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特赦1959央视播出收视率第一国内首部以特赦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引发关注

时间:2022-10-09 16:47:46阅读:3841
在思想上征服对手,有时比战场上更难。共产党人在这场“攻心之战”中,用人道主义精神与先进理论思想,将曾经的对手拉回人民的阵营。图为《特赦1959》海报。(片方供图)上海出品、国内首部以“特赦”为主题的电视剧…

在思想上征服对手,有时比战场上更难。共产党人在这场“攻心之战”中,用人道主义精神与先进理论思想,将曾经的对手拉回人民的阵营。图为《特赦1959》海报。(片方供图)

上海出品、国内首部以“特赦”为主题的电视剧《特赦1959》,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展播作品,《特赦1959》自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超过1%,收视排名多日位居全国同时段第一。

《特赦1959》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同时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建设成就。该剧的创作播出填补了此类题材的历史空白。“对战犯的成功改造,让我们看到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宽广的人道主义精神、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特赦1959》编剧赵琪表示,电视剧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同时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提升了观赏性。

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填补国内电视剧领域的题材空缺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一场改造战犯的“攻心之战”拉开了序幕。《特赦1959》讲述的便是这场“攻心之战”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尊重历史、尊重生活的基础上,电视剧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塑造人物。剧中,既有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真实历史人物,亦有不少承载着一定典型性的虚构人物。剧中主人公、负责战犯改造工作的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便是虚构人物。接受过高等教育、又有多年革命工作经历的王英光,有文化、有教养、有胸怀,革命立场坚定,同时也因解放战争失去过至亲——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了戏剧看点。

在思想上征服对手,有时比在战场上更难,共产党人在这场“攻心之战”中,用人道主义精神与先进理论思想,将曾经的对手拉回人民的阵营,尽显胜利者的气魄、新生政权的自信以及共产党人的胸怀。剧中,一段王英光与黄维的辩论,获得不少观众的好评。面对起初不接受改造、一心“以死明志”的黄维,王英光晓之以理,指出“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建立在人民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没有任何荣誉可言”,他用事实说服战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人民的意志使然。

《特赦1959》也从侧面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伟大建设成就。剧中,通过任北京灯泡厂厂长的王英光弟弟这一角色,形成观察社会生活的切口;另一角色——王英光在电台工作的好友——则走南闯北,用相机与纸笔记录下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成为观众回望历史的窗口。赵琪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期许,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一个生动体现。”

前期素材积累数百万字,人物手上的皴裂都写着历史细节

除了题材优势,《特赦1959》的播出佳绩也与追求真实质感的制作理念有关。剧集在视频网站播出后,从弹幕评价中就能看到观众的认可,很多人为剧中角色真实自然的妆容“点赞”。没有美妆、滤镜,在北方工作的解放军战士,脸颊因长期日晒与干冷的天气而泛着红晕,在有的角色手上,观众甚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皴裂破皮。这些细节虽小,却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对于承担了大量戏份的功德林管理所,剧组更是在还原上花了一番心思。功德林管理所已于早年被拆除。为了尽可能还原旧址的样貌,剧组特地寻找到一处与昔日功德林管理所相似风格的监狱进行拍摄。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管理所内部塔楼、走廊、监舍等,都与历史上的功德林管理所十分相似。

真实的底气,更来自“一剧之本”。赵琪介绍,《特赦1959》的剧本创作时间不算很长,背后的积累却长达三十多年。创作过多部主旋律题材作品的赵琪,一直十分关注“特赦”题材,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收集相关的回忆录、报道文章等资料。三十多年来,看过的资料已达几百万字,不少档案袋里收集的老报纸已经泛黄。

特赦题材“前无古人”的首次电视剧尝试,对演员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男一号张铎饰演的王英光作为负责改造工作的共产党员,对待战犯的态度既不能过于强硬,又不可过于亲切,十年间,还要经历从敌人到朋友的几层情感递进。为了找对“感觉”,张铎将剧中人物的照片挂满了房间,边看剧本,边与人物“熟络”起来。

作者:本报记者张祯希编辑:周辰

上海出品特赦1959央视播出收视率第一国内首部以特赦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引发关注

《特赦1959》观后:用戏剧空间承载现实题材的审美真实

图说:献礼剧《特赦1959》宣传照 官方图

上海出品的献礼剧《特赦1959》正在央视热播,并多日排名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收获平均收视率“破1”的佳绩。除了作为“献礼剧”,电视剧还有多个前缀:“主旋律电视剧”“现实题材剧”以及国内首部以“特赦”为主题的电视剧,等等。《特赦1959》正是通过对 历史 主题的准确把握,使上述这些特征,内在地嵌刻于文本当中,由此成为对荧幕现实题材与主旋律叙事的一次坚定、有益的实践,因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某些极具时代感的佳作特质。

