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第二书记每天从凌晨工作到深夜居民听声音就能认出她
这是刘思远来到洞泾镇渔洋浜居民区担任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第二书记”的第九天。协助居民区开展封控方案制定、核酸筛查、居民服务等工作,每天从凌晨工作到深夜,这样的状态已成为她和临时党支部成员们的日常。
“90后”刘思远是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法学硕士的她思路清晰,敢于尝新。刚到居民区工作时,细心的刘思远就注意到,大家的精力全部投放在了防疫上,所以对于防火防灾等问题,她便一直记挂在心上。“因为天气已经渐渐转热了,很多居民会在外面晒被子,万一有人高空扔烟头就很容易引发火灾。”特殊时期下,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防患于未然,刘思远与物业、居委会及时进行了沟通,并主动组织党员们挑起了为居民区起草防火防灾告知书的任务。为了让告知书更通俗易懂,她还请教了专业消防人士。很快,一份“防火求生10条”的常态化方案出炉,目前已下发到居民手中。
结合工作需求,临时党支部对党员志愿者进行了常态化的工作分工,组建了核酸组、供菜组、信息组、舆情组、关怀组、记录组、保障组等,每日进行工作汇总,针对重点问题开展群内讨论。就在不久前,社区有名流产的女士需要补充营养,对接的楼道党员了解情况后,跑回家拿了牛奶和鸡蛋送至该居民家里,又马上将情况反馈到党员关照特殊人士小组群里寻求帮助。小组党员们纷纷响应,主动捐赠自己家的牛奶、红糖、桂圆。与此同时,刘思远也立即联系社区居委会告知这一情况,很快得到了社区妇联的回应,社区妇联提供了鸡蛋、牛奶等必需品,并经过三次消杀后,半小时内就将物资送到了居民的手中。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可能我们这一生也不会相遇相识。”刘思远说,临时党支部有近30名党员,虽然之前大家从未谋面,但却默契十足。面对疫情风险,党员们亮出“松江党员志愿者,有事请找我”的牌子,用行动书写“共产党员的样子”。有的党员,宝宝才刚出生,妻子是新产妇,却二话不说地加入防疫工作;有的党员刚做完腹腔镜手术,也一直坚持参与社区的核酸检测工作,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刘思远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了不少团队的故事,“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经过这段时间的社区工作,刘思远切身感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不易。“小区封控时间长了,居民难免会有怨言。我们尽自己所能做好居委会的帮手,及早进行沟通疏导、协助推动问题解决。”刘思远说。
有耐心、有活力、有担当,这是刘思远留给大家的印象。在她和临时党支部成员们的协助下,居民区各项组织、服务工作有序进行,社区的老党员也对她竖起大拇指,“看到小刘跑前跑后,不厌其烦地耐心维持队伍秩序,甚是感动”。
言承旭和任素汐主演张信哲新片,背后有啥故事?
