐在广东地区有准备不好打,直接北上威胁清政府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是直接攻破京津。

慈禧太后没有去南方,除了朝廷对南方诸省的控制力度很弱,还因为南方诸省容易遭到西方列强的威胁。

所以,南方以及长江流域都不是慈禧太后躲避西方列强攻击的好地方。

其三:西安离沿海远,且有黄河、潼关之险,腹心之地不易遭到西方列强威胁。

排除了南方,排除了长江流域,清政府能躲避的只有西北地区了。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西安地处版图腹心地带,距离沿海远,北方距离沙俄也远,而且四周山河险要,更有利于摆脱西方列强的追击和威胁。

西方列强难以威胁西安,清政府在谈判中就有了更多的斡旋余地,清朝中央政府也能暂时安顿下来。

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最好的“避难”选择地就是西安。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晚清大变局》,《清史稿》,《慈禧传》。

近代史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为什么要逃往西安,慈禧太后为啥往西安跑

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为何选择逃往西安,而不是去别的地方?

当时慈禧太后并没有选择逃到其他地方而是选择逃往西安主要是因为当初慈禧太后认为只有西安是最安全的。慈禧太后并没有选择去东北地区和承德,而是选择逃往西安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第一没有选择逃去东北主要是因为当时东北地广人稀。在当时满人开始发起侵略的时候,东北地区就属于蛮荒之地。由于东北地区当时长期处于一种人烟稀少的状态所以那里并不发达。再加上由于东北是我国边境,所以经常要受到俄国的侵略,慈禧太后如果选择逃往东北地区的话那么无疑也会遭到俄国地区的排挤。

第二没有选择逃到承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承德的地理位置与北京太近。承德避暑山庄一直是一个令慈禧太后非常满意的地方,但是当初选择逃亡慈禧太后却并没有选择到避暑山庄去主要是因为当时承德离北京非常近。逃到承德的话并不能避免八国联军对她的威胁。

慈禧太后选择逃往西安是因为西安非常的稳定。西安自从清朝建立之后就没有经历过战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城市。所以当初在面对逃亡的时候慈禧太后选择逃到西安去避难。在逃亡的路上,慈禧太后可以说受了非常大的委屈,但是来到西安之后就渐渐地开始养尊处优起来,继续过着原先那种富贵生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慈禧太后选择来到西安是正确的决定。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