向内聚合的 历史 线索,带来主旋律叙事的新节奏

电视剧主要讲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59年国庆前夕的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高级战犯的关押、改造、特赦的故事,并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为主要叙事空间,着重表现王英光等共产党干部在对战犯进行思想改造中遇到的困难与应对的策略。电视剧在剧作设计中的首个特点,就在于将重大 历史 事件凝练于功德林管理所内,这极大节约了叙事布局,使 历史 动力凝结为个体行为动力,丰富了电视剧的戏剧冲突与故事层次,大大加快了叙事节奏,提高了电视剧的可看性。

电视剧的前几集正是以这样的一种聚合的动力展开的:几位被重点表现的国民党高级战犯,从不同地点被移送至功德林。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国民党旧军官都获得了充分的荧幕时间,展现出了迥异的性格特点与戏剧处境:黄维傲慢不可一世,叶立三刚烈却愚忠,蔡守元多疑心虚,王耀武深沉远虑,刘安国嚣张跋扈。此外,长期卧病的杜聿明、年纪最大的王隆基,都为功德林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既是剧本中性格鲜明的角色,也是有名有姓的 历史 人物,这又大大丰富了银幕形象背后的互文空间。当这些层次丰富的角色在功德林相聚、并与战犯改造的 历史 任务相碰撞时,便迅速将 历史 线索转换为了电视剧中源源不断的戏剧能量。正是因此,《特赦1959》能够不断产生戏剧高潮,呈现出了主旋律叙事中罕见的快节奏与极高的观赏性。

历史 真实与戏剧虚构交织,带来现实题材的审美特质

然而,要做到戏剧元素的高度集中,仅靠角色的推挤显然不够。事实上,若不能进行有效疏导,拥挤的角色会迅速使叙事瘫痪,造成剧本的节奏混乱与结构坍塌。在《特赦1959》的剧作中,起到有效疏导作用的是主角王英光。与他所面对的对手不同,王英光是一位虚构的角色,也正是因此,使他能够更自由地穿梭在故事当中、轻盈地串联起一个个厚重的 历史 人物并将他们引向故事主旋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特赦1959》可算是对近年现实题材创作风潮的一次正确实践,揭示了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中虚构与真实的辩证关系。这组辩证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其一,是由虚构引导真实,即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将真实的人物与 历史 事件引导向戏剧空间,形成超越真实的艺术感染力。

图说:献礼剧《特赦1959》宣传照 官方图

其二,是由真实去创造虚构。《特赦1959》的编剧赵琪为这部剧作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准备与积累,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特赦”题材的资料搜集。可以说,主人公王英光与“功德林小天使”护士梁冬芳、代表 历史 见证者的徐高平等这些虚构角色,正是从三十年的访谈、笔记、录音与影像资料中诞生出来的。他们的角色性格、人物功能乃至言行举止,无不来自于创作者对 历史 的深刻理解,虚构的人物创作被深刻地嵌入了 历史 线索当中,并因此获得动力与活力。

两种不同的动力,搭建了这部电视剧以真实为基底的审美特质。因而,《特赦1959》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剧作不再试图呈现与 历史 空间等值的叙事空间,而是尝试通过对现实题材文艺的审美真实的技巧性运用,来承载和接纳主旋律叙事与现实题材的宏大命题。相比 历史 题材主旋律电视剧惯有的大视角,这部剧中呈现出内向聚拢的特征,以及因此产生的密度更大、质量更高的戏剧空间,构成了一次与当下时代联系紧密的创作实践。

(本文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

上海出品特赦1959央视播出收视率第一国内首部以特赦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引发关注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特赦1959》大家觉得怎么样?

《特赦1959》讲述新中国第一次特赦,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特赦。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集中关押,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战犯们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1959年国庆前夕,国家发布特赦令。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特赦令。

《特赦1959》是一部带有历史文献片性质的史诗剧作,始终贯穿着一条副线,把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大事,与改造战犯的剧情有机结合,把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等事件逐一表现,还通过战犯参观长春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机床厂等展现了祖国新貌。

电视剧以战犯改造为主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细致描述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将国民党将领们思想转变过程深刻的反映了出来。这部剧不是一律的自说自唱,把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通过各种问题在剧中提出来,再在思想认识改造过程中不断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剧中人心里,更在观剧人心里。

除了题材优势,也与追求真实质感的制作理念有关。没有美妆、滤镜,在北方工作的解放军战士,脸颊因长期日晒与干冷的天气而泛着红晕;在有的角色手上,观众甚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皴裂破皮。功德林管理所已于早年拆除,为尽可能还原旧址样貌,剧组特地寻找到一处相似风格的监狱进行拍摄。

整体中规中矩吧,有几个将领似乎是虚构或是改名字代替了,其中考量,也能理解。整体来说角色算是比较多的,大部分演员虽然不是特别出名的,也算是都挺眼熟的。之前基本上只对功德林里黄维有多一点了解。女主的部分因为看之前就看到评论一阵批评,看的时候基本上直接过了。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