从生活的角度去看这个电影
文/锦歌
早就换了一种全新的打法。
在国产青春爱情片最鼎盛的年代里,IP改编成为了量级“跳跃”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热门金曲,IP成为了国产青春爱情片争夺的核心。
但是随着整个市场在内容层面上发生调整,实际上单纯的IP改编已经不再是目前的主流玩法。对于即将上映的《有一点动心》来说,这部电影的创意来自于张信哲1994年与刘嘉玲演唱的对唱同名歌曲,但在进行影视化时这部电影的IP转化似乎和想象中并不相同。
此前,电影的制片人周丹丹接受了悦幕的专访,解读了《有一点动心》诞生的整个过程。电影起初来自于陈嘉上导演想要拍摄一部爱情片,在创意阶段听到了张信哲的经典情歌《有一点动心》,而在进行影视化开发的过程中,张信哲也担任了电影的艺术总监和联合出品人。
尽管爱情片“现实共鸣”成为了市场的集体诉求,但真正能够在市场立足的爱情片依然是凤毛麟角。爱情片本身的畸形发展和自我设限,实际上让爱情片的创作变得异常艰难。在周丹丹看来,爱情片的核心是“阅历”,想要和更大基数的大众产生共鸣的关键在于主创团队有种更丰富的阅历,而不是依附于流量通过主演的市场吸引力带动年轻观众入场。
1
—不止是“情歌”—
张信哲对唱歌曲里传唱度最高的单曲之一。
1994年,张信哲发布了专辑《等待》,其中第二首歌曲是同刘嘉玲对唱的《有一点动心》。在张信哲为数不多的对唱类歌曲里,是传唱度最广的歌曲之一。
据电影的制片人周丹丹介绍,此前在东方卫视的一档节目里,张信哲在选择对唱歌曲时被很多观众cue到了这一首。这让周丹丹感觉很意外,但实际上《有一点动心》在张信哲为数不多的对唱类歌曲当中,是传唱度和知名度最高的曲目之一。虽然电影和歌曲同名,但实际上电影并不是直接以歌曲为蓝本创造故事,而是共享同一个爱情观。
电影起初最先确定的合作对象是陈嘉上,2008年陈嘉上导演指导了《画皮》。在这部电影之后导演一直想再拍摄一部爱情片。周丹丹表示“通俗来说《画皮》实际上是一个披着魔幻类型外壳的爱情片,后来偶然接触到陈导,他说他是时候再拍摄一部爱情片了,他想把他对于当下理解的爱情观表达出来。”
之后,周丹丹把张信哲的《有一点动心》拿给了陈嘉上导演听,导演觉得这首歌里想表达的东西和自己的想法很吻合。随后,张信哲和陈嘉上一拍即合,陈嘉上和自己的徒弟朱雪菲共同担任导演,张信哲担任艺术总监的同时也是电影的投资人之一。
在最终电影的呈现里,这是一个发生在成都的本土爱情故事。一个是大龄女青年“创业”做了一款相亲app,一个是大龄男青年创立的游戏公司项目失败,员工因“PUA言论“直播引起争议。在误打误撞的过程里,两个“大龄青年”却对彼此动了心。
电影在一开始所直面的是“相亲”难题,这和台湾“情歌王子”张信哲的歌曲气质实际上并不相同。但在之前的国产爱情片市场,这种影视化过程并不是没有先例。
2018年,刘若英初执导的《后来的我们》在内地市场拿下来13.61亿的综合票房,排在当年华语电影的第六位。这部电影在创意阶段,实际上“奶茶”刘若英将其打造成了一个有浓郁台湾小清新的爱情片。但电影的联合出品人和监制张一白给刘若英提出建议,加入了“北漂”、“春运”等现实烙印,事实上这种改变让电影和大众建立了更紧密的情感关系。
对于《有一点动心》来说,电影和歌曲的纽带在于张信哲和陈嘉上导演一直想要表达的爱情观。只是相比歌曲来说,电影显然需要找到现实的“锚点”。而相亲作为一个大众择偶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在这种社会现象背后,实际上是爱情观的碰撞。
在整个电影创作的过程里,周丹丹能够感觉到陈嘉上导演对于现实爱情的捕捉。“陈嘉上导演是一个想讲话的导演,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相亲是一个普遍话题,是一种特别广泛的社会现象,但这种“计算”和数据,实际上是传递不出真爱的。导演在一些台词的设计上非常能够打动我本人,我也相过亲,在相亲过程里我的那些想法实际上和导演捕捉到的很相似,这一点是导演厉害的地方。”
所以,在周丹丹来看,爱情片需要的是能够敏锐捕捉到生活细节。这种“阅历感”不仅仅是对主创的要求,也是能够打动观众的所在。
2
—为什么选择言承旭和任素汐?—
“导演还是希望大家去勇敢的表达和勇敢的去爱”。
电影官宣定档后,关于言承旭和任素汐这对CP的评价实际上是有一点两极分化的。在周丹丹看来,这种两极分化其实并不意外。“坦率的说,我们在项目最最最开始的阶段是有想过其他演员的,但很多大家认为的CP感实际上是很容易审美疲劳的,而且导演在立意整个故事的时候,戏里戏外其实对CP都有一点要求。”
整个“戏里戏外”的原因,实际上远比想象中更复杂。在敲定演员的阶段,演员往往需要先确定剧本,根据人物来决定是否接戏。但陈嘉上则是先确定演员,根据演员来创作剧本、塑造人物。
“我记得陈导和我说过一句话,就是你生活中需要剧本吗?如果你生活中没有剧本,那为什么拍戏一定需要?导演的想法就是我不要你演的,演出来的东西往往没办法让观众感受到,那种东西是不真诚的,这也是导演打动我的一个理念。”
但是想要找到合适的演员,实际上并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电影率先敲定下来的是任素汐,任素汐之前在《驴得水》和《无名之辈》里的表演都证明了自己表演的张力。但在男演员上,实际上电影还是费了一点波折。
“其实当时出品方是有其他男演员的人选的,也都谈的差不多了,但是导演是有其他的想法和人选的。导演当初给了2个备选,其中一个是言承旭,这是他想要的那种感觉。但是当时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言承旭很久没有大银幕的作品了,担心最终会有来自各方的压力。然后我就去找出品方、发行和院线,我就问了一个问题,电影拍出来到底是给谁看的?他们说是给观众看的。我说对啊,言承旭演爱情片在观众当中的认知度难道还不够吗?”
