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视剧《山海情》有感「青未了绵绵山海情观电视剧山海情有感」
对于不是很喜欢追剧的我来说,电视剧《山海情》是个例外。该剧围绕宁夏西海固人民移民搬迁,克服重重困难,脱贫攻坚致富为视角,一一展开,以其细节处见生活,温情中见人心,奋斗中见斗志,平凡中见伟大而成为一部交口称赞的好剧。该剧人物特色鲜明,演员演绎到位,生活气息浓郁,情节丝丝相扣,深深感动着我,吸引我一看再看。
吃苦耐劳,永不服输。从干旱的西海固涌泉村,到戈壁吊庒移民村,从地窝到座座宅院,再到建成闽宁村及风景秀丽的闽宁镇,二十六年的变迁可谓中国脱贫攻坚的缩影,其中经历的苦与泪、艰辛与磨难虽无法细细描述,可是那种精神是永恒的。虽然该剧只有23集,却把变迁的每一个转折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触动观众的心灵。
刚开始搬迁时,虽然只有七户人家,但那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号召。令人最感动的镜头是涌泉村的水花用平板车拉着瘫痪的丈夫、年幼的女儿,带着微薄的家当,步行七天七夜,风餐露宿,行程四百多公里,历经万难赶到移民地。那种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在每一个落后的穷人心中都不曾磨灭,那种心底的召唤是每一个人前行的勇气,风雨坎坷是阻挡不了的。
扶贫先扶智,安人先安心。剧中,为了让刚刚落户的移民群众有收入,生活后保障,对新生活充满信心,对口支援的福建省从增加企业就业岗位,安排专家帮助群众发展蘑菇产业,到帮扶支援当地教育事业,再到在移民区投资建厂、兴建三农设施、便民设施,无不体现着团结一心、神州一家亲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帮助村民种植蘑菇的过程中,负责技术支持的凌一农教授不但和大家同甘共苦,工作在第一线,为了不让移民吃亏,能有利润,在蘑菇滞销价低时还悄悄拿出自己的六万元积蓄充当“利润”,给予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看到希望和曙光。这是一种充满爱的力量,一种博大的胸怀。
德乃根本,无德不立。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是传授知识,是开阔视野,增加见识。从对口帮扶干部到村支部委员,从家族长者到移民代表,从小学老师到热爱学习的孩子,传递出的无一不是一份光,一份爱家乡、建设美好家乡的满满的真挚之情。唯一的小学教师白老师的执着,看似是一种古板,可那是一种对教书育人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涌泉村整体搬迁前夜的百家宴,那是一种家风,一种乡风和谐的正气。市县领导班子对违纪干部的零容忍、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体现的是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甘做孺子牛的敬业精神。这就是一份份德行,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坚持、执着、奉献和付出,才换来闽宁的幸福生活,才换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换来脱贫攻坚的胜利。
绵绵山海情,浓浓相亲心。山海情跨越东西福建、宁夏两省,千山万水,心心相连;从农业生产到现代化工业生产,架起的是共同富裕的桥梁,连接的党员与群众的纽带,铺就的是幸福的阳光大道。
从文艺作品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从剧情的娓娓道来到二十六载的奋进之路,诉说的都是人民的情怀与故事,是梦想与奋斗的力量,是曾经,更是未来!
作者:胡付营
壹点号 春意盎然,萍水相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山海情》观后碎感
(文 刘俊芳)我早就听说这部电视剧影评很不错,假期终得时间来一睹为快。这部剧是关于扶贫的历史,我一边看,一边为剧中的人和事感动着:
1.扶贫
“扶贫”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从1991年开始(剧中)的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够完成的如此有成效,如此扎实,一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精准统筹、协调安排,二是因为有像马得福、张树成、高金山为代表的一大批踏实苦干、素质高、作风硬的优秀共产党员。因为信仰,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成功!
2. 梦想
为了实现梦想,为了换一种活法,以马得宝、白麦苗、水花为代表的敢想敢闯的年轻人,突破重重艰难险阻,想要走出大山,后来终于赶上了经济大潮好时代的到来,他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利用学到的技术发家致富,最后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有,外面的生活再好,也不如自家舒坦。白麦苗的返乡创业就是源于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对爱人的浓浓的爱与不舍。
剧中关于小川母亲的回家的细节,也折射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只顾着赚钱,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要承担起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一直让孩子当留守儿童。
3.白老师——理想的教师
白老师一辈子扎根农村,深深地爱着学生爱着自己的教学工作,将工作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业。为了学校的操场改造,申请、求助多年仍无望时不惜违反规定,变卖了扶贫捐献来的电脑筹集款项。也为了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参加合唱比赛,一个都不少,不惜违反比赛规则,用卖电脑的钱为孩子们购买了统一的服装,尽管最后落了个撤销校长职位的下场也觉得值得。这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情,炽热的爱生之心。
当白老师为那些不满十六周岁就辍学去打工的孩子而心痛,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时而感到痛心时,没有想到昔日的学生马得福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不是非得上学才有出路。”这更加触怒了白老师,把马得福赶出了门。白老师的那句质问“读书无用了吗?”听的让人心酸,这句话也是如此地贴合当今的时代。读书永远不过时!错过了读书的黄金时代,再想补过来。就难上加难了。
“辍学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辍学是学校生活的结束,但也是社会生活的开始,是自己命运的另一个开端。
4.家风
马得福有次回老家涌泉村时,让司机只送到了村口,然后步行回去。因为父亲立下的规矩:无论当多大官,都不能张扬。这个家风真好!人无论做什么事,在哪个位置,都不可忘了自己是谁,要学会内敛,不可自大。
5.整村搬迁
对于国家来说,整村搬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对老百姓来说,这可能还有内心深处“背井离乡”的思想,即使是亲人亲戚做动员工作,难度都不是一般的大。因为必须让老百姓都能够想的通、心甘情愿地搬迁。
我们镇的河头村,让整村搬迁到浚县,好几年才完成了搬迁工作。可以说县级及以下领导干部煞费苦心,多方做思想工作,才终得圆满。
这部《山海情》是不可多得的好剧,值得一看!
《山海情》观后感是什么?
写作思路:从《山海情》所表述的国家扶贫来分析扶贫工作的进行,体会国家对扶贫工作的大力改革,写出自己对于国家方针的理解。
正文: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目前正在热播,该剧主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的故事。这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把“扶贫人”的无私奉献和“脱贫者”的勤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给我们今天的基层工作也带来诸多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体现了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影片中体现了三心:
一是锤炼初心,将脱贫攻坚作为神圣使命。脱贫攻坚不能只给贫困群众送点米面油,而是要加强党的组织保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坚定信心,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面部署、大力推进之下,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
三是发扬匠心,创造群众满意的脱贫成效。脱贫不能搞“一刀切”,针对稳脱贫能力不强的脱贫户,要像工匠打磨精致器具一样,以“如琢如磨”的精致态度,在排查问题上再下功夫,做好摸底调查,对易返贫人员重点关注,对返贫人员及时建档立卡,结合返贫原因做好精准帮扶。
要立足实际、动真碰硬,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切实把每个扶贫项目、脱贫措施都坚持下去、完善起来,坚决不能走形式主义、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的路子。
作为国家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政策实施做出自己的积极努力作用,共同携手,让祖国变得更加的美好。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