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子夜却因太过真实被批斗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时间:2022-08-11 23:23:14阅读:2223
"除了穿过黑暗,再无途径可以到达光明。"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全国都处于一种革命胜利的光明景象,而被资本主义浸染已久的上海, 却是革命与浮华纠葛并行。它流光溢彩的往昔形象并没有被革命的风潮立即置换,相反…

"除了穿过黑暗,再无途径可以到达光明。"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全国都处于一种革命胜利的光明景象,而被资本主义浸染已久的上海, 却是革命与浮华纠葛并行。

它流光溢彩的往昔形象并没有被革命的风潮立即置换,相反,资本主义的诸多风气和习惯仍旧被大面积保留。

周而复先生

小说着重刻画了各种资本主义形象,着墨最多也最重要的人物应该是沪江纱厂的董事长徐义德。

早在解放军还未攻打上海的时候,这位人称"铁算盘"的徐义德就想好了上海呆不住便去香港、乃至去纽约的退路。

上海的解放使他动了去香港经营产业的念头。他用在上海解放前夕运到香港的六千纱锭,在香港开办了新厂,又将现有棉纱偷运出沪,换外币存到香港、纽约的银行,并把儿子送到香港读书。

然而他终于没有走,他放不下在沪的家产。为了自身利益,他处心积虑地与共产党和人民政权对抗着。

上海的早晨》剧照

作为沪江纱厂的董事长, 徐义德身上有工厂与工人间的矛盾;

而作为 "星二聚餐会"的成员, 他身上又有着政府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就是他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矛盾也无不体现着整个时代的特色。

复杂曲折的故事、精雕细刻的笔触,小说以三种矛盾切入,通过对徐德义为代表的一众新中国资本家形象的描写,深刻再现了50年代初期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灵魂,同时也反映了以汤阿英等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成长的心路历程。

那个特殊年代上海都市的生活状态、各式人物的形象以及革命力量的动向,都被有力的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上海的早晨》一书中的插图

读过很多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文学作品,很多作品会选择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分界线,建构出旧社会即黑夜,新中国成立即天亮的意象。

很多那一时期的诗歌、小说、散文,都在歌颂早晨、太阳、光明这些意象,着重强调新中国成立在现代历史中犹如黑暗的夜晚与光明的白天瞬间交替、鲜明对照的历史时间形象。

周而复先生同样想要通过小说讲述一个光明的共和国早晨故事。

因此,小说中所写的"早晨",不是一个黑暗瞬间消散、光明立刻胜利的时点, 而是光明与黑暗交织、搏斗的过程。

破晓

在小说中,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汤阿英这些劳动者的解放,但不意味着对立势力的同时消亡。

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新中国资本家"形象。

他们配合政府,学习理论, 但他们并不是真的认同社会主义, 而是为了在新社会中继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虽然有特别罪大恶极的如朱延年, 最终被镇压, 但更多人则在新社会中继续存在,他们继续保有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 住洋房、开汽车、办舞会、吃西餐。

他们也并没有被新时代排斥在外, 而是活跃在政协、民盟、民建等重要权力空间中。他们依旧保有自己的工厂, 虽然政府对剥削程度进行了一定限制, 但他们仍然可以继续生产和商业活动并从中获利。

他们在新社会继续投机倒把、偷税漏税, 用尽手段压榨工人, 甚至贿赂干部。这些人如附骨之蛆般黏附在新时代,与光明一起进入新社会,积极主动地在新社会与光明搏斗。

资本主义仍旧优越的生活(书中插图)

小说精准的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不是干净利落的黑夜结束光明到来, 而是黑夜的阴影顽强地徘徊在光明前面。

无论是潘家父子还是徐义德, 他们虽然留在了解放后的新中国,却仍在香港甚至国外经营着自己的退路。抗美援朝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迫于政治压力,也出于对强大祖国的真心渴望,捐款捐物支援国家, 但又在私密场合谈论甚至盼望着蒋介石政权能够借机反攻大陆。

这些人难以改造的意识和想法横亘在小说中, 读来让人冷汗淋漓,不禁感叹历史的复杂与革命的艰难。

很多类似的小说都会在文末安排光明的结局,所有的坏人得到惩罚,光明照亮到每一个角落。

然而《上海的早晨》却始终没有设置这样的胜利。

直至小说结尾,工厂工人劳动、生活、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空与资本家们竭力保存的旧时空始终并行,前者虽然在公众视野中成为新社会的主体, 但是后者一直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小说里,最终被社会主义接纳了的徐义德, 除了家里仍保留了三位太太之外, 还与已经成为新政权干部的江菊霞有着不正当关系, 并且乘人之危霸占了朱延年的遗孀, 然而他的所有这些行为并未受到任何阻碍。

《上海的早晨》剧照

如果说, 罪大恶极的资本家朱延年、有血债的地主朱慕堂、特务陶阿毛等作为"敌人", 他们的阴影随着镇压、逮捕已经消散,那那些马慕韩们对新社会权力空间的争夺, 徐义德们腐朽、阴暗的生活, 仍然顽固地存在于新的历史时空中,像阳光下的影子一样,一直与新政权努力建构的用劳动创造未来的光明新世界并行角力。

这一结局更加深刻的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所经历的动荡和危机,而正是这样一个严寒中带着希望的"早晨"的存在,也赋予了中国革命更有层次更复杂的内涵和更有包容性的未来。

油画——上海的早晨

终结黑暗, 创造一个光明的新世界, 这是所有期望光明的人的理想。

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清楚

革命并不是纯净美好如天堂般的显灵, 而是在旧世界的废墟中,直面黑暗、污垢的艰难搏斗;不仅仅是惊心动魄刺刀见红的血战, 更是每一个想要进入光明的人克服自身黑暗的过程。

《上海的早晨》在它紧张跌宕的叙事中,构建出一个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织与搏斗中艰难前行的新中国形象。

像一次破晓一样,这个拥有着严寒和希望的"早晨"在众多标签化的共和国颂歌中, 显得深沉而真实。

上海的早晨

中国现代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作家?

我乃乡下人,偶然做前堂,胡言乱语粗浅见,以博众人笑。本人认为,中国优秀的作家有很多,比如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写【水浒】的施耐庵,写【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我个人认为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有写【平凡的世界】的路遥大师,写【遥远的救世主】的李雪大师,写【红顶商人】高阳大师,写【射雕英雄传】的金庸大师……等等。【平凡的世界】的当中,少平是我的心中偶像,是我成长中的动力源泉,每每我的生活中有了压力和坎坷,有时垂头丧气的时候,想想书中的少平、少安哥俩,顿时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根据【遥远的救世主】翻拍的电视剧【天道】中有一个主角丁元英大师是我崇拜的榜样,他的那首'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金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至今我仍然常记心头,美美我写短文时候用作开篇的片头,丁大师的才学智慧令人羡慕不已,它不仅能赚到养家糊口的大票,还有审视别人灵魂的本事,他还能救别人于危难之中,让恶人下地狱。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常常幻想自己成为一个富家翁,听了【红顶商人】这部小说自己感觉好,书中的主人公胡雪岩从一个穷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奋斗成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让多少穷人、屌丝看到了逆袭的曙光。各位老铁,各位老师们,你们怎么看?希望大家不吝赐教,鄙人在此多谢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