事实向周丹丹证明,导演的坚持是对的。任素汐饰演的陈然是一个非常饱满的角色,陈嘉上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外表看似独立但内心非常柔软的大龄女青年,而且整个人几乎打碎被重塑的过程让很多女生会有很强的代入感。而言承旭饰演的周启文则是一个“受过伤”的大龄男青年,这和言承旭个人形象也很吻合。
不过周丹丹也表示,电影官宣之后的确对于两人CP有不同的声音,这一点实际上自己也有预料。“导演是希望有真实感,爱情当然是要看颜值的,但内心的感觉往往是高于颜值的。现实中的爱情有时候很难有逻辑,像任素汐饰演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导演还是希望大家勇敢吧,勇敢的表达和勇敢的去爱。谁说普通的女生不能拥有一个白马王子一样的男生呢?”
3
—越真实的东西越“难”—
“陈嘉上导演之前说过,越真实越生活的东西才能越打动人。”
“但我觉得越真实越生活的东西实际上也是越难的,如何让观众去理解这种接近生活的故事并不会太容易。”在周丹丹来看,《有一点动心》最终的呈现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因为对于当下的爱情片市场来说,《有一点动心》其实是有一点“另类”的。
“我们和导演的理念是非常一致的,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很生活的,但生活本身很难有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坚持两个有阅历的演员去表达出一种生活化的情感。但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如何去get到这一点,其实是很难预估的。”
爱情片作为类型片最大的分支之一,这两年在整个市场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在整个市场要求电影作品更接“地气”之后,现实共鸣同样成为了爱情片的共同需求。但从实际呈现上来说,想要跳脱出原有的“惯性”并不容易。
华语爱情片依然是以年轻演员为核心主力,“不哭就不是爱情”仍然占据着题材上的绝大多数。但这种自我设限往往就造就了爱情片现在的市场困境,每年都会涌现一两匹黑马,但绝大多数爱情片成为了腰部内容。
这让爱情片的制作风险实际上也会加大,而因为过高的风险往往会让制作方主打“安全牌”。更有市场吸引力的年轻演员和更易哭的现实题材就成为了核心选择,但这就让爱情片的创作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里。
“找年轻的演员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迎合主流观众群年轻化的更迭,但流量的东西本身是不可靠的,而且真正出圈的爱情片往往需要更强的穿透力,这也是这种模式爱情片很难去胜任的。中国当然需要新的年轻演员,但选择什么样的演员实际上需要根据题材和导演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
但想要一时扭转当下越来越两极化的市场并不容易,但不容易并不意味着不尝试。在周丹丹看来,爱情片需要的是阅历感,导演需要阅历来捕捉到社会的爱情观,演员也需要阅历来呈现,只有这种接近于真实的“阅历感”才能打动观众。
对于华语爱情片来说,如何打开更大的题材空间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话题了,但这种拓展显然需要更多维度的